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体会

合集下载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患者可能会认为需要化疗或放疗,但其实不应该随意进行放疗。

应参考骨转移的范围和症状。

如果急需缓解目前的症状,对生活影响较大,可以给予放疗。

临床上更强调乳腺癌骨转移的分类,如下:1.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只需要靶向的联合内分泌治疗,不需要化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甚至不需要骨放疗。

大多数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没有疼痛或压迫症状,通过全身治疗可以控制骨转移的范围。

所以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措施多了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或经济压力。

如果对骨转移瘤邻近神经的压迫已经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此时放疗是可行的;2.HER-2阳性乳腺癌:抗HER-2治疗可与化疗联合。

患者可能受益于靶向化疗,疾病控制后不需要骨放疗。

教授表示所以乳腺癌骨转移的放疗更要慎重,通常全身治疗可控的情况下不需要骨放疗。

手术适应症较窄,除非患者四肢有单纯的骨骼问题,需要手术治疗。

大多数乳腺癌骨转移不需要手术干预,少数骨转移有明显压迫。

必须解决压迫症状,尤其是脊椎压迫。

需要咨询骨科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局部手术。

如何避免乳腺癌的发生?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乳腺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它的出现与患者的饮食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要预防乳腺癌,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饮食,减少脂肪、奶油等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少吃油炸、油炸食品。

此外,过量的咖啡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应避免吸烟。

平时要多吃绿色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疾病的发生也与我们的情绪直接相关。

为了预防乳腺癌,希望女性朋友们学会自我调节,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娱乐。

经常放松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可以调节生活节奏,减轻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3.乳房自查:预防乳腺癌,女性要学会做自我检查,尤其是成年女性,要经常进行乳房自查。

一般一个月做一次比较好。

一旦发现乳腺癌异常,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排除乳腺癌。

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临床体检和乳房x光检查,以便发现早期病变。

乳腺癌合并骨转移的治疗方法

乳腺癌合并骨转移的治疗方法

乳腺癌合并骨转移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然而当乳腺癌合并骨转移时,其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治疗。

本文将对乳腺癌合并骨转移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骨转移的病理生理学乳腺癌的骨转移是一种转移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乳腺癌细胞进入骨髓腔内,通过骨吸收与形成失衡,导致骨骼破坏与重建的紊乱,使得骨密度下降,骨钙流失,骨脆性增加,进而引发骨疼痛、骨折和高钙血症等症状。

因此,成功治疗骨转移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以利于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

二、综合治疗当患者被诊断出乳腺癌并合并骨转移时,常常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手术治疗、靶向治疗以及骨支持治疗等方法。

1.化疗化疗可以针对体内的肿瘤细胞进行杀灭,针对的是系统性的治疗。

根据药物种类和用药通路的不同,通常将化疗分为多药合理搭配的联合化疗、单药治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等。

联合化疗目前最为常用,临床上通常以AC+TH为主要方案,即使用红霉素、环磷酰胺、阿霉素、紫杉醇、多西他赛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该方案的优点是鲜明的杀灭肿瘤活性,缺点是其副作用较大,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内部的雌激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乳腺癌合并骨转移时,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显著。

现在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手段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如:七氟芬酰胺、他莫昔芬、阿那曲唑等。

对于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治疗手段来说,要显得微弱一些。

3.放疗放疗可用于局部防治,对于乳腺癌合并骨转移而言,主要是背痛或纵隔引流时使用。

现阶段根据放疗的侧重点,主要将治疗方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治疗局部疗效的放疗;②仅仅维持疼痛的镭射治疗;③短程疗效的放疗;④予以一定疼痛缓解和明显疗效的放疗等。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控制乳腺癌的发展。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骨转移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

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情、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目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案供参考。

一、手术治疗方案对于骨转移病灶较少、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可以达到减少肿瘤负荷、改善疼痛、预防骨折和稳定骨骼的目的。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肿瘤切除术、病灶内固定术和骨抢救术等。

二、放射治疗方案放射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的一种常见方式。

通过照射肿瘤病灶,可以达到缓解疼痛、控制肿瘤生长和预防骨折的效果。

放射治疗可以选择局部照射或全身骨照射,具体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内分泌治疗方案内分泌治疗可以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激素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雌激素拮抗剂、芳香酶抑制剂和黄体酮释放激素类似物等。

内分泌治疗一般需要长期使用,因此患者需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靶向治疗方案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等特定靶点进行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的一种新兴治疗模式。

通过使用单克隆抗体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靶向治疗因其针对性强、毒副反应小的特点逐渐受到临床关注。

五、综合治疗方案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综合治疗方案往往是最佳的选择。

常见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结合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结合靶向治疗等。

综合治疗方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总结: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包括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目标等因素。

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患者需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病例一则

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病例一则

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病例一则发表者:刘胜骨组织是癌症远处转移的第三好发器官,仅次于肝和肺,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 几乎每一种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骨,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为常见。

在晚期乳腺癌的患者中,大约有65%-80%的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顽固性疼痛, 并可进行性加重;还可引起躯体活动功能障碍或病理性骨折、截瘫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治疗也相当棘手。

西医主要采取手术、放、化疗、内照射治疗、骨吸收抑制剂、内分泌等治疗, 近期有一定疗效, 但是副作用大, 远期疗效不佳, 因此常常需要以中药为主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对那些体质状况差, 不能耐受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放、化疗的患者, 则应采用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中医有“肾主骨生髓”的理论,认为由于肾气不足, 则骨无所养, 易为寒湿毒邪侵袭, 痰浊蕴阻骨骼, 积聚日久, 以致瘀血凝滞, 络道阻塞, 聚而成形, 发为骨瘤。

对于骨转移癌的治疗, 中医多以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为治则, 初起宜散寒止痛, 和营行瘀, 解毒化痰;后期则宜补肾散结, 行瘀通络; 若寒凝而肾虚, 督脉失养者, 宜养血益气, 温通督脉, 补骨生髓。

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在于既可抗癌, 又可止痛, 并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或者减轻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并可减少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下面以一例近期在此治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为例:患者女,35岁,右侧乳腺癌手术后3年余。

ECT提示:骨盆多处代谢异常,考虑肿瘤骨转移。

MRI:骨盆多发骨质破坏。

CA-125、CA-153偏高。

初次就诊时患者自觉:双侧腰骶部疼痛,少腹部及心下隐痛,嗳气泛酸,经来痛经,经色暗,未服止痛片,咽中干痒不适。

苔薄白腻,质瘀紫,脉濡细。

治拟调气血,补肝肾,温通止痛。

方拟乳腺术后方加减治疗。

38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体会

38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体会

38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体会标签:乳腺癌;骨转移;化疗;放疗;唑来膦酸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许多乳腺癌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要比肺和肝这两个常见的肿瘤转移器官高许多,说明骨是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骨转移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1]。

如何提高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所在科2009年-2011年间共收治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38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31~68岁,平均43岁。

手术方式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乳腺癌。

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型小叶癌5例,髓样癌3例。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34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4例。

本组患者均经ECT、CT检查及X片检查证实术后发生骨转移。

骨痛分级:Ⅰ级4例,Ⅱ级25例,Ⅲ级9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进行了化疗,化疗方案为:CAF:环磷酰胺(CTX)500 mg/m2,第1、8天静注,阿霉素(ADM)50 mg/m2,第1天静注,5-氟尿嘧啶(5-Fu)500 mg/m2,第1、8天静滴,21 d为一周期。

AT:紫杉醇(T)135~150 mg/m2,第1天静滴,阿霉素(ADM)50 mg/m2,第1天静注,21 d为一周期。

本组20例患者化疗同时行唑来膦酸治疗,另外18例患者化疗后行放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X线、CT及ECT的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疗效。

疼痛分级的标准为:0级,无痛;I级,轻度疼痛,可忍受;Ⅱ级,疼痛较重,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Ⅲ级,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鸦片类镇痛药。

疼痛减轻两级为显效,疼痛减轻一级为有效,未减轻或增加为无效。

骨转移的疗效评价采用WHO标准[2],完全缓解(CR):X线片及骨扫描都证实病灶全部消失至少4周;部分缓解(PR):溶骨性病灶体积缩减或再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维持时间都在4周以上;稳定(NC):因为骨病变发展缓慢,故需治疗8周后方能下“无改变”的结论;进展(PD):病灶范围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乳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骨转移较肺癌发生的多且早。

发病年龄较轻,平均45岁,据报道,在所有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5%-75%,这与乳腺癌良好的预后有关。

因为乳腺癌患者发现骨转移灶之后的中位生存期仍长达2年,所以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策略。

对乳腺癌骨转移瘤多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放疗、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对原发病的系统治疗(全身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疼痛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一、外科治疗手术治疗骨转移瘤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处理病理骨折、解除神经压迫。

决定哪些病人最适合接受外科治疗,特别是进行预防性手术仍然较为困难。

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方法包括骨损伤固定术、置换术和神经松解术。

固定术治疗可考虑选择性用于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预期生存时间>4周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预防性固定术可考虑选择性用于股骨转移灶直径>,或股骨颈骨转移,或骨皮质破坏>50%,预期生存时间>4周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当病变影响临近的关节或内固定不能提供早期和完全的负重时,就应采取肿瘤切除和关节成形术进行重建。

假体应采用骨水泥固定,以利于早期恢复功能。

因需要等待骨愈合及接受放疗,异体骨等生物重建方式不适合于骨转移瘤患者。

随着四肢、脊柱内固定器材的改进,以及肿瘤假体的发展,使重建更加简单而持久,拓宽了骨转移瘤的手术治疗范围。

但由于乳腺癌的骨转移经常发生在脊柱等较复杂位置,所以手术难度较大,经常会造成切除不彻底的情况发生,导致复发或继续多发转移,所以手术治疗只适用于情况并不复杂的病情。

二、化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如果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均阴性、术后无病间隔期短、疾病进展迅速、合并内脏转移、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则应考虑化疗。

推荐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类、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可以选择的化疗方案有CMF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5-氟尿嘧啶)、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AT(蒽环类+紫杉类)、XT(卡培他滨+多西他赛)和GT(吉西他滨+紫杉醇)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面临骨转移的问题。

骨转移会导致患者出现骨疼痛、骨折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合理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药物治疗1. 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Herceptin)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针对HER2/neu过度表达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HER2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2. 激素治疗:对于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使用激素调节剂如阿曲珠单抗(Aromasin)、来曲唑(Femara)等药物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或阻断其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 化疗药物:化疗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多种化疗药物如紫杉醇(Taxol)、多柔比星(Adriamycin)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减轻骨转移的症状。

二、局部治疗1. 放疗:局部放射治疗是一种常用的骨转移治疗方法,可以减轻骨疼痛、预防骨折、减少肿瘤生长。

放疗可针对骨转移灶进行局部治疗,通过破坏肿瘤细胞,控制病情发展。

2. 手术治疗:对于骨转移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可以切除骨转移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三、辅助治疗1. 骨强化治疗:骨强化治疗可以通过使用氮杂环酮类(Bisphosphonates)药物或抗RANKL抗体如丹宁酸钠(Zometa)来改善患者的骨密度,预防骨折和骨疼痛。

2. 康复治疗: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营养支持、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案涉及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和辅助治疗。

其中,针对具体的分子亚型和激素受体状态,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和激素调节剂非常重要。

此外,放疗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症状及治疗方法

乳腺癌骨转移症状及治疗方法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健康。

乳腺癌早期不容易发现,往往由于病情发展速度快,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

乳腺癌到了晚期常会出现转移,其中骨转移也是比较常见的,一旦出现转移局部治疗很难控制疾病,那乳腺癌骨转移症状有哪些呢,如何治疗呢?A.乳腺癌骨转移主要是以血行播散的方式进行,有60%未治愈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以胸腰段椎骨和骨盆最易发生,其发生率占64.7%和41.2%,其次为肋骨(与癌灶邻近部位多见)肤骨、股骨、颅骨,此外胸骨的转移率最低,约为 3.5%,临床上多发性骨转移比单发性多见。

B.转移的早期出现轻度的、间歇性的骨痛,逐渐发展成持续性骨痛,进行性加剧,有压痛,如果是椎体受累,可以出现脊椎棘突的压痛和叩痛。

疼痛部位可以固定或不固定,夜间尤甚,痛性多种多样,疼痛造成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受限而使病人出现被动体位。

如果骨转移灶的位置表浅,或转移日久骨膨胀变形时,可以出现局部的肿胀。

C.病理性的骨折发生,由于乳腺癌易于出现骨转移,过去甚至有患者是以病理性的骨折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

这些病理性骨折可以自行发生,也可以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和体征也不同。

椎骨病理性骨折表现为锥体变形、塌陷,可出现脊髓的压迫症状,最初症状为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当病变发展到脊髓部分受压时可出现半切综合征,当进入脊髓完全受压期后则发生截瘫。

乳腺癌出现骨转移手术的意义不大,此时治疗主要放化疗和中医治疗。

放化疗短时间内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很多患者虽然现在病情稳定,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癌细胞卷土重来,因此建议患者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中医药一方面能减轻副作用和并发症,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提高整体治愈率。

中医治疗癌症不同于西医,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从患者的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的特点,在抑制癌细胞,控制病情的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机体内环境的调控能力,有效地保护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其远期疗效和长期生存率均明显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化疗;放疗;唑来膦酸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00-068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许多乳腺癌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要比肺和肝这两个常见的肿瘤转移器官高许多,说明骨是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骨转移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1]。

如何提高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所在科2009年-2011年间共收治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38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31~68岁,平均43岁。

手术方式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乳腺癌。

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型小叶癌5例,髓样癌3例。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34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4例。

本组患者均经ect、ct检查及x片检查证实术后发生骨转移。

骨痛分级:ⅰ级4例,ⅱ级25例,ⅲ级9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进行了化疗,化疗方案为:caf:环磷酰胺(ctx)500 mg/m2,第1、8天静注,阿霉素(adm)50 mg/m2,第1天静注,5-氟尿嘧啶(5-fu)500 mg/m2,第1、8天静滴,21 d为
一周期。

at:紫杉醇(t)135~150 mg/m2,第1天静滴,阿霉素(adm)50 mg/m2,第1天静注,21 d为一周期。

本组20例患者化疗同时行唑来膦酸治疗,另外18例患者化疗后行放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x线、ct及ect
的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疗效。

疼痛分级的标准为:0级,无痛;i级,轻度疼痛,可忍受;ⅱ级,疼痛较重,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ⅲ级,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鸦片类镇痛药。

疼痛减轻两级为显效,疼痛减轻一级为有效,未减轻或增加为无效。

骨转移的疗效评价采用who标准[2],完全缓解(cr):x线片及骨扫描都证实病灶全部消失至少4周;部分缓解(pr):溶骨性病灶体积缩减或再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维持时间都在4周以上;稳定(nc):因为骨病变发展缓慢,故需治疗8周后方能下“无改变”的结论;进展(pd):病灶范围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2 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组中,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0%;化疗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4.4%。

对于骨转移的疗效,化疗同时行唑来膦酸治疗组中,4例cr,11例pr,5例nc,无pd,有效率为75.0%;化疗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1例cr,5例pr,8例nc,4例pd,有效率为33.3%。

3 讨论
骨是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大多以溶骨性破坏为主。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高钙血症、脊髓压迫及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部分患者骨转移发生在术后2~3年内,乳腺癌骨转移的转移灶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以胸、腰椎及骨盆最多,其次为肋骨、胸骨等。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过程十分复杂,发生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乳腺癌细胞和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其中涉及很多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分子信号通路。

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联合化疗的主要目的是杀死全身微小转移灶,使转移灶和局部复发病灶缩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放疗有助于疼痛的控制,有文献报道8o%~9o%的患者可以通过放疗来获得持久的止痛效果[3]。

本组化疗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骨痛缓解率为94.4%,与文献报道近似。

虽然化疗及放疗可杀灭转移的肿瘤细胞,控制乳腺癌术后肿瘤的全身播散,但无法修复被转移灶破坏的骨组织。

唑来膦酸为含氮的杂环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来抑制骨吸收。

已经提出的唑来膦酸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破骨细胞成熟,抑制破骨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6),间接抗肿瘤活性(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溶解),对溶骨型、混合型和成骨型骨转移均有效。

本组化疗同时行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骨痛缓解的有效率为95.0%,表明唑来膦酸在缓解骨痛方面疗效确切。

而对于骨转移的疗效,化
疗同时行唑来膦酸治疗组与化疗后行放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化疗同时行唑来膦酸治疗对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疗效更好。

总之,乳腺癌术后发生骨转移应采取化疗、放疗、双磷酸盐等综合治疗,建议患者术后1~5年内将骨核素显像检查作为定期复查项目之一。

骨核素显像常能早期发现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病灶。

通过对骨转移的综合治疗,推迟内脏转移时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mundy g r.metastasis to bone:causes,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j].nat rev cancer,2002,2(8):584-593.
[2] ciray i,astrom g,andreasson i,et a1.evaluation of new sclerotic bone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 ring treatment[j].acta radiol,2000,41(2):178.
[3]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17.
(收稿日期:2012-02-22) (收稿日期:李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