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繁荣与危机 教学设计
繁荣与设计 教案

他39岁患上脊髓灰质 炎致残
他连任四届(19331945)美国总统
他继林肯后最受美国 和世界公众欢迎
Franklin D. Roosevelt 富兰克林· 罗斯福 1882-1945
德国法西斯政 党——纳粹党 崛起
军国主义化 的日本少年
过度投资投机,加速经济的疯狂
1929~1933年在任的美国 总统胡佛说:“联邦政府应该 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 入也是暂时的迫不得已的。” ——《美国总统咨文汇编》
胡佛屋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讲
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 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首次“炉边谈话”
在对金融体系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中, 有一样东西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 ,那就 是人们的信心。……团结起来!消除恐 惧吧!
灌溉农田、提供电力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以工代赈
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
1935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 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 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美国公民领取的失业保险卡
第12课 繁荣与危机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张添
一美元首付 一美元月供
柯立芝繁荣
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 ——柯立芝
Hale Waihona Puke 柯 立 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芝
1929年10月24日
黑色星期四
(1929-1933)
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 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 国内占人口总数13%的资本家占 有的财富达92%,而占人口总数87%的 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 店主)却只占有8%的财富。 ——《美国通史简编》
贫富两极分化,购买力相对低下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繁荣与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2课繁荣与危机教学设计内容主旨:20世纪20年代,因为稳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使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的局面。
但是,因为工人工资收入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再加上过渡的投资和投机,使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危机的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危害,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摆脱危机,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相对稳定和短暂繁荣的基本情况。
2.识记柯立芝繁荣的表现和原因以及繁荣背后存有的矛盾和危机;并能够从生产过剩的史实,得出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3.识记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及影响;4.识记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内容、实质及影响;并通过学习,知道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同时它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柯立芝繁荣”与罗斯福新政难点:准确理解繁荣背后的危机以及新政的实质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提问导入:为什么一战之后美国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做好知识的合理衔接。
并引出“柯立芝繁荣”环节二:介绍柯立芝,出示“柯立芝繁荣”时期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柯立芝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实行交流。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水平,并引出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环节三:出示危机爆发时的图片,并讲述危机爆发的原因。
交流:危机的特点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并感受危机影响之严重。
环节四:交流:1929年上台的胡佛总统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知道主张“放任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失灵。
并引出罗斯福新政环节五:介绍罗斯福生平及罗斯福新政,对照表格填写新政措施。
设计意图:感受罗斯福人格魅力,并通过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归纳史料的水平。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繁荣与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0

课题:第12课、繁荣与危机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理解柯立芝繁荣的表现和原因以及繁荣背后存有的矛盾与危机。
识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内容及作用。
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危机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美、英、法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度析相关文字材料和图片,掌握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各种形式的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美国经济危机的史实,感受危机对世界所产生的冲击,体会罗斯福新政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希望和信心。
通过对具体史实相互关系的学习,加深对“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这个基本社会历史规律的理解。
4、重点:罗斯福新政。
5、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思考一战后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新的世界秩序带来了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短暂的稳定和繁荣,但也好景不长。
阅读教科书导言,导入新课。
从“旧知”过渡到“新知”,使学生感知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新课第12课、繁荣与危机一、柯立芝繁荣通过阅读教科书、观察图片、观看视频,了解柯立芝繁荣的背景及具体表现。
思考:柯立芝繁荣的背后为什么隐藏着危机?(1)工人工资收入的提升幅度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为危机埋下了祸根。
(2)美国的农业始终处于慢性过剩危机,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
(3)过度投资和投机。
(4)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深层原因的水平,初步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二、经济大危机教师通过图片史料介绍经济危机的爆发。
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思考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会影响诸多国家的原因,使学生感知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材料中的故事、图片,使学生理解到此次经济危机破坏性之大,进一步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而理解其特点。
选择适合该年龄层次阅读的课外书,截取生动的文字,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其感性理解。
繁荣与危机

第12课繁荣与危机
松江第七中学张肖婷[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柯立芝繁荣;知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理解罗斯福新政是1929年经济危机下的一次重要改革。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视频以及图片对比,掌握从文字、图片、视频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柯立芝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树立居安思危的观念;通过了解各国面对危机时的自私利己态度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面对任何困境时,应该有团结合作,共度难关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的原因。
说明: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是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故为重点。
2、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是空前的繁荣时代——柯立芝繁荣,而仅仅是一夜之间,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袭来。
如何理解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故为难点。
[板书设计]
黑色星期四
1929
年经济危机
柯立芝繁荣。
第12课-繁荣与危机

第12课繁荣与危机[教学目标]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相对稳定和短暂繁荣的基本情况;理解柯立芝繁荣的表现和原因以及繁荣背后存在的矛盾与危机。
2.通过分析有关文字材料和图片,掌握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及影响,培养学生从文字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作用的分析,初步认识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作用的分析,认识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大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作用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说明:1.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找到了解决危机的途径,故为重点。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资料附录]1.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根本不是!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
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业;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繁荣与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7

八年级历史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第12 课《繁荣与危机》【内容主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建立起战后新秩序,维持了相对和平,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相对繁荣,同时也隐藏着危机,其爆发原因包含经济政策失当,产业结构不合理,乐观主义等多重复杂因素,最终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稳住经济局势,摆脱危机,而不同于英法美,德意日等国却不采用经济手段而是战争手段转嫁经济危机,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史实,知道柯立芝繁荣,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通过度析、讨论,探讨美国经济大危机出现的原因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理解英法美与德意日等国对于经济危机的不同态度及成因。
【重点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与其影响2、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教学过程】环节一:出示图片,介绍特朗普与其职业,对比一战后的美国政治商业化,出示漫画,抛出问题,分析柯立芝与胡佛的经济政策,梳理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锻炼学生梳理历史进程的水平,锻炼其以史为鉴考虑问题的意识。
环节二:出示柯立芝与胡佛语录,学生感受美国政治商业化的风气,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柯立芝繁荣的政策;出示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泰勒管理制度,概括美国经济发展加速的制度原因。
设计意图:初步锻炼学生阅读文本的水平,培养其自主寻找历史现象成因的水平。
环节三:教师出示材料,介绍汽车业的进步,学生对照泰勒制与福特公司成功的原因,分析生产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述,培养学生关联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与意识。
环节四: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析美国经济环境,介绍黑色星期四事件,学生阅读课文,结合福特公司、泰勒制,思考讨论美国陷入危机后经济链的走向。
教师出示材料,揭示繁荣经济中的隐患,出示示意图,学生讨论理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漫画的含义,初步锻炼学生理解和分析漫画材料的水平。
锻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成因的水平。
第12课 繁荣与危机 教学设计

第12课繁荣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柯立芝繁荣的表现,了解繁荣出现的原因,理解柯立芝繁荣背后存在的危机。
2、通过分析文字、图片等材料,掌握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及影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理解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正确的改革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如何理解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
顾路中学沈建华2012.3.15。
八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对我国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2.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影响等方面。
-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进行对比,突出解放战争的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变化?
-新中国成立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讨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重要性。
3.作业与评价: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八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20世纪上半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重点掌握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历史综合素质。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选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中的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阐述事件或人物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字数不少于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繁荣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柯立芝繁荣的表现,了解繁荣出现的原因,理解柯立芝繁荣背后存在的危机。
2、通过分析文字、图片等材料,掌握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及影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理解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正确的改革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如何理解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
顾路中学沈建华20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