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岭南的贬官文化——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2)
宋代十贤被贬雷州原因探析

【 关键词 】 雷州;宋代十贤;被贬;原 因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对获罪官员 的惩罚 ,是 中国封 复相位 。但很快被丁谓 、曹利用等陷害其谋反 ,使之再 建社会所特有 的~种文化现象 。贬官文化 的一个重要 次被贬 。乾兴元年 ( 1 0 2 2 ) 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特点,是有一批正面人物被贬谪而来 。他们十年寒窗苦 读 ,踏上由士而仕的科举应试之路 ,身上凝聚 着出众的 才干 、正义耿直的品格和忠君忧国 、爱民惜民的情感, 而这些又常常与明争暗斗 、尔虞我诈 的政治现 实格格不 入 ,稍不留神 ,获罪遭贬就成为他们 的仕途悲剧 。宋 朝在短短 的3 2 0 年统 治期间 ,统 治阶级内部斗争特别激
烈 ,党 争不 断 ,再加 上 由于 契丹 、党 项 的兴起 ,民族 关
系错综复杂 ,民族斗争激烈 ,从而导致了大批贬官的产
生。
二 、变法派和保守派斗争 中因文字遭贬者 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曾道 : “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 地 ” ,韩琦爱之 以德 。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 “ 三 苏”。他个性豪放 ,豁达乐观。因他天生正直 ,不擅于 从政心计和技巧且有文士之清高,不屑于拍马权贵 ,他 生仕途失意 ,命运坎坷 ,一贬再贬 。当时 ,北宋 “ 积 贫积弱”局面在形成 ,急须进行改革以改变现状 。庆历
一Leabharlann 雷州地处中国大陆南端 ,在远古时代乃蛮荒之地 ,
新 政失 败 后 ,王安 石变 法 紧接而 来 ,由于新法 触 及 大地 主阶级 的利 益 ,统 治阶 级 内部发 生 了分 化 ,出现 了 变法
山林翳密 ,瘴疠交攻 ,是古代重要的贬谪地 。 《 雷州府 派 和保 守派 的激 烈 斗争 。此时 ,苏 轼从 老百姓 的利 益 出 志 》载 : “ 雷今为乐土 ,昔称瘴 乡。”宋代十贤寇准 、 发 ,站 在保 守 派的 一边 ,认 为变 法 苦天 下 。这 为变 法派 苏轼 、苏辙 、王岩叟 、秦观 、李纲 、任伯雨 、赵鼎 、李 所 忌恨 ,无法逢 源 于这 种激 烈 的斗 争中 的苏轼 于 是请 求
贬谪名人对岭南偏远地区的教育价值

贬谪名人对岭南偏远地区的教育价值李国斌【摘要】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罪臣的惩罚,往往会把知识分子贬流到边疆,一边让这些知识分子感受到朝廷的"天威",一边为这些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华留下了可能.大部分的南方地区因气候炎热、经济文化落后,成为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对知识分子和朝廷官员贬谪的主要区域范围,尤其是古代的岭南地区.仅仅唐朝就有接近700名高级知识分子被贬谪到岭南的偏远区域.这些具有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的行政办事经验的知识分子和历史名人,将中原先进文化充分的传播到这些区域范围,有力推动了岭南边远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1)003【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贬谪名人;偏远地区;教育价值;研究【作者】李国斌【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清远5115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7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对于贬谪名人的研究课题日渐增多,尤其是对偏远地区教育价值的研究内容逐步扩大。
在古代,我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岭南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区域成为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贬谪知识分子和朝廷官员的主要区域范围。
与此同时,贬谪的官员都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因此,对边远地区的文化价值和基础教育培养的贡献极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对古代贬谪名人对偏远地区的教育价值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根据对相关数据文献的查询研究,我国古代谪宦在可以查询到的典籍中,记载有姓名的“名人”有一千六百余人,其中,接触较多的“名士高人”也有很多,诸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韩愈、刘禹锡等,这些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极高,对于偏远区域文化教育过程也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为这些区域后续的文化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古代贬谪名人对偏远区域教育的贡献,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认识这段当时“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史,与此同时,从我国古代贬谪名人的角度认识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走近“贬官文化”ppt - 用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 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 田园”。
何 夜 无 月 ? 何 处 记:记叙 无 记 、写景( 竹 承 抒情寓于 柏 天 叙事写景 ? 寺 之中)、 但 夜 议论多种 少 游 形式,借 闲 景抒情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写景。“积水空明”是写
览物之情,迁客骚人和 古仁人在“洞庭湖风雨 图”和“洞庭湖晴明图 “中的不同感受,一个 是以物喜以己悲,一个
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骈散结合,多用短句, 四字短语,成双成对,
乐 勉勉人。展示了他以 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而 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
乐 节!
。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 丰(今江西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 “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 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 四大家”。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1“醉”“乐”统一。醉 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 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 。2骈句散句结合多用长 句3对偶句,单句对,双 句对,三句对,用他叙事 简洁明快,用它写景物美 境幽,用它抒情,深层含 蓄,4、二十一个“也” 使文章层次分明,节奏起 伏,音韵和谐
一度下狱,
苏轼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水,“藻荇交横”是写植
物摇曳生姿。而“盖竹柏影
抒发作者的复杂心境。 ”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
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制胜,原来写积水,写藻荇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而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竹柏能投下影的原因,作者
闲,都包含其中。
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
、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写“
贬谪文学:“强势”文人、弱势岭南,谈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的发展

贬谪文学:“强势”文人、弱势岭南,谈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的发展岭南旧址有唐一代,近两百余名谪宦文人被贬岭南道,岭南既是他们的人生受难地,又是文学的重生地。
荒蛮的自然社会条件与身心困厄交相摧折,无疑使谪宦备尝艰辛,深味世态炎凉与生命沉沦,甚至对精神信仰作出新的调适。
但经过历史变迁,有一些人,他们从“哀吾生之须臾”到“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唐朝岭南弱势之因素1、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我们再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角度分析,如果国家要发动战争,那么国库里的大部分银子就得支持兵器制造,粮库就要给前线战士源源不断的输送补给粮食,不够的话,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
那么,问题来了,唐王朝哪还有闲钱养对战争无大用的文人墨客呢?所以,这时就需要找个理由,鸡蛋挑骨头把那些文人墨客贬谪了,或者直接让他们告老还乡了。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唐王朝边疆辽阔,而且安史之乱后,唐都附近社会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各个边陲地区的治安了。
所以,将大多文人墨客贬谪去边陲地区,而远离帝都的岭南成为了主要的贬谪之地,接收贬流官员的人数多于其他地区。
既可以帮助朝廷监察各地,又可以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思想带去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提高各偏远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天宝之乱2、岭南商业文化的弱势岭南文化属于商业文化,而商业文化必有媚俗的一面,浅薄有时是难免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意识眼光过于片面、狭窄,虎头蛇尾的居多,这对岭南文化的影响是渗透在社会各方面的。
且北方文化的专业化将岭南文化的多元化造成历史性的碾压,所以,北方的富商大贾比岭南的多的多,随之而然的,岭南的经济水平也处于弱势。
中国古代岭南的贬官文化——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1)刺配
五刑——笞、杖、徒、流、死。
(2)编管羁管
编管和羁管都是将贬官遣送到远处并进行监督 管制和人身自由上的限制,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别, 羁管稍重,编管次之。
(3)安置
安置适用的主体主要是宰执、侍从官
(4)居住
居住是宋代惩罚贬官的最轻手段,惩罚中又含有 优容。
2.地域分布
远恶州军贬官人数相对要多一些 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府州军容纳贬官相对要 少 经济条件落后的州军贬官就多,相反,得到 较好开发的地区贬官就少 贬官在岭南的地理分布与当地文化发展程度 也有很大关系,文化越发达,贬官相对就少; 反之,则贬官就多
哲宗亲政、绍述新法,章惇报复元祐党人。 “绍圣中,贬元祐人苏子瞻儋州,子由雷州,刘莘 老新州,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时相之忍忮如此。” 而在贬谪刘安世时,“蒋之奇颖叔云:‘刘某平昔 人推命极好。’章惇子厚以笔于昭州上点之云: ‘刘某命好,且去昭州试命一巡。’” 元祐党籍碑
1.类型分析
二 宋代岭南贬官概况
3.为什么选择宋代?
(1)岭南在宋代贬官最为集中
远恶州军,南恩州、新州、循州、梅州、 高州、雷州、化州、宾州、容州、琼州、万 安军、昌化军、吉阳军 史弥远 “新恩” 英州 “人间生地狱” 昭州 “大法场”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和宋代所处的多元政权并立 的外部环境有关。 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贬官,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多人次,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陈瓘 戏言:“岭南之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 想是见相公常来也。”苏轼自岭南北返,至大庾岭, 也赋诗慨叹:“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 回?”
三 贬官的活动及其对岭南的影响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
2023-11-07
目录
• 贬谪诗歌概述 • 贬谪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 贬谪诗歌的艺术特色 • 贬谪诗歌的影响与传承 •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的现代解读 •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01
贬谪诗歌概述
贬谪的定义与起源
贬谪的定义
贬谪是指古代官员因犯罪或失宠于皇帝而被降职或流放至偏远地区的惩罚方 式,常常伴随着对被贬官员的政治和人身侮辱。
02
贬谪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抒发怀才不遇的怨愤
贬谪文人常感叹自 己才华不被重用, 对现实感到不满和 怨恨。
抒发了贬谪文人失 意、忧愤、孤寂与 无奈之情。
表达对科举制度的 不公、官场腐败和 权臣当道的不满与 愤懑。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贬谪文人常思乡念亲,对故乡 的山水、风物和人情充满怀念 。
用故乡的风景、人物和习俗等 来寄托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归之 情。
贬谪的起源
贬谪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唐代,由于官场竞争 激烈,加上皇帝的喜怒无常,贬谪成为了对官员最严厉的惩罚之一。
唐代贬谪制度与特点
唐代贬谪制度
唐代的贬谪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被贬谪的官员通常被降职至偏远地区,而且常常伴随着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和 政治迫害。
唐代贬谪特点
唐代贬谪的特点在于其严厉性和不公平性。许多官员因为得罪皇帝或权贵而被贬谪,而这种惩罚方式往往伴随 着对被贬官员的人身和精神的摧残。
独、荒凉的氛围。
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
与民间文学的融合
岭南贬谪诗歌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人常常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灵感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借用了民间 竹枝词的形式,表现了贬谪生活中的孤独 和愁苦。
苏轼与岭南文化

苏轼与岭南文化摘要: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以“讥斥先朝”为名弹劾苏轼。
苏轼随后被贬至英州,途中再贬至惠州。
又于绍圣四年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被贬岭南已是北宋后期,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人生思想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竞相仿效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人生模式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
苏轼在流放岭南这种瘴疠之地时,但却并没有就此沉沦于自怨怨人,更没有像此前流放这里的文人一样卒于流所,而是采取了随缘委命、持中变通的思想取向,迅速转换角色。
一方面他充当了岭南文化的改造者并对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岭南文化也熏染了他,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理想,也因此才有他北归途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豪壮之语。
关键词:苏轼,岭南,文化,影响苏轼作为一代文化领袖,在流放岭南期间,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岭南文化固有的特性也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苏轼人生思想的最终形成和圆熟。
这种文化巨子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他在岭南生活了七年有余。
在这七年里,他自觉充当了中原赵宋文化的传播者和岭南文化的改造者,对岭南文化的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赵宋文化以文官制度为基础。
肇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就这一制度本身来说,除了为历代王朝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官僚外,更重要的,它还造就了一个经由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士人阶层或者说文化阶层,并在此制度框架下对整个士人阶层的思想、价值观、知识结构发生着塑造作用。
而苏轼正是这种文化培育出的一代杰出人物之一。
因此他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他曾考察过儋州的办学情况,在儋守张中的支持下,会同海南后学,捐钱作屋,名之曰“载酒堂”,作为文化传播的驿站。
他热心培养后学,许多学子也不惧政治迫害,浪大风急,路途艰险从他学习。
2、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
苏轼还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带到了岭南。
研学旅行视角下岭南贬官文化的价值研究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都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寓学于游的深度文化旅游活动,它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是一种将集体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深度融合的实践教育活动。
岭南地区贬官文化发达,在研学旅行视角下,岭南贬官文化有着多样化的文学教育价值、逆境中的人格教育价值、丰富的历史地理教育价值以及厚重的书法教育价值。
岭南贬官文化与研学旅行具有高度的契合度,开掘其研学旅行价值,可以推动旅游业与中小学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
一、岭南贬官文化的文学教育价值岭南贬官创作了不少文学精品。
这样作品或以思想情感打动人心,激发意志,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或以高妙的艺术特征征服读者。
重走岭南贬谪路线,结合语文课本中的贬谪诗文研讨贬谪文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贬谪文学的风格与艺术。
贬谪文学能管窥作者特殊时期的创作风格。
岭南贬官之作,多充满屈原般的骚怨精神,呈现出悲凄怨愤的风格。
如李德裕《贬崖州司户道中》:“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诗歌摄取独特的岭南的风物桄榔、椰叶、蛮溪、毒雾、蛇草、沙虫、红槿花、越鸟等,表达了自己贬于蛮荒的抑郁与对故园的思念,诗风沉郁。
也有些贬谪之作一扫愁苦怨郁之气,如韩愈贬潮州时创作了《祭鳄鱼文》一文。
《古文观止》卷八评曰:“全篇只是不许鳄鱼杂处此土,处处提出‘天子’二字、‘刺史’二字压服它,如问罪之师,正正堂堂之阵,能令反侧子心寒胆栗。
”评语揭示出“韩文如海”的雄深雅健之散文风格,同时也可看出韩愈诗文题材对现世民生的关注。
贬谪文学能管窥作者的艺术手法。
岭南贬官文学作品多数文质兼美,是提高研学旅行学生古代文学素养的典范。
这些作品抒情技巧较高。
如唐代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府州军容纳贬官相对要 少
❖ 经济条件落后的州军贬官就多,相反,得到 较好开发的地区贬官就少
❖ 贬官在岭南的地理分布与当地文化发展程度 也有很大关系,文化越发达,贬官相对就少; 反之,则贬官就多
h
14
三 贬官的活动及其对岭南的影响
❖ 心似槁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 州惠州儋州。
中国古代岭南的 贬官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主讲人:张其凡 暨南大学教授
h
1
一 缘起
1.古代岭南的概况
(1)岭南的范围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两广和海南
h
2
(2)岭南的环境
❖ 气候炎热 “岭南天气卑陋,气蒸溽, 而海南尤 甚。秋夏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人非金石,其何以能久?”
❖ 瘴气 “予至之日,适又甚焉,素巾满郊 廛,丧鼓连昼夜,故老言数十年无有也。尝 于苍埃白雾中怪鸟正飞而堕,鸡豚狗彘正行 而颠仆,问之他人,则曰:‘发瘴然也。’”
h
3
(3)岭南的经济情况
❖ 唐宋时期,人口密度非常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 , 粗放经营。即便相对发达的广州地区,耕作也“往 往卤莽,一犁之后,无复用力”。
❖ 宋时全国十八路,按行政级别可分成三等五个级别, 其中广南二路都为末等:
h
4
宋代路分等级表
等级 一等一级(重路) 一等二级 二等一级 二等二级
1.类型分析
(1)刺配
❖ 五刑——笞、杖、徒、流、死。
(2)编管羁管
❖
编管和羁管都是将贬官遣送到远处并进行监督
管制和人身自由上的限制,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别,
羁管稍重,编管次之。
(3)安置
❖ 安置适用的主体主要是宰执、侍从官
(4)居住
❖ 居住是宋代惩罚贬官的最轻手段,惩罚中又含有
优容。
h
13
2.地域分布
h
11
❖ 哲宗亲政、绍述新法,章惇报复元祐党人。
❖ “绍圣中,贬元祐人苏子瞻 而在贬谪刘安世时,“蒋之奇颖叔云:‘刘某平昔 人推命极好。’章惇子厚以笔于昭州上点之云: ‘刘某命好,且去昭州试命一巡。’”
❖ 元祐党籍碑
h
12
二 宋代岭南贬官概况
路分 河北、陕西、河东 成都府路 京东、京西、淮南 江东、江西、湖南、湖北、两浙
三等(远小)
广东、广西、福建、梓州、利州、 夔州
h
5
2. 岭南贬官溯源
❖ 岭南第一个贬官是谁?
❖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 殛鲧于羽山。”
❖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2年),“发诸尝逋亡 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 海”。第二年,又“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 越地”。
h
10
(2)宋代出现过数次大规模贬官岭南的事件
❖ “异论相搅”。 有宋一代,党争十分激烈 ❖ 太宗朝的卢(多逊)赵(普)之争;真宗朝的寇
(准)丁(谓)之争;仁宗朝的新政与反新政;英 宗朝的“濮议”;神宗朝的变法与反变法;哲宗朝 的更化与绍述;徽宗朝的建中与党禁 ❖ 南宋在战火中重建,围绕着战与和也是斗争激烈, 再加上权臣相继把持朝政,顺其者飞黄腾达,逆其 者则远窜流亡。
h
8
3.为什么选择宋代?
❖ (1)岭南在宋代贬官最为集中
❖ 远恶州军,南恩州、新州、循州、梅州、 高州、雷州、化州、宾州、容州、琼州、万 安军、昌化军、吉阳军
❖ 史弥远 “新恩”
❖ 英州 “人间生地狱” 昭州 “大法场”
h
9
❖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和宋代所处的多元政权并立 的外部环境有关。
❖ 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贬官,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多人次,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陈瓘 戏言:“岭南之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 想是见相公常来也。”苏轼自岭南北返,至大庾岭, 也赋诗慨叹:“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 回?”
h
6
❖ 唐代以后,岭南一跃成为最重要的流放地。
❖ 据统计,唐代仅贬流广东有史籍可考者,流人近300 人(次),左降官近200人,其中皇亲国戚37人(家),宰相 49人(次),还有一批高官名士等。
h
7
❖ 一个例子可以看出唐代岭南贬官流人人数之多。武 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遣酷吏万国俊按察岭南 流人謀逆事,万国俊到了广州后,遍召流人,置 于别所,矫制赐自尽,流人一起号哭称冤不服。万 国俊于是派兵士将流人带到水边,以次加戮,三百 余人,一时并命。 尽管这里说的是流人,但想必也 包含了不少贬官。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
h
15
❖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 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 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 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 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 此可以一笑。
❖ 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
h
16
❖ 姜唐佐 苏轼:“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 破天荒。”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h
17
❖ 六榕寺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 秧马
❖ 方言 谢觉哉在儋县题诗云:“迁移流放说儋州, 方语分歧各有由。就中一种东坡话,千载诗人口 泽留。”
❖ 1961年,郭沫若:“先生请再听我言,我有一事 想高扳。汝与汝子苏斜川,二人住此仅四年。西 蜀之话至今传,何以致之请教宣。老人于是换欢 容,善哉汝问不汝蒙。父子食力耕自躬,我与农 民如兄弟。心同言语自相通,学我口舌习成风。 一人传十百千从,代代相传无始终。”
h
18
Fn)aGN8Edn%GQ-&!h&&*dfY8YFyQ0tw mm( 2J yX+ xz WmOR7z xvm* k9&lYN#eqfD4T% Et4iaQ -(6Zhs R!JxOeuzL%l zN05IaeRp4&XG3(#7Gm#3z Ax)EoT- kZKGUuR7tl US&N zQVq1R yQF5BoK6Ssnoy10IIrt$BVdVy5ouJK*lVS$NC*-3QF30ij 3QK*#+AIm1tT$8vbk++TdI) GJLoex3c Wt* 9CHS* ZScnuKfIkbIIOC9$#nMrL$5i KQ%V$%Q-9f&1c3zz L5zdA2BEUuMIlDam0-sAwty0QrgYU3-H cdOnft+ +)+6wg+RFoz m(Z yj P%PN RZ vuOp5YZina&%Ee8KxkGsu% vYubQX( nsT wv8gcE520fbUtuZtkr77fMLPu&+Z xbS71i wvBJ xEp$2QNi&Y+ ya%GJ yXI9XGnp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