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合集下载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标准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标准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 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水稻调查报告

水稻调查报告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范文××是全国商品粮重点县市。

当前粮食生产情况到底怎样?粮食安全会不会出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关心。

最近,我结合“五同”活动下乡就此进行了调研。

农田没有抛荒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

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

××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

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平均亩产820斤左右。

从目前情况看,××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

在调研过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介绍,极少数灌溉条件差的零星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情况偶有存在,但数量极少,还不到百分之一。

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重视。

两种人在种田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种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

××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容纳不了现有劳力,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妇女。

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补充。

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户农户,劳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

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

乌桕村的情况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劳力已经离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种田大户即规模经营者在种田。

按农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种田5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

照此标准,××市现有规模经营户650户。

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有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农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模经营,目前还不大现实。

作物田间测产估产方法

作物田间测产估产方法
• 在每个取样点上,测定11行及11穴 (窝)的距离,分别除以10,求出该 取样点的行、穴(窝)距,再把各样 点的数值进行统计,求出该田的平均 行、穴(窝)距。
• 每亩实际穴(窝)数= 666.67平方米 /[平均行距×平均穴(窝)距]
• (2)调查每穴(窝)有效穗数:在 每个取样点上,连续调查30-50穴 (窝),调查每穴(窝)有效穗数, 统计出各点及全田的平均每穴(窝) 有效穗数。
33.9 37.29
29.73 39.29
30.31 33.80
千粒重 (克)
54.69
60.10
59.25
二类田的产量构成
田块号
1 2 3 4 5
有效穗 穗粒数 (万/亩) (粒)
31.6 29.93
25.29 38.06 26.20 39.60 25.10 37.5
25.70 38.10
千粒重 (克)
✓ 吐絮率40%-60%,折算系数用0.75;
✓ 吐絮率低于40%,折算系数用0.7;
✓ 若烂铃率超过10%,则铃重折算系数应 减0.05,每递增10%,折算系数递减0.05。
5、衣分确定:
根据本品种常年平均衣分,考虑 当时的长势和气候确定。
(六)马铃薯产量测定方法
每亩产量=每亩穴(窝)数×每穴 (窝)薯块重(克)/1000
每穴(窝)薯块重=每穴(窝)大薯 块数×大薯块平均单个重(克) /1000+每穴(窝)中薯块数×中薯块 平均单个重(克)+每穴(窝)小薯 块数×小薯块平均单个重(克)
大薯块一般指单个鲜重50克以上的薯 块;中薯块一般指单个鲜重30-50克 的薯块;小薯块一般指单个鲜重低于 30克的薯块。
实验作业
48.20 48.30 47.80 48.20 48.00

水稻苗情观察记载内容

水稻苗情观察记载内容

水稻苗情观察记载内容一、主茎叶片(一)叶片观察项目水稻每长出1个完全叶叫1龄,叶片从始出到全展所经历的日数即为该叶的日数。

1.叶龄即主茎长出的完全叶数,平均每日增长叶片数即为叶龄日增量。

2.始出期即上一叶叶尖伸出下一叶叶枕时的时期。

3.全展期即心叶全部露出下叶叶枕并可见到该叶叶枕的日期。

4.叶长从叶枕至叶尖的长度(单位:厘米)。

5.叶宽叶片最宽处的宽度(单位:厘米)。

(二)观察方法从3叶期起用印泥和号码机标记叶片。

移栽时,将标记过的秧苗小心地移植于观察点。

大面积生产为多本栽培,故样株也应插多本,即把样株分别插到各观察蔸中,确保观察的数据接近大田。

单株未定型叶片的叶龄记载方法,按心叶与其下定型叶的比值记作0.1、0.3、……0.9。

例如某稻株5叶叶尖露出下叶叶枕时记作4.1,5叶长度超过下叶1/3,但不足1/2时为4.3,超过1/2不足2/3时为4.5,超过2/3到4叶等长时为4.7,5叶比4叶长,但6叶未出之前为4.9。

二、群体动态及抽穗动态(一)观察点的系统记载1.定观察样本蔸群体消长情况与叶龄观察可结合一起共同定株,每个类型定两点,每点10蔸,共20蔸。

于返青后调查基本苗,应使样蔸的基本苗数与整个观察田平均每蔸基本苗数大体接近,否则应适应调整。

全省统一观察时间,每6天观察1次,以5月1日为中心,前后推算观察日期。

年度间观察日期不变,以便资料比较分析,每次观察分别将各蔸的总苗数(主茎加分蘖)填入表内,下次记载为累计数。

2.长势调查在观察群体动态的同时,对观察分蘖动态的20蔸同时观察蔸高,6天1次。

具体观察日期:早稻:3/30、4/5、4/11、……;中稻,4/12、4/18、4/24、……;晚稻,6/20、6/26、7/2、……。

3.抽穗进度抽穗时应隔天标记每蔸出穗株数分别填入表内,直到全蔸稻穗抽完为止。

然后根据10蔸总抽穗数计算出比较准确的见穗期、始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

(二)大面积生产观察区的选定为了真实反映大面积水稻群体消长情况,应于观察点的同一丘田内,按五点取样,每点20~40蔸,选定观察区。

田间调查报告

田间调查报告

田间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农田耕作情况,掌握农民用工量、农耕技术、作
物生长情况,以及农药使用等情况,提出科学的耕作管理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田间调查以某村庄的农户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时间
本次田间调查从2021年8月初至8月末进行。

四、调查内容
1. 农民用工量: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每天平均用工量为6小时,耕作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下午,休息时间为中午和晚上。

2. 农耕技术:农民普遍使用微耕机和手推车进行耕作,少数农
民使用牛耕,整地顺畅,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农民存在过度耕
作问题,需要加强技术指导。

3. 作物生长情况:经过观察发现,作物生长情况良好,虫害少,但是部分农民存在肥料施用不均匀的情况,需要加强对肥料施用
的指导。

4. 农药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少数农民存在过量使用农药
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民使用农药的宣传和培训。

五、研究建议
1.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减少过度耕作、肥料施
用不均和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

2. 鼓励使用环保型农资,推广低毒、无毒农资,保护土壤和水
源的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3. 建立田间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农民的
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六、总结
本次田间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存在一些耕作技术不规范、肥料
施用不均、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


时,推广环保型农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 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作物长势情况调查及标准

作物长势情况调查及标准
分枝期:第一复叶的小叶叶缘分离为第一枝条形成, 以后直到始花期之前陆续形成各个枝条,可在出苗后 一个月左右观察。 一类苗:各复叶和茎节依次出现,生长稳健,叶色浓 绿均匀,节间长度较均匀;土壤相对湿度60%-70%, 根系发育良好。 二类苗:各复叶、茎节和根系生长基本正常,叶色较 均匀,有轻度的干旱或病虫害。长势稍偏弱或偏旺。 三类苗明显受旱或缺肥或病虫害较重,长势偏弱,叶 面积明显偏小或缺苗较多。叶色明显发黄;或夏大豆 受涝生长受到抑制;或长势过旺呈现倒伏趋势。
水稻长势判断标准以其构成基本要素指标进行判断
构成基本要素定义 苗情分类判定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水稻理论测产方法
构成基本要素定义
水稻
以株高、叶龄、单株带蘖、
每穴插秧株数、每穴总茎蘖数、群体茎 蘖数为水稻长势构成的基本要素。
构成基本要素定义
株高:指植株从地面到植株顶端生长点的高度,以厘 米为单位。
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播 种 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出 苗 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 ∕日表示。 出 苗 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 中等为“2”,差者为“3”。 开 花 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 示。
拔节期:全区50%以上植株基部茎节开始伸长达2-3cm ,
手摸茎秆基部能感到节的日期。 大喇叭口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上部叶片(棒三叶)甩 开呈现喇叭口形的日期。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抽雄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的 日期。 开花期:全田有50%穗植株雄穗中部小穗开花。 吐丝期: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伸出苞叶2cm左右 日期。 成熟期:全区90%以上的植株籽粒硬化,在籽粒基部出现 糊粉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的日 期。 生育期:从播种至成熟时所经历的天数,(或出苗至成熟 所经历天数)。

水稻、玉米观测规范

水稻、玉米观测规范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玉米、水稻)观测目录第一章观测的组织1.1总则1.2观测地段第二章发育期观测2.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2.2观测的发育期2.3稻类发育期标准2.5玉米发育期标准第三章生长状况测定3.1测按时期和项目3.2生长高度的测量3.3植株密度测定3.4生长状况评定3.5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3.6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第四章产量结构分析5.1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5.2水稻产量结构分析5.4玉米产量结构分析第五章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6.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6.2主要病虫害观测6.3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第六章主要田间工作记载7.1观测时刻7.2记载项目和内容7.3质量和效果评定第七章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8.1农气簿-1-1的填写8.2农气簿-1-2的填写8.3农气表-1的填写附录: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格式第一章观测的组织1.1总则1.1.1观测的目的和意义作物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作物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和作物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农业服务的需要,选择气候、土壤、作物和生产水平有代表性的站组成农业气象大体观测网,常规的农业气象观测在农业气象大体观测站上进行。

为本地农业生产服务和科研需要所进行的观测,各地可自行肯定观测内容和观测方式。

1.1.2观测的大体要求1、必需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

一方面观测作物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等);另一方面观测作物的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产量的形成。

气象台站的大体气候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份(必要时可进行农业小气候观测),因此,作物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大气候观测场应维持大体一致。

2、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

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又要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3 水稻调查项目及标准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出苗期:全区80%植株达到立针期。

插秧期:移栽当天的日期。

始穗期:全区1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抽穗期:全区5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齐穗期:全区80%的稻穗顶端已露出叶鞘的日期。

成熟期:全区80%的稻穗基部2/3以上的籽粒达到玻璃质状,用指甲不易压碎的程度的日期。

生育日数: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

活动积温:统计从插秧期至成熟期≥10℃的积温+200℃。

植株高度:收获前每小区连续取具有代表性的十穴,每穴以最高株为代表,从地面量至穗顶端(不包括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分蘖性:分强、中、弱。

倒伏调查:
倒伏性:目测记载倒伏日期、原因、程度、面积。

倒伏日期:记载倒伏当天日期。

倒伏程度:分五级。

0级:植株不到。

1级:植株倾斜度不超过15°。

2级:植株倾斜度在15°~45°之间。

3级:植株倾斜度在45°~85°之间。

4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以上。

倒伏率:目测倒伏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比。

病害调查:
叶瘟:齐穗期调查,分为十级。

0级:无病株。

1级:植株叶片有针头大小褐斑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1—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颈瘟(包括节瘟)于黄熟初期调查,分为六级。

0级:无病株。

1级:全区植株发病率低于1%。

3级:全区植株发病率1~5%。

5级:全区植株发病率6~25%。

7级:全区植株发病率26~50%。

9级:全区植株发病率51~100%。

白叶枯病:在发病时记载有、无。

空壳率:不结实籽粒占总粒数的百分比。

植株整齐度:目测植株生长的整齐度,分整齐、中等、不整齐。

品种纯度:典型植株占总植株数的百分比。

室内考种项目及标准
穗长:测量有代表性的10个穗,有穗茎节到穗顶端的平均长度(不包括芒),以厘米表示。

每穗粒数:在样本中取10个穗,计算每穗上的实粒数及空瘪粒数,取平均值。

结实率:实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比。

千粒重:随机取样1000粒(空瘪粒不计)测三次重复取平均数,重复间误差不得大于0.5克。

粒型:分长形(长宽比以上),椭圆形。

平方米有效穗数:查样本有效穗数平均值,以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平均值,其中总粒数5粒以下(含5粒)的为无效穗,不予计算。

小区实收面积:实际收获面积。

测产方法:
小区产量测产方法:
计算公式
小区产量(千克)=穗数/平方米×粒数/穗×千粒重(克)×结实率%×小区面积(平方米)÷1000(粒)÷1000(克)公顷产量测产方法:
计算公式
公顷产量(千克)=穗数/平方米×粒数/穗×千粒重(克)×结实率%×10000(平方米)÷1000(粒)÷1000(克)
比对照增减产比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
比对照增产%=〔试验品种小区或公顷产量-对照品种小区或公顷产量〕÷对照品种小区或公顷产量×100%
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