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特征 (1)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傣族服饰介绍

幼儿园小班傣族服饰介绍

幼儿园小班傣族服饰介绍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

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

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

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

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

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

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礼仪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

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

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服饰简单介绍

傣族服饰简单介绍

傣族服饰简单介绍一、傣族服饰的历史状况早在东晋史书《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很详细的记录了哀牢山下傣族的服饰和其基本的形制。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对云南古代傣族的服饰进行了详实的描述:“男女文身,去鬓须鬓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缯束发,衣赤黑衣,蹑绣履……妇女去眉睫,不谙脂粉,联缀珂贝为饰”明代《景泰云南图经》中写今马龙县傣族风俗说“百夷种类不一,而居本甸者,即大百姨也”明代行人钱古训、李思聪到今德宏地区宣慰傣族土司,回南京后做《百夷传》其中对当时德宏地区的傣族服饰做了深详的描述“男子衣服多效胡服,着宽袖长衫,光头黥胫。

妇人髻绾于后,衣窄袖衫,皂筒裙,白裹头,……贵者衣绮丽,多用内地丝绸缝制,饰名贵金银珠宝”。

二、德宏傣族服饰的形制与款式德宏傣族男子上身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净色长腿裤,色多用白色、米黄色、蓝布、青色布,喜用红色布做包头,并点缀用彩布扎成的布花。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短袖或窄袖衫,头巾多用水红色、粉红色、绿色。

德宏傣族男子服饰在耕作劳动时比较轻便,在跳舞是又可以显得健美潇洒。

少女一般用红色绳线结成发辫缠于头顶,再点缀以花朵、金银饰物作为装饰,上身多穿贴身的无领大襟短衫,有长袖和短袖两种。

少女装一般不着筒裙而穿黑色的长裤,腰系一条小的绣花围腰,有一些还披上色彩绚丽的披巾,显得尤为婀娜多姿。

结婚以后妇女会戴上黑布缠成的筒状帽子,帽子边上用绿色的丝绳缠绕装饰。

上衣改为对襟短衫,下装改为筒裙,多为青布制成,膝下到脚面以上用青布绑腿,便于劳动,庄重不失美观。

老年妇女的上衣一般都比较宽大,色彩较为素雅,崇尚黑色。

在芒市、陇川等地傣族妇女在喜庆的节会中会穿着盛装,一般上身为粉色绸缎做的镶边宽袖上衣;两肘罩一对套袖,套袖用大红色的绸缎制作,用黑色的缎面滚边,中段为彩色金线绣花。

下裙为绿黄红等各色彩绸拼接而成,边绣金色图案。

脚上穿红色或者青色缎子制作的绣花鞋,鞋头上翘成船形,后跟低而平,款式有点类似现在的拖鞋。

傣族

傣族

傣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 1)傣历新年——泼水节 2)入夏安居节——关门节 3)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 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

泼水节 活动

1)放高升
2)划龙舟
竹筒饭 竹 虫 蛹
油炸花蜘蛛
昆虫菜
傣族民居



1 竹楼 2 一种干栏式建筑。 3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 板。 4 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 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5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 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1)喜酸、辣、苦(凉) 2)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 主食。 3)喜喝汤,常见的有“杂菜汤”、“酸笋 汤”、“干腌菜汤” 4)炸牛衣:用牛皮做菜,有腌牛皮、炸牛皮,筒饭。 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 蝉蛹、花蜘蛛、竹蛆、 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 喜爱的食品
傣族风情
傣族的生活
傣族服饰 1)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 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 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2)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 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 又长又窄。

3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 无领对襟袖衫, 下穿长管裤, 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饮食
(“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
3)放孔明灯
关门节
1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 2 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 历时3个月。

开门节
1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 “豪瓦萨” 2 傣历十二月十五 日(约在农历九 月中)。

傣族服饰 花腰傣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傣族服饰 花腰傣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傣族服饰花腰傣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傣族文化是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

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

花腰傣色彩斑斓的服饰,银饰彩带玲琅满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

花腰傣完整地保留着傣族先祖对自然与灵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

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

自唐代以来,傣族已自称“傣”。

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清朝时代,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傣族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为“花摆夷”。

花腰傣是民国时期其他民族对傣雅的称呼,现指新平、元江两县的傣雅、傣洒、傣卡、傣仲,或泛指红河中上游的傣族。

其实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欢自称为傣雅、傣洒、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鲜明的服饰对他们的一种叫法。

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一样,都源于古哀牢人和古滇人。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王国。

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国居民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征服达光王国东面的昆明诸部(四川西南部、云南中北部)和滇国(云南中东部),占领达光王国东部领土(洱海周边地区),并在此范围内设置益州郡。

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成为汉朝属民的滇国王室后裔与汉朝统治者爆发了多次冲突。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1、大青树下的小学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会理解
温馨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 )
1. 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 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 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 什么地方最合适?
小组合作: (1)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
①指旗帜随风摆动的样子。 ( ②形容色彩华丽。 ( )
阿昌族
服饰特征: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
长裤。浅色对襟上衣,下着深色裤子。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 发辫上插花。 生活习俗: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 菜 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已 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大家互传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 美。
早晨 绒球花 汉族 鲜艳 服装 打扮
朗读 安静 停在 粗壮 影子
坪坝 飘扬 摔跤 凤尾竹 洁白
景颇族 傣族 阿昌族 汉族 德昂族
自学提示:
边读边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 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 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 fèng jié 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小组合作:找一找大青树下的小学与我们的小学
有什么不同?
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
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 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上学路上
进入校园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 dú 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

傣族风情

傣族风情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 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 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 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 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 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 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男子 上装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装一般穿长裤,毗邻缅甸一 带,下装穿笼基。男子纹身习俗比较普遍,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出门 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 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 木花卉或 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 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 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追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 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 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 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 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 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傣族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同时信仰原始宗教, 俗称“既拜佛又祭鬼”的“双重信仰”。 傣族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有驱鬼、占卜、诅咒、挂门 符和戴护身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服饰特点
傣族服饰民俗傣族是云南省第五大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傣族服装,与其他民族的一样,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元代以前,傣族跣足不履,只知以布笼身,元代开始裁制衣裙,佩戴简单饰物;明代初年,男子衣服多效胡服,着宽袖长衫,光头黥胫。

妇人髻绾于后,衣窄袖衫,皂筒裙,白裹头,无论贵贱皆戴笋箨帽,顶饰金玉,插珠翠花,缀线缨毛羽。

贵者衣绮丽,多用内地丝绸缝制,饰名贵金银珠宝。

这一时期的佩饰趋向精巧,杂居于内地的傣族已有穿鞋的习惯。

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

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

近年来出现了有
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

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男子的服饰样式基本一致,差别不大。

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文身图案及文身部位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文身图案赋予文身者有不同的保护作用。

有的图案能防身护身,刀枪不入;有的图案能使人聪明伶俐、漂亮好看;有的图案不怕水怪和林中的豹子、老虎;有的图案鬼见了都会害怕;有的图案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能歌善舞、能讨姑娘喜欢;有的图案能治病;有的图案能得到神灵和佛祖的保佑等等。

文身的功能几乎无所不能。

当然这样的纹身现在只能当做民族信仰存在,纹身者越来越少,将来可能见不到了。

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
一个显着的特点。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

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 傣族女子的服饰深合东方女子的秀美窈窕之姿,据人体流线设计,将女子的窈窕之姿勾勒出来,着之秀美窈窕。

傣族女子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

傣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与美丽的傣服相搭配的是傣族妇女的长发和头饰。

着傣服时傣族妇女多将头发盘结起来,用筷子状的发簪自然插入固定,是傣族女子着衣的一个显着的特点。

妇女的首饰和佩饰有银耳坠、项圈、腰带、手镯和金银珠宝制成的凤冠等,也有佩戴翡翠、玉石、玛瑙或玻璃制品的。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