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间傣族和泰族服饰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一> 中国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来源在中国,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于老挝的傣族Thai Lue为同一分支,是泰民族(Thai,泰国主体民族)的一个分支,语言、文化和习俗与泰国和老挝主体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地区,人口115万余人。

主要聚居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县,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县。

泰国目前人口约5885万人,其中以傣族为主。

泰国人民曾经历多次的民族迁徙,据推测他们的祖先居住于印尼等南洋群岛,后来渡海到中国南部和西南沿海区,再迁移到泰国北部,于13世纪建立最早的泰国王朝。

根据泰人迁移的历史来看,是傣族由中国南部,沿着肥沃的河谷向南迁移:由中国南部的红河谷到布拉玛普得拉河谷(雅鲁藏布江下游),到湄公河谷等。

而13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族的压迫下血度往南迁徒。

傣族在迁移的过程里,不断地与当地的民族融合,包括蒙—高棉族(Mon-Khmers)族、藏—缅族等。

根据目前出土的资料显示,傣族能够和平地与当地民族融合、吸收当地文化,可能是因为迁往的地区已有少数傣族定居,所以他们容易以合作而非武力的形式与当地人民相处。

<二> 中国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国: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少数民族服饰之傣族服饰汇报PPT

少数民族服饰之傣族服饰汇报PPT
感。
多元文化融合
傣族服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为现代服饰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提 供了借鉴。
可持续发展
傣族服饰采用天然材料和传统工艺, 对环境友好,为现代服饰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参考。
06
结论
研究总结
01
02
03
04
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价值,是傣族人民在长 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结晶。
05
傣族服饰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文化意义
01
02
03
历史传承
傣族服饰是傣族历史与文 化的载体,通过服饰可以 了解傣族的生活习俗、宗 教信仰和艺术审美。
民族认同
服饰作为傣族身份的标志, 强化了傣族内部的凝聚力 和认同感。
地域特色
傣族服饰反映了傣族所处 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 点和生产方式,是地域文 化的独特体现。
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
傣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款式、图案、色 彩等都蕴含着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宗教信仰
傣族服饰也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一些特定的 图案和颜色被认为具有吉祥和避邪的意义。
社会地位
傣族服饰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同款式和装饰的 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位。
04
傣族服饰的演变与传承
未来发展
创新设计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傣 族服饰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设计,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 和实用性功能。
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傣族 服饰推向世界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 度和影响力。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傣族服饰进行数据 采集、整理和保护,建立数字化博物 馆和数据库,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 遗产。

我国的傣族和泰国泰族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国的傣族和泰国泰族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国的傣族和泰国泰族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因其风俗相似,语言相近,宗教信仰相同,所以人们一直习惯性的认为,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是同一个民族。

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傣族和泰国泰族真的是同一民族吗?如果这两个民族同根同源,那么傣族到底是发源于中国还是发源于泰国?如果这两个地处不同地域的民族不是同一个民族,那么又是何原因使得这两个民族如此相似呢?带着这一困扰读者多年的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梳理傣、泰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探究竟。

傣族分布图从两个民族的历史渊源来看,傣、泰同源。

据《史记》《汉书》等汉文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与傣族有关的记载就在中国历史中出现。

这个时候的“傣族”先民,在史书中被称之为“滇越”;在《后汉书》中,又将傣族先民称为“掸”,同时又将华南各个民族合称为“百越”,由这一称呼可以看出,傣族与中国古代的百越有着浓厚的族属渊源。

唐朝史书中将傣族称之为“黑齿”、“茫蛮”、“白衣”,宋朝史书仍然沿用了这些称呼,清朝直接以“摆夷”称呼傣族,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傣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成份。

傣族姑娘对于泰国泰族的历史起源地,自初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和文化遗迹。

但是在泰国早期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中,泰族族源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认为泰族起源于中国北部。

许多历史学家推测,由于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傣族受到汉族的压迫,只能南迁至中南半岛,这才形成了生活在泰国的泰族。

第二种,根据目前泰国北部地区泰族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生活在泰国的掸系民族,甚至还有生活在越南的京族,其实都是由中国南方原有的百越群体居住逐步演化而来。

当今历史资料推测可知,傣、泰两族实属同根同源,则泰族发源于中国傣族的可能性较大。

傣族小和尚除此之外,相似的宗教信仰、文字、语言、节日,从侧面印证了这两个民族实为同一族的说法。

无论是泰族还是傣族,二者均信仰南传小乘佛教,无论是泰族还是傣族的男子,一生之中必须剃度出家一次,这种极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化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两个国家,彼此间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在个人礼仪方面,中泰两国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下面就从穿着礼仪、问候礼仪和餐桌礼仪三个方面对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是穿着礼仪方面。

中泰两国在外出穿着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普遍注重衣着的整洁和舒适。

在正式场合,男性通常穿着西装或者正式的中山装,女性则穿着裙装或者正式套装等礼服。

而在泰国,尽管穿着要求也依据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泰国人更加注重轻松自然的穿着风格,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下,泰国人更喜欢穿着休闲、轻便的服装。

这体现了中泰两国人们对穿着的不同偏好。

最后是餐桌礼仪方面。

在中泰两国,吃饭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人倡导“吃饭不讲究”,尽管餐桌礼仪有一定的标准,但在家庭聚会等非正式场合下,餐桌礼仪相对宽松。

而泰国人更加注重餐桌礼仪的规范,例如用餐时要坐直、不要用手取食物等。

在泰国,人们也有相对固定的用餐顺序,前菜、主菜和甜点等都有一定的顺序和分量。

中泰两国在个人礼仪文化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穿着礼仪方面,中国人更加注重衣着的正式和整洁,而泰国人更偏好轻松自然的风格。

在问候礼仪方面,中泰两国人们对于长辈的尊重都表现出了相似的态度,只是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在餐桌礼仪方面,泰国人更加注重餐桌礼仪的规范和用餐顺序。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泰两国人们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展示了各自独特的礼仪文化。

傣族服饰的特点以及独特之处

傣族服饰的特点以及独特之处

傣族服饰的特点以及独特之处傣族是中国南方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傣族服饰更是热门话题之一。

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颜色、材料、款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傣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一、颜色傣族服饰的颜色丰富多彩,大多为红、绿、蓝、紫等鲜艳明亮的颜色,色彩鲜艳的服饰反映了傣族人民积极向上、乐观向美的生活态度。

在傣族服饰中,每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红色代表热情、活力;蓝色代表沉静、清纯;绿色代表生命、希望;紫色代表神秘、高贵。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傣族文化多元、丰富的特点。

二、材料傣族服饰的材料多样,主要有布、丝、绸、棉等。

傣族人民一直以来都重视手工艺制品,傣族服饰中的材料以纯天然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制作而成。

傣族服饰所使用的布料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给人们展现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三、款式傣族服饰的款式以刺绣、织锦、缝黄等为主要特色,用不同的工艺和技法制作而成。

在傣族服饰的设计中,常常融合了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傣族习俗和风情,辅以强烈的装饰性意义,使傣族服饰既实用、美观又喜庆、祥和。

傣族女子喜欢用细腻、华丽而富有艺术感的刺绣花纹,将傣族的瑰丽与神秘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独特之处傣族服饰的最大独特之处在于其性别化的差异。

男女服饰在款式、颜色、用料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子服饰多以黑色、白色、深蓝色为主,刺绣花纹略显单调,但用料考究,常用麻布或细腻的绸缎制成;女子服饰则选用更细腻、更鲜艳的颜色,花型更多样化、更华丽,用料也更加精美,体现了傣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生活态度的积极向上。

在傣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存在着一种人文意识的体现,即以人为中心,将生命、自然与社会相统一,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对生命及自然界的尊重。

同时傣族服饰也包含了对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发扬、对祖先智慧的铭刻和敬仰、对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追求。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1、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

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

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

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老年人多着长衫。

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

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

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

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

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

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

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

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

其他地区则多着短衣长裤,或在衣襟、领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中泰两国是东南亚地区的邻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虽然中泰两国在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上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但在个人礼仪方面却存在着一些不同。

本文将对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首先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传统。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更是如此。

在与他人交往时,中国人通常会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注重言行举止,礼貌待人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

尤其是在家庭聚会、商务拜访等场合,中国人会更加注重礼仪规矩,以示尊重和礼貌。

与中国不同的是,泰国在个人礼仪方面更加注重轻松、自然的态度。

泰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他们对待他人更加友善、热情。

当泰国人与他人交往时,更注重的是亲切、随和的态度,而不是严肃的礼仪规矩。

在泰国,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令人感到舒适和愉快,而非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言语和行为方面,中国与泰国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会更加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喜欢在社交场合中使用正式、客套的语言。

尤其是在商务场合,中国人会更加注重礼仪的恭谦和尊重,用语言和行为来展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而在泰国,人们更加喜欢使用随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态度。

泰国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显得更加自然、随意,几乎没有太多的拘谨和严肃,更加注重亲近、友好的关系。

除了言语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外,中泰两国在服饰方面也有着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对于服饰的选择更加注重得体和正式,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下,中国人会穿着传统的礼服或者正装,以示对于场合的尊重。

而在泰国,人们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然,他们喜欢穿着轻便、舒适的服饰,即使是在正式的场合下,泰国人也偏向于选择轻松、休闲的服装。

这一点也反映了泰国人对待礼仪的态度,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然。

在拜访他人时,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拜访他人时会注重礼物的选择和赠送方式,通常会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礼品,并使用双手递交礼物以示尊重。

傣族

傣族

傣族服装特点:
傣族图案
傣族图案
傣族文字
傣文源于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傣族文字
文傣文有暹罗体(泰文)、澜沧体(老挝 文)、兰纳体(兰纳文/泰泐文)、端体 (泰端文)、绷体(泰绷文/掸文)、哪 体(泰哪文/泰勒文)、阿洪体(泰阿洪 文)等七种字体。这七种字体只在形体结 构上有所差异,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 而下换行。
傣族戏剧
傣族戏剧
傣族文学的发展为四个 阶段:古歌、神话、创 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 期;英雄史诗、传说、 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 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 繁荣的时期;是新文学 蓬勃的时期。。
傣族剪纸
John Harrie
Post Title
傣族剪纸
谢谢欣赏!
傣族织锦
傣锦图案是通过利用经线与纬线的线型交织而成,是用“色线”的拼 合来表现某一事物的形态、色彩、肌理等信息。
傣族器具
傣族器具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
孔雀舞、戛伴光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花环舞、“烦 整”、“戛朵”依拉贺舞、斗笠舞、腊条舞、鸡舞、十二马舞、 戛喃燕
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 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 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
傣族建筑风格与佛寺
傣族建筑
建筑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的特 色建筑,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
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屋面按纵
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 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 的曲线。
关于傣族的各种绘画
傣族邮票
傣族邮票
傣族织锦
傣族
傣族是云南独有的十五个 少数民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摘要: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云南的花腰傣、泰国北部地区阿卡族的民族服饰特点分析,加以东南亚国家服饰和欧洲中世纪宗教影响下的特点。

比较出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下导致的服饰差异。

关键词:服饰、特点、比较正文:艾柯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服饰是人们来完成某种信息传达的符号工具。

服饰拥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实体,又是某种符号,是传达某种特定信息的媒介和载体”。

1论及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其悠久的社会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字艺术、独具特色的建筑及风味鲜明的饮食中寻找答案。

但是,如果想要有一个直接而深入的了解,就可以从对民族影响颇深的服饰来进行探索。

一个民族的服饰,体现的不仅仅是美感,还有我们未详细了解的民族文化发展和背景特色。

一、东南亚国家服饰特点(1)东南亚地区的普通百姓里,男性普遍穿短衣短跨,女性则长裙为主;相比之下,富人则穿长衣长裙。

同时,从衣服的式样、色彩和针织的精细程度都可以明显区分出他们所处的地区和所具有的身份。

越南、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普通女性都以短衣长裙为主打,而文莱女性则以衣裙作为选择。

老挝女性着衣颜色在当时比较单一和朴素,多以青、白两色为主;印尼和菲律宾的女性则着衣方式简单。

在相同地区,普通男性着衣多以短衣短裤为主,除马六甲地区的男性以长衣短裤外,他们的衣服颜色、着衣方式和款式都与女性的大致相同。

富人们的服饰则同普通百姓形成了明显对比。

他们的衣着都以长衣长裙为标志,用料昂贵,做工精致,更显华丽。

有文献记载泰国“衣锦绣,及织金或花布,短衣系锦带,上衣披五色花缦,下衣五彩织金花缦拖地,长二三寸”,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东南亚地区的百姓都喜爱使用束腰和披肩,并且他们所使用的束腰和披肩的颜色都和身上所着的衣服色彩形成对比。

暹罗国“妇女上衣披青蓝布缦,下衣五色布短裙。

”菲律宾“男衣裤俱短,绛帛系腰,女短衣长裙,以幅锦披肩。

”马来半岛上马辰地区“男腰围花厨,女系布裙过膝,间披幅帛于胸背。

东南亚的妇女多喜欢使用金银首饰和华珠作为她们服饰的装饰,以彰显自身的美丽与所处的社会地位,也凸显出了各地独有的文化特征。

在头饰方面,则存在着在奇特的现象,即:妇人多束发椎髻,男子则剪发裹头巾。

据记载,在东南亚国家,男女发式有差异。

男子既有剪发者,也有蓄发者,妇人普遍束发椎髻。

东南亚国家妇人椎髻率约达到65%,其髻式既有顶髻型,也有垂髻(如后髻)型。

这成为东南亚各国妇人头饰的一种鲜明特征。

男子除了头戴帽子外,缠头巾的现象最为普遍。

如东南亚地区男子以布帛裹头或缠头率约达70%。

在这些使用布帛裹头或缠头男子中,既有把头巾当作帽子用的,也有用作1《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胡瑞波,徐人平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抹额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些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2在足饰方面,清代时期,东南亚的富人官员才习惯穿鞋,而普通百姓则以赤脚为主。

(2)东南亚国家的服饰多颜色绮丽鲜艳,给人一种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谐融洽之感。

马来西亚服装颜色多样,色块分布鲜明,给人热情奔放的韵味;泰国服装清丽优雅或端庄华丽,如他们所拥有的沙滩大海,能给人不一般的无限遐想;越南服装做工精致且用色淡雅,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中朴素细腻的品质。

二、泰国民族的服饰特点对于泰国的民族服饰,大多数人都认为和云南地区的傣族服饰相差不大。

但是在仔细的对比之后,仍然会发现细微差异。

(1)泰族服饰特点大多数的泰族人,都是女性穿短衣长裙、男性穿短衣短裤。

同时他们的衣服大多颜色明艳鲜丽,却又不是简洁朴素之感。

(2)泰国北部地区阿卡族服饰特点从地理角度来看,泰国北部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广布原始热带森林,气候相对湿润闷热。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以阿卡族为主要例子进行分析。

泰国的阿卡族源于云南的哈尼族,但是他们在迁徙中,在时间历史变迁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阿卡族的帽子独具特色,以黑色包头为主,上面有些许鲜艳的色彩刺绣作为装饰,他们的帽子上也有着和云南傣族一样的银泡装饰。

出了帽饰之外,他们的首饰也和云南的民族一样没有太多的差异。

他们都喜欢以银首饰作为自己的装饰品,但是阿卡族还会把葫芦、海贝作为装饰品。

想必这就是这个民族在迁徙后产生的改变之一。

阿卡族的服饰喜以黑色作为基色调,衣服多是及膝长衫、短裙、腰带、绑腿等。

阿卡族女性的衣服上多有花纹刺绣和条纹图案作为装饰,并且他们喜欢随身佩戴装饰性挂件。

其中,他们的花纹图案刺绣,多是民族所信奉的钱币、银泡、鸡毛等物品。

但是色彩鲜艳明丽,形象生动,独具民族特色。

他们借用这种手段,将民族的希望传达而出。

阿卡族男性的服饰简洁,但是他们仍然会在刺绣的图案上下功夫,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

3三、云南地区傣族的服饰特点云南的傣族和泰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将引用傣族,特别是花腰傣的服饰例子进行分析。

(1)傣族服饰的普遍特点云南的傣族主要聚居于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坝子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终年炎热潮湿。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当地人发现轻薄的衣服能用来除湿热、通风效果良好。

于是,傣族的女式筒裙和男式短衣裤便应运而生。

当然,想必在平地生活的傣族,倘若在山地上劳作,他们便会选择穿着短裙和长衣裤。

在着衣选色上,女性多用淡粉、蓝、黄色为上衣,正红、紫、绿、橙色作为2从《皇清职贡图》看东南亚国家的服饰文化特征白爱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3《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王彪,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筒裙色4。

这样的颜色选择,是他们与自然之境和谐的融为一体,别有情趣。

(2)花腰傣的服饰特点花腰傣注重整体的美感而非个体。

他们的衣着以黑色为基调,伴以各种明亮轻快地装饰色点缀其间,给人以稳重内敛又不失美感层次之感。

他们在衣服选色上选用红黄蓝绿紫等鲜艳的色彩,借以象征花腰傣民族在劳作、生活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花腰傣的服饰中还有一种特色装饰物—银泡、银穗5。

这样的银质首饰为他们的深色调衣着平添了一些华贵之感。

花腰傣的衣服主要以上衣、裤子、裙子为主。

男性多以黑色衣裤为主,而女性的服饰却独具特色。

女性的筒裙左短右长,且多叠穿,可以在走路时给方便也让各花色显露出来;她们的上衣大多短小且有银泡作为装饰。

在首饰方面,花腰傣的女性都有“鸡枞”斗笠相伴,耳朵和手腕都不能缺少银饰品的装饰;头饰方面,她们大多将头发盘起,藏于一条绣花的藏青布后,显出了他们独有的特色。

花腰傣的服饰,同其他傣族的服饰一样,都根据了他们生活自然环境的不同而进行了相应的变化。

花腰傣的帽子能够遮阳避雨,轻薄的衣服能够在湿热的环境中保持凉爽,独特的衣服设计利于他们在生活劳作中更加便利。

花腰傣女性的服饰,将民族中温婉的气质完美的展现出来,不仅给视者美的享受,也给予我们心灵的熏陶。

四、欧洲中世纪宗教影响下的服饰特点论及欧洲的服饰,可以谈及中世纪的宗教对其服装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宗教文化,在当时最盛行的宗教是基督教。

其提倡“博爱”,即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随着宗教文化的逐渐渗透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产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差异。

中世纪服装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大的文化分期为界,可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6。

(1)拜占庭时期:以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巩固贵族阶级统治为主,反应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权威。

拜占庭艺术注重色彩的灿烂,装饰的华丽,强调人物精神的表现,更强调禁欲主义的思想。

他们强调衣着的色彩(红、蓝、紫、白)和纹样(十字、圆、羊、鸽子)虽然他们的衣着用料和装饰物愈发奢华,却越凸显他们的服饰逐渐变得呆板无趣,用长衣长袖遮盖人的身体,来隐藏流动而自然的美感的现实。

(2)罗马式时期:前期时用从头上垂下的面纱遮挡躯体,显得人僵硬无比;后期随着十字军东征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服饰则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展现女性自然体态美的衣服出现,被视为后盛行于欧洲女性中的紧身衣和多褶膨裙的雏形。

男女服装都变得愈发的柔和、优美。

(3)哥特式时期:对宗教认识的改变,对财富物质追求意念的强烈,影响着服饰文化。

前期时以不分男女性别的筒形衣服为主,后期则开始转为以自身体型展示美。

不管宗教所起的作用是约束还是引导,我们都能从各具风格的服饰中清晰地看到宗教遗留的痕迹。

中世纪社会(特别在早期)推行禁欲主义道德观,在这种以神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中世纪的西欧人苦恼于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理想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袁爱莉,文教资料,2011(18)5《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胡瑞波,徐人平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现实相克的矛盾心理中,服装上出现了否定肉体(掩盖体形)和肯定肉体(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

五、东南亚与欧洲地区服饰成因比较、泰北阿卡族与云南花腰傣服饰比较不同的地区造就不同的服饰特点。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选择独具特色的薄衣裙(裤),是当地的气候使然。

在热带环境湿热特点的影响下,人类为了舒适和方便,自然会进行相应的变化选择;相比之下的欧洲服饰,更多的与中世纪人文环境下的影响息息相关。

由于当时人们普遍的接受了宗教教义和信条,随之而来的便是思想的控制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他们用服饰的变化体现宗教,展现人对宗教的一种信仰和信任,所以我们能够在拜占庭、罗马和哥特时期看到不一样的欧洲服饰。

泰北的阿卡族和云南的花腰傣,甚至和云南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在服饰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

不论是对颜色的保留、刺绣图案的选择、服饰上相关装饰物的保留,都无一不体现出他们的联系。

但是阿卡族也在保留中有了自己的发展,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山地地区,将服饰进行了改变。

不同于泰国其他地区的民族一样以长裙为主,他们选择更利于当地环境和劳作的短裙并配之以绑腿,不仅适应了环境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云南的花腰傣,相比迁徙到新的文化圈的民族则依然保留着傣族自己的特色。

他们通过对传统的保留,让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的民族特色,也更利于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总结: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历史上也有云南的少数民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迁徙至东南亚地区,重新开拓自己的生活圈的情况。

在这样的历史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发展出了全新的民族。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服饰中找到残留的祖先痕迹,就像他们衣着上银泡的装饰一样,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通过对两支民族的服饰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不仅可以感受到各支民族的历史发展,也能够了解他们伴随着环境不同而进行的相应选择,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也通过对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服饰比较,了解其服饰变迁背后的原因。

或与地理环境有关、或与宗教历史有关。

这些变化都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I.白爱萍.从《皇清职贡图》看东南亚国家的服饰文化特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II.杜晶.傣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关系初探,今日民族,2010(9)III.胡瑞波,徐人平等.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IV.王彪.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V.袁爱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文教资料,2011(18)VI.袁焱.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浅说,学术探索,2001(2)VII.朱雯.从中世纪服装史看宗教文化对服饰设计的影响,武汉科技学院设计学院,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