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发表

合集下载

全面认识空手道

全面认识空手道

全面认识空手道空手道是搏击的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而形成这种精神的,则是“礼”了。

三千年前的孔子,以“礼”行于天下,倡导的儒家思想至今为人行为之本。

而其影响更是源远流长。

究其原因,则莫过于从对礼仪,礼节,礼数的宣扬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自身的修养,形成儒家的精神。

而随着对空手道的了解,却发现一种以搏击表现出来的技艺,原来也是可以有精神的,而如此相似的是,形成这种精神,也是有“礼”的。

所有这些点点滴滴的“礼”,虽然让自己更多的品味到空手道的精神~坚毅的品格,自信的个性,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谦和的气度,也让自己知道要形成空手道的精神境界,还要更多的刻意的磨练。

但却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恒力自持,拿到自己的那条黑色腰带,去做一名教练,去将这种精神,将这种礼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空手道,让自己去更多的帮助别人。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

那时在硫球上层阶级间暗中参考中国的拳法创出了独特的唐手--即最初的空手道。

而在唐手之前已有那里手和首里手两种名称是根据地域分别的成为现今空手道各流派的渊源。

空手道是一种发祥自琉球的武术,空手道原称作唐手,含有源自中国的武术的意思。

空手道源于中国古时候的少林武术,但这种讲法没有确切的法律根据。

除了空手、唐手这名称外,此武术亦曾被称为琉球手。

琉球是在中国清代时进贡给中国位于日本南面的一个小国,当地人民常往中国,某些拜师于武馆,后返回琉球。

后来日本占领琉球改名为冲绳,同时亦执行禁武禁兵器令,但当地民众仍群起反抗,他们以学自中国当然有加入琉球本身的武术甚至加上用作生活的工具,如打禾用的双截棍,撑船用的桨严加反抗。

此种用以反抗战斗的武术当然是以杀人为目标,由于空手于琉球不同地方发展,同时亦发展出三套基本势法:-一为那霸手,一为首里手以及泊手等。

后来此武术流入日本,经过发展分流渐成现今的空手道。

1922年5月,冲绳尚武会会长船越义珍赴东京在文部省主办的体育展览会上表演唐手,以后唐手就在日本迅速普及,1935年船越义珍大师出版了《空手道教学方式》一书,唐手正式改名为"空手道"。

空手道

空手道

空手道空手道是日本流行的一种徒手技击术。

“空手”。

即徒手的意思;“空手道”,即徒手格斗的技术系统.空手道的起源是中国的少林拳法.空手道的理论中直言不讳地承认,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达摩大师为其开山鼻祖。

引日本空手道联盟中央技术部的藤本真治的话说:空手道是达摩大师在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修炼时创造的,当时的拳法名称是“罗汉十八手”,由此可见日本空手道和少林寺拳法的关系是同根同源的。

空手道原先叫“唐手”。

在我国唐朝时期,少林拳法经建,传人一衣带水的日本琉球群岛。

当时的琉球与日本本土没有直接归属关系,当地统治者禁止练武,凡是民间人士带刀或藏有兵器者一律问罪查办,轻者坐牢、重者杀头。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为了自身防卫,必然学习徒手格斗术,因而“唐手”在琉球地区得到广泛的普及,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技术体系也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

直到本世纪20年代,“唐手”才流传到日本本土。

经过一代名师宫城长顺、船越义诊、摩父仁贤和等人的积极努力,“唐手”在学校、警察、军队等团体中得到推广,并且很快为日本全社会所承认,受到在界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昭和十年(1935年)“唐手”改名为空手道。

二战以后,空手道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各种门派.其中以“刚柔流”、“上地流”、“松涛流”、“和道流”最有影响。

后经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广,先在欧洲,继而南北美洲及亚非各国都发展了空手道运动,成立了“世界空手道联盟"。

空手道的技术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攻防基本技术。

在此,空手道很重视攻防感力。

凡是防守动作均得有明显的防卫效果;凡是攻击动作必须有足够的杀伤力。

它的训练原则是“一举必杀”。

空手道高手往往用一个腾空足刁腿,能将8厘米厚的木料增断;一个投掷而来的空中飞行的苹果,能用手指一戳,即刻粉碎。

诸如此类的技术威力表演,常常使观看者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第二部分是“组手”,即两人之间进行攻防格斗的技术形式。

由易到难,组手分为七种形式:即一本组手、二本组手、三本组手、打人组手、自由一本组手、自由组手。

我国高校空手道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理工大学空手道发展为例

我国高校空手道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理工大学空手道发展为例

我国高校空手道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理工大学空手道发展为例发布时间:2021-09-24T03:34:01.389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7期作者:许花1 曹政玉2[导读] 空手道运动自2010年4月正式进入我国高校以来,至今已有十年的发展历史。

由于该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且高校空手道晚于竞技空手道,因此高校空手道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竞技空手道的影响和制约。

1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1201 2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 232001摘要:研究以安徽理工大学2010-2020年空手道的发展为例,提出“建立高水平教练员队伍;体教结合培养运动员;协调校队、协会共同发展;带动校园其他大道项目繁荣共生”等高校空手道发展策略,希冀能够为我国高校空手道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空手道;竞技空手道;体育强国空手道运动自2010年4月正式进入我国高校以来,至今已有十年的发展历史。

由于该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且高校空手道晚于竞技空手道,因此高校空手道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竞技空手道的影响和制约。

回看历史得知,高校空手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甚至是照搬竞技空手道的发展模式,其中尤其是在训练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方面,以及对运动队的管理方面。

许多高校空手道教师在训练上一味地追求数量和强度上的饱和,而忽视高校学生与专业队员之间在身体素质层面的差异,在管理上坚持以教练为主、以队员为辅的专制管理模式,而忽视了高校学生与专业队员在智力方面的区别。

高校空手道历史已然证明,专业队的训练管理模式于高校空手道发展而言是行不通的。

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固然不如专业队员,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动作和战术制定方面的理解力却要优于专业队员。

鉴于此,由于训练对象群体在身体差异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异同,在训练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势必需要结合各自群体的特征进行安排,而一味地照搬专业队的训练模式,非但不能提高高校队员的技战术能力,甚至会打击高校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最终制约空手道在高校的发展。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作者:阿布来源:《少林与太极》2017年第04期空手道,或称空手(からて,Karate),是一种起源于琉球群岛的武术技法。

空手道起源虽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是琉球群岛传统的拳法“琉球手”与中国武术相结合,又受到日本九州一些武术流派的影响发展而来的。

空手道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年)从冲绳县(即琉球群岛。

1872年日本在琉球群岛设琉球藩,1879年因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运动改称冲绳县)传播到日本本土,二战后更是发展到世界各地,作为一种很有实效的格斗术以及健身活动而受到广泛欢迎。

到了现代,根据比赛规则的不同,可以将空手道大致分为采取点到即止(寸止め)规则的传统派空手、采取直接打击制规则的全接触空手与佩戴防具并以击中防具计算得分的防具空手三种。

一、空手道名称的变迁空手道在19世纪70年代的冲绳被称为“手(tii)”或“唐手(toude)”。

“手”指冲绳传统拳法,而“唐手”则指由中国传来的拳法。

在琉球的历史上,“唐手”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武术家佐久川宽贺的绰号“唐手佐久川”之中。

佐久川宽贺20岁出头时前往清朝留学,学习中国武术,并将中国武术带回了琉球群岛,将中国武术与琉球传统武术相结合后取名为“唐手”。

到了1901年,空手道被冲绳县定为学校体育课的科目时,将“唐手”的读音从“toude”改为“karate”,以指代包括“手”在内的所有琉球拳法。

因此“toude”和“karate”虽然在中文中写法相同,在意义上却略有区别。

1905年,空手武术家花城长茂借“赤手空拳”之意,将“唐手”改为“空手”(两者在日语中读音相同)。

1929年,庆应义塾大学唐手研究会(当时在这里教授唐手的是船越义珍,他的唐名是容宜仁)将“空手”与《般若心经》中“空”的概念相联系,将“空手”这个称呼推广至日本全国。

船越义珍(1868年11月10日—1957年4月26日),生于琉球王国首里城山川村(现日本冲绳县那霸市首里山川町),出身琉球王国泊士族的名门富名腰家族,是琉球国末年的一名唐手家,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空手道家。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

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
四、空手道文化角度的论证
1. 尊师重教 空手道礼仪中要求学员迟到的情 况下,需要跪坐,直至教练允许之后 才能站立、入场,在场地内没有接到 教练的指示不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做动作以及教练 发出指令之后需要马上做出相应的动 作,没有教练的允许不得离开队列, 以及需要对教练尊称老师或者前辈 等。这些表现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
4. 尊重自然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讲求 在尊重和敬畏自然的基础之上,通过 与世界、自然沟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这样的思想已经不单单是儒 家的思想,同时融合了道家、佛家的 思想,形成的一种新儒学。这种思想 宣扬的除了需要自己做到尊重自然, 诚心与自然、宇宙进行沟通之外还需 要做到格物致知,只有两者结合,才 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自我 实 现 过 程 与 空 手 道 中 的“OSU” 精 神 相似,空手道从琉球岛本地拳术发展 到唐手,最后改名为空手道。后经过 日本人的创新与升华,融入很多精神 和内涵,“OSU”精神就是空手道精神 和文化的凝结和升华。这种空手道精 神中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 子。
对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资料查阅, 总结了儒家文化发展至今的原因,简 单来说就是:注重伦理纲常、注重礼
仪教化、注重尊重自然、注重尊师重 教等;本文着重从这几方面与空手道 文化相对比,欲论证空手道起源于发 展中的儒家因素。
二、空手道的技击形式
空手道的技击形式总体来说可以 分成两大类:型和组手。其中型是单 人完成的一套技术动作,包括进攻、 防守等一连串的合理技击动作;组手 是两人一组,运用手法和腿法进行攻 防演练和格斗。另外空手道除了单个 的技术动作之外还有组合动作,其表 现形式和中国武术套路相似。但是从 套路的数量看,不完全统计的武术套 路 就 有 数 百 种, 空 手 道 的 套 路 仅 有 五十多种;从动作表现的复杂程度上 看,部分武术套路极为繁琐,空手道 的套路相对简单,学习的过程也相对 容易;最后从动作形式上看,中国武 术有踢打推拿摔等动作,而空手道只 有简单的腿法和手法的运用。

空手道

空手道
07社会体育 20071036 张勤钰
空手道
空手道(からてどう / Karatedou ), 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 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那时, 在硫球上层阶级间,暗中参考中国的 拳法创出了独特的唐手,即最初的 “空手道”。 而在“唐手”之前,已 有“那里手”和“首里手”两种名称 是根据地域分别的,成为现今空手道 各流派的渊源。
技术原理
空手道中的手、腿技、攻击、防守、是攻防的基本, 也是空手道的入门,更是最终的技术目标,这些基本动作, 尽管在几个月内大部分可以练成,但是即使花上一辈子的 时间也可能达不到真正完善的境界。因此,选择这条路的 人士,必须得不懈、不怠、认真而持续的修炼,锻炼。而 且要顺应自己的体能,合理的进行有组织、计划性的训练 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激烈的训练,也需在符合运动力学。 生理学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才能体现其效果。从古到今, 经过长年的累积,所创造出来的"空手、技术"加上现代科 学的理论才制定了其合理性。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同 时也存在着一些疑问,有待今后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它。另 一点,也为了尊重现成的科学资料,空手道也因此确实的 被期待着能向更高的次元飞越发展。所以以下重要几点, 希望诸读者能完全的理解、掌握、持续的进行合理性的修 炼,训练。
• • • • • • • • • • •
• • • • • • • •
一、“得分”分数分为三种: A.3分(SANBON) B.2分(NIHON) C.1分(IPPON) 二、得分的判定是根据下列得分技术标准而决定: (良好的姿势)、(运动精神)、(充沛的技术运用)、(残心)、(良好的时机)、(正确的距 离)。 三、三分(SANBON)的判定标准: A.上段踢技。 B.将对方以摔倒或扫倒,紧跟著一个有效的技术攻击。 只有在使用空手道技术的意图下,或是反击对方的摔技、扭抱的情况下,才可抓住对 方或摔翻对方。 为了安全的理由,禁止使用:《没抓住对方的翻摔》《危险性的翻摔》《摔翻的支撑 点高於臀部》但一般传统空手道的扫脚技法,如《脚底出足扫》《脚背踢式的扫脚》 《诱敌攻击或防守之主动扫脚》等,不须要抓住保护对方。 对方被摔倒在地后,主审将给予攻击者2至3秒的技术攻击时间。 四、二分(NIHON)的给分标准: A.中段踢技。 B.击中对方的背部。 C.混合性的技术攻击,每一单一的攻击都合手得分标准(2支以上)。 五、一分(IPPON)的给分标准: A.中段或上段直击。 B.背拳发展到了现代已与其他一些运动一 样成为一项育比赛项目。自从1970年成立

空手道的知识

空手道的知识

空手道的知识空手道运动是一项发源于日本,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运动项目,更是迄今为止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新兴运动项目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空手道的知识。

欢迎阅读!空手道的知识1、空手道的由来在岛津藩统治琉球(今冲绳)时期实行了禁武政策,琉球人民为了强身自卫,暗地应用中国福建传入的少林拳法,并结合琉球国当地固有的格斗术而逐渐发展成最初的空手道,由于空手道的技术核心来源于中国,因而早期称之为“唐手”,既中国拳法之意,以示不忘本源。

到廿世纪初,“唐手”才由冲绳传入日本本土而被逐渐发扬,冲绳人出于民族自尊改成“空手”,加上一个“道”字就不单是一门格斗术,而是一种人生修炼之道了。

在日本有很多的会馆,他们非常尊崇这种空手道的精神。

在1969年全日本空手道比赛大会引起轰动,比赛相当激烈精彩,一时间极真空手道成为青少年生活时尚,大山倍达的极真会馆在近70个国家拥有700多个支部1000多万会员,成为日本空手道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

空手道的知识2、空手道的作用除了与一般性体育项目一样,能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增加强体质外,还能增加人的忍耐心、责任心、自信心,更可贵的是通过空手道的严格训练能培养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素质。

(1)严格的空手道礼仪教育和具体礼节规定不仅能学到空手道的技术,还能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培养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尊重他人、讲究礼貌和社会公德的习惯!(2)这种运动,一般男性练的比较多,因为它要求的力量性比较大,对身体的爆发力等要求甚高。

(3)防身自卫的作用:空手道的杀伤威力非常大,有不少国家都用空手道技术训练士兵和安保人员,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及前苏联特工。

(4)要求正确的姿势,身体正直,挺胸拔背,保持体型健美。

(5)空手道是徒手项目,包括“型”与“组手”,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和伴练等因素的制约。

空手道的知识3、实战空手道与跆拳道的区别在哪里空手道与跆拳道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格斗项目。

散打和空手道的区别

散打和空手道的区别

散打和空手道散打和空手道发展史都不是很长,他们同属新兴的搏击流派。

是否,也可以说他们是竞技体育的一种形式呢?因为,他们毕竟有比赛的规则的限制,毕竟不是完全开放的无限制全接触格斗形式。

从竞赛规则角度讲我觉的散打的规则更为开放,可以击打头部,可以使用快摔,甚至,有些比赛加入了膝技和肘技。

那么空手道的拳是并不允许击打头部的,这样,可能对拳法技术的提高,会起到一定的制约。

但,空手道的特有的技术,又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观赏性,比如因为限制了摔的使用,对抗就更加激烈,一些独特的技术得到了使用和发挥,如舍身技等。

从技术角度上看散打的拳法因为没有限制都头部的击打,显得技术更丰富更细腻一些,腿法技术因为可攻击的范围更大击打的点更多,规则主要是以比分判断胜负,所以较为细腻。

例如,小鞭腿的使用。

会使运动员更隐蔽快速清晰的得分。

但正因为规则的不同,空手道更注重打击的能力和功力。

所以,空手道的功力应该比散打更为强大。

虽然,近几年的散打和空手道的交流散打赢的比较多些,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能说明散打就一定比空手道强。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因为体系不同,规则不同,那么训练的重点也不同,所以,不具备可比性,除非制订更为合理的更适合双方的规则。

二,空手道没有派出真正的高手。

我想这也是空手道会想通过交流来了解散打的一种策略吧。

从文化上看,空手道在秉承传统空手道基础上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

而,散打却多少显的没有根基,文化背景较为弱式。

我并不是说散打没有文化背景(散打背后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的中华武术),只是说在推广和建立体系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空手道在推广时十分注意本土文化的宏扬和体系的完整性。

如,道服礼仪传统的型(套路)。

而散打欠缺的也正是这些,由于,这方面的缺失,散打就只能更趋向一种体育竞赛形式。

从大众防身训练来讲,空手道无论是在训练和实用上就更为简单和直接,便于普通人的推广和训练。

而散打在实用上会更强大,但是,由于技术要求更规范和细腻,所以,普通人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一些,还有就是武道文化的缺失(如传统的礼仪教育),内容的不丰富(如果能结合一些套路的训练也许会好些),也会失去一些武道爱好者的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手道一:空手道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呢?空手道(からてどう/ Karatedou )是一种发祥自琉球的武术。

空手道原称作唐手,含有“源自中国的武术”的意思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

那时,在硫球上层阶级间,暗中参考中国的拳法创出了独特的唐手,即最初的'空手道'。

而在'唐手'之前,已有'那里手'和'首里手'两种名称是根据地域分别的,成为现今空手道各流派的渊源。

二:空手道名称由来.唐手即“からて(karate)”。

据传说,“からて(karate)”原本没有汉字表记。

根据船越义珍(容宜仁)的说法,“から(kara)”一词的含义不明,既可以解释为“唐手”,因为该武术系由唐人(中国人)的武术发展而成;亦可以念作“空手”。

1901年(明治34年),日本冲绳县厅为了消除中国对琉球(冲绳)的影响,下令将县内各校的体育科中“からて(karate)”这一武术的汉字确定为“空手”。

但不少空手家仍旧使用“唐手”这一名称。

1936年(昭和11年)10月25日,琉球新报在那霸举行空手大家座谈会,正式将该武术定名为“空手”。

此时“空手”这一名字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三:空手道起源.空手道的发祥地是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今琉球群岛),其起源众说纷纭。

其中,最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139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使向中国明朝朝贡。

明洪武帝派遣闽人三十六姓赴琉球。

这些中国移民在那霸港附近建立了久米村,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带到了琉球。

中国拳法也在此时被带往了琉球,结合了当地的格斗术琉球手,发展成今日空手道的原型唐手。

这种说法即“久米三十六姓输入说”。

然而有人对此说产生质疑,指出明朝初期中国拳法尚未发达,唐手是在明朝中后叶时期传入琉球的。

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将琉球变成其附庸国,并对琉球实行禁武政策。

当地人为了反抗萨摩的压迫,从中国人处学习了中国拳法,并与当地的打斗术琉球手相结合,形成了唐手。

这种说法被称为“庆长输入说”(1609年是日本庆长14年)。

《大岛笔记》中声称唐手系由中国人公相君带入琉球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空手道起源于琉球民间的舞方。

舞方是琉球舞踊的一种,为琉球民间一种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

舞方后来结合中国武术发展成琉球手,琉球手又发展成唐手、空手道。

空手家安里安恒及其弟子,以及容宜仁,都支持这种说法。

四:空手道段位.称号.道服.段位空手道的段级位制和色带制是参照柔道创立的。

空手道段位制于1924年由船越义珍发行,为历史上最早的空手道段位制。

与柔道一样,空手道分为黑带和白带。

黑带为有段者,白带为入门者。

黑带与白带之间(1~3级),多数流派设有茶带。

一些流派当初设有绿、黄、青等色带,今日已一般化。

段级位和色带在各个流派中有差异,传统派空手的段位为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公认段位。

空手道和柔道、跆拳道一样,空手道的等级也是用腰带颜色来表示的:10~9级:白带(初学者)8级:黄带7级:红带6级:橙带5级:蓝带4级:绿带3级:紫带2~1级:茶带。

白带是和道服配套购买的,然后就看各人的努力程度了。

黑带初段:练习经过2年以上者(必须16岁以上)黑带二段:取得初段者(必须16岁以上)黑带三段:取得二段者(必须16岁以上)黑带四段:取得三段后、3年以上经过者(20岁以上)黑带五段:取得四段后、4年以上经过者(20岁以上)黑带六段:取得五段后、5年以上经过者(35岁以上)黑带七段:取得六段后、6年以上经过者(41岁以上)黑带八段:取得七段后、7年以上经过者(48岁以上)(记住:只有为空手道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空手道大师才能获得黑带四段以上段位。

空手道世界冠军一般都是二,三段,可以这么说,三段之后就注重“以德服人”了)有谁知道名侦探柯南中小兰的空手道级别和段位吗?空手道等级:黑带段位:最多三段因为小兰超过16岁,但不到30岁。

称号空手道的称号有范士、教士(达士)和錬士,最早由大日本武德会授予。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SCAP)的命令下解散。

此后,由各个流派或会派自行授予。

道服在琉球王国时代,史料中没有关于空手道道服的记载。

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相片中,习武者大多是赤裸上身练习空手道。

在1929年发表的《拳法概说》中,喜屋武朝德提到赤裸上半身的目的是为了练习皮肤的强韧性。

然而,在1921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访问冲绳之际,由容宜仁指挥的首里城正殿演武中,人们穿着白色上衣练习武术。

今日的空手道道服是1922年船越义珍在讲道馆演武之际,从神田的生地问屋买入白木棉地,参照柔道道服的风格亲手缝制出来的。

这是文献上记载最早的空手道道服。

1934年在《空手研究》中刊登了空手道道服的广告,并于昭和初期开始贩卖。

由于空手道与柔道的差异,人们对空手道道服逐渐改良,成为今天的样子。

在今日的空手道道服中,传统派空手道的道服与全接触式空手道的道服有些许不同。

空手道主要流派介绍松涛馆松涛馆流是空手道的一种,由船越义珍(1868.11.10–1957.4.26)和他的儿子船越义豪(1906-1945)从多种武术发展而来。

船越义珍出身在冲绳,他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演武,广泛地推广了现代化空手道,并且促进了包括庆应义塾大学、早稲田大学、一桥大学、拓殖大学、中央大学、学习院大学和法政大学等大学在内的大学空手道社团发展。

船越有许多在大学社团和社会道场的学生在他1957年死后继续执教空手道。

然而内部不同的意见导致了不同组织的诞生,包括中山正敏的日本空手协会(JKA)和江上茂的松涛会的最初分裂和其他的陆续分裂,导致了如今尽管他们都受船越的影响,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松涛馆”。

特征松涛馆的训练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等级,形。

基本和形的技术特点是动作有力,步伐稳健的长桥大马。

松涛馆为了发展初学者和色带的基本技术和步伐,以强而有力,而非更柔的方法教授,因此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很硬很形式化的武术。

而升级到茶带和黑带级别的人则结合摔跤和一些合气道技术,更为流畅,这些可以在黑带形中找到。

1、理念船越义珍在他的学生成立JKA之前写下了“空手道二十训”,形成了这种武术的基础。

在这二十训中,松涛馆的理念基本建立在武士道和禅的基础上。

训言中提到对谦逊、尊重、慈悲、内心和外在的宁静的见解。

船越义珍相信,通过空手道的练习和二十训的理解,空手家会提高自己的人格。

为了在道场中训练,道场训列举了五个理念法则:求至高人格;守忠诚之道;养努力精神;重尊卑礼仪;戒血气之勇。

道场训通常公布在道场的墙上,一些松涛馆社团在每节课的开始或结束背诵道场训,为的是更长久的训练提供激励和环境。

船越义珍也写:“空手道的终极目标不是击败对手的胜利,而是练习者人格的完善。

”2、等级空手道中的等级象征着经验,专业技术和对低级别者的资格。

和许多武术一样,松涛馆使用一种有色腰带系统来区分等。

.许多松涛馆学校使用级/段系统,但加上其他腰带颜色。

不同学校的颜色次序差别很大,但都是以有色腰带表示级,越往初段颜色越深。

段位腰带是不变的黑色,一些学校使用杠来表示不同级别的黑带。

3、形形通常被描述为:为了打败假想敌而预先安排的一系列有序的动作。

形包含踢、打、扫、撞、挡和投摔。

各种形中的身体活动包括:步进、扭转、旋转、倒地和跳跃。

在松涛馆,形不是为了表演,而是给每个空手家练习所有的技术,包括潜在的杀招(一拳必杀)和特别注意形式和时机的掌握(节奏)。

当空手家年老以后,练习形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柔韧敏捷。

刚柔流创立日期:大约1930年创立者:宫城长顺(1888-1953)刚柔流是冲绳主要的传统空手道之一,特征是结合了刚和柔的技术。

正确的呼吸是强调的重点。

刚柔流的练习方法包括身体的加强和控制,他基本接近于打架(距离、粘打、发力等)和同伴训练。

刚柔流在教学中融合了圆和直线的移动。

刚柔流结合了硬式攻击如踢技,闭手击打和开手圆形技术如进攻、防守,控制对手包括锁、抓、摔、抛。

历史由于缺少文件,刚柔流的历史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概括下它的起源。

我们知道,刚柔流和其他武术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相似,它从一种打架训练变为一种通用的教育体制。

东恩纳宽量在1905年注意到了这点,通过2种不同的方法传授武术,根据学生的不同,在家,他教以杀敌为终极目的的那霸手;在那霸商业高中,他教作为德智体教育的唐手。

1 古流武术刚柔流和空手道这些名字都是新近的,但这门艺术却很古老。

在19世纪的冲绳,这种武术叫做唐手(意味中国的或唐朝的)。

在冲绳,唐手主要由3部分构成:那霸手、泊手和首里手。

刚柔流来源于那霸手。

1998年,大日本武道会认定刚柔流空手道为一种古流武术,刚柔流也是第一种被认定为武道的冲绳武术。

这种武术的起源被认为那霸手或刚柔流有3种可能的来源。

第一种为古老的冲绳武术。

第二种为由诸如东恩纳寛量先生等冲绳旅行者而知名的不同的中国南派拳法。

第三种来源为在19世纪初在那霸建立中国武术学校。

和道流和道流空手道的创始人为大冢博纪,大冢博纪出生于明治25年。

6岁起学习柔术。

于大正9年到船越义珍的明正塾学习空手道及日本神道扬心流柔术。

大正13年,在皇居济宁馆道场举行的舞蹈演武会中参加琉球唐手术表演,大冢博纪表演自创的“唐手术乱取形”(现代空手道中的约束对打),以及“捕短刀”、“捕真剑白刃”博得好评。

因不满船越先生反对练习组手,大冢博纪在昭和8年5月创设“和道流”即将空手道与日本柔术合而为一的意思。

该流派受到“神道扬心流”柔术的影响颇深,其中“别”、“流”、“押”、“引”、“入身”、“转身”等更是柔术的技法特征。

和道流最具特色的是格斗技术,是极少数在格斗中能体现流派特征的空手道,该流派出现了许多空手道格斗比赛冠军。

同时该派空手道也属松涛馆一系因此在套路上深受松涛馆流的影响,但也有自身的特色。

和道流空手道的代表团体有全日本空手道联盟和道会,世界和道流空手道联盟等,和道流最大势力是在日本的大学和学校,以东京大学、东京农业、明治、日本、立教、日本齿科、东京工业、东京外语、北海道、熊本工业、福冈等高校体育联盟中空手道强校为中坚力量。

现任全日本空手道联盟事务局长荒川通就是和道流的代表人物之一。

mi糸东流糸东流的创始人摩文仁贤和生于明治22年琉球首里市,13岁时成为首里手名家糸州安恒的嫡传弟子,20岁时投入那霸手名师东恩纳宽量的门下练习那霸手2年。

后又学习了松村派、新垣派等空手道更学习了空手道以外的日本古武道器械。

摩文仁贤和于昭和3年上京,他在日本时与宫城长顺关系密切,互相学习。

昭和9年摩文仁贤和在大坂开设养秀馆道场,以自己两位恩师名字的开头各取一字当成流名,成为糸东流。

糸东流的特点是以“守、破、离”三字来总结,即对型的忠实遵守而后应用最后独立,以此独特的方法来修行空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