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学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孔子与老子教案必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1.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思想对

儒家思想形成的意义。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重点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

思想。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的重大影

响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地位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著作

《道德经》(《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主张

(1)哲学思想:核心是“道”。

1本原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天命观: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

3矛盾观: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推行“愚民”政策。

4.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混辨析]

(1)道家学派不等同于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道家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

(2)“无为而治”不等同于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为,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子曰: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解读] 史料中1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

心归顺。2“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

[思考]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合理性:1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2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孔子思想体系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史料一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史料二我2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解读] 史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1是“为政以德”的统治效果,意即(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史料二:阐述了老子以“无为而治”为特征的道家思想。2意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提示】同: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异: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

1.主要区别

(1)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在哲学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研究重心不同: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2.相同之处

(1)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

(3)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仁”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冲突激烈、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盘剥。在这种状况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其“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礼”的思想: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而西周初年的礼乐制度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使孔子认为,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必须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恢复和维护周礼,使颠倒了的社会等级制度重新恢复正常。

(3)教育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教育权利,孔子认为,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遭破坏,其重要原因就是贫困子弟无法享受教育,无法理解周礼的社会价值,因而提出“有教无类”。

2.孔子与老子的“形象”

孔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其思想侧重于关注社会人生。老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其学说面向自然和整个宇宙,具有兼容性。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象,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