藏汉人群心电图主要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藏汉大学生身体素质生理指标变化的对比研究

藏汉大学生身体素质生理指标变化的对比研究

藏汉大学生身体素质生理指标变化的对比研究李绪稳;杨建军;杨海航【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6(037)008【总页数】3页(P74-76)【作者】李绪稳;杨建军;杨海航【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西藏民族大学的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征变现的比较粗壮和高大,身体的充实度大于汉族,体型比较均称;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都低于汉族大学生,且差异较大。

身体素质整体水平较低,速度落后于汉族学生,立定跳远水平低于汉族,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水平均差于汉族大学生,藏族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和身体的协调性均差于汉族大学生,以上水平测试均有明显差异,但从耐力素质方面,藏族大学生耐力水平要明显由于汉族大学生,且差异较明显。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西藏民族大学2013级~2015级,19岁~24岁的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我校图书馆,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体质测试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提炼。

(2)测试法。

选取西藏民族大学2013级~2015级在校生为测试对象,测试指标是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800米、50米、立定跳远等。

(3)数理统计法。

利用word、excel统计软件对所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常规科学处理。

(4)逻辑分析法。

对测试所得数据等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归纳、总结,并进行了类比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藏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分析(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人的形态除了与种族、遗传、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之外,还与人的后天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家庭条件等有很大的关系。

表1 藏汉族大学生身体形态的比较(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a、身高。

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对比分析

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对比分析

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世居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变化。

方法从学院2007年9月新生拉萨籍学生中,在排除有器质性疾病和胸廓畸形者之后,入选190名学生进行登记造册,并行心电图检查。

4年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分别将入学(A组)及移居4年后(B组)每份心电图依据黄宛《临床心电图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析。

结果表现1项异常者A组(P>0.05)62例,B组54例;2项及以上异常者A组(P>0.05)13例,B组11例,均无统计学意义。

共有11项异常心电图种类,经统计学分析,右心室肥大、早期复极综合症A组明显高于B组(0.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后不同时期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心电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高原低氧环境对右心室负荷的影响及对心室肌复极顺序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地区平原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心电图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内地(陕西咸阳)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民族院校,每年招生近2600名,其生源以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学生为多数。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要求,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的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在校期间由附属医院保健科定期进行预防保健。

现将采集到的2007年9月拉萨籍新生在陕西咸阳(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学习生活4年后,把2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从学院2007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招收的拉萨籍学生中,在排除有器质性疾病和胸廓畸形者之后,将入选的198名藏族学生认真、细致的登记造册,平均年龄18-20岁。

学生在学院生活的4年中,6人有其他疾病,2人退学,最后入选190名学生,将新入校时的心电图称为A组,4年后的心电图称为B组,将其心电图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2方法心电图检查:入选学生两次均统一使用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CP-7101型心电图机描记12导联心电图。

高原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对比分析研究

高原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对比分析研究

高原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对比分析研究目的了解青海高原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状况。

方法用化学免疫法测定空腹血25-OH-维生素D水平,据此对于维生素D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健康人数为275名,其中藏族205名,汉族70名。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25-OH-维生素D水平。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①高原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维生素D 缺乏率较高,分别为73.7%和72.9%,藏族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维生素D与年龄呈负相关,表示维生素D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

结论维生素D的水平随年龄而改变,且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该研究发现值得在高原医学研究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高原;维生素D;对比分析维生素D(vitamin D,VD)是所有生物活性物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成员,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1]。

维生素D的生物学作用广泛,有着防止骨质疏松,调节钙磷平衡的作用之外,在抗氧化、调节免疫及防治代谢性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

对于高原地区健康人群中維生素D的状况研究尚属少数。

课题组初步调查青海高原地区25-OH-维生素D水平状况,旨在了解该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为高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5年4月选取刚察县城、吉尔孟乡、公贡麻村、秀脑贡麻村、伊克乌兰乡、泉吉乡、哈尔盖镇地区科研知情同意藏族、汉族居民,采集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检测维生素D、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上述检查结果,纳入标准:国际上推荐的筛选正常健康人的方案: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史;血压低于140/90 mmHg;无舒张期杂音,或收缩期杂音≤2/6级;血脂正常;血糖正常;X线胸片未发现任何心肺异常。

不同海拔健康藏汉族青年QT离散度的对比性研究

不同海拔健康藏汉族青年QT离散度的对比性研究

不同海拔健康藏汉族青年QT离散度的对比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藏汉民族、性别及不同海拔高度青年健康人群QT离散度(QTd)变化及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居不同时间后QT离散度变化的关系。

方法选取藏汉族男女学生各300名,共1200名,分别在入校时、入校后1年及入校后2年对心电图进行QTd分析。

结果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下)与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入学时与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与2年后QTd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及2年后与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QT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同民族间男女性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健康藏汉青年学生QTd与不同海拔高度有明显关联,且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的改变趋于稳定。

【关键词】不同海拔移居健康青年藏汉学生 QT离散度1985年,Campbell和Cowan等[1]最早提出了QTd的概念,他们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后,发现在不同导联上QT间期不同是一种规律性现象,1990年,Day[2]等认为QTd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的检测指标,肯定了其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价值。

本研究对1200名健康藏汉青年学生进行了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探讨藏汉民族、性别及不同海拔高度青年健康人群QT离散度(QTd)变化及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居不同时间后QT离散度变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入学新生经过常规体格检查并行胸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生化检查后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严重心律失常、瓣膜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束支传导阻滞及口服药物史者,选取藏汉族男女学生志愿者各300名,共1200名入选,年龄18±1.5岁。

青海地区藏族50例甲亢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

青海地区藏族50例甲亢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

青海地区藏族50例甲亢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摘要】目的增强对藏族同胞甲亢性心脏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对50例甲亢心脏病心电图改变及治疗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经口服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亢,适当口服心得安/倍他乐克,有心衰者用强心、利尿、醛固酮、扩血管等疗效满意。

结论甲亢性心脏病以心动过速为主要心电图表现,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心律失常和心衰能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甲亢甲亢性心脏病诊断治疗心电描述术【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215-0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22-83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临床确诊为甲亢经各项检查排除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血FT3升高,FT4升高,TSH降低,病程0.5-10年,平均时间2.5年;1.2 方法采用ECG LAB2.0心电工作站,描记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1.3 结果:心电图异常:QT间期缩短2例,QT延长5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II°II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房颤12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房扑4例,窦性心动过速16例,室性早搏2例。

治疗结果:各种心电图异常治疗后均有明显好转记恢复,其中以窦速为例,平均7-10天左右转为窦律,阵发性房颤有8例经治疗后转为窦律,有4例未恢复,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1年后随访心电图正常,Q-T间期延长经治疗后,5-7天左右恢复;讨论:本组结果表明,甲亢可伴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房颤次之,分析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1.1心肌代谢的变化甲亢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使心肌内三磷酸腺苷和肌酸磷酸含量减少。

Na—K—ATP酶活性增强,促进Na+外流,K+内流。

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缩短,心肌代谢加速,造成心肌缺氧.心肌细胞变性和肥大[1]。

同时甲亢时心肌代谢氧化磷酸化的分离,心肌对缺氧敏感性增高,易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引起心肌缺血,造成甲亢心绞痛[2]。

青海省藏、汉族居民血脂异常特点分析

青海省藏、汉族居民血脂异常特点分析

㊃论著㊃基金项目:青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性课题(2015-N -003)通信作者:陈秋红,E m a i l :w x z _1978@163.c o m青海省藏㊁汉族居民血脂异常特点分析汪晓洲,边惠萍,徐效龙,更 登,陈秋红(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西宁810012) 摘 要:目的 调查分析青海省藏㊁汉族成年居民血脂水平及其异常检出率的差异,为该地区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依据㊂方法 选取青海省藏(3343例)㊁汉族(3842例)体检者共7185例为调查对象,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 o t a l c h o l e s t e r o l ,T C )㊁甘油三酯(t r i g l y c e r i d e ,T G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c h o l e s t e r o l ,L D L -C )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H D L -C )4项指标,分析藏㊁汉族血脂异常的特点,并比较两民族血脂异常检出率的差异㊂结果 血脂异常总的患病率为49.1%,高于国内平原地区,藏族低于汉族(45.3%v s 52.3%);两组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55岁以前男性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 <0.05);藏族T C ㊁L D L -C 水平高于汉族(P <0.05),而T G 和H D L -C 水平低于汉族(P <0.05);藏族以高T C 血症为主,汉族以高T G 血症为主,两组中低H D L -C 血症的发生率均为最低㊂结论 青海省藏㊁汉族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平原地区,藏族呈 高T C ㊁高L D L -C ㊁汉族呈 高T G 血脂分布特点,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在年龄㊁性别㊁民族间存在差异,应重视高原人群的血脂筛查及干预工作,降低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㊂关键词:血脂异常;人种群;汉族;藏族;高原中图分类号:R 5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05-041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7.05.009D y s l i p i d e m i a a n a l y s i s i nT i b e t a na n dH a na d u l t p o p u l a t i o n s o f Q i n gh a i P r o v i n c e W a n g X i a o z h o u ,B i a nH u i p i n g ,X uX i a o l o n g ,G e n g D e n g ,C h e nQ i u h o n gQ i n g h a iC a r d i o -C e r e b r o v e s c u l a rH o s p i t a l ,X i n i n g 810012,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C h e nQ i u h o n g ,E m a i l :w x z _1978@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d if f e r e n c e s i n s e r u ml i p i d l e v e l sb e t w e e nT i b e t a na n dH a n r e s i d e n t s i n Q i ngh ai p r o v i n c e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e v i d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y s l i pi d e m i a .M e t h o d s At o t a l o f 7185p a r t i c i p a n t s (T i b e t a n3343,H a n3842)w e r e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F a s t i n gpl a s m a l e v e l so f t o t a l c h o l e s t e r o l (T C ),t r i g l y c e r i d e (T G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H D L -C ),a n d 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L D L -C )w e r e t e s t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o v e r a l l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d y s l i p i d e m i aw a s 49.1%,w h i c h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p l a i n s a t h o m e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 r a t e i nT i b e t a n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H a n r e s i d e n t s (45.3%v s 52.3%).T h e r a t e o f d y s l i pi d e m i a i n c r e a s e d w i t ha g eb o t h i nT i b e t a na n d H a nr e s i d e n t s .M o r e o v e r ,t h e r a t eo fd y s l i p i d e m i aw a sh i gh e r i n m a l e s t h a n i nf e m a l e s b e f o r e 55y e a r s o l d (P <0.05).T Ca n dL D L -C l e v e l s i nT i b e t a nw e r e h i g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H a n r e s i d e n t s (P <0.05),w h i l eT Ga n dH D L -C l e v e l s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P <0.05).T h em a j o r i t y o fT i b e t a n sw a s h y pe r c h o l e s t e r o l e m i a ,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w a sh y p e r t r i g l y c e r i d e m i a .H o w e v e r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f l o w H D L -Ci n t w og r o u psw e r e t h e l o w e s t .C o n c l u s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t h p l a i na r e a s o fC h i n a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 d y s l i p i d e m i aw a sh i g h e r i nQ i n g h a i -T i b e t p l a t e a u .T i b e t a n sh a dh i g h e rT Ca n dL D L -C w h i l et h e 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h a dh i g h e rT G.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d y s l i p i d e m i a w a s d i f f e r e n t i na g e ,n a t i o n a l i t y an ds e x .I no r d e rt or e d u c e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r a t e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s h o u l db e p a i dt ot h e s c r e e n i n g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 d y s l i p i d e m i a i n t h eh i gha l t i t u d e a r e a .K E Y W O R D S :d y s l i p i d e m i a ;e t h n i c g r o u p s ;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z a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pl a t e a u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㊂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㊂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2],血脂异常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吸烟和肥胖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脂异常以及血脂异常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首要的危险因素,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急速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3]㊂因此,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需要及早进行积极干预㊂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世居居民以藏族为主,为适应高寒缺氧的生活环境,藏族形成了高蛋白㊁高脂肪㊁高能量的肉㊁奶㊁糌粑为主的饮食习惯,而关于藏族血脂现状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少,本研究对青海省世居㊃31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藏族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藏族的血脂现状,并与移居汉族进行比较,探讨青海省藏㊁汉族血脂水平及特点,为该地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巡回医疗队在青海省玉树州㊁果洛州㊁黄南州㊁海北州4个地区进行健康体检的血脂资料进行分析,共纳入资料完整者7185例(藏族3343例,汉族3842例),年龄ȡ18周岁,海拔跨度2800~4000m㊂1.2方法1.2.1仪器㊁试剂和测定方法采用O l y m p u s A 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提供的实验试剂㊂研究对象禁食12小时,于次日上午8:00~9:00采肘静脉血4m l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 o t a l c h o l e s t e r o l, T C)㊁甘油三酯(t r i g l y c e r i d e,T G)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o w-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c h o l e s t e r o l,L D L-C)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i g h-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c h o l e s t e r o l,H D L-C)4项指标㊂1.2.2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4]建议,以T Gȡ2.30 mm o l/L为高T G血症;T Cȡ6.2mm o l/L为高T C 血症;L D L-Cȡ4.1mm o l/L为高L D L-C血症;H D L-C<1.0mm o l/L为低H D L-C血症,出现其中一项即判定为血脂异常,两项或两项以上异常判定为混合性血脂异常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本次总共调查高海拔地区常住居民7185例,其中汉族3842例,平均年龄(42.51ʃ12.67)岁,男性占62.8%(2413例),女性占37.2%(1429例);藏族3343例,平均年龄(40.19ʃ11.50)岁,男性占67.5%(2256例),女性占48.2% (1087例)㊂2.2血脂异常患病率本研究总共检出血脂异常者3525例,患病率为49.1%,其中汉族居民血脂异常者2011例,患病率为52.3%,藏族居民血脂异常者1514例,患病率为45.3%,藏族血脂异常患病率低于汉族(χ2=35.591,P<0.05)㊂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男性总体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 0.05);年龄分层后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55岁以前女性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55岁以后女性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与男性相当(P>0.05)㊂两组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这一趋势在藏族组中更为显著(P<0.01)㊂见表1㊂表1不同年龄、性别汉族与藏族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年龄(岁)汉族女性总人数患病率(%)男性总人数患病率(%)χ2值P值藏族女性总人数患病率(%)男性总人数患病率(%)χ2值P值18~35409176(43.0)684345(50.4)5.630.01839293(23.7)695294(42.3)37.730.00 35~55811408(50.3)1336746(55.8)6.210.013540152(28.2)1218700(57.5)128.790.00 55~ 209112(53.6)393224(57.0)0.640.42315576(49.0)343199(58.0)3.490.062合计1429696(48.7)24131315(54.5)12.070.0011087321(29.5)22561193(52.9)161.420.00χ2值8.0996.50335.1745.15P值0.0170.0390.000.002.3藏㊁汉族血脂水平比较藏族T C㊁L D L-C水平高于汉族(P<0.05),而T G和H D L-C水平低于汉族(P<0.05)㊂从性别分析看,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男性T C㊁T G㊁L D L-C水平均高于女性,H D L-C 低于女性㊂见表2㊂2.4藏族与汉族血脂异常构成比比较藏㊁汉族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构成比例不同,藏族以高T C血症为主,其次是高L D L-C血症和高T G血症,汉族中以高T G血症为主,其次为高T C血症和高L D L-C血症,低H D L-C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均为最低㊂见表3㊂表2藏族与汉族居民血脂水平比较(x-ʃs,mm o l/L)民族性别例数T C T G H D L-C L D L-C 汉族女性14294.51ʃ2.721.76ʃ1.171.39ʃ0.472.25ʃ1.75男性24134.6ʃ1.762.03ʃ1.61*1.3ʃ0.47*2.53ʃ2.46*合计38424.57ʃ2.171.92ʃ1.461.34ʃ0.472.42ʃ2.22藏族女性10874.27ʃ11.08ʃ0.721.38ʃ0.412.49ʃ1.39男性22564.91ʃ1.47*1.7ʃ1.55*1.23ʃ0.4*3.3ʃ1.85*合计33434.7ʃ1.37#1.5ʃ1.37#1.28ʃ0.41#3.05ʃ1.76# t值2.9812.525.7313.19 P值0.0020.000.000.00注:与同民族女性相比,*P<0.05;与汉族相比,#P<0.05㊃414㊃‘临床荟萃“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7,V o l32,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 藏族与汉族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例(%)]民族例数高T C血症高T G 血症低H D L -C 血症高L D L -C 血症混合性血脂异常汉族2011443(22.0)705(35.1)196(9.8)403(20.0)264(13.1)藏族1514485(32.0)396(26.2)97(6.4)424(28.0)112(7.4)χ2值44.58231.86312.63930.51929.763P 值0.000.000.000.000.003 讨 论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多项血脂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5-7],但是针对高原地区自然人群的研究鲜有报道㊂本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地区居民血脂异常总的患病率为49.1%,高于国内一般水平(40.40%)[1],提示高原地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达到较高水平㊂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但青藏高原地域辽阔,以农㊁牧民族为主,居住分散,知识水平低,加之血脂异常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多数均在发生并发症时方才就诊,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及预后,因此,充分了解该地区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并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降低心㊁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㊂调查发现,高原地区藏族和汉族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55岁以后女性患病率与同龄男性相当㊂国内其他研究提示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多数在60岁以后呈下降趋势[8-10],本研究未观察到下降趋势,考虑可能与本研究的年龄分组有关,由于体检过程中,老年人群参与度不高,因此60岁以上居民较少,故将55岁以上划分为一组,如果细化年龄分组,或许可以得到和国内大部分研究一致的结论㊂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0-11],可能与男性暴露于更多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如吸烟㊁饮酒㊁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均可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12]㊂55岁以前女性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雌激素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㊂S o w e r s 等[13]调查了美国3302例42~52岁女性绝经前后性激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发现性激素可调低L D L 受体并且抑制肝脂肪酶的活性,减少H D L 的降解,从而使干预组的H D L -C/L D L -C 比率更高㊂O k a m u r a 等[14]发现,绝经期女性补充植物激素2个月后可使H D L -C 和载脂蛋白A -1浓度升高,而L D L -C 和载脂蛋白B 浓度降低,从而改善血脂代谢㊂因此,雌激素对女性血脂代谢具有保护作用,使得绝经期前女性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低于男性㊂世居藏族T C ㊁L D L -C 水平高于移居汉族,而T G和H D L -C 水平低于汉族㊂藏族患者中,血脂异常以高T C 血症㊁高L D L -C 血症为主,汉族以高T G 血症为主,两民族中低H D L -C 血症的发生率均很低,这与平原地区成年人血脂异常类型以高T G ㊁低H D L -C 血症为主的结果不同[6]㊂血脂异常是遗传㊁环境㊁个人生活方式㊁相关伴随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高蛋白㊁高脂肪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饮食以牛羊肉㊁奶制品为主,大量研究证实,长期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可引胆固醇合成增加,从而导致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15],与藏族饮食习惯相近的蒙古族㊁哈萨克族㊁维吾尔族中同样观察到高T C 血症的发生率和总T C 水平均高于汉族[16]㊂因此,独特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导致藏族高T C ㊁高L D L -C 的主要原因之一㊂而藏族T G 水平却低于汉族,是否与藏族遗传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㊂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青海省藏㊁汉族低H D L -C 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9%和5.1%,远低于平原地区的44.8%[6],考虑与高原低氧有关㊂研究发现[17-18],随着海拔升高,血浆H D L -C 水平升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㊂其确切机制不清楚,可能与高原低氧环境下,肝细胞内的脂质氧化发生改变有关㊂H D L -C 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即胆固醇逆转运,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㊂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清H D L -C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呈负相关[19]㊂因此,高原居民H D L -C 的升高,可能部分抵消了高T C ㊁高L D L -C 及高T G 带来的心脑血管危害,或许是高原适应的一种表现㊂综上所述,青藏高原藏㊁汉族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趋势比较严峻,已成为威胁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针对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㊁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㊂参考文献:[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3] M o r a nA ,G uD ,Z h a oD ,e t a l .F u t u r e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i nC h i n am a r k o v m o d e la n dr i s kf a c t o rs c e n a r i o p r o j e c t i o n sf r o m t h e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p o l i c y m o d e l -C h i n a [J ].C i r c C a r d i o v a s cQ u a lO u t c o m e s ,2010,3(3):243-252.(下转第420页)㊃51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 a t h o l o g i c d i a g n o s i s o fm a l i g n a n tm e s o t h e l i o m a :2012u pd a te of t h e c o n s e n s u ss t a t e m e n t f r o m t h e i n t e m a t i o n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i n t e r e s t g r o u p [J ].A r c hP a t h o lL a b M e d ,2013,137(5):647-667.[7] 魏思忱,郑国启,王志刚,等.沧州地区162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13,52(7):599-600.[8] 魏思忱,郑国启,白文元.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2014,34(3):212-214.[9] S u S S ,Z h e n g G Q ,L i u Y G ,e ta l .M a l i gn a n t p e r i t o n e u m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w i t h h e p a t i ci n v o l v e m e n t :as i n gl ei n s t i t u t i o n e x pe r i e n c ei n 5p a t i e n t s a n d r e v i e w 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R e sP r a c t ,2016:6242149.[10] 宋慧,郑国启,陈跃峰,等.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 T 特点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6):876-880.[11] 李田静,牛建星,杜媚娟,等.腹膜恶性间皮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进展[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2):1476-1479.[12] Y i n W J ,Z h e n g G Q ,Ch e n Y F ,e ta l .C T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m a l i g 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a n dt u b e r c u l o u s p e r i t o n i t i s [J ].R a d i o lM e d ,2016,121(4):253-260.[13] L i a n g Y F ,Z h e n g G Q ,Ch e nY F ,e t a l .C T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d i f f u s e m a l i g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a n d p e r i t o n e a l c a r c i n o m a t o s i s [J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 ,2016,31(4):709-715.[14] 岑玉兰.恶性胸膜间皮瘤2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 ].临床荟萃,2008,23(1):43-44.[15] 宋慧,郑国启,魏思忱,等.以局部炎症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特征[J ].中华肿瘤杂志,2014,36(4):312-313.[16] 郑国启,张国尊,刘雅刚,等.恶性腹膜间皮瘤14例临床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14,34(4):266-269.[17] P i c k h a r d tP J ,B h a l l aS .P r i m a r y n e o pl a s m so f p e r i t o n e a l a n d s u b -p e r i t o n e a l o r i g i n :C Tf i n d i n g s [J ].R a d i o g r a p h i c s ,2005,25(4):983-995.[18] A l e x a n d e rH RJ r ,B a r t l e t tD L ,P i n g pa n k J F ,e t a l .T r e a t m e n t f a c t o r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l o n g -t e r m s u r v i v a la f t e rc y t o r e d u c t i v e s u r g e r y a n d r e g i o n 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J ].S u rg e r y,2013,153(6):779-786.[19] I v e r s e n L H ,R a s m u s s e n P C ,H a g e m a n n -M a d s e n R ,e t a l .C y t o r e d u c t i v e s u r g e r y a n d h y p e r t h e r m i c i n t r a pe r i t o n e 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o r p e r i t o n e a l c a r c i n o m a t o s i s (H I P E C ):t h e D a n i s he x pe r i e n c e [J ].C o l o r e c t a lD i s ,2013,15(7):365-372.[20] H o t t aT ,T a n i g u c h iK ,K o b a y a s h iY ,e t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 n d s e r u m h y a l u r o n i c a c i d l e v e l s i n m a l i g 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J ].H e p a t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4,51(58):1073-1083.[21] J a n n eP A ,W o z n i a kA J ,B e l a n iC P ,e t a l .O p e n -l a b e l s t u d yo f p e m e t r e x e da l o n eo r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c i s pl a t i nf o r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 :o u t c o m e s o f a ne x p a n d e d a c c e s s p r o g r a m [J ].C l i nL u n g C a n c e r ,2005,7(1):40-46.收稿日期:2016-12-06 编辑:﹏﹏﹏﹏﹏﹏﹏﹏﹏﹏﹏﹏﹏﹏﹏﹏﹏﹏﹏﹏﹏﹏﹏﹏﹏﹏﹏﹏﹏﹏﹏﹏﹏﹏﹏﹏﹏﹏﹏﹏﹏﹏﹏﹏﹏﹏﹏﹏﹏﹏张卫国(上接第415页)[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5] 丁文清,董虹孛,米杰.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现状m e t a 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71-77.[6] 李剑虹,王丽敏,赵文华,等.2010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14-418.[7] 代建霞,赵敏.新疆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分析[J ].临床荟萃,2016,31(10):1125-1127.[8] 王应鹏,王归真,殷彩桥,等.不同年龄与性别之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特点[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9):1782-1785.[9] 周晶,姚华,汪惠才,等.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㊁哈萨克族㊁汉族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J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8):3090-3093.[10] 罗水英,杨虹,蒙晓宇,等.2010年广西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应用预防医学,2014,20(3):129-133.[11] 苏鹏,陈军辉,刘姝娆,等.甘肃省东乡族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荟萃,2016,31(8):869-874.[12] G o s s e t tL K ,J o h n s o n HM ,P i p e r M E ,e ta l .S m o k i n g i n t e n s i t ya n dl i p o p r o t e i n ab n o r m a l i t i e si n ac t i v es m o k e r s [J ].J C l i n L i pi d o l ,2009,3(6):372-378.[13] S o w e r s M R ,R a n d o l phJJ r ,J a n n a u s c h M ,e t a l .L e v e l so f s e x s t e r o i d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 m e a s u r e s i n p r e m e n o p a u s a l a n dh o r m o n e -t r e a t e d w o m e na t m i d l i f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t h e t i m i n g h y po t h e s i s [J ].A r c hI n t e r n M e d ,2008,168(19):2146-2153.[14] O k a m u r a S ,S a w a d a Y ,S a t o h T ,e t a l .P u e r a r i a m i r i f i c ap h y t o e s t r o g e n s i m p r o v e d y s l i p i d e m i a i n p o s t m e n o p a u s a l w o m e n p r o b a b l y b y a c t i v a t i n g e s t r o g e nr e c e p t o r s u b t y pe s [J ].T o h o k uJE x p Me d ,2008,216(4):341-351.[15] Z h a n g L X ,S u n Y ,L i a n g Y ,e t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d y s l i p i d e m i aa n d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i n T i b e t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J ].B i o m e dE n v i r o nS c i ,2012,25(3):305-310.[16] L iN ,W a n g H ,Y a nZ ,e t a l .E t h n i c d i s p a r i t i e s i n t h e c l u s t e r i n go f r i s kf a c t o r sf o r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a m o n g t h e K a z a k h ,U y g u r ,M o n g o l i a na n d H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so fX i n j i a n g :ac r o s s -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J ].B M CP u b l i cH e a l t h ,2012,12(1):499-521.[17] D o m ín g u e zC o e l l oS ,C a b r e r aD eL e ónA ,B o s aO je d aF ,e t a l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i n c r e a s e s w i t h l i v i n ga l t i t u d e [J ].I n t JE pi d e m i o l ,2000,29(1):65-70.[18] A lR i y a m iN B ,B a n e r j e e Y ,A l -W a i l iK ,e ta l .T h ee f f e c to f r e s i d i n g a l t i t u d e o n l e v e l s o f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a p i l o t s t u d y f r o mt h eo m a n i a r a b p o pu l a t i o n [J ].A n g i o l o g y,2015,66(6):568-573.[19] A r o r aS ,P a t r aS K ,S a i n iR.H D L -A m o l e c u l e w i t ha m u l t i -f a c e t e dr o l ei n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i s e a s e [J ].C l i n C h i m A c t a ,2016,15(452):L 66-81.收稿日期:2017-01-23 编辑:张卫国㊃02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藏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血浆miRNA表达谱的差异

藏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血浆miRNA表达谱的差异

藏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血浆miRNA表达谱的差异时永辉;王成;闫岩;郭鹏涛;张辰宇;汪俊军;张春妮【摘要】Objective To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expression profdes of plasma miRNA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nationality.Methods Plasma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246 healthy Tibetans and 128 Han individuals.The randomly selected 50 Tibetan and Han plasma samples were pooled respectively and the levels of 754 miRNAs were examined using a TaqMan Low Density Array.Two marked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miR-130a-3p and miR-629-5p,were verified in all the plasma samples by individual qRT-PCR.Results The Low Density Arra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xpression profiles of plasma miRNA for the Tibetan and Han population was pared with Han population,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139 miRNAs were distinctly different,in Tibetan (62 up-regulated and 77 down-regulated).The levels of miR-130a-3p and miR-629-5p were further verifie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lasma from Tibetans than those in the plasma from Han population [(467 ± 27.30)× 10-5 vs (236 ± 9.69) × 10-5,p <0.01;(14.67 ±0.94) × 10-5vs(7.58 ± 0.52) × 10-5,P < 0.01] by qRT-PCR assay.Conclusion There may be marked difference of plasma miRNA expression profile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nationality.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ity factors on miRNA profi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RNAs in clinical detection in the future.%目的检测并比较藏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血浆miRNA表达谱.方法分别采集246例藏族健康人和128例汉族健康人血浆样本,用TaqMan低密度芯片技术对50例藏族和50例汉族组成的2组人混合血浆中的754种miRNA进行检测,随机选取存在miR-130a-3p和miR-629-5p表达差异的样本,用qRT-PCR法进行验证.结果低密度芯片结果显示,藏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血浆中miRNA表达谱的相关系数(r)为0.592.与汉族组相比,藏族组血浆中139种miRNA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改变,其中62种miRNA表达上调,77种miRNA表达下调.qRT-PCR进一步证实miR-130a-3p和miR-629-5p在藏族组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汉族组[(467±27.30)×10-5 vs(236±9.69)×10-5和(14.67 ±0.94)×10-5vs(7.58±0.52)×10-5,P均<0.01].结论藏族人群血浆miRNA的表达谱与汉族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临床检测miRNA时应考虑民族因素的影响.【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7(035)003【总页数】4页(P175-177,188)【关键词】藏族;汉族;血浆微小核糖核酸;表达谱【作者】时永辉;王成;闫岩;郭鹏涛;张辰宇;汪俊军;张春妮【作者单位】南京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南京210002;南京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南京210002;南京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南京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医院检验科,西藏乃东856000;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南京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南京210002;南京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在转录后水平通过降低或阻断信使RNA的翻译,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1]。

西藏地区藏族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干预研究的基线调查方法

西藏地区藏族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干预研究的基线调查方法
供科学依据 , 特开展 了此次 问卷调查 。 1基 线 调 查
1 . 1 研 究 对 象
录, 检查整理相关资料后上报上级项 目组进行统一备案 。
3调 查 结 果
我们从工 布江达县和林周 县的 8个行政村 中共采集 到 8 0 0
从 西藏 自治区各县 当中随机抽取工布 江达县 和林周 县作 为 多份调查 问卷表 , 其中 4 0 0多份为有心血管疾病 的患者 , 在这些
【 关键词 】 藏族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 ; 调查
首先对 当地村 医进行统一 培训 , 接受专家 的技术指 导 , 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 , 特别是 5 0岁以上中老 年人健康 的常见病 , 即使 应用 目前 最先进 、 最完善 的治疗手段 , 方案 是按 照我 国的临 床指南 结合 西藏 当地 的实际情 况而 制定 仍有 5 0 % 以上 的脑血 管意外 幸存者 生活 不能完 全 自理 l l _ 。心 的。其次 向经过系统培训后 的当地村 医提供标 准化的心脑血管
系统培训会藏 语 的医学 教师和 医学学生作 为现场调查 员 ,
血压、 体重 、 胸 围、 腰 围、 身高来 获取信息 。质 量控制 : 现场调查 村定期开展关于心血管疾病 的筛查 , 对心血管疾病 的危 害、 及时 员要进行一致 性 的试验 和预调查 , 对每位 调查对象 调查后立 刻 治疗 的必要性以及心血管疾病 防治计划和指南进行宣传教育。
时能够 与当地 的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 能够对当地 4 0岁 4小 结 以上 的藏族人 群进 行正常有序的调查 。现场调查员必须 面对 面 通过此次心脑血管疾病 的基线调查 发现 , 应加大对藏族地区 按 照调查表的 内容一个不漏 的进行详细询 问并填写 。通过测 量 民众健康教育 的宣传力度 , 提高村 民的 自我保健 意识。应在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汉人群心电图主要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28T11:26:20.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叶进王崇恒施京军王小亮杨伟赵锋仓[导读] 通过比较研究,为寻找适合西藏人文地域特点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方法和干预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叶进王崇恒施京军王小亮杨伟赵锋仓 (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咸阳 712082) 【摘要】目的了解藏族人群心电图特点。

为进西藏的汉族人群预防患高原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方法采用北京美高仪心
电工作站和8000SE—300B三导心电图机对6344名藏汉族应届大学生体检。

按不同民族和性别分组,对心电图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本次体检中,藏族男性平均心率65.7±9.2bpm,显著低于对照组(汉族男性)心率70.1±8.2bpm,P<0.01。

藏族女性平均心率66.7±6.9bpm,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汉族女性)心率72.2±7.6bpm,P<0.01。

同样两民族人群QT间期比较P<0.05,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民族其他心电图的指标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比较研究,为寻找适合西藏人文地域特点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方法和干预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心电图心率藏族
藏族人群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出生,长期居住,其心电图主要指标:心率、P时限、QRS时限、T 时限、QT间期等,与对照组(汉族人群)比较某些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预防患高原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临床路径。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人群为2010年5月——2012年5月来自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

其中藏族人群来自西藏全区不同地区、不同海拔的区域,男2096名,女1416名,年龄21—28岁,平均24.23±3.1岁。

汉族人群主要来自陕西省、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男1551名,女1281名,年龄20—32岁,平均23.82±4.4岁。

经询问病史及相应体检及各种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透及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未发现异常,确定为健康者。

1.2研究方法设备采用北京美高仪心电工作站和800SE—300B三导心电图机。

描记前受检者取仰卧位,平稳呼吸,禁止说话,记录时尽可能减少机电干扰和伪差。

取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动同期进行测量,所有数据均由中级职称心电图专业医生采用标准测量方法测定。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

所有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民族心电图主要指标的比较见表1。

表1 藏族和对照组(汉族人群)心电图主要指标比较(-x ±S)
注:◆两组间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0.05 藏族男性心率、藏族女性心率及男女QT间期与对照组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藏族人群心电图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率为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以第一心音为准。

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分,女性稍快[1]。

在心电图上,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所需时间,其中主要是心室复极时间。

在生理情况下,心率是影响QT间期的主要因素,即QT间期随心率的改变而改变,有研究称之为QT 对心率的依从性[2]。

藏族人群在高海拔地区出生,长期生活在缺氧环境中,为适应高原可观生存条件的要求,心率普遍减慢。

但是这一现象迄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同样在西藏的汉族人群发生高原心血管疾病猝死率较高,也许与汉族人群心率普遍较藏族人群心率快有关。

现在心率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受到普遍关注,心率在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脏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伯明翰心脏研究,芝加哥人工心脏研究及意大利心血管粥样硬化研究提示,心率与死亡和心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心率增快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较慢的心率更有利于对缺氧缺血心脏的保护。

所以,怎样科学、合理减慢进西藏汉族人群的心率,提高在缺氧环境下心肌的代偿力,对预防在西藏的汉族人群中患高原心血管疾病,减少猝死率的发生十分必要。

本研究入选的受试者均为年龄相近的健康男女青年,基本除外了年龄,性别和疾病状态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6344例样本足以提供一个较准确的藏族人群心电图参数的估计。

但是,本研究人群都是来自西藏民族学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在内地监测、收集的心电图数据,其代表性有一定局限。

因此,在西藏全区范围内收集不同海拔和不同年龄段的藏汉人群心电图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科研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0.
[2]刘霞.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对QT间期—心率依从性的影响.临床心电图学杂志,2002;11(1):3. 注: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