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2)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第一篇:傣族的衣食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
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傣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饮食习惯。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傣族的衣食特点。
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保护身体,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傣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多样,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白色或淡蓝色上衣和长裤。
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更为华丽和复杂,她们穿着以红色为主的上衣和长裙,并配以各种精美的饰品,如银饰、玛瑙项链和头饰。
傣族女性还擅长绣花,她们常常用鲜艳多彩的线线组成精美的花纹,在服装上绣上自己的心思和美好祝愿。
傣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充满了特色。
傣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善于烹调各种美味佳肴。
傣族的餐桌上常常会有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药材,如芒果、柚子、葱姜蒜等。
傣族人民还非常擅长制作糕点和点心,如傣式年糕、傣式凤梨酥等。
这些食物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口感独特,深受各地游客和食客的喜爱。
傣族的生活方式也与他们的衣食文化密切相关。
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他们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水稻和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非常敬畏,他们尊崇大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生活节俭而有规律。
傣族人民也非常重视团结和互助,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工作和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了解傣族的衣食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民族。
傣族的传统服装和特色美食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傣族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时刻。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傣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第二篇:傣族的住行傣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的住房和交通方式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傣族的住行习惯。
傣族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楼房或竹楼,并以农村为主。
少数民族服饰之傣族服饰汇报PPT

多元文化融合
傣族服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为现代服饰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提 供了借鉴。
可持续发展
傣族服饰采用天然材料和传统工艺, 对环境友好,为现代服饰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参考。
06
结论
研究总结
01
02
03
04
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价值,是傣族人民在长 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结晶。
05
傣族服饰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文化意义
01
02
03
历史传承
傣族服饰是傣族历史与文 化的载体,通过服饰可以 了解傣族的生活习俗、宗 教信仰和艺术审美。
民族认同
服饰作为傣族身份的标志, 强化了傣族内部的凝聚力 和认同感。
地域特色
傣族服饰反映了傣族所处 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 点和生产方式,是地域文 化的独特体现。
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
傣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款式、图案、色 彩等都蕴含着傣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宗教信仰
傣族服饰也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一些特定的 图案和颜色被认为具有吉祥和避邪的意义。
社会地位
傣族服饰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同款式和装饰的 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位。
04
傣族服饰的演变与传承
未来发展
创新设计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傣 族服饰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设计,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 和实用性功能。
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傣族 服饰推向世界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 度和影响力。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傣族服饰进行数据 采集、整理和保护,建立数字化博物 馆和数据库,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 遗产。
傣族服饰简单介绍

傣族服饰简单介绍一、傣族服饰的历史状况早在东晋史书《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很详细的记录了哀牢山下傣族的服饰和其基本的形制。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对云南古代傣族的服饰进行了详实的描述:“男女文身,去鬓须鬓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缯束发,衣赤黑衣,蹑绣履……妇女去眉睫,不谙脂粉,联缀珂贝为饰”明代《景泰云南图经》中写今马龙县傣族风俗说“百夷种类不一,而居本甸者,即大百姨也”明代行人钱古训、李思聪到今德宏地区宣慰傣族土司,回南京后做《百夷传》其中对当时德宏地区的傣族服饰做了深详的描述“男子衣服多效胡服,着宽袖长衫,光头黥胫。
妇人髻绾于后,衣窄袖衫,皂筒裙,白裹头,……贵者衣绮丽,多用内地丝绸缝制,饰名贵金银珠宝”。
二、德宏傣族服饰的形制与款式德宏傣族男子上身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净色长腿裤,色多用白色、米黄色、蓝布、青色布,喜用红色布做包头,并点缀用彩布扎成的布花。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短袖或窄袖衫,头巾多用水红色、粉红色、绿色。
德宏傣族男子服饰在耕作劳动时比较轻便,在跳舞是又可以显得健美潇洒。
少女一般用红色绳线结成发辫缠于头顶,再点缀以花朵、金银饰物作为装饰,上身多穿贴身的无领大襟短衫,有长袖和短袖两种。
少女装一般不着筒裙而穿黑色的长裤,腰系一条小的绣花围腰,有一些还披上色彩绚丽的披巾,显得尤为婀娜多姿。
结婚以后妇女会戴上黑布缠成的筒状帽子,帽子边上用绿色的丝绳缠绕装饰。
上衣改为对襟短衫,下装改为筒裙,多为青布制成,膝下到脚面以上用青布绑腿,便于劳动,庄重不失美观。
老年妇女的上衣一般都比较宽大,色彩较为素雅,崇尚黑色。
在芒市、陇川等地傣族妇女在喜庆的节会中会穿着盛装,一般上身为粉色绸缎做的镶边宽袖上衣;两肘罩一对套袖,套袖用大红色的绸缎制作,用黑色的缎面滚边,中段为彩色金线绣花。
下裙为绿黄红等各色彩绸拼接而成,边绣金色图案。
脚上穿红色或者青色缎子制作的绣花鞋,鞋头上翘成船形,后跟低而平,款式有点类似现在的拖鞋。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中,云南地区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彝族和傣族是云南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文化独特而美丽。
本文将从彝族和傣族的服饰特点、历史传承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魅力。
一、彝族服饰彝族是云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以鲜艳多彩、独具特色而著称。
彝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图案、材质以及造型等方面。
首先,在颜色方面,彝族服饰常常以红色、黄色、蓝色等鲜明的颜色为主。
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幸福,黄色代表着富饶和丰收,蓝色则寓意着自由和平静。
这些鲜艳的颜色使得彝族服饰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其次,在图案方面,彝族服饰常常以鸟、花、云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进行装饰。
这些图案多以刺绣、缝纫等手工艺技术呈现出来,细腻而精巧。
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彝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再次,在材质方面,彝族服饰常常选用天然的材料进行制作,如棉、麻、丝等。
这些材质通透舒适,适合云南地区的气候,同时也与彝族人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最后,在造型方面,彝族服饰的造型以宽松、飘逸为主。
女性常常穿着宽袍、长裙,而男性则着装宽松的长袍。
这种宽松的造型不仅方便了彝族人的活动,也凸显了他们对自由和舒适的追求。
彝族服饰的历史传承悠久,代代相传,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人将服饰视为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更是展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他们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美的追求。
二、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同样引人注目。
傣族服饰独特而丰富,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傣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装饰、款式以及细节方面。
首先,在色彩方面,傣族服饰通常采用鲜明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红色象征着傣族人的热情和喜庆,蓝色代表着宁静和祥和,绿色则寓意着农业和自然。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傣族服饰变化历史论文

傣族服饰变化历史论文自古以来,傣族服饰一直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傣族服饰的变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傣族服饰在历史上的变化轨迹,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傣族服饰以简约、实用为主。
男性通常穿着宽大的长袍和宽松的裤子,腰间束带,脚穿高筒鞋。
而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裤,头戴斗笠。
整体来说,古代傣族服饰风格古朴、朴实,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服饰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服饰风格逐渐趋向多样化。
尤其是明清时期,傣族服饰开始出现丝绸、锦缎等华丽的面料,服饰款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傣族服饰的刺绣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彩色刺绣花纹在服饰上的应用更加普遍。
近现代以来,傣族服饰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服饰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度和时尚感。
以往的长袍、长裤逐渐被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款式所取代,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刺绣工艺和图案元素。
在国际化进程中,傣族服饰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说,傣族服饰的变化历史是一个融合、演变的过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傣族服饰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傣族人民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种服饰的变迁是傣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傣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傣族服饰的变化历史反映了傣族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的多元表现。
傣族服饰的变迁,不仅仅是服饰款式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傣族服饰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刺绣工艺。
傣族刺绣历史悠久,其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被认为是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传统的刺绣工艺在服饰上的运用,不仅增添了服饰的华丽感,更加强了傣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刺绣图案通常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为主题,传达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傣族服饰的特点以及独特之处

傣族服饰的特点以及独特之处傣族是中国南方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傣族服饰更是热门话题之一。
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颜色、材料、款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傣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一、颜色傣族服饰的颜色丰富多彩,大多为红、绿、蓝、紫等鲜艳明亮的颜色,色彩鲜艳的服饰反映了傣族人民积极向上、乐观向美的生活态度。
在傣族服饰中,每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红色代表热情、活力;蓝色代表沉静、清纯;绿色代表生命、希望;紫色代表神秘、高贵。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傣族文化多元、丰富的特点。
二、材料傣族服饰的材料多样,主要有布、丝、绸、棉等。
傣族人民一直以来都重视手工艺制品,傣族服饰中的材料以纯天然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制作而成。
傣族服饰所使用的布料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给人们展现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三、款式傣族服饰的款式以刺绣、织锦、缝黄等为主要特色,用不同的工艺和技法制作而成。
在傣族服饰的设计中,常常融合了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傣族习俗和风情,辅以强烈的装饰性意义,使傣族服饰既实用、美观又喜庆、祥和。
傣族女子喜欢用细腻、华丽而富有艺术感的刺绣花纹,将傣族的瑰丽与神秘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独特之处傣族服饰的最大独特之处在于其性别化的差异。
男女服饰在款式、颜色、用料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子服饰多以黑色、白色、深蓝色为主,刺绣花纹略显单调,但用料考究,常用麻布或细腻的绸缎制成;女子服饰则选用更细腻、更鲜艳的颜色,花型更多样化、更华丽,用料也更加精美,体现了傣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生活态度的积极向上。
在傣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存在着一种人文意识的体现,即以人为中心,将生命、自然与社会相统一,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对生命及自然界的尊重。
同时傣族服饰也包含了对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发扬、对祖先智慧的铭刻和敬仰、对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追求。
傣族服饰描写

傣族服饰描写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傣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其中傣族服饰更是体现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傣族服饰注重色彩的鲜艳和细节的精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傣族男子通常穿着一件长袖长裤的上装,下身配以宽松的裤子。
上衣通常采用纯棉、麻布等材质制成,以保证舒适度。
而下身的裤子则多用布料缝制而成,饰有各种图案和刺绣,增加了服饰的美观度。
傣族男子头戴的是一顶圆形的草帽,上面装饰有花纹,增添了一份朴实和自然的感觉。
傣族女子的服饰则更为华丽和繁复。
她们通常穿着一套由上衣、裙子和腰带组成的服装。
上衣采用绸缎、丝绸等质地,饰有各种花纹和刺绣,使整个上身显得优雅而迷人。
裙子则是傣族女子服饰的重点,通常由多层蓬松的裙摆组成,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颜色和纹样,给人一种灵动和飘逸的感觉。
腰带则是傣族女子服饰的点睛之笔,通常由彩色丝线织成,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使整个服饰更加华丽和精致。
除了上述的主要服饰,傣族人民还有许多特色的饰品。
傣族男子通常佩戴银质的项链、手镯和戒指等饰品,这些饰品不仅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傣族女子则喜欢佩戴银质的耳环、发饰和脚镯等饰品,这些饰品不仅能增添女性的魅力,还能展示傣族女子的高贵和优雅。
傣族服饰的特点在于其色彩的鲜艳和细节的精致。
傣族人民喜欢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等明亮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而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刺绣则是傣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的描绘,例如花朵、鸟类、蝴蝶等。
这些图案和刺绣不仅美观,还体现了傣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傣族服饰的描写仅仅是傣族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它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傣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希望傣族服饰能够永远保留下来,为我们的后代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2)
(二)傣族服饰色彩的变化。
傣族服饰色彩由传统的以浅色系为主发展到现在深、浅色系并存。
在西双版纳等地,传统的傣族服饰一般以白色、浅黄色、水粉色等浅色调为主,这是因为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湿热,紫外线强,浅色的衣服可以减少吸热,保持凉爽。
随着傣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傣族服饰的商业化倾向也不断明显。
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傣族服饰开始采用大红色、深紫色、深蓝色等更加艳丽明亮的色彩。
鲜艳亮丽的服饰色彩能更加吸引游客的注意,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
(三)傣族服饰款式的变化。
傣族服饰款式由传统的几种款式发展到现代化多种多样的款式。
傣族男子的服饰已基本汉化。
传统的傣族女子的服饰款式为:衣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身为紧身内衣,外套衽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贴胳膊,下着长筒裙。
傣族女性整体的紧身衣、长筒裙没有变,但在衣领、袖口等处有了变化。
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傣装几乎每年都有些细节的改变,曾经流行过的样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上衣为无领无袖,短至肚脐的小褂,筒裙则改为拉链式长裙,臀部紧收,外缝3条彩线,下摆加大夸张成鱼尾状。
此款式的布料为色彩明艳的薄绸。
二是上衣无领无袖,领口呈方形,饰以花边,筒裙变为一片布围拢,用暗纽加固。
此款式的布料为浅色带刺绣花纹的薄纱。
三是上衣无领有袖,衣襟为斜襟,用暗纽固定,下着传统筒裙。
此款式用色泽亮丽的绸缎制成,其中衣袖、衣摆和筒裙下摆用同色的绣花薄纱装饰[7].
(四)傣族服饰工艺的变化。
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傣族服饰制作工艺的改变。
在传统傣族村寨里,织傣锦做衣服是傣家妇女的拿手好活。
傣族妇女经过织布、染布,然后做成傣族服装。
男女老少都要穿自家制作出来的麻布衣服。
新中国成立以前,花腰傣都是自己种棉、纺线、织布、染布,自己缝制衣服[8]214.
如今在临近城镇的傣族村寨里,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织布机了。
这一方面是由于傣族服饰的传统制作要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傣族服饰成为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对傣族服饰的需求,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开始涌入傣族地区,于是出现了民营的傣族服饰制作加工企业。
现代工业缝纫设备以及丝网印花、机织花边等代替手工挑花、蜡染等,使得傣族服饰制作工艺简便、快捷[7].傣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由传统自给自足的手工制作发展到现代的服装加工厂制作,使得传统的傣族服饰制作工艺逐渐衰落,织布机渐渐退出傣族的生活视野。
(五)傣族服饰功能的变化。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傣族服饰商业化和展
演化的倾向也日趋明显。
傣族服饰的功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传统的遮羞蔽体和保暖遮阳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
在西双版纳傣族园中,傣族妇女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每天为游客展演已经世俗化了的“泼水节”,或者陪游客照相,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新平傣族村寨,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或遇到重大庆典活动,或者是“每当商人举行项目开工、验收或者签字仪式时,需要傣雅妇女穿上民族服装来参加,以增加民族特色和气氛。
”[9]
由于旅游展演的需要,西双版纳傣族服饰色彩由传统的白色、粉色、浅绿色等素色向大红、亮黄等明丽的色彩发展。
此外,傣族服饰款式和造型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更加适合舞台表演和演出。
四傣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思考。
傣族传统服饰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宣传推广,是促进傣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开辟专栏宣传傣族服饰文化,以文字、图片、影视等有效手段记录并传播傣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庆和民俗活动等平台弘扬傣族服饰文化。
比如,利用“
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庆,举办形式多样的傣族服饰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民族服装模特大赛、原生态民族歌曲大赛等活动,弘扬傣族传统服饰文化精髓,扩大社会效益,提高人们对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培育傣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傣族服饰是傣族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和重要载体,造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既涵盖了傣族文化的内核,又体现出傣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然而,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
要在当前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做好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首先必须要解决好认识论问题,即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根本的目的这样一种“本体论”的观念[10].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傣族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唤起傣族群众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傣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性,逐渐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傣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并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建立傣族服饰博物馆。
傣族服饰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
因此,加强傣族服饰博物馆的建设,充分发挥傣族服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是傣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傣族服饰博物馆是傣族服饰文化的标志,它展示的是傣族历史及其文化成就,具有实物性、开放性和研究性的特点[11].在对傣族服饰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全面收集具有重要价值的各
类傣族服饰实物,建立详尽档案,陈列于傣族服饰博物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傣族服饰及其工艺过程进行实录,或者拍摄成影视片等,保存原始资料。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使人们直观地了解到傣族服饰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的全过程,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历史记忆与传承。
(四)加强傣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
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僵化的、固态的传承,而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传承。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傣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屏障十分脆弱,民间服饰文化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其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傣族服饰文化进行活态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傣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是指在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傣族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傣族服饰文化的动态传承是与人息息相关的。
换言之,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传承人,即傣族民间纺织者、刺绣者和裁缝等民间艺人。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掌握傣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急剧减少,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这对傣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切实关注和改善民间艺人的生存现状,对傣族服饰民间传承人给予重点扶持,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鼓励他们带徒授艺,从而推动傣族服饰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总之,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文化是广大傣族人民群众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对傣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傣族服饰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稳定,而且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刀承华,蔡荣男。
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杨树彬,晓林。
服饰图案与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王衍军。
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玉腊。
版纳傣装的自然情韵[J].民族艺术研究,2001(2)。
[5]杜晶。
傣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关系初探[J].今日民族,2010(9)。
[6]袁爱莉。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J].文教资料,2011(18)。
[7]马萱,张春玲。
傣族服饰的别样风情[N].西双版纳报。
2011-04-15.
[8]何明。
云南十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李永祥。
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9)。
[10]和少英。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1]齐欢,周莉英。
服装服饰博物馆--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电影评价,2008(2)。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