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复习知识点归纳
园林史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
古称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有,古称园、园亭、园野、池馆、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大内御苑:建设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皇居或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5.行宫御苑:建设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幽美处,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
6.离宫御苑:建设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幽美处,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7.囿: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禽鸟的场所。
有藩篱。
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
8.灵囿:周文王绕灵台修建的苑囿名。
泛指帝王豢养动物的园林9.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可观天象,通神明,也可登高远眺,欣赏风景。
10.曲水流觞:魏晋名士常于3月3,因流设席,激水推杯,席前而饮,赋诗欢会。
11.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著,记述作者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重要文献。
12.一池三山:太液池中筑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人工山。
太液池象征大海,三山象征神山,这种仙界的做法是古典皇家园林常用的方式。
13.无心画(尺幅窗):各种门窗洞对植物起到框景、夹景作用。
14.计成(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
造园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步随景异。
15.壶中天地:16.须弥芥子:简答1.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兴起,寺观园林开始兴盛,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为中国式园林大发展奠定了基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3.诗画的情趣。
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
4.意境的涵蕴:将主观理念感情和客观生活景物结合于创作中。
3.园林发展四个阶段:1.人类社会原始时期,萌芽状态。
2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百花争艳群星灿烂。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打印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史: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含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
园林: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德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2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狩猎社会园林,自然从属型;人对自然处于感性适应阶段。
人与自然呈现亲和关系。
为园林萌芽状态。
所先出的园林雏形处于生产目的。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园林,顺应型;人对自然变为理性适应阶段。
仍保持亲和关系。
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趋于兴旺的过程。
园林特点为: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人所私有;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没有自觉地体现社会、环境效益;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园林征服;人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
两者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
园林特点:除了私人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
向公众开放的公众园林;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即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即社会效益;由现代型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现代社会园林;又回归到亲和关系。
园林:私人所有的园林、城市公共园林。
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场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而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称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学科。
3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园林的历史沿革1. 历史渊源: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园林建筑,最早可考的园林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唐宋时期,园林建筑开始兴盛,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
2. 发展演变:元明清时期,园林建筑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多样化的园林类型,如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其中私家园林的建设更是达到了巅峰。
3. 影响传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园林建筑,还对国际园林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1. 自然美学:中国园林注重追求自然的美感和生态景观,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自然元素的营造,同时融入自然哲学和道家思想。
2. 人文情怀:中国园林在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的寄托。
3. 园林格局:中国园林讲究园林布局的对称与不对称、开合与封闭、曲折与直线等设计特点,力求达到空间层次和景观的变化。
4. 园林材料:中国园林的建造材料多采用木材、石材、水泥等天然材料,注重材料的天然质感和材质的变化。
三、中国园林的经典作品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宫廷园林的杰作,融合了池塘、山水、建筑等元素,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2.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范,以其精致的园林结构和精美的园林布局被誉为“园林艺术之最”。
3. 留园:留园是江苏省苏州市古典园林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气势最宏的皇家园林之一。
四、中国园林的设计要素1. 建筑景观:中国园林注重在园林中融入建筑景观,如亭台楼阁、长廊走廊、假山、石桥等,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韵味。
2. 水景环境:水是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园林中常常借用水池、湖泊、流水、瀑布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水景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知识点:
1. 起源: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囿”,最初是供帝王贵族狩猎和游乐的场所。
2. 发展阶段: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 主要类型: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
4. 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以小见大等理念,注重景观的意境和韵味。
5. 造园手法:运用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等手法,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6. 园林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小品等,其中山水是园林的主体。
7. 典型代表:皇家园林有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寺庙园林有灵隐寺、普陀寺、寒山寺等。
8. 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
园林历史相关知识点总结

园林历史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园林的发展1. 古代园林的起源园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夏代时期。
在古代,园林主要是供君王贵族们休憩和游玩的场所,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2. 古代园林的风格古代园林的风格主要有汉代的汉园风格、唐代的唐园风格、宋代的宋园风格等。
每个时期的园林风格都有着独特的特点,汉园强调山水景色,唐园则注重花木树艺,宋园则更加注重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3. 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古代园林的代表作有很多,比如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瘦西湖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二、近现代园林的发展1. 近现代园林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园林艺术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近现代的园林注重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近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近现代园林设计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强调园林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同时,近现代园林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3. 近现代园林的代表作近现代园林的代表作有着很多,比如上海的静安雕塑公园、杭州的西湖景区、北京的颐和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新典范。
三、园林的文化内涵1. 园林的文化内涵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自然风景的展示场所,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风貌和风俗习惯,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2. 园林的意境与艺术价值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建筑、栽培等手段营造出优美的景观。
在这些景观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3. 园林的社会功能园林不仅仅是供人游览的场所,更是社会文化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聚会交往、文化展演等各种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园林的发展与未来趋势1. 园林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得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与自然保护区园林得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得起源此时期得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得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得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得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得选择与开发方式得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得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与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得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得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与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得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与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得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得宅园,建制在皇城与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得风景优美得地方,或者远离都城得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得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得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典园林源头(要素、类型、物质源头、思想源头)曹江宁中国古典园林要素:叠山:类型——土山、土石结合型、纯石假山、庭石形态——崖壁、峰峦、涧壑、洞穴、坂坡理水:形态——湖泊、溪流、瀑布、涌泉建筑:厅堂、楼阁、馆、榭、舫、亭、轩、廊、桥、门、墙花木:乔木、灌木、藤本花木、草本花木、竹类、水生植物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气派豪华)私家园林(精巧别致,典雅秀丽,更能体现人的创造性想象,更富艺术情趣,也更能激发游人的雅兴。
)寺庙园林(清溪环绕,青山掩映,苍松古柏相伴,藏而不露,清幽神秘)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物质源头(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台、园圃这三者的结合(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2)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生的初始便与生产、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囿(起源于狩猎)殷朝帝王、贵族奴隶主的大规模狩猎——田猎——集中圈养——“囿”还具有游观功能,虽然并非主要功能,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台(起源于祭祀)是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在台上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统治阶级就近修筑高台,模拟圣山进行祭祀之礼,因此台成了山的象征周朝,台的游观功能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又逐渐向着园林雏形的方向上发展了园圃(起源于农耕)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人中栽植蔬菜的场地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做观赏的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其园林雏形的性质思想源头天人合一思想:保护山林川泽的生态环境,天人感应、天人和谐君子比德思想:将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和人的内在品德相联系神仙思想: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中极天柱——昆仑1、中国历代皇家园林典型代表(西周、汉、唐、宋)(苟潇宇)西周: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园林的定义:1、建筑学家童寯《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度幻无尽,而其最简单的需要,完全含于園之内”2、造园学家陈植《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狩猎社会的园林:自然从属型社会第二阶段农业社会的园林:自然顺应型社会第三阶段工业社会的园林:自然征服型社会第四阶段现代社会的园林:将朝人类与自然处于共生关系的自然共生型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将成为评价园林绿地的标准。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隶属关系分1)皇家园林:苑、宫苑、苑囿、御苑等2)私家园林:园亭、园地、池宫、山池、别业、山庄等3)寺观园林:佛寺、道观非主流园林:1)衙署园林、2)公馆园林、3)书园园林、4)茶楼酒肆、5)祠堂园林2、按地方风格:1)江南园林、2)北方园林、3)岭南园林3.按园林布置形式分:自然式、规则式4、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①生成期:殷、周、秦、汉;②转折期:魏、晋、南北朝;③全盛期:隋、唐;④成熟前期:两宋;⑤成熟期:元明清。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
园林生成期1、“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台”: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囿+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的殷末周初);“园圃”: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2、“囿”: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狩猎所获禽兽的场所。
<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说文>释囿为“苑有垣也”。
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周礼>:囿游,囿之离宫,小苑观处也。
3、台,即用土堆筑的方形高台。
《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说文解字》:“台,观,四方而高者也。
”……台的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揆星度之验”。
台还可以登高远眺,具有一定的游观功能。
4、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毛传:“园,所以树木也。
”圃:《说文解字》:“种菜曰圃。
”春秋战国时,民间经营园圃普遍起来,经济活动→审美领域。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囿关涉栽培、圈养,台关涉通神、望天。
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原初功能,游观则在其次。
台、囿、园圃已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
6、影响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①、“天人合一”思想《易传·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天人感应、天人谐和②、“君子比德”思想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③、“神仙”思想一池三山为何说“天人合一”思想会影响中国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7、周代造园的特点:①、周代春秋时的台榭宫室建筑、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②、自然山水为主的造园风格的出现一、上林苑:汉代的皇家禁苑汉武帝建元三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
占地面积大,苑墙的长度大约为130km至160km。
《汉旧仪》:“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
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
”《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九,宫十二,观三十五。
”①山水:“关中八水”贯穿于苑内辽阔的平原、丘陵之上。
自然景观极其恢宏、壮丽。
此外还有天然湖泊十处。
人工开凿的湖泊多处,一般都利用挖湖的土方在其中堆筑高台。
(昆明池、太液池、影娥池、琳池)②植物: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天然植被极为丰富的。
此外,还由人工栽植了大量的树木。
用材林:松、柏、桐、梓、杨、柳、榆、槐、檀、楸、柞、竹果木林:桃、李、杏、枣、栗、梨、柑橘经济林:桑、漆南树北移:菖蒲、荔枝、龙眼、山姜等。
引进品种:葡萄、安石榴等。
③动物:上林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苑内的某些区域也相当于皇家狩猎区。
(射猎斗兽祥瑞)“天子秋冬射猎取之”鹿馆,虎圈、象观、走狗观、走马观④苑:《三辅黄图校证》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
”三十六处“园中之园”。
其中的一部分是秦代保留下来的秦代旧苑,大部分是武帝时期及以后陆续兴建的,一般建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段作为游憩的场所。
宜春下苑、乐游苑、御宿苑、思贤苑、博望苑…..⑤宫:宫即宫殿建筑群。
上林苑范围内的宫殿建筑群共计12处:建章宫、犬台宫、宣曲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昭台宫、蒲陶宫、黄山宫、扶荔宫。
⑥台:上林苑内有许多台,沿袭先秦以来在宫苑内筑高台的传统。
利用挖池的土方堆筑而成,如眺瞻台、望鹄台、桂台、商台、避风台等,一般作为登高观景之用。
为了通神明、查符瑞、候灾变而建造的,如神明台。
有的则是用木材堆垒而成,如建章宫北之凉风台。
⑦观:《释名》:“观,观也,於上观望也。
”观、馆二名往往相互通用,是汉代对体量比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
观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和用途的建筑物。
白鹿观、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⑧生产基地:苑内资源丰富。
为了利用这些资源,上林苑内设作坊多处,调集工匠制造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器物如铜器、草席等,设果园、蔬圃、养鱼场、牲畜圈、马厩,供应宫廷和皇室的需要。
二、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三、私家园林的兴起①西汉初年,朝廷崇沿俭约,私人营园并不多见。
②汉武帝以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广治田产“宅”、“第”“园”、“园池”③西汉后期,奢华成风。
民间造园:贵族、官僚、豪富④东汉时,郊野的庄园梁冀的私园:“园圃”和菟园四、秦汉时期造园特点:①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②园林的功能由最早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与观赏为主;③私家园林初见倪端,小范围内营建;④造园功能受神仙思想影响,由建筑空间转换为自然空间。
园林转折期一、促成中国古典园林进入转折期的诸多因素: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意识形态①政治:战争频繁、政治动荡“八王之乱”,而后南北政权更迭。
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公元317年),而后相继为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更迭代兴(史称南朝)。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其中鲜卑族北魏势力于386年统一整个黄河流域,史称北朝。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北周和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这一历时369年的分裂时期,建立隋朝。
②意识形态:政治上大一统局面被破坏---- 影响到意识形态:儒学独尊→思想解放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思想解放→人性觉醒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藐视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法和行为规范,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③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社会动荡,消极悲观的情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行动上倾向两个极端:贪婪奢侈、玩世不恭④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山水文学:山水诗文、游仙诗谢灵运、陶渊明、谢朓、何逊山水画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古画品录》谢赫顾恺之、宗炳、王微山水园林⑤建筑技术的进步:木结构建筑、砖结构⑥观赏植物栽培:竹、梅、桑、松、茱萸、椒、槐、樟、枫、桂嵇含《南方草木状》贾思勰《齐民要术》二、风景区寺观的组成前导部分:山林寺庙中从普通的外围环境→寺庙主体建筑,尘土凡界——净土过滤。
宗教部分: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仪礼的殿堂、塔、阁组成。
通常占据寺庙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
生活部分:方丈室、僧室、斋室、厨房、浴室、禅房、客房建筑等。
游览部分:寺庙对外的游览区域及外围的自然风景区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特点:1.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造景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于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自然式山水园风格的形成2.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生产的功能基本消失,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功能;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4、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的方向发展;5、“园林”一词进入诗文隋唐时期1、皇家园林的三大类型: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2、私家园林的两种类型及其特点类型:城市私园与郊野别墅园城市私园特点:①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②以水景取胜,并且纤丽和清雅两种格调并存。
郊野别墅园特点:①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②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③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3、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的代表作;⑴皇家园林代表作:①大内御苑:大明宫、洛阳宫、禁苑、兴庆宫②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西苑、上阳宫、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
⑵私家园林代表作:①平泉庄、②浣花溪草堂、③庐山草堂、④王维的辋川别业、⑤卢鸿一的嵩山别业。
⑶公共园林代表作:乐游原、曲江等。
4、文人园林的兴起和特点。
⑴兴起:唐代科举取仕,许多文人以文入官,入官后又不忘吟诗赏景。
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
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经营,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⑵特点:①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②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③文人官僚逐渐形成较全面、深刻的“园林观”。
5、隋唐园林的特点。
①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②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③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④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⑤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⑥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
6、文学、绘画、园林等艺术之间的关系?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山水画: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验,著为“画论”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意识地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尤为明显)宋——园林的成熟前期1、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⑴、简远景象简约而已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