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桥之美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为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
3.考点分析中招考点多侧重于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出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4.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文章主旨有一定基础,但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还有一些欠缺,常会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识记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说出文章内容,明确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3.通过精读课文,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生查阅相关资料,师抽查落实,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二: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方法。
针对目标三:生口头表达,师生评价、归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堂清训练1.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常说,____________,其实未必如此。
我市第二皮革厂最近生产了一种仿皮轧花书包,做工讲究,款式新颖,一只才卖12元呢!A 价廉很可能物也美B 价廉就不可能物美C 价高必定物美D 价高末必物美2.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是怎样体现的?文段中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写出本课中提到的桥之美。
(1)(2)(3)(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请同学们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小结:
桥是美的,但只有桥的美还不够。美是需要发现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太多的美被我们错过了。隔着河的两岸需要用桥来沟通,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来沟通。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地架好与他人之间沟通的心桥,同时,自己也要珍惜好这美好的青春,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间
复备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整体感知:
思考: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
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文章写了哪些桥?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课前准备: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
⑵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个美的建筑,并说明为什么美。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⑴ 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
5
10
20
10
板书设计:
桥之美
桥美在哪里
教后记:
⑵ 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3)找出本文诗化语言,朗读,品析
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2桥之美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类型:示意图。
2、体会文中所说的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1、查资料,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和欣赏文本,我们可以借助图像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文章的特点。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通过与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对比,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困难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一、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家》让人想起了家的温暖;许志摩告别剑桥让人无限惆怅??在诗人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艺术家眼中,这座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感受“桥之美”。
2、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停:停。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史诗是描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诗。
4、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它不关注桥梁本身的结构美,而是关注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2.为了说明这座桥的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通过对这些桥梁的具体描述,作者详细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梁之美,即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2.《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芦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石桥桥之美天水间的长桥山区的风雨桥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重点研读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1.听读第四段,并思考老师读出的这些桥美在何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桥之美》教学案

车陆中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 12.《桥之美》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课时: 1课时主备人: 吕娜审核人: 孟丽梅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先熟读课文, 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记录疑难问题, 再研做教学案。
2. 规范书写, 认真限时完成教学案。
3. 课前完成要求: 课文阅读两遍以上, 必须做完【自主预习】, B层可尽量做完【整体感知】, A层可尝试【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重点)。
2.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难点)。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观察和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作者喜欢桥的原因,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1.与《中国石拱桥》对比教学;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像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毅然回国。
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作品于开幕40分钟内全部售完。
1988年参加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售价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开创中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接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桥之美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第二课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