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
古代言志派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言志派散文篇一:周作人言志派观念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一“言志”与“载道”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观不是静止的,在他创作的各个不同时期,他的文学观都有所不同。
(一)1927年前1908年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学观点,即反对梁启超小说为政治“载道”的文学观,但承认文学对时代对民族的“非实用”的“远功”。
周作人认为文学的使命就是振奋国民精神,关注国民性。
只是文学所载之“道”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远功”。
同时,受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他接受了强调人性发展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文学观,高度重视个体的意义。
周作人在《谈龙集》的同名文章中阐释了“个性的文学”应具备的特点:1.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2.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3.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的共同点4.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2](二)1927—1937年五四落潮之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左右两派的激烈冲突,使周作人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夹缝之中,于是他逃回了“自己的园地”,选择了回归自我的个人主义道路。
表现个性的文学思想成为影响他后来文学观的主导。
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对“言志”和“载道”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在他看来,“言志”的文学核心是抒发感情,所以又可称为“即兴的文学”或是“革命的文学”。
与之相对,“载道”的文学则以儒家思想、说教意识等内容作为主体,是“赋得的文学”和“遵命的文学”。
周作人尊前抑后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思想是存在矛盾的,他在排挤一切“载道”派的同时,实际上潜意识中已经承认了“载道”对于是文学必不可少的。
于是他开始打破“言志”和“载道”之间的界限,改变了言志和载道的机械对比,指出“言他人之志是载道,载自己之道是言志”,“以此(俞平伯的意境)言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可见,周作人并不绝对的反对“载道”,只不过“载道”的文学必须以“言志”为前提。
论语派散文特点

论语派散文特点【篇一:论语派散文特点】维普资讯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第62期)JOURNAIOFZHANGZIOUTtEACHERSCOLGELE(hlspy&ScaSine)PiohooilcecsN02o64oGenlN02neI.6论语派散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沈艺虹(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30)600(摘要〕论语派是固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
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 栽道” 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 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说性的真与诚为目标。
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戋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派散文;理论建构;创作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A266文章编号:104820)47—O04—6X(060-l5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
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主要代表,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以编辑陶亢德、徐讦为中坚,以经常撰稿而倾向相似的章克标、邵洵美、全增嘏等人组成,老向、姚颖等时常为论语派刊物撰文。
论语派以“ 倡幽默为提目,而杂以谐谑”,后又提倡小品文,主张“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论语派通过提倡小标以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来立言立志,他们对闲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论语派的理论主张在当时曾受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阵营的猛烈攻击,使论语派的文学主张长期受到质疑。
因此,在文学日益回归自身,文学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论语派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作者:周也夫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7年第12期流派简介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亲切随意,独抒性灵,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幽默的智慧以及闲适的格调和自然的生活情趣,融合成了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小品文的整体风貌。
主要特色论语派更重视文章的格调情趣和文体特色。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的创作宗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并要写得真诚亲切,自然有趣。
在此基础上,论语派提倡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称之为“娓语式笔调”“闲适笔调”“个人笔调”,这种文章随意而谈,挥洒自如,而其具体风格则可以随人而异,“或平淡,或奇峭,或清香,或放傲,各依性灵天赋,不必勉强。
唯看各篇能读出味道来,便是佳作”,追求开放舒展的丰富和真诚自由的风格。
创作主张林语堂在《答平凡书》中指出,他们提倡的幽默是“专说实话,要寓庄于谐,打破庄谐之界线”。
应该说论语派的一部分作品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这些作品或庄谐并出,或假痴假呆,或嘻笑调侃,幽默丛生。
其中幽默的因素与社会批评、生活常识相结合,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成就论语派积极倡导小品文,并致力于写作实践,对于现代小品文的生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散文创作的园地。
《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三个刊物以提倡小品文为己任,基本上做到了“地盘公开”,兼容并包;而且在论语派的带动下,当时出现了好些小品文刊物,以至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此后几年间,小品文可谓盛极一时。
创作局限论语派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西方表现论和直觉主义艺术的影响,林语堂在阐释“性灵”时,表现出明显的主观神秘色彩;另外,他对于“幽默”“闲适”的作用也过于夸大,与民众、与时代联系不太紧密。
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鲁迅指出,如果“性灵”被抽掉了应有的历史社会内涵,那么“独抒性灵”就会滑向“赋得性灵”,重新落入“窠臼”,小品文创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论语派散文的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论语派散文的特点篇一:散文研究当代散文的研究一、散文的分类:1、启蒙体:作者居于主体地位,鲁迅的杂文2、闲话体:论语派散文,周作人,林语堂3、独语体:何其芳《画梦录》,鲁迅的小说《野草》二、小说和散文的区别1、散文比较写实,小说把握时代,虚构时代的人物性格。
例如:鲁迅的散文即能表现内心的世界,但是又具备另一层的话语内涵。
鲁迅把自我意识与民族语言这两方面都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即将“言志”和“载道”都结合起来,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在鲁迅的小说中,主要有四层的叙事空间。
“仁厚的地母”与《影的告别》中的“黄金世界”,与《伤逝》中的“新的生路”,与《故乡》中的“这世界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中的“路”这几个叙事空间都是不同的,“仁厚的地母啊”这层叙事空间就犹如一个人的子宫中出来而又自由来回归的人生之源,鲁迅的精神回归《女吊》是他的安魂曲,他认为的新空间指的是人的心灵空间,海德格尔的空间是指世界的空间,这与李尔克的回归又是不一样的。
2、周作人则是认为要把两者分开。
篇二:散文研究1、“诗人的散文”:20世纪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一批年青作家,如何其芳、丽尼、李广田等人,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
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其中之一表现在“诗人的散文”,它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何其芳的《画梦录》等。
“太白派”: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等人。
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3、“散文年”: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李健吾、柯灵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填空题:1.周作人不仅是闲适小品创作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其作品文笔舒徐洒脱,情调闲适素雅,境界宁静幽远,形成了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2. 瞿秋白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创作的《俄乡纪程》、《赤都心史》,被视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
3.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是“新月社”。
4.《天山牧歌》因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青年人的美好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而广为人们称道,闻捷的诗也因此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5.闻一多是早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6.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初期,创作方面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
7.魏连殳这个形象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尤其是《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具有相通的精神特质,可谓构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系列。
8.张爱玲小说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9.在体验人生苦难,表现生存痛苦,思索生命意义的诗歌创作中,穆旦的诗歌真正接通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抵达了20世纪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前沿。
10.《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绝望的反抗的哲学。
11.“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句话出自小说《狂人日记》主人公之口。
12.《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丁西林的代表作。
13.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早期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14.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话剧剧本。
剧本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斗争。
15.“被规范”了的文学,强调作家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强调作家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现、反映、模仿,反对作家主体性的体现。
散文(二)

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 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绝顶登高,谁不悲慨的一长啸呢?是想以他 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阔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 沉默地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 画檐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发 出声息,象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呻吟, 而我自己倒成了—个化石了。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 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 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 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 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 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 者。 ——《独语》
《生活的艺术》,1941年,上海西风社 《讽颂集》蒋旗译,1941年,国华编译社 《拨荆集》,1941年,香港光华出版社 《爱与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有不斋文集》,1941年,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书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年,上海金屋书店 《无所不谈》(1一2集,1969年,文星书局);(1—3合 集,1974年,开明出版社),又名《无所不读》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1932年,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个性: 1、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对国民性
改造以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贯穿在他的许多 小品中。 2、追求幽默的情味。 3、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提高了散文的 地位。
林语堂作品表
小说
《京华烟云》(Peking Moment),又名《瞬息京 华》,张振玉译 《风声鹤唳》 《赖柏英》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1947 年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和而不同”视域下的林语堂小品散文

林 语 堂 一 生 著 作 等 身 ,尤 其 在 散 文 领 域 ,更 是 传 承了作家的整体生命体验与精神。在林语堂漫长的 散 文 创 作 生 涯 中 ,以 上 世 纪 30 年 代 的 小 品 散 文 尤 为 出 众 ,在 此 之 前 的 早 期 散 文 创 作 之 中 ,作 家 也 经 历 了 一 个 用 尖 锐 、讽 刺 的 语 言 抨 击 黑 暗 的 现 实 社 会 、试 图 改 造 国 民 性 的 创 作 阶 段 。 《剪 拂 集 》中 大 量 的 时 政 评 论散文对当时的社会也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后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 化,作 家 的 创 作 视 角 与 方 向 也 开 始发生改 变。1932 年 9 月,林 语 堂 创 办 了 《论 语 》, 随后又创办了《人间 世》与 《宇 宙 风》两 刊,开 始 用 一 种全新视角谈论世 间 的 万 物,宣 传 “以 自 我 为 中 心, 以闲适为笔调”,践 行 着 郁 达 夫 评 价 散 文 “一 粒 沙 里 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1]的理念。这也使得 林 语 堂在30年代的 小 品 散 文 创 作 中 极 富 盛 名。 也 正 是 在“和而不同”的 视 域 下,林 语 堂 找 到 了 自 己 散 文 创 作的源泉,他将自己 的 文 化 情 怀 与 小 品 散 文 的 创 作 融为一体。
一 、“和 而 不 同 ”的 中 西 文 化 视 野
(一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传 承
收 稿 日 期 :20190226 作 者 简 介 :黄 一 晨 (1993),女 ,河 北 沧 州 人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专 业 2017 级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第 35 卷 第 2 期 2019 年 6 月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期中作业单选题(共10道题)收起1.(2.0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的作者是( )•A、曹明华•B、胡晓梦•C、戴露•D、潘向黎答案:A2.(2.0分)《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1973年)的作者是( )。
•A、丰子恺•B、恽逸群•C、曾彦修•D、牧惠答案:B3.(2.0分)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趋于活跃,“小品文年”是指( )•A、1930年•B、1931年•C、1932年•D、1933年答案:D4.(2.0分)香港女散文家小思在日本京都研究文学时创作了散文集()。
•A、《日本构图》•B、《在日本念书的日子》•C、《日影行》•D、《日本风情录》答案:C5.(2.0分)20世纪90年代,林幸谦等人在香港提倡( ),是对也斯等人后现代散文的延续和发展。
•A、大散文•B、新散文•C、后散文•D、现代散文答案:C6.(2.0分)1983年6月30日,《澳门日报》的纯文学副刊( )出刊,这是澳门报纸出现的第一个纯文艺副刊。
•A、“镜海”•B、“快活林”•C、“星辰”•D、“海天”答案:A7.(2.0分)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软性散文”是指( )。
•A、闲适散文•B、幽默散文•C、闺秀散文•D、小女人散文答案:C8.(2.0分)《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杂文集》的主编是曾彦修、秦牧和( )。
•A、张华•B、牧惠•C、蓝翎•D、陶白答案:D9.(2.0分)澳门出版的第一套纯文学丛书,包括东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散文集()等5种。
•A、《三弦》•B、《澳门古今》•C、《望洋小品》•D、《七星篇》答案:A10.(2.0分)林放获得全国首届散文(集)杂文(集)奖的作品是( )。
•A、《忧乐百篇》•B、《湖滨拾翠》•C、《辣味集》•D、《未晚谈》答案:D问答题(共7道题)收起11.(5.0分)简述“都市散文”。
答案:“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
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引入注目的现象。
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间世》与《宇宙风》商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几种刊物都根畅销,并一度吸引过众多作家写稿。
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简又文、老向、陶亢德、邵洵美,等等。
鲁迅、茅盾也曾在该刊发表文章。
在《论语》、《人间世》的影响下,还出现过《逸经》、《谈风》、《西风》以及《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性质的一批杂志,更助长了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风气。
一时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小品文创作还寻根问祖,经周作人、林语堂的提倡介绍,明末公安竟陵派所谓“独抒性灵”的小品尺牍,纷纷标点出版,历来为正统古文家所轻视的“信腕信口”的晚明小品,成了争相模仿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