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讲稿

合集下载

最新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护理知识讲稿-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护理知识讲稿-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
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 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 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 向近端扩展
(5)特殊性
肿瘤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内,呈小结节状,境界清楚,但无包膜,呈
现灰白色或灰蓝色,质硬。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接侵袭深度分级 • 1级 恶性黑色素瘤位 于真皮的基底层 • 2级 扩展到真皮层的 上1/3,即真皮乳突 • 3级恶性黑色素瘤扩展 到真皮乳突和网状层 边界 • 4级 侵及网状层 • 5级 侵及皮下组织, 如脂肪
流行病学
• 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 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 美国男性第五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 女性第六位,占所有肿 瘤的4%,每年年发病率增长7% 。 • 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 分别为40/10万,30/10万。
• 皮肤黑痣> 20个——风险为3倍;
• 既往有恶性黑色素瘤病史者,3-5%会发生新 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风险为900倍。 • 外伤和刺激——易感因素;
• 慢性摩擦——良性痣恶变的相关因素。
临床表现
•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 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 刺痛等。 •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 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
替莫唑胺和福莫司汀,能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 移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在许多国家推荐于MM (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
预后
Ø 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一组恶性黑色素随访的结果, 预后与肿瘤厚度有密切关系。肿瘤≤0.75mm者,5年 生存率为89%,≥4mm者仅25%。 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7%,而有淋巴结转 移者仅31%。生存率还与淋巴结转移的多少有关。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与预后有关。发生于躯干 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41%;位于头部者次之,5 年生存率为53%;四肢者则较好,下肢者5年生存率 为57%,上肢者60%;发生于黏膜的黑色素瘤预后则 更差。 一般认为女性病人明显好于男性,年龄轻者 比年老者为好。

恶性黑色素瘤2讲课文档

恶性黑色素瘤2讲课文档

肢端雀 斑样原 位黑色 素瘤( 2-8%)
结节性 黑色素 瘤(1530%)
痣细胞 恶变
恶性雀 斑样痣 性黑素

第九页,共14页。
辅助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观察在黑色素瘤的诊断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
第十页,共14页。
辅助检查及诊断
Asymmetry:不对称性
Border:弥散状边缘
第四页,共14页。
病因
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有多方面的 因素。
1.日光暴晒 阳光辐射是浅皮肤人种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 2.种族与遗传 白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黑人高。 3.性别和激素因素 1期和2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女性生存期长
于男性。 4.黑色素细胞痣 有研究推测约有1/3的黑色素瘤与残存痣
有关。
第五页,共14页。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在50%以上的家族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中检测到了抑癌基因P16突变。99%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 与环境因素、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作用的积累有关。
第六页,共14页。
临床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 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 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 、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 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 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但远期效果不令人满意。 4.免疫疗法 α-2b干扰素皮下小剂量长期注射可降低皮损
深度>1.5cm恶黑的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5.放射疗法 对Ⅳ期患者减轻内脏转移引起的压迫症状有
相当价值。 6.热疗 本法联合局部转移灶淋巴结切除术,指在单个肢

恶性黑色素瘤PPT课件

恶性黑色素瘤PPT课件
• 位于肢端的黑色素瘤常需作指(趾)截除术。
18
• 2.播散性病变
• 化疗和生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病人 可取得缓解。
• 对局限病变、骨转移疼痛和脑转移可以作放射 治疗,有效率30%
• 可与热疗合并使用,以提高放疗的疗效。 • 孤立的转移病灶,如脑、皮下或淋巴结可作姑
息性手术。 • 肿瘤溃疡、出血不止,经治疗无效时也可作减
• 不推荐低剂量 IL-2 方案治疗。
31
五、预后
预后与临床病理分期、原发灶特点、 病人年龄、部位及治疗方法有关。但原 发瘤的厚度与预后最为密切。
32
2019/10/29
33
29
• (六)CVDⅡ生物化疗方案 • 1、剂量与用法:
• DTIC 800mg/m2 静滴,第1天;VLB 1.6mg/(m2·d) 静滴,第l至4天;DDP 20 mg/m2 静滴, 第l至4天; rlL-2 9MU/(m2·d) 持续静滴24小时,第l至4天; rIFNα 5MU/(m2·d) 皮下注射,第1至5天;21天重复。
天;BCNU 1.50 mg/m2 静滴,第l天(隔一周期用一 次);DTIC 220mg/(m2·d)静滴,第1~3天;TAM 10mg每天两次口服,第l~21天,21天重复。 • 2、注意事项: • 有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可能与BCNU日l起的肺毒性有 关。 • 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报道,与他奠昔芬有关。
症手术。
19
四、治疗
(一)手术
为恶黑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5cm的正常皮 肤已不用
原发灶 厚度《1mm,切除距病灶边缘1-3cm正 常组织;〉1mm,切除距病灶边缘3-5cm正常 组织;位于肢端的恶黑,常需作截指(趾)术。
淋巴结 厚度《1mm,一般不做淋巴结清扫; 厚度〉1.5mm临床分期Ⅲ 期,主张做淋巴结 清扫。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科普讲座课件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科普讲座课件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科普讲 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2. 为什么要关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3. 如何预防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4.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 5. 如何支持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定义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鼻腔内黑色素细 胞的恶性肿瘤。
为什么要关注鼻腔恶性黑色素 瘤?
为什么要关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血、嗅觉减退等症状 ,严重时可影响呼吸。
早期发现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为什么要关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确诊 。
及时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关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预后
它通常表现为鼻腔内的黑色或深色病变。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病因
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紫外线暴露、遗 传因素等可能相关。
某些家族中有黑色素瘤历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流行病学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相对罕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 性,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社交支持和家庭支持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
如何支持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营养支持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身 体恢复。
可以咨询营养师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如何支持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持续关注
定期复查,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谢谢观看
早期发现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如何预防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注意身体信号

恶性黑色素瘤完整版本课件

恶性黑色素瘤完整版本课件
❖治法:活血袪瘀,解毒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21
气血两虚型
❖主证:肿块溃破流水日久,绵绵难愈, 腐肉难脱,伴面色无华、倦怠 乏力、少气懒言、口淡无味、 纳呆食少、头晕眼花。舌淡白, 边齿印,苔薄白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八珍汤加减。
22
辨病治疗
❖中草药——山慈姑 、天花粉、苦参、莪术、 蒲公英、夏枯草
❖瘀久化热,热毒瘀阻,则焮红溃烂,流污 黑血水。
❖病久气血亏虚,邪毒壅盛而常见正虚邪实 之证。虚者,血气虚,肾气虚。实者,血 瘀气滞,瘀毒壅阻。
9
临床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可以由黑痣恶变而来,也可 以是新生长的痣样物。从色素痣恶变到恶 性黑色素瘤常需要数月到数十年。
❖常有黑痣增大、色素加深、隆起呈结节状, 或色调不匀,或痣周围出现炎性反应或散 在性深黑色斑点,黑痣易溃疡出血,溃烂 处可流略带黑色的血性渗出物,周边皮下 亦可见色素沉着。
❖ 《诸病源候论》“翻花疮者,初生如饭粒,其头 破则出血,便生恶肉,渐大有根,浓汁出,肉反 散如花状。”“……凡诸恶疮,久不瘥者,亦恶 肉反出,如反花形。”
❖ 《医宗金鉴》“推之不动,坚硬如石……日渐长 大……日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愈溃愈 硬,色现紫红,腐烂津溃,渗流血水。疮口开大, 胬肉高突,形似翻花瘤证。”
17
辨证分型
❖热毒炽盛型 ❖痰湿蕴结型 ❖瘀毒内结型 ❖气血两虚型
18
热毒炽盛型
❖主证:肿块乌黑或杂色相间,或红肿溃烂, 灼热疼痛,或渗血流脓、漫肿一片。 伴心烦难寐,口干口苦,大便干结, 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健康宣讲课件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健康宣讲课件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健康宣讲 课件
目录 什么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危害 如何预防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自我检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皮肤恶 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答案: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恶性 肿瘤转移而引起的 癌症。
答案:治疗方法因个人情况和肿瘤病变 程度而异。通常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 术、射线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治疗前先 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案。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统计数据:在所有皮肤恶性肿 瘤中,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 虽然不高,但是致死率非常高 ,其致死率占50%左右,是其它 皮肤癌致死率的20倍以上。
如何预防皮肤 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预防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答案:
如何自我检 查皮肤恶性黑
色素瘤
如何自我检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答案:
如何治疗皮肤 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症状:黑褐色或黑色的小痣或癣状皮疹 ,边界不明显,表面容易破溃出血,就 诊时常伴有皮肤瘙痒感,但有时可能无 症状,病变部位通常是躯干或四肢等日 晒部位。
皮肤恶性黑色 素瘤的危害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危害
答案: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 ,会恶化到其它身体部位,对 全身造成危害,并可导致死亡 。

恶性黑色素瘤 ppt课件

恶性黑色素瘤  ppt课件

>4mm
ppt课件
2.0cm
28
(四)区域淋巴结清扫
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
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腋窝淋巴结清扫数不少于15个。


颈部淋巴结清扫数不少于15个。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数应该不少于10个;如腹股沟区转 移性淋巴结≥3个, 应选择性行髂骨和闭孔肌淋巴结 清扫。 如果盆腔CT提示或Cloquet淋巴结阳性也应行髂骨和闭 孔肌淋巴结清扫。
种族与遗传:



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ppt课件 8
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 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 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 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 远处转移: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MM)
ppt课件
1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概述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病理类型 临床病理分级与分期 治疗流程及原则 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 放疗 全身治疗
ppt课件 2
一、概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是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 瘤,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
ppt课件 12
三、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 (acromelic freckle-like nevoid melonoma) :

好发于背部和女性的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 出现局部浸润、结节、溃疡、出血。预后相对较好,约占70%。
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最常 见于足底。开始为隆起的斑色,呈黯黑、蓝黑或灰色结节,有时 呈粉红色,周围可见散在的棕色黑瘤踪迹。以后很快增大,可发 生溃疡,或隆起如草状或菜花样。 约占10%。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 预后相对较好。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症PPT演示课件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症PPT演示课件
,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免疫治疗研究
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针对肛管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研究也在积极开展,如PD-
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
临床试验成果
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如联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已 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潜在疗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与体征
肛门部肿块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常 因肛门部肿块而就诊,肿块多 呈紫黑色或暗红色,表面可有
溃疡或出血。
肛门疼痛
由于肿瘤侵犯和压迫周围组织 ,患者可出现肛门疼痛,疼痛 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排便异常
肿瘤可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患 者出现排便异常,如便秘、腹 泻或便中带血等。
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该疾病的罕见性和高度恶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诊疗水平和改善患 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具体发病率因地 区和人群差异而异,但总体来说,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死亡率
由于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具有高度恶性和侵袭性,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 高。然而,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应用,患者的生存率 有所提高。
治疗方式选择
合理的治疗方式选择对预后有重要影响。手术切 除彻底、辅助治疗规范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治疗 方式选择不当或治疗不规范的患者预后较差。
淋巴结转移情况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 重要因素之一。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 而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
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身体状况良好、心态积极的患者往往能够更好 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从而获得更好的 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黑色素瘤
1
目录
一、 概述 二、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三、 病理 四、 临床病理分期 五、 治疗流程及原则 六、 辅助治疗 七、 手术治疗 八、 放疗 九、 全身治疗
2
一、概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 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
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 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 道和眼内。
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这些无毛发被覆部位的皮肤黑 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 类型。在白种人中约占5%,,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多 见。亚洲人高达58%,黑色人种占60-70%。
13
Clinical types- MM
浅表扩散型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恶性雀斑样
结节型
14
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痣、 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
远处转移:
常见于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仅发生肺转移的预 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
9
ABCD of Melanoma
Asymmetry Border irregularity Color variegation Diameter >6mm
10
11
预后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
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 后95%-100%可治愈。
3
二、流行病学
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美国男性第五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 女性第六位,占所有肿 瘤的4%,每年年发病率增长7% 。 1/75 in 2000, 1/1500 in 1935,
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 分别为40/10万,30/10万。
亚洲(我国)发病率低。男性比例占1.7%,女性1.3% ,但是增长 迅猛。
占皮肤癌的5% 发病率,但是 占75% 死亡率
4
5
二、流行病学
北京市2000年发病率为0.2/10万,2004年已达 1/10万。
19
N——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个淋巴结转移 N1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1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 2-3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但
无淋巴结转移 N2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2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c 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 N3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移行
N0
M0
ⅡA期
T2a
N0
M0
T2b
N0
M0
ⅡB期
浅表扩散型:
预后相对较好,约占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的下肢。 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
结节型:
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常位于接受间歇性日 光照射的部位。约占15%,
恶性雀斑样于日光 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 响尚不清楚。
8
临床表现
皮肤MM的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 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 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
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
女性预后好于男性,
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
分期越早预后越好,
LDH越高预后越差。
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 15%;
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
的10年生存率为30%;
12
三、病理类型
临床变异型: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粘膜黑色素瘤 甲下黑色素瘤 溃疡形成 疣状表型
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15
16
病理报告模式
病理报告一定要包括以下信息:
亚型、 浸润深度、 最大厚度、 溃疡情况、 部位、 有无脉管侵犯、 分化程度、 有无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结果
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20
M——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M1a 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 肺转移 M1c 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

21
(三)病理分期
ⅠA期 ⅠB期
T1a
N0
M0
T1b
中位发病年龄51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 者占33%。
6
7
病因
日照:
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
基因突变:
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黑色素 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MM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 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 因尚不明确。
17
Staging-Clark
1级 恶性黑色素瘤位于真皮的基底层。 2级 扩展到真皮层的上1/3,即真皮乳突。 3级 恶性黑色素瘤扩展到真皮乳突和网状
层边界。 4级 侵及网状层。 5级 侵及皮下组织,如脂肪。
18
四、临床病理分期
(一)TNM分期:AJCC(2002)
T——原发肿瘤 pTX 原发灶无法评价 pT0 无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 pT1 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pT1a 厚度≤1.0mm,Ⅱ-Ⅲ级,不伴溃疡 pT1b 厚度≤1.0mm,Ⅳ或Ⅴ级,伴溃疡 pT2 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 pT2a 1.01-2.0mm不伴溃疡 pT2b 1.01-2.0mm伴溃疡 pT3 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3a 2.01-4.0mm不伴溃疡 pT3b 2.01-4.0mm伴溃疡 p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4a ≥4.0mm不伴溃疡 pT4b ≥4.0mm伴溃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