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三节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_03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详解

运动生理学_03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详解

③神经肌肉接头与中枢突触的比较:
(三)突触的整合作用 1、通过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进行整合(代数和) 2、通过突触连接方式改变输出信息(汇聚、扩散、 交互抑制回返反馈等) 3、通过改变突触的“作用系数”(增加递质释放量、 扩大突触接触面积等)
(四)突触的可塑性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与受体
1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快速将信息从突触 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 2 神经递质的条件(了解) ⑴ 存在:突触前神经元存在递质前体物和合成酶系统 ⑵ 释放: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神经冲动达到时释放入 间隙; ⑶ 效应:与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生理效应,受拟 似剂或阻断剂影响;
肌 梭:内有二种感受器
感觉部分 收缩部分
环旋末梢: 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 可能与本体感觉有 花枝末梢: 关,兴奋由Ⅱ类N纤 维传入。
2、腱器官 腱器官: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 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 梭因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人中 枢,反射性地引起肌肉舒张。 肌梭与腱器官的关系 肌肉等长收缩时,肌梭兴奋性不变,而腱器兴奋性增加 肌肉等张收缩时,肌梭兴奋性下降,而腱器兴奋性不变 肌肉等动收缩时,肌梭兴奋性和腱器兴奋性均增加。 但肌梭与腱器作用相互抑制: 当肌肉拉长→肌梭(+)→张力↗→腱器(+)→抑 制肌肉收缩→防止肌损伤。
四 神经胶质细胞 无树突和轴突;不传导神经冲动 可分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转运功能(神经元与血管之间代谢交换) 参与血脑屏障组成 构成神经纤维髓鞘,有绝缘性 填补神经元的缺损 参与离子和递质调节
功能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至数月
反射复杂程度
简单原始→复杂 内脏反射:部分恢复 屈肌反射、发汗反射亢进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而伸肌舒张,表现为肢体屈曲。
意义
避开有害刺激,具有保护意义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位置 脊髓前角
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种类 α、γ运动神经元
递质 乙酰胆碱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脊髓休克
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 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 的状态。
表现
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 粪尿滁留等躯体和内脏反射减退或消失
反射弧任何部分被破坏,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 具体表现为肌肉松弛,身体姿势无法维持。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牵张反射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装置 肌梭 中枢 脊髓
在骨骼肌内与肌纤维并联排列的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 型感受装置。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属于本体感受器。
传入、传出纤维 该肌的神经 效应器 肌纤维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
小脑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1 动物切除实验
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三、基底神经节
功能: ① 稳定随意运动 ② 调节肌紧张 ③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④ 参与运动的设计
和程序编制。
基底神经节损伤:
① 运 动↓ 肌紧张↑ (震颤麻痹)
② 运 动↑ 肌紧张↓
(舞蹈病,手足徐动症)
四.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脊髓小脑
皮质小脑
部位
绒球小结叶
蚓部、半球中间部 半球外侧部
(2)核链纤维的螺旋型末梢在整个牵张刺激 时期内均有感觉传入放电,且放电持续平稳增加 (动态性反应, 对肌肉长度改变敏感)
牵张反射过程: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
梭外肌被拉长,梭内肌感受装置亦被拉长
肌梭感觉纤维感觉传入冲动增加
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兴奋
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
➢ 通过 神经元的传出活动调节肌肉张力的反射过程
(1)跳跃反应(hopping reaction):动物在站立时受到 外力推动时产生的跳跃运动。 (2)放置反应(placing reaction):动物将腿牢固地 放置在一支持物体表面的反应。
以上反应均需大脑皮层的参与,去皮层动物上述反 应严重受损。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1. 旧纹状体:苍白球 2.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丘脑底核、
(四肢远端肌肉、
精细运动)
三、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
(一)脊髓的整合功能
• 脊休克(spinal shock) 脊动物:脊髓与延髓之间横断(第五颈节以下,保持呼 吸)。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 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原因:并不是切断损伤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如进行第 二次切断,不会再次出现脊休克。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 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了从大脑皮层到低位 脑干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 意义:说明脊髓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 是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下进行活动的。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第一章肌肉活动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9.去极化:去极化时指膜内电位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少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10.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11.超极化:膜内电位复值较静息电位时加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即极化状态加强12.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细胞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其电位变化不能向远处扩布,因此称为局部反应13.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14.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与肌丝滑行有关的蛋白质,称为肌肉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当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16.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17.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18.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 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良好的视力是运动中判 断人和运动器械的空间位置、速度快慢、距离 远近、移动方位的重要条件。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皮肤感受 器受刺激
骨骼肌收缩引 起肢体屈曲
兴奋通过 传入神经 传给中枢
脊髓运动神 经元兴奋
兴奋通过传出神 经传给骨骼肌
屈肌反射的过程
定义: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
拉的肌肉收缩。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ຫໍສະໝຸດ 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4、脊休克恢复后部分反射比脊髓横切前亢进,如屈肌反射、 发汗反射,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作用所致。 5、脊髓神经轴突虽然可以再生但是由于局部胶质细胞的浸 润、形成瘢痕,阻碍了其再生,所以横断面以下的感知觉和 随意运动能力不能恢复。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 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γ运动神经纤维
4.α运动神经纤 维传出兴奋
梭内肌
肌梭
1.肌肉受牵拉, 刺激肌梭感受器
5.梭外肌收缩, 肌肉缩短
高位中枢支配骨骼肌运动的过程
5.肌梭感觉传 入神经
6.脊髓前角α运动 神经元兴奋
2.γ运动神经纤维 传出兴奋
7.α运动神经纤维传出兴奋
3.梭内肌收缩
1.高位中枢兴 奋γ运动神经元
肌梭
4.刺激肌梭感受器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刺激,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 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
活动的基础上,对侧肢体出现伸肌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 肌反射。
意义:保持重心稳定、维持身体平衡。
1.前庭小脑(古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其功能是与身体姿势平 衡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般感觉:触、压、痛等 本体感觉:肌肉张力长度,关节位置
感觉内脏感觉:血压、渗透压、酸碱度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等
感受器:
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感官: 带有特殊装置的感受器。
肌梭(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
肌纤维(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受器
光感受器 毛细胞
血管 肌梭 腱器官 关节囊和韧带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
毛细胞 毛细胞
皮肤 皮肤和深部组织 皮肤、下丘脑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视觉 光感受器及其信息处理
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调节系统——晶状体(曲度变化,通过睫状肌)
产生机制 直线加速度刺激球囊椭圆囊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
中枢,产生向前或向后感觉。 旋转加速度刺激相应半规管中的壶腹嵴,刺激其中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中枢,产生旋转感觉。
本肉长度的变化。 腱梭:感知肌肉张力的变化。
牵张反射
引起随意运动
腱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人体感觉分类
感觉模态
视觉 听觉 肌肉感觉 血管压力 肌肉牵张 肌肉张力 关节位置 平衡感觉 直线加速度 角加速度 躯体感觉 触觉 压觉 温度觉
能量形式
电磁(光子)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温度
感觉器官
眼(视网膜) 内耳(耳蜗)
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依次进入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进行折光, 并聚焦于视网膜,形成倒立图像。
强光与色光刺激视锥细胞兴奋;弱光刺激视杆细 胞兴奋。
兴奋沿视神经传到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并根据 习惯形成正立图像。
听觉
位觉
感受装置 直线加速度:椭圆囊;球囊。 旋转(角)加速度: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