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最新整理)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古典诗歌鉴赏第一讲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例如1、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
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答:傲然独立的风姿。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
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6分)泾溪〔唐罗隐〕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专题05 诗歌鉴赏语文(解析版)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专题05 诗歌鉴赏语文(解析版)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刷题练习题5(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刷题练习题5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情与景相兼相融,虽情感悲戚,景象凄清,但语言晓畅,气韵生动。
B.上片主要写作者和好友在中途分别的场景,下片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感情。
C.词篇描写离别,用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等直接表现离人的辛酸。
D.结尾句描写了词人的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凝聚在深沉的眼神里,耐人寻味。
2.葛长庚的词讲究语言凝练,工于推敲。
请结合本词内容选取两处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①卢肇②三载皇都恨食贫,北溟今日化穷鳞③。
青云乍喜逢知己,白社犹悲送故人。
对酒共惊千里别,看花自感一枝春。
君归为说龙门事,雷雨初生电绕身。
末秋到家潘图归来无所利,骨肉亦不喜。
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
【注】①潘图:袁州宜春人,唐会昌年间贫居长安三载,应举不第。
②卢肇:唐会昌三年状元,此前他在科场困厄近二十年。
③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3.下列对《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下句典出《庄子·内篇·逍遥游》以北溟鱼化为大鹏比喻自己科场及第,扣合题意。
B.颔联与“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中的“青云”都指“隐居”。
C.颈联对仗工整,抒发了饯别友人的嗟惊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欣喜。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难点突破篇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1.5.5“五抓”析情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 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 故,作者以此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 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 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动自荐,主人如此表述是鼓励少年要敢于进 取,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解析】第一问,由诗中“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可知诗人认为只知纵情 享乐、生活奢靡的贵族根本不知道平民百姓受冻受苦、不能保障温饱的疾苦,体 现了诗人对豪门大族的反感、痛恨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第二问,这种情感并未 直接表达出来,诗人只是在大雪纷飞这一特定环境中将“豪贵家”和“饥寒人” 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诗人的情绪。
★2.请从颈联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 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 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 “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 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 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 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句进 行分析。 【诗意】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匮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他,折断了门前杨柳。我 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一直被冷落。他只凭“两行书”即 得皇帝赏识。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将大亮。 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怜惜你的。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含答案)(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临江仙.寒柳①(清)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③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 美心。
③灌(jiān)裙:溅湿了衣裙。
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溅裙来相会。
12.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A.4B.5C.6D.8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14.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12.C(1分)13.D (3分)14、“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停”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4 分。
正面描写1分:侧面描写1分:修辞或写作手法1分:效果1分)崇明县(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十四)(魏)阮籍开秋肇①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般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辉。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肇:初始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C.“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
1 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ft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ft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ft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ft小”表达了诗人登临ft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 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ft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ft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ft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ft中云气层出的ft景和诗人的感受。
3 理解不正确的是(D )A 首联写远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ft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ft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 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ft;“割”字,写挺拔的ft峰使得ft南ft北一明一暗。
C 颈联写细望之景。
ft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 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ft极顶,以脚下群ft的渺小反衬泰ft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 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ft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ft势高峻。
C 第三句是说泰ft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 理解不正确的是(B )A 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ft神秀巍峨的形象。
C 颈联写黄昏时的ft景和诗人的感受。
D 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ft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
[2013 松江一模]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 )[2013 松江一模]A.泰ft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doc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 B( 2)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 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 5古典诗歌鉴赏第一讲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例如1、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ft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ft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
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答:傲然独立的风姿。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写出在深ft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
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6 分)泾溪〔唐罗隐〕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秋后” 与“清霜”重复。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第二讲思乡怀人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案:〔1〕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那么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
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楼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书司空图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ft。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ft”,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看似无理,实在情中。
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
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ft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
答: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
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
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第三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说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那么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例如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ft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ft”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ft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阅读以下两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②《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那么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ft。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
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
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
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4、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江送巴南水,ft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ft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ft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第四讲ft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ft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ft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ft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鉴赏例如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表达的。
(1)最能表达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2)表达的思想情趣:(3)如何表达的: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