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设计与研究实验报告
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

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演示“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实验的操作技能。
2.了解该实验不同的几套装置,提高对实验装置的选择、评估及改进等能力。
3.提高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二)实验用品
锥形瓶、圆底烧瓶、双孔附导管橡皮塞两个、气唧、反应管、烧杯、石棉、重铬酸铵、氨水、石蕊试液。
(三)实验原理
(NH 4)2Cr 2O 7 Cr 2O
3 + N 2↑ +4H 2O
4NH 3+5O 2 4NO+6H 2O
2NO+O 2 2NO 2
3NO 2+6H 2O 2HNO 3+ NO
(四)实验装置
加热 加热 催化剂 氨催化氧化制硝酸实验装置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分析
1.圆底烧瓶中红棕色气体为二氧化氮。
2.圆底烧瓶中出现白烟,白烟为硝酸铵。
3.小烧杯内颜色变化,是二氧化氮与水反应产生硝酸,使石蕊变色。
(七)注意事项
1.反应前必须检查气密性。
2.取用的重铬酸铵要适量,若量过多,加热分解时会飞溅。
3.鼓气速度要不能过快,否则氨气来不及反应就直接加入圆底烧瓶,造成实验失败。
氨氧化法制备硝酸

实验1: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重要且难度大、成功率较低,研究并设计好本实验对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提高实验研究、改进能力大有裨益。
【实验目的】1. 设计出氨催化氧化演示实验的合理装置。
2. 研究并选择适合中学实验条件的催化剂。
3. 掌握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操作技术。
【设计内容和要求】1.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和当地学校实验条件,设计两种氨氧化演示实验的简易装置,并画出实验装置图、简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 选择三种催化剂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对比实验,寻找合适催化剂。
3. 对氨水浓度、鼓气速度及装置的简化做一些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研究和讨论】1. 本实验成功的标志是什么?2. 总结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操作技术。
3. 可以作本实验的催化剂有哪些?结合你校实验条件何种催化剂易得效果又好?4. 本实验易出现那些异常现象?如何防止并消除?【参考资料】1.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通过对部分过渡元素及ⅡA、ⅢA族几种元素的氧化物、单质共16种物质作催化剂进行大量、重复的实验说明:Cr203、Mn02、Cu0、Fe203、V2O5、钴石棉、银石棉、铂石棉、铜丝等都可以作本实验的催化剂,其中尤以价格低廉而又易得的Cr203、Mn02、Cu0的效果最佳。
三氧化二铬的制备:将重铬酸铵晶体少许放入干燥的试管底部加热分解可得到疏松的三氧化二铬。
其反应是:银石棉的制备:将石棉绒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浸透,取出后挤去多余的溶液,烘干、灼烧即得银石棉。
钴石棉的制备:用石棉绒浸透硝酸钴溶液,烘干、灼烧即得。
或用硝酸钴加热分解得到黑色氧化钴粉末,再与少许干燥的石棉绒均匀混合即得。
活性催化剂的制备:取粒状煤渣为载体,用饱和的重铬酸铵溶液浸透,放入蒸发皿中烘干,再充分焙烧即得三氧化二铬为主的催化剂(因煤渣里已含有少量三氧化二铁等具有催化活性的组分)。
还可将饱和高锰酸钾溶液吸附在粒状煤渣载体上,烘干、焙烧至无氧气放出,再用水洗至滤液不呈碱性,再烘干即得二氧化锰为主的活性催化剂。
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报告

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探究氨在催化剂作用下被氧化的化学反应过程。
2、掌握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为:4NH₃+ 5O₂=催化剂= 4NO + 6H₂O在这个反应中,氨气(NH₃)与氧气(O₂)在催化剂(如铂铑合金)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和水(H₂O)。
一氧化氮不稳定,容易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₂)。
三、实验用品1、仪器大试管、锥形瓶、带双孔塞的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纤维。
集气瓶、水槽、注射器。
2、药品浓氨水、浓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
铂铑合金丝(或三氧化二铬)。
四、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由氨气发生装置、催化氧化装置和收集装置三部分组成。
氨气发生装置:由大试管、橡胶塞、导气管组成。
在大试管中加入浓氨水,通过加热产生氨气。
催化氧化装置:将铂铑合金丝绕成螺旋状,固定在双孔塞的一个孔中,另一个孔插入导气管。
将双孔塞塞在锥形瓶上,锥形瓶中装有浓硝酸,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氨气。
收集装置:用集气瓶收集产生的气体。
五、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实验装置后,将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握住装置,观察导气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若无气泡冒出,则需要检查装置,重新连接。
2、制备氨气在大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塞上带有导气管的橡胶塞。
将大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在试管下方放置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导气管口,试纸变蓝,说明产生了氨气。
3、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停止加热氨气发生装置,将产生的氨气通入催化氧化装置。
预先将铂铑合金丝加热至红热状态,观察到氨气与红热的铂铑合金丝接触后,铂铑合金丝继续保持红热状态,同时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4、气体的收集与检验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的气体。
收集满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胺的氧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胺的氧化实验原理及方法。
2. 掌握氧化剂的选择及用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 观察氧化反应的产物,分析产物结构及性质。
二、实验原理胺是一种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碱性。
在酸性条件下,胺可被氧化剂氧化,生成相应的氧化产物。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氢(H2O2)作为氧化剂,将胺氧化成醛或酮。
反应方程式如下:R-NH2 + H2O2 → R-CHO + H2OR-NH2 + 2H2O2 → R-CO-CH3 + H2O其中,R代表烷基或芳基。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胺(如苯胺、甲胺等)、过氧化氢(H2O2)、稀硫酸、氢氧化钠、无水乙醇、氯仿、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冷凝管、滴定管、分液漏斗、恒温水浴锅、磁力搅拌器、旋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反应溶液:取一定量的胺,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使其成为酸性溶液。
2. 氧化反应:将酸性溶液加入装有磁力搅拌器的烧杯中,缓慢滴加过氧化氢,控制滴加速度,观察反应现象。
3. 分离产物: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溶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碱性,使氧化产物与水层分离。
4. 提取产物:将分离出的有机层用无水乙醇萃取,去除水层,得到氧化产物。
5. 分析产物:使用旋光仪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氧化产物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化反应现象:在酸性条件下,胺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气泡,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深。
2. 产物分析:通过旋光仪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确定氧化产物的含量。
3. 氧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过氧化氢的用量与氧化产物的含量呈正相关。
过量过氧化氢会导致氧化过度,产生副产物。
4. 酸性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酸性条件有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但过高的酸性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胺的氧化反应,得到了相应的氧化产物。
化学教学论实验报告——氨的催化氧化和喷泉实验

化学教学论实验报告——氨的催化氧化和喷泉实验引言氨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它在工业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作为农业肥料和制造化学品等。
氨的产生和使用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因此研究氨的分解和催化氧化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一:氨的催化氧化$4NH_{3}+3O_{2}\rightarrow 2N_{2}+6H_{2}O$氨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4:3,气体反应需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通常采用铂催化剂。
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水倒入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0.5%铂黑,摇晃均匀使其沉淀在瓶底。
2. 将一定量氨气通过导管通入滴定管中,然后将氨气缓缓加入烧瓶中,并在烧瓶口处接上气瓶和压力计,以控制气体的流量和压力。
3. 启动电炉,将烧瓶放入调节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通过压力计和气瓶控制气体的流量和压力,实时记录反应时间和温度。
4. 反应结束后,关闭电炉和气体流量,取出烧瓶,用冷水淋凉,然后将反应混合液进行滴定,计算反应产物的摩尔数量和反应率。
实验结果:将10mL氨气通入反应瓶中,与经过预处理的空气混合并在200℃下反应,反应时间为40min,得到的产物混合物可以滴定出10.65mL硝酸银标准溶液,反应率为92.7%。
研究了氨气催化氧化的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通过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和恰当的反应温度和时间控制可以获得较高的反应率,这种反应技术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验二:氨的喷泉实验氨气可以通过喷泉实验来展现其化学性质和反应过程,喷泉实验的反应式为: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将氨气通过氯化铵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来释放出来,反应中产生气体的冲击力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声音效果。
1. 将一小勺氯化铵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溶解。
2. 将少量氢氧化钠放入漏斗中,缓缓滴加到烧杯中,同时搅拌均匀。
3. 立即将气相反应瓶放到烧杯口上,捏住瓶子底部,保持瓶体高于烧杯,让氨气从顶部喷出,并形成雪山状的液态氨。
4. 持续观察喷泉实验过程,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
氨催化氧化实验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刘桂林.氨的催化催化氧化实验探讨.枣庄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4期(总第8期):第81—83页
舒元梯程桢臣.化学实验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本实验最佳的氨水浓度和催化剂种类。
实验研究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装置
(2)不同催化剂对实验效果影响的探讨(说明,先用Gr2O3作
催化剂在氨水浓度分别为3:2和1:1条件先反应,得出1:1
效果较好,故下面均以氨水浓度为1:1进行探究)
(1)氨水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的探讨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项目氨催化氧化实验研究实验时间星期二上午√下午晚上
姓名方胜敏学号222009316011185同组人李媛(142)
实验目的:1.学习改进(或设计)化学实验装置的方法;
2.探究本实验成功的条件。
实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条件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方法、态度及环保意识。
催化剂
NO2
Gr2O3
1:1
5min
出现红热火星
出现红棕色
Fe2O3
5min
颜色变黑
出先微红
MnO2
5min
无变化
无明显现象
结论
经过试验,在相同条件下,Gr2O3催化效果较好
问题讨论:
(1)实验中偶尔会出现白烟,可能是过量的氨气与生成的硝酸反应生成了硝酸铵;
(2)实验中有时为了弥补氧气的不足可以将集气瓶塞适当提起使氧气进入;
“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设计与研究实验报告

“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设计与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研究氨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
实验原理:氨氧化是氨与氧气在高温下催化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的过程,反应式如下:4NH3+5O2→4NO+6H2O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所需实验溶液、试剂、催化剂准备好;2.实验前操作:将氨溶液与催化剂加入反应瓶中,并将氧气通入瓶中;3.反应操作: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氧气,收集生成的氮气和水,并测定其量;4.反应后操作:离心沉淀,收集沉淀物并加以分析。
实验材料:氨水、催化剂、氧气、反应瓶、离心机、量筒、烧杯等。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数据测量,记录了反应过程中氮气和水的生成量,并对沉淀物进行了分析。
实验讨论:1.对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一些催化剂对氨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2.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温度和氧气浓度对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
3.分析了氮气和水的生成量与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种类的关系,推测了反应机理。
实验结论:通过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氨氧化反应可以通过适当的催化剂催化加速;2.温度和氧气浓度对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3.反应生成的氮气和水的量与时间和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不足:1.实验中可能存在催化剂的选择不合适,导致反应效果不理想;2.实验中未对反应的具体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仅通过反应观察进行了初步推断。
进一步研究方向:1.深入研究氨氧化反应的机理,探索反应中的中间产物和反应路径;2.优化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提高氨氧化反应的催化效率;3.研究氨氧化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并进行相关工程化设计。
总结:通过“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氨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和反应条件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希望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揭示氨氧化反应的机理,为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技术。
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氨的催化氧化

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氨的催化氧化本实验旨在通过催化氧化氨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氨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并让学生探索不同催化剂对氨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中,氨可以被氧气氧化为氮气和水蒸气,反应式为:2NH3 + 3O2 → 2N2 + 3H2O。
此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在常压下可以自发反应,但反应速度非常缓慢。
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可以使用一些催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
常用的催化剂有铂、铜、铅等金属。
实验操作实验材料:氧气气瓶、氢气气瓶、氨水、漏斗、玻璃棒、铜粉、铂黑粉、活性炭粉、滤纸。
实验步骤:1、将50mL的氨水加入100mL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玻璃棒搅拌均匀,得到5%的氨水溶液。
2、将溶液倒入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催化剂,使用漏斗加入氧气气体并观察反应情况。
3、试验结束后,使用滤纸过滤反应液,观察产生的残渣。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可以记录反应开始时的气体体积和颜色、反应中的气体体积和颜色、反应结束时的气体体积和颜色。
同时,也可以观察产生的残渣颜色和有无催化剂残留等。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氨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2、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的催化剂对反应有不同的影响;3、探究不同因素下反应的变化,如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用量等。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必须戴手套、护目镜、实验栏杆等防护措施,注意安全;2、氧气气瓶不得倾斜、碰撞或者擅自拆装;3、使用催化剂要注意不要呼吸进去。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氨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催化剂( Cr2O3、Fe2O3、 CuO)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实验记录如表 2 所示。
表 2 不同催化剂下的实验现象比较 (V 浓氨水 (25%):V 水=3:2)
催化剂
白烟
实验现象
红棕色气体 水
催化剂的红热程度
Cr2O3
+
+++
++
+++
Fe2O3
+
+
+
+
CuO
++
+
+
++
4、 实验的结论
(1) 催化剂相同的情况下,采用“ V 浓氨水 : (25%) V 水=3:2 ”的氨水比例产生的实验效果最佳,
掌握氨催化氧化的实验方法, 了解工业法制硝酸
件自行设计和安装实验装置的能力。
的基础。
2、通过查阅文献及对本实验的探究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让学
程进一步强化收集和处理信息、 分析
生进一步巩固氨的氧化性质, 学会氨催化氧化的
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高实验操作技
实验方法,领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设计与研究 实验日期 星期 五 上午 □ 下午 ■ 晚上 ■
姓 名 ** 学号
同组人
台号 大 三台 3 号
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巩固氨催化氧化的反应原理, 初步
进一步培养根据化学原理和客观条
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
3、探讨本实验成功的条件、 关键和操作
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想, 增强学生的绿色
技术。
环保意识。
4、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 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作用下,氨被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稳定极易被空气
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若氨过量则会与生成的硝酸反 应生成硝酸铵(即有白烟产生) 。 1、 实验中主要的反应:
4NH3+5O2
催化剂
4NO+6H 2O+Q
2NO+O2=2 NO2+Q 3NO2+H2O=2HN3O+NO+Q NH3+HNO3=NH4NO3 2、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反应:
催化剂
4NH3+4O2 2NO2+6H2O
催化剂
4NH3+3O2 2N2+6H2O
实验设计(或改进)思路: 1、 实验成功条件: 参与反应的氨气和氧气的比例要适宜,反应温度的控制,适量的催化剂。 2、 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措施:
(1) 反应物:如果用气体制备法提供反应所需的氨气和氧气,装置设计会比较麻烦,且 纯氧实验易发生爆炸,存在安全隐患,故选用氨水挥发和鼓气的方式提供反应所需 的氨气和氧气。
(2) 发生装置:本实验是气体和气体的反应,采用吹气法。选用不同浓度的氨水提供反 应所需的 NH3,通过打气球提供 O2。初设一定浓度的氨水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现 象调整氨水的浓度,选择最佳的氨水浓度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4、在本实验中,我们准备探究氨水的浓度和催化剂的种类对氨催化氧化实验效果的影响。 5、控制条件: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 2、“氨的催化氧化”最佳条件探究。
实验研究方案及实验记录: 1、 实验简单的操作步骤:
制催化剂
装管 ( 催化剂 )
配置氨水
预热
取研碎的重络酸铵一药匙集中堆放于干净、 干燥的烧杯 (250ml) 中,用一根玻
(4) 收集装置:本实验生成的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 尾气处理装置:本实验的反应物有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且生成的二氧化氮
是有毒的其他,故要用 NaOH溶液吸收实验中产生的尾气,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根据实验原理,本实验的条件中影响本实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氨气的量、氧气的量、催化剂的种类, 本次实验我将探究氨气的量与催化剂的浓度这两个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3、 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
(1) 以“V 浓氨水 (25%):V 水=1:1“为初设比例, 配置实验所需用的氨水, 氨水体积控制为 50ml。
用 Cr2O3作催化剂,探究不同氨水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实验记录如表 1 所示。
表 1 不同氨水浓度下的实验现象比较 ( 催化剂: Cr2O3)
氨水浓度
实验现象
(3) 反应装置:通过查阅资料可知, Cr2O3 的催化效果较好,因此首先选择 Cr2O3 作催化 剂,为了达到较好的催化效果,实验中采用玻璃管装催化剂,可避免试管只有一个 出口而影响气体回流以及降低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另外催化剂温度需要达到 700℃,因此采用三芯灯对玻璃管加热。为了防止催化剂被气体吹走,应在出气口 端放一定量的玻璃棉,并用 U 形铁丝进行固定。
璃棒在酒精灯上烧烫后插入重络酸铵使与接触的重络酸铵分解,由于重络酸
铵分解要放出大量的热,利用反应热使周围的重络酸铵也分解,最后得到疏
首先在玻璃管出气口端塞入适量的玻璃棉,然后放入
U 型铁丝进行固定,最
后用纸槽或药匙往玻璃管中装入 Cr O 2 3 催化剂。 ( 注意:须填满玻璃管直径,
催化剂的量达 8cm 长度为宜。 )
生成的红棕色气体最多,催化剂的红热程度最大。
(2) 氨水浓度相同的情况下, 采用 Cr2O3 作催化剂产生的实验效果最佳, 生成的红棕色气
体最多,催化剂的红热程度最大。
综上:氨的催化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是: “ V 浓氨水 : (25%) V 水=3:2 ”的氨水浓度,催化剂采
用三氧化二镉。
5、 注意事项
(V
:V ) 浓氨水 (25%)
水
白烟 红棕色气体 水 催化剂的红热程度
1:1
—
+
+
++
2:3
++
+
+
+
3:2
+
+++
++
+++
6:5
+
++
++
++
( 注:符号“ +”表示该实验现象出现,符号“ - ”表示该实验现象未出现,符号的多少表
示该实验现象显著的程度 )
(2) 以最佳比例“ V 浓氨水 : (25%) V 水=3:2 ”配置实验所需氨水,氨水体积控制为 50ml。探究
以“ V 浓氨水(25%) :V 水=1:1 ”为基准,再根据实验现象探索效果最好的比例
值
在鼓气之前,先对玻璃管预热 3min 左右。
检测反应温度
鼓气
2、 实验装置图:
使用三芯灯进行加热,通过观察催化剂表面是否出现红热现象判断是否达到 反应所需温度
当鼓气一两次后催化剂表面出现红热现象, 则加快鼓气频率 ( 若实验成功, 一
附录: 1、最佳反应条件( V 浓氨水 :V 水 =3:2 ,催化剂 Cr2O3)下的实验现象图: (1)催化剂表面的红热现象明显:
(2)有大量的水生成:
(3)红棕色明显 2、 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图
(1) 防污染:氨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同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有毒,应
问题与讨论: 1、 当 V 浓氨水 :V (25%) 水=2:3 时,收集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中产生了较多白烟。原因分析:可能是
由于氨水浓度过小,较多的氨气进入了收集装置,氨气溶于水形成硝酸,硝酸和氨气反应 又生出硝酸铵,故产生大量的白烟。 2、 当 2) 和水最多,催化剂的红热程度最大, 但产生了少量白烟。原因分析:此时氨气和氧气适量,反应较完全,实验效果良好。但可 能由于鼓气过早、过快,使多余的氨气进入收集装置,故有白烟生成(即硝酸铵)。 3、 当 V 浓氨水 :V (25%) 水=1:1 时,催化剂表面的红热现象明显, 但收集装置中的红棕色却不太明显。 原因分析: (1) 实验过程中有水生成,二氧化氮易溶于水生成硝酸,从而不利于集气瓶中 红棕色的观察。故可在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间加一个干燥装置。 (2) 可能是氨水浓度过低 或鼓气速率不当。 4、 当用 Fe2O3 和 CuO做催化剂时, 尾气吸收装置中均有白烟生产。 原因分析: 可能是鼓气时机 不当,导致过多氨气进入氢氧化钠溶液,形成硝酸铵。 参考文献: [1] 刘 秀 娟 , 王 歌 云 . 探 索 性 实 验 教 学 设 计 : 氨 的 催 化 氧 化 [J]. 江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0,03:28-30. [2] 张婉佳 , 李燕红 , 曾庆旺 . 氨催化氧化演示实验的探究 [J]. 化学教育 ,2012,10:62-64. [3] 陈世文 . 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J]. 教学仪器与实验 ,1996,06:9-10.
3、 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 : (1) 氨水的浓度:若氨水浓度过大,实验过程中会产生白烟;若氨水浓度过小,催化剂 的红热现象不明显,收集装置中呈现的红棕色不明显。 (2) 氧气的量:若氧气不足,催化剂的红热程度即使再大也看不到红棕色气体的产生。 (3) 催化剂的种类( Cr2O3、Fe2O3、CuO)和用量 (4) 反应的温度 (5) 导管插入氨水的深度 (6) 鼓气的时机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