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鲁冠球:这位“民营不倒翁”在美拥有28家公司马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鲁冠球:这位“民营不倒翁”在美拥有28家公司马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鲁冠球:这位“民营不倒翁”在美拥有28家公司,马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马云在阿里上市之后曾说过:“虽然我们15年做到了全球领先,但我佩服鲁主席——因为鲁主席创业已经45年来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再做30年!”。

这位马云口中的鲁主席就是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先生。

马云比鲁冠球整整小20岁,马云这句话,体现了晚辈的敬意,也说明了马云的清醒。

鲁冠球办农机厂开始创业的时候,马云还只有5岁。

如今马云年过五旬,已经名满天下。

但鲁冠球没有隐退,没有掉队,依然与马云并排走在第一线。

如今,万向集团在美国14个州拥有近一万三千多名员工,每年在美国本土实现产销近40亿美元。

也就是一万三千多美国人,为一个中国老板打工。

准确地说,为一位72岁的前浙江农民打工。

如果说鲁冠球是中国商界的一个传奇,那这个传奇的起点是从1969年7月开始的。

当时的鲁冠球集资4000元,带领6名农民成立宁围公社农机厂。

鲁冠球从来不掩饰自己农民的身份,但把他跟绝大多数农民企业家区别开来的,是他产权意识的苏醒。

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鲁冠球,1945年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是药厂工人,收入少,所以他和母亲只能呆在贫苦的农村,那个年代,他跟很多人的梦想一样——进城,当工人,过好日子!15岁时,鲁冠球心愿成真,被介绍到萧山县当个打铁的小学徒,当上了心心念念的城里人。

可好景不长,三年自然灾害爆发,城市里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他又被“打回”村里。

不服输的他,又开始折腾。

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他又对设备很感兴趣,就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米面加工厂。

没成想,一条禁止私人经营的时代罪名,就让加工厂被迫关闭,为了还钱,鲁冠球不得不将唯一值钱的三间老房子,卖了。

1969年7月,24岁的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集资4000元,带领6名农民,以一只火炉、几把榔头、一个84平方米的房子,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现已发展成为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

“农民”鲁冠球万向“不了情”

“农民”鲁冠球万向“不了情”

“农民”鲁冠球万向“不了情”文章标题:“农民”鲁冠球万向“不了情”20XX年5月底,浙江远洋渔业集团总经理曾岳祥忙里偷闲,跑到江西鄱阳县呆了几天。

每年的6、7、8三个月,是鄱阳湖区农民捕捞、消灭“外侵生物”小龙虾的最佳时节,渔业集团在当地的小龙虾加工基地也将迎来生产旺季。

这次曾岳祥还带去了一份“厚礼”:今年9月在鄱阳再上一个(回加鱼)鱼加工项目。

“这样当地农民捕完了小龙虾,还可以接着有事做。

”他表示,“这也是老鲁的愿望。

”“老鲁”,便是浙江远洋渔业集团的大股东、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一直想为农民做点事情。

”鲁冠球的这一承诺为很多人所熟知,主要原因是他在农业投资上“屡投屡败、屡败屡投”的独特经历。

上世纪70年代,当万向还只是一个经营农具加工的小企业的时候,鲁冠球便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帮周边每一个村办一个企业,结果难有盈利;80年代,有所发展的万向办起了“农业车间”,发展“立体农业”,后因竞争不过个体养猪专业户而宣告失败;90年代,万向搞起了“创汇农业”,养鳗鱼并深加工出口,没想到又亏了一两个亿。

多少个夜晚,鲁冠球彻夜未眠。

“只要政策对头、重视科技、投资到位,农业也会是一个好产业。

”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中央出台有关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后,鲁冠球更是信心百倍,一往无前地踏上了反哺农业的新征程。

万向专门组建了一家“三农集团”,并以此为平台,在浙江临安建起了山核桃种植、加工基地,又参股一家本地农业公司,开展饲料生产和生猪加工项目,还投资成为了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河北“承德露露”的第一大股东。

鲁冠球的最得意之作,是20XX年收购国有企业浙江远洋渔业集团。

鲁冠球与曾岳祥初谈合作时的一席话,让曾岳祥对乡镇企业家的情怀有了新的认识:“我千方百计为农民做点事情,虽成功不多,但追求不变。

”他告诉曾:“你想做多大,我都支持你--先解决渔民吃饭问题,再解决人们吃鱼问题。

”随后万向投资2.5亿元,帮浙江远洋渔业集团建起了国内最大的远洋超低温金枪鱼钓船队,又在太平洋、大西洋分别布置了一个大型围网船队和鱿鱼钓船队。

鲁冠球领潮读后感

鲁冠球领潮读后感

鲁冠球领潮读后感读完鲁冠球领潮的故事,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满脑子都是这个了不起的人物。

鲁冠球啊,那就是个商界传奇。

你想啊,在那个大家都还在摸索怎么搞企业的年代,他就像一个孤胆英雄似的冲在前面。

他搞的万向集团,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像一个小舢板在商海里飘着,但是他这个掌舵人可有大志向。

他的厉害之处,首先就是眼光贼“毒”。

就像有一双能看穿未来的眼睛,别人都还在盯着眼前那点小利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汽车零部件这个大市场的潜力。

就好比大家都在抢地上的小铜板,他却抬头看到了远处金山上闪闪发光的金块。

而且他可不止是看到了,还敢一头扎进去干。

这决心,就像一个冒险家发现了宝藏的地图,不管路上有多少荆棘猛兽,都要朝着宝藏前进。

鲁冠球在经营企业上那脑子也是转得飞快。

他懂得不断创新,就像一个魔术师,总能变出新花样。

今天搞个新技术,明天改进个生产流程,他的企业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小怪兽,变得越来越强大。

别的企业还在按老一套慢悠悠走路的时候,万向集团已经开着跑车一路狂飙了。

还有他的毅力,简直像打不死的小强。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肯定碰到了无数的磕磕绊绊,可能今天资金紧张得像口袋里只剩下钢镚儿,明天市场又给个下马威,竞争对手也在旁边虎视眈眈。

但他就是不退缩,就像一个坚守阵地的战士,咬着牙把万向集团一点点做大做强。

我从他身上还看到了一种责任感。

他不是光想着自己赚钱,还想着带着整个企业的员工一起过上好日子,这就像一个大家长,要照顾家里的每一个人。

他让企业发展起来,给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还想着怎么带动周边的发展。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自己长得枝繁叶茂了,还不忘给周围的小树遮风挡雨,让大家一起茁壮成长。

读完鲁冠球领潮这个故事,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他注入了一股力量。

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远大的眼光、不断创新的精神、坚定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就像开着一辆装满梦想和希望的汽车,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说不定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掀起一股潮流呢。

浙商精神教父鲁冠球:他离开了,但留下了一个时代

浙商精神教父鲁冠球:他离开了,但留下了一个时代

常青树、不倒翁,这是对鲁冠球最常见的两个形容词,而现在这位被受人敬重的老人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

2017年10月26日凌晨时分,万向集团官网登出了鲁冠球的讣告,这位“没有退休时间表”的创始人走完了他73岁的人生。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地上涌现了无数像鲁冠球这样的人,后来被统称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相比宗庆后、柳传志、任正非等同龄人,鲁冠球成名更早,1992年挂牌的万向集团,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营企业,而鲁冠球是这家企业48年以来始终不变的管理者。

历经“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国入世,以及经济危机,这位自称“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是过去5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更是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远见者和弄潮儿。

在纷乱复杂的中国企业家群像里,很难找出第二个鲁冠球。

浙商精神教父鲁冠球:他离开了,但留下了一个时代鲁冠球依法合理谦虚谨慎,务实低调与时俱进,万向在他的带领下始终处于领导潮流的地位。

——国家主席习近平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做时代的弄潮儿鲁冠球生前一直住在杭州萧山区宁围街道童家塘的老房子里,这是一栋再朴素不过的小楼,房子连同农家小院,从1985年建成至今没怎么大修过,与村里的其他房子并无二致。

73年前的1944年12月,鲁冠球即出生在童家塘,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厂工作,他和母亲生活在农村,日子过得艰难。

15岁时,上初中的鲁冠球被迫辍学,当起了打铁学徒,三年后因为人员精简被辞退。

寻求脱贫的个人努力,从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间断过,即使在“文革”期间,浙江萧山地区也有民营企业存在,其时鲁冠球用筹集的3000元在村里办了个米面加工厂,但最终还是没摆脱被取缔的命运。

1969年,政府第一次允许农村创办社队企业组织,鲁冠球正是抓住了这一个时代的微小契机,筹资4000元接管了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由此找到了进入工业领域的机会。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他们在创业时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和面对困难时迸发的潜力令人侧目。

本文介绍了5个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创业故事.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李嘉诚年龄:81岁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

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

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

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

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

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

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

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

“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

”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

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

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

鲁冠球:得道者盛

鲁冠球:得道者盛

鲁冠球:得道者盛
佚名
【期刊名称】《管理学家:学术版》
【年(卷),期】2013()7
【摘要】鲁冠球的首次创业项目是米面加工厂,但因被指为地下黑工厂只得关张。

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携其他六人,集资4000元开始第二次创业。

十年间,其战略属"生存型多元化",拾遗补阙,生产过犁刀、铁耙、船钉、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

1979年,他决定专注于万向节,实施集中战略。

再进十年,鲁冠球又
审时度势地做起了相关多元化,生产轿车等速驱动轴、汽车传动轴、轴承、滚动体、密封件、轿车减震器、制动器等系列汽车零部件产品。

阶梯更上层楼,时间推移,实
力更强,非相关多元化凸显,金融租赁、投资银行、风险投资、信息咨询等亦开张。

2000年后,万向集团资本运作日渐频繁。

【总页数】1页(P19-19)
【关键词】万向节;资本运作;战略投资者;企业;轿车;风险投资;非相关多元化;时间推移;汽车传动轴;投资银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
【相关文献】
1.鲁冠球谈“走出去”:《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鲁冠球谈话摘录 [J],
2.鲁冠球谈“走出去”——《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鲁冠球谈话摘录 [J],
3.鲁冠球,思想者永远是年青:祝贺鲁冠球荣膺本刊2010年度人物 [J], 本刊评
论员
4.从打铁学徒生涯走过来的鲁冠球:一辈子的造车梦——记浙江万向集团总裁、著名企业家鲁冠球 [J], 张晓玲
5.传奇鲁冠球:鲁冠球和他的时代 [J], 吴美花;姚珏;张名豪;陈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冠球:敢想敢做才能成功[共7页]

鲁冠球:敢想敢做才能成功[共7页]

122不完美的力量:跟着亿万富豪学优势思维鲁冠球:敢想敢做才能成功【人物档案】鲁冠球——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

15岁辍学,1969年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现任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

2013年,鲁冠球以207.4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名列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29位。

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鲁冠球这个人,对他领导的万向集团更是闻所未闻。

一方面,是因为鲁冠球的低调;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万向集团的主打产业和普通人的生活距离较远。

熟悉、了解鲁冠球的朋友都知道,他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子。

一个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却能始终坚持自己目标,顽强拼搏,在夹缝中找到生存道路的硬汉。

其过人的毅力,敢想敢做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执行力”这一关键词。

鲁冠球:敢想敢做才能成功1231945年1月,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生活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

初中毕业,鲁冠球便辍学了,经人介绍,来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一个打铁的小学徒。

在铁业社当了三年学徒之后,鲁冠球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七八里地到集镇上磨米面,很不方便。

鲁冠球和一起在铁业社当学徒的朋友商量,认为在本村办家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

想到这里,鲁冠球马上就准备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想获取他们的支持,却被朋友阻挡了下来。

原来,当时还是不允许私人经营。

可鲁冠球的骨子里,有一种想到了就必须马上执行的能量。

他知道,很多人曾经都有想摆脱穷困的想法,却因为种种原因,让他们仅仅停留在空想的地步,而不敢进行实际行动,这样,就算是有再好的想法,最后也只会成为黄粱一梦。

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让人有成功的可能。

在鲁冠球的说服下,朋友终于勉强答应与他合伙,办家米面加工厂。

启动资金有限,鲁冠球就找到了自己的亲友,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借钱给他。

鲁冠球克服重重困难,靠着东拼西凑来的3000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这个连牌子都不敢挂的米面加工厂就这样办起来了。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奋斗十年添个零】在农村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以后,一心想大干一场的鲁冠球手更痒了。

1983年,他将自家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全都拿出来抵押,承包了萧山万向节厂。

后来的事实证明,鲁冠球的眼光没有错。

在他承包的第一年工厂利润便超额完成了154万元,此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

第一年完成承包以后,政府奖励他44.9万元,他却将钱全部用在了工厂培养人才与建造乡村小学上。

1985年,鲁冠球放弃的奖励高达300万元之多,他的仗义与善行令他名声大噪,1985年被评选为全国新闻人物,1987年当选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

尽管此时的鲁冠球在全国已经小有名气,但是民营乡镇企业要想在商界立足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在1980年的时候,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鲁冠球在得知消息后马上和销售科长带着整整两卡车的“钱潮牌”万向节赶到了胶南。

但是大会组织者却拒绝乡镇企业进场。

千辛万苦赶到胶南却被拒之门外,此时的销售科长一下便泄了气,同来的员工也提出回去算了。

鲁冠球安慰大家:“不就是不让我们进去谈嘛,但没有说不准我们在外面谈。

我们可以在场外摆地摊嘛。

”就这样,他们摆起了地摊,“钱潮牌”万向节在这次订货会上一炮走红。

从此以后,鲁冠球一直坚持薄利多销,“钱潮牌”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

1990年10月份,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万向集团正式成立,鲁冠球成了万向集团的法人代表。

1994年1月10日是一个让鲁冠球终生难忘的日子,万向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了。

7年前,有关部门无情地拒绝万向股票的发行,正是因为它是一家乡镇企业,而今鲁冠球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万向也从此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1991年万向产值已经过亿。

当年5月,鲁冠球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轰动一时。

20世纪7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万元;8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万元;9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鲁冠球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常客,并经常名列前茅,是中国最会赚钱的“农民”。

这位至今都带着浓重乡音的浙江老汉15岁辍学,开始做起了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了狂热的爱好。

他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并紧握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在数不清的桂冠和乡镇企业大多昙花一现的背景下,鲁冠球奇迹般地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还见证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工厂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全过程,只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农民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

创业传奇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能够在商海的大潮里驰骋40多年屹立不倒,鲁冠球感慨万千。

从四千元钱创业到每年几百亿元营业额,鲁冠球说:“这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我们农民过去因为穷受人歧视。

后来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富起来,并且为这个社会干出点东西,才能被社会所承认。


【第一桶金很难淘】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父亲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工作,工资微薄,他与母亲住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鲁冠球居住的宁围乡与杭州市只有一江之隔,望着对面繁华的都市,他那时的梦想就是进城当一个工人,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15岁初中毕业之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鲁冠球主动辍学。

16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了萧山县铁器社。

在3年的`学徒生活中,他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都倾注了许多感情,技艺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1969年,鲁冠球得知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的消息,立刻就去申请了,当时的他只有24岁。

后来,鲁冠球借了4 000元钱,领着6个农民共同建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刚开始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就蹬着一辆自行车天天过江到杭州,走街串巷收废旧钢材,为周围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如饲料机上的榔头和打板,拖拉机上
的尾轮叉以及柴油机上的油嘴,要什么生产什么。

此后的10年间,鲁冠球就是靠这种作坊式工厂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以及失蜡铸钢等各种各样的产品,艰难地完成了原始积累。

到了1978年,农机厂竟然已有300人,年产值300多万元,厂门口更是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以及宁围失蜡铸钢厂等多块牌子, 1978年秋天,鲁冠球把宁围万向节厂更名为萧山万向节厂,也就是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此期间,除了管理工厂以外,鲁冠球还办起了农场、养鳗场和蛇场。

总而言之,只要是他觉得能赚钱、做得了的生意,他都想尝试一下。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