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真的科学吗 宗教是哲学吗
自然辩证法高分论文-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摘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事关人类历史未来进程的大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科学既存在有差异和对立的一面,也存在有互存、互补和互动的一面; 宗教不仅催生了现代科学,而且作为科学的维他命和荷尔蒙,在推进现代科学的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 宗教与科学;宗教的科学功能;共存;互补尽管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人们就以不同的方式来探讨和阐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但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这不仅是因为“宗教即迷信”这一“市场假相”至今还在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而且还因为在宗教同精神文化的关系中,宗教同科学的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如所周知,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而科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都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重大力量。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当辩证的: 不仅有互斥和互阻的一面,也有互补互动的一面,因此,完全否定宗教对科学的排斥功能和阻碍功能固然片面,但一味地否定宗教对科学的补充功能、催生功能和助推功能也同样是片面的。
一、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关系对宗教与科学的历史关系稍事考察,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原始混合到两相分化再到相互调适的过程。
在科学的萌芽时期,宗教同科学处于原始混合的状态。
且不要说在原始社会里,科学思想的萌芽总是同自然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即使在整个古代社会里,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例如,在西方,以地心说为中心内容的天文学长期以来总是同宗教、特别是同基督宗教神学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原始化学长期以来总是同道教的炼丹术结合在一起。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开展,自然科学,首先是天文学,接着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相继摆脱了“教会的统治”,逐步用自然本身来解说自然现象。
随着科学从宗教神学体系中分化出去并且因此而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科学同宗教的差异和对立就变得显著了。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试论科技与宗教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试论科技与宗教关系摘要:科技与宗教同属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但由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长期处于对立与斗争状态,并且二者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因此,探讨科技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缓和这一对矛盾,推动二者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科技与宗教的利弊、产生先后关系、各自侧重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二者关系等角度来进行简明的讨论。
关键词:科技与宗教关系侧重一.科技、宗教的正面功能与弊端1.科技的功能与弊端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技之于人类的正面功能是给予人类在生存环境上的大幅改善,增加了多重的保护性,以及多功能的安全与便利,使人类能更适应地生存于大自然中,如农业科技化、医疗体系之建立,更重要的是科技开启了人类在学习生存技能上的快速发展之路,使人类多能行有余力,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科技应用在人类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便利,还是在人类面临疾病灾难时科技所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我们都可以看到科技的正面功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音。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技的双刃剑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不具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具备主观上给人类带来伤害的能力,但人类对科技的不同应用方式,却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科技违背了服务于人类的宗旨,对人类的生存产生负面效应,即所谓的“科技异化”。
比如理、化、生学各种武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工业大规模所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基因技术所引出的伦理道德问题等等。
2.宗教的正面功能与弊端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群和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宗教自身的发展来说,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宗教是笃信、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精神本体的理解和追求,主要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自然辩证法

1.从科学性质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哲学?从科学性质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归属于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自然辩证法创立飞科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近代后期的科学家们冲破了传统自然观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思维模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和奠基的一个研究领域。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从学科定义上讲,所谓自然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从低层次规律入手可以探讨高层次规律?为什么说还原论时错误的?确立关于自然界的层次性结构的观念,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方法论。
比如,量子力学家波尔、薛定谔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分别发表讲演和著书,号召物理学家们从事生物学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高层次的生物系统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从物理等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层次突变而产生出来的,因此有可能从低层次规律入手去揭示高层系统的归律。
4.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区别是什么?确立自组织论的世界观有什么意义?(1)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系统从无序列到有序列的组织指令究竟来自于内部还是来自于外部。
(2)确定自组织的世界观可以让我们知道,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
因为假若说自然界是他组织的,就必然会引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出来,这显然是荒谬的。
5.探索非线性,复杂性有什么现实意义?探索复杂性,可以发现在简单性研究中难以发现的性质和规律性。
非线性科学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从共性,普适性的角度来探讨非线性系统的行为及其效律,获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如:孤子理论的发现、混沌理论的发现、分形学的发现。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概念辨析

科学⾮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概念辨析科學⾮科學偽科學反科學概念辨析科學,有如氧氣⼀般滲透著我們的⽣活,在⽇新⽉異的今天,科技為⼈類的⽣存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是要給科技下⼀個定義,就如同要描述呀氧氣的具體形態⼀般,像是以管窺豹。
就如同在⼤氣成份中除了氧氣,還有⼆氧化碳,⽔分,和諸多其他氣體,⽤⾁眼可能無法分辨他們的區別,但是能夠明確的是只有氧氣才能夠提供給⼈類所需的補給。
科學的存在,同樣也不會是永遠獨⽴⽽明確的,科學的周圍也存在著諸多不穩定以及混淆視聽的存在,有如,⾮科學,偽科學,反科學之類。
它們可能都披著科學的外⾐讓能⼈難以⼀時分辨清楚,但是它們與科學之間的性質上區別,也在於其無法禁得住時間⾧期的考驗,無法給⼈類帶來徹底的進步。
⾸先,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
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說明了科學的理論性,⽽其所反映有體現了科學的實踐性。
所以⼜有⼀種說法,科學是在實踐(試驗)基礎上的以探索客觀規律為⽬的理性活動,是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所表現出來的理論體系。
⼤家都知道世界上存在還存在著許多我們尚未解開的謎團,但是這些疑問卻並⾮無⼈解答,⼈們對很多懸⽽未決的問題都有⼀定的猜測,但⼤多隻⼀種對表達⾃我願望的實現和停留在無實據的聯想表⾯。
例如,古時⼈們就對龐⼤的天體⽉亮產⽣了興趣,編造出了嫦娥奔⽉,廣寒宮,桂花樹,⽉兔,吳剛,等諸多的意象來描繪⼼⽬中的⽉球。
然⽽直到1957年1 0⽉4⽇前蘇聯发射第⼀颗⼈造地球卫星,⼈類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球探索之旅,之後1961年4⽉12⽇第⼀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太空,⽽真實的⽉球上是不存在任何⽣物的。
所以中國⼈的嫦娥夢確實只是⼀個美好的童話故事。
如果說,實踐是是檢驗真理的唯⼀標準,那麼科學就是指導實踐的良師。
⽤科學的⽅法進⾏實踐才能少⾛岔路。
天⽂學家哥⽩尼以⽣命為代價,堅持⾃⼰的學說;伽利略不為教會的權威,證實⽐薩斜塔的傾斜;12歲的⼩學⽣聶利推翻教科書的“常識”,⼤膽提出”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张双南:科学和宗教、伪科学的区别

张双南:科学和宗教、伪科学的区别【注:说我是科学的信徒,说科学是宗教,根本就不懂何谓科学。
另外,我对中医,不是质疑,是否定其理论体系。
你看看,中医粉是能够接受质疑的群体么?他们有信仰。
科学,不怕质疑,符合三要素。
不要轻易尝试跟科学较量,因为,每⼀个科学家天天都在质疑⾃⼰的理论,质疑⼀切,才会有进步。
拉JB倒吧,跟⼩⽩说这些没意义。
】 我们⾸先要说清楚科学是什么,特别是科学有三个要素,然后马上就会明⽩科学和宗教、伪科学的区别了。
科学的第⼀个要素是科学的⽬的,就是发现各种规律,⽽且并不限于⾃然科学研究的⾃然规律,也包括其他各种规律,⽐如⼼理学、⾏为学、精神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所研究的各种规律。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所发现的规律当然也不同,但是它们的⽬的都是掲⽰“规律”,⽽且它们也都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
宗教和伪科学也都声称掌握或者揭⽰了规律,但是由于并不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所以和科学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的第⼆个要素是科学的精神,包括三个内容:质疑、独⽴、唯⼀。
“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泛得到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审视。
但是“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否定。
“质疑”实际上是批评地学习和接受,其⽬的是揭⽰以前⼯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的地⽅。
⽐如爱因斯坦对⽜顿⼒学和⽜顿引⼒理论质疑的结果是发现了⽜顿⼒学和⽜顿引⼒理论只有在低速(相对于光速)和弱引⼒场(空间扭曲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狭义相对论和⼴义相对论。
“独⽴”有两层含义:⼀⽅⾯指的是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独⽴”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段和研究⽅法;另外⼀⽅⾯指的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独⽴的思想,科学研究⼯作也是独⽴进⾏的。
“唯⼀”指的是科学规律的唯⼀性,⽆论谁做这个研究,⽆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做这个研究,得到的结果都是⼀样的,发现的科学规律也都是⼀样的,可以被不同的⼈于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重复。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完成时间:摘要宗教预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历来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与科学同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框架下,去分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才能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关键字:宗教科学关系历史阶段引言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确切关系,都不能否认这个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是把科学史狭隘地看成不断进步地历史,因此,追溯科学发展史显然无法回避它和宗教(确切地说是基督教)的历史关系,在研究中世纪科学史、近代科学的奇缘乃至进化论的发展和传播时,莫不如此。
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费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在其关于近代科学的起源的经典讨论中,做了一个被人广为引用的比拟:“17世纪的科学革命具有如此深渊的影响,以至于它的里程碑作用只有基督教的兴起才能与之相比。
”这样的对比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两种强大的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在效果上是互补的,还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关系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第一章宗教与科学的概念和起源1 宗教1.1宗教的概念宗教是一种神秘而又实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平时人们一提起宗教,马上就会想到香烟缭绕的佛寺、道观,高耸壮观的基督教堂,清洁宁静的清真寺院;想到那些正在对神灵无体投地地跪拜、虔诚地祈祷地教徒们;想到为教徒们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宗教?在这里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宗教进行概括:宗教是与超自然力量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1.2宗教的起源宗教是怎么产生的?是宗教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宗教神学家们将神确定为宗教的神圣来源;唯心主义哲学家又往往将某种抽象的、绝对的观念作为宗教的来源,或断言人天生就具有宗教意识。
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论科学、伪科学与迷信所在院系: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系考生姓名:张卓学号:S090020525班级:一班指导教师:李静静完成日期:2009 年12 月10 日论科学、伪科学与迷信张卓(S090020525)(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09-1班)摘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能够指导人类改造客观世界。
伪科学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的非科学。
迷信是一种非理性、无根据的信仰或崇拜。
科学、伪科学和迷信是三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在现实中,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伪科学与迷信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把握政策界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弘扬科学,更彻底地揭露伪科学,更坚决地打击迷信活动。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迷信记得2007年元月6号晚,香港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讨论的是科学与伪科学的话题。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问现场嘉宾一个问题:“科学是否有西方与东方之分?”几个学者纷纷回答说:“科学是没有西方与东方之分的!”是的,科学是没有西方与东方之分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把西方的现代科学去硬套东方的传统文化。
若套不进,就把它称之为“伪科学”,然而更有很多学者居然还相信迷信。
要想弄清楚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一、科学、伪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和本质对于科学,人们的理解不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探索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伪科学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传统和新生伪科学。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自然辩证法
摘要:
一、科学与伪科学的本质对立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目的
三、伪科学的特点和目的
四、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正文:
科学与伪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根本对立的。
首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客观性、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科学最基本的规定性;而伪科学本质上是披上科学外衣的假科学。
科学研究是以“求真”为目的的探究活动,它遵循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路径深入进行。
科学家们的心态必须是纯正的、甘于寂寞、肯于奉献、勇于进取、讲究实际又坚持真理。
相比之下,伪科学的目的是“求利”,它走的是设招、演招、吹招的道路,最怕求证,最怕检验。
此外,科学的基础是客观实实在在的、稳固的,而伪科学的起点则是纷繁复杂、五花八门。
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科学严格遵循事实和实验证明,追求事物的客观性,而伪科学则完全无法用事实证明其正确性,却偏偏要披上科学的外衣。
总的来说,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在于其本质、目的、起点、路径和心态。
科学以客观性、规律性和系统性为基本规定,以“求真”为目的,严格遵循假设、求证的路径,态度端正、严谨;而伪科学则以“求利”为目的,起点模
糊,路径混乱,态度虚假、猥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报告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自动测试与控制系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伪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而且相当激烈。
当然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去伪存真,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伴随着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揭露批判,有人将并不确定的科学划分问题等同于“伪科学”和“反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一味打击。
这就是“将洗澡水和小孩子一起泼出去了”。
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
以科学的态度辨析“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显然十分必要【1】。
我的认识
在自然辩证法的课上,通过观看了关于“是否应该打击伪科学”
的讨论,才知道在科学界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研究科学划分问题,在支持不遗余力的打击伪科学的观点的人眼里,科学是纯净的,容不得半点模糊,只要未经充分论证的都要“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尽管有些论点和论据已经被国民或世界承认并采纳很多年。
我不很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凡事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即使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本应以公有制为主体,但还是需要一些非公有制的经济作为补充,这是共同发展的问题。
只有两方共同存在并发展,相互制约着,这样通过对自己的提高,才能互相发展。
这个哲学问题,应该难不倒那些讨论的人们,可是为什么大家要抓住科学的划分问题不放呢?科学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就是真的要划界,也得有标准【2】.造成划界困难
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科学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外延是不断变化的。
其二,划界涉及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其三,哲学立场和透视角度不同引起划界观点的分歧,从而导致对具体对象划界的分歧。
其四,划界标准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绝对的。
撒加德言简意赅:划界标准是历史的、变化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3】。
伊利英和卡林金表明:“科学性标准不是先验的规范”,“不是永久的标签”【4】。
其五,即使就公认的划界标准而言,不少标准本身也是模糊的,各人各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雷斯蒂沃针对合理性标准的分界主义战略表示。
其六,划界问题往往发生在科学的外围和前沿。
沃尔珀特说:“科学的刀口可以被弄钝,但是其核心是坚固的。
”【5】多尔比认为,科学的独特性多处于科学中心而非外围边界【6】。
其七,在早熟的和太原始的研究领域,难以做出划界判断。
沃尔珀特对此做出详细说明:“必须承认,并非总是容易说明人们能够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自信。
其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起源于非科学和伪科学,被视为伪科学的东西也有可能转化为科学;贸然划界而不深思熟虑,有可能扼杀真正的科学萌芽,或者听任错误或伪科学继续贻害。
众所周知,科学起源于非科学的自然哲学。
科学与伪科学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已有许多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
一般说来,“科学”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7】。
与“科学”一词紧密相关的是“科学的”一词,英文为“scientific”。
其含义是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即所谓“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结论”、“科学的世界观”等,因而人们时常将“科学的”等同于“正确的”加以理解。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
有些人觉得所有伪科学都只是无害的娱乐;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则认为所有伪科学都是有害的。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有一句名言:“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科学的应用领域
科学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素,科学之外的非科学的社会要素依然存在。
比如,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都是非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谋略也是非科学的,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等活动中的经验诀窍同样是非科学的。
甚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
也属于不能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检验直接处理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非科学的特征。
科学的东西肯定是正确的东西,但非科学的东西未必就是不正确的东西。
许多非科学的东西无所谓对错,而是要区分好坏、是否有用、功效大小,而这些是不能用科学来直接衡量的。
至于“反科学”的东西,那当然是错误的。
“反科学”的东西是在科学出现之后才有的、明显否定科学规律的东西。
比如现代的某些落后地区仍存在的愚昧迷信活动。
是反科学的;在现代宣扬神魔鬼怪,是反科学的;制造“永动机”、宣扬“意念致动”的把戏,也是反科学的。
而古代的巫术、方术、占星术之类东西。
在它们兴盛的时候科学还没有出现,因而按今天的划界标准,当时应属于非科学,而不是反科学,那时还没有科学可“反”。
至于“伪科学”的东西,是打着科学旗号,炫耀科学名词,而实质上反科学的东西。
比如“水变油”之类的把戏、披着科学外衣的虚假广告、篡改实验数据冒充科学发现的行为,都属于
伪科学。
近来有些学者提出要废除中医,认为中医是反科学的或伪科学的东西。
中医学本身在思想方法上强调整体性的直观体验,严格来讲属于非科学的知识形态。
由于直观体验也能获得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因而广义来讲中医学也可以说是科学,但这种科学在体系上不同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
中医学有自己的—套认知和解释体系,许多东西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但中医学并不是反科学的,因为中医学并没有否定现代生理学和医学规律。
有人说中医学的许多概念不科学,如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学说等,既不能从解剖学形态上找到充分根据,又不能从生理生化实验上严格检验。
可是,中医学的这基本观念本身就不是在解剖学和生理生化实验基础上确定的,因而不能简单地用解剖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的结果加以判定。
中医学的价值在于其实际疗效,就是能使病情缓解或治愈,延长了生命。
如果用西医西药的标准看待中医中药,认为其不科学,进而认为不科学的东西就是反科学和伪科学,这在思想方法上就是不够科学的。
有些具有一般意义的思想方法特征的知识成果,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说”和“元气说”、“天人合一”观念等,本身属于哲学和文化成果,与现代科学原理和规律并不冲突,因而是属于非科学的但却具有重要存在价值的成果。
我们没必要为了表明对科学的尊重,就硬把这些哲学和文化成果称之为某种“科学”。
还应注意,现在一些伪科学现象的流行,同样是利用了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把一些反科学的东西“包装”成有科学原理依据的东西。
特别是一些虚假广告,用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和解释欺骗群众。
如果这些“科学”术语和解释很容易听懂并加以判别,是起不了欺骗作用的;如果大家都听不懂,也起不了欺骗作用。
就是在似懂非懂的时候,才容易使人受骗上当。
结束语
看到坐在嘉宾席上的人们滔滔不觉的讨论着科学,甚至有的时候大打出手,我觉得这样不好,科学是踏踏实实的研究,虽然也需要写必要的论证,但是审查科学的人们应该有一颗宽阔的胸怀,不可以片面的掺杂个人情感的去声讨一个论点,一位作者,这样的做法本身就不科学,希望打着“伪科学”的幌子,欺骗人们,为了提高自己地位和利益的人们尊重科学,也希望科学能够继续发展,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前“非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辨析2007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1976
3.T.F.Gieryn Boundaries of science 1997
4.贾撒诺夫;等;盛晓明科学技术论手册2004
5.L.Wolpert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 1992
6.S.Restivo Science, Society, and Valu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Objectivity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