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京口北固亭怀古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3张

千古江山:千百年来江山依旧。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曾 以京口为政治活动中心,继续开拓发展江东根据地。赤壁 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
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赞美孙 权;深恨现实中无英雄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指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景象。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事迹讽刺南宋政权的无 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 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筑坛祭天以告成功)。狼居胥山,在今蒙古 境内。此处借封狼居胥表示要北伐立功。
风流: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叹英雄无觅 讽朝廷苟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万里如虎:所向无敌的气概威势。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 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 之功业。 刘裕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这和屈辱苟安的南宋统 治者失地误国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对庸懦统治者的不满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刘裕率领兵强马 壮的军队,驰骋中原,所向无敌的豪迈气概,作者借此表达 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表明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决心。
x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曾 以京口为政治活动中心,继续开拓发展江东根据地。赤壁 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
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赞美孙 权;深恨现实中无英雄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指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景象。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事迹讽刺南宋政权的无 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 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筑坛祭天以告成功)。狼居胥山,在今蒙古 境内。此处借封狼居胥表示要北伐立功。
风流: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叹英雄无觅 讽朝廷苟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万里如虎:所向无敌的气概威势。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 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 之功业。 刘裕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这和屈辱苟安的南宋统 治者失地误国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对庸懦统治者的不满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刘裕率领兵强马 壮的军队,驰骋中原,所向无敌的豪迈气概,作者借此表达 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表明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决心。
x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 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 蕴藉,激愤,沉郁。
谢谢观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词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二读:读懂词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 析情明技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读:读懂词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什么用“总” 和“被”?
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 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 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 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 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四读:析情明技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上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片 刘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刘义隆 下 片 拓跋焘
廉颇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用典赏析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用孙权典故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 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 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 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 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谢谢观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词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二读:读懂词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 析情明技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读:读懂词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什么用“总” 和“被”?
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 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 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 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 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四读:析情明技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上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片 刘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刘义隆 下 片 拓跋焘
廉颇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用典赏析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用孙权典故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 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 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 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 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9张

• 讽刺宋室昏聩。 • 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
径。
写景{ 江山台榭
斜阳草树巷陌
怀古{
孙仲谋 刘裕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1)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建功立业的帝王,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 (2)最能表现词人对他们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表达了 词人的何种感情。
• “觅”“英雄”“风流”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感慨英雄难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向往
• (3)两位都在京口起步,建立了丰功伟绩。同样是帝王, 而南宋王朝呢?用此二人典故,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 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字词 (1)千古江山 久远的年代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3)金戈铁马 代指精锐部队 (4)元嘉草草 轻率 (5)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北:名作状,向北。顾:回头望。 (6)可堪回首 可堪:不堪,哪堪。堪:经得住,忍得住。 (7)烽火扬州路 宋时行政区划名 (8)尚能饭否 名作动,吃饭
二、诵读入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径。
写景{ 江山台榭
斜阳草树巷陌
怀古{
孙仲谋 刘裕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1)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建功立业的帝王,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 (2)最能表现词人对他们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表达了 词人的何种感情。
• “觅”“英雄”“风流”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感慨英雄难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向往
• (3)两位都在京口起步,建立了丰功伟绩。同样是帝王, 而南宋王朝呢?用此二人典故,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 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字词 (1)千古江山 久远的年代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3)金戈铁马 代指精锐部队 (4)元嘉草草 轻率 (5)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北:名作状,向北。顾:回头望。 (6)可堪回首 可堪:不堪,哪堪。堪:经得住,忍得住。 (7)烽火扬州路 宋时行政区划名 (8)尚能饭否 名作动,吃饭
二、诵读入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22张ppt)

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
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
气者,唯刘氏耳。
——王夫之
出身贫寒的刘裕,建功立业,成为刘宋开国皇帝。
建 功 立 业
(表层)对刘裕——高度赞扬、敬仰
,
(深层) 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痛心与愤懑。 英 明
对比 之 主
元嘉草草,的重重阻挠,决议抗曹。京口就是他
功
抗曹的重要屏障和战场。
立
(表层)对孙权——热切赞扬、敬仰。
业 ,
(深层) 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痛心与愤懑。 英
明
对比
之
主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
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
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 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 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 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 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 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 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 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 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 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 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 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 辛弃疾。
词中全是写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词句在哪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请结合课文注释,找出这里的“四十三年”指 的是哪四十三年。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1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活动一:对联导入,了解词人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 壮词千篇。 请同学们来读一组对联,并猜一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说出理由。
这是诗人臧克家题济南辛稼轩纪念馆的对联。上联高度颂赞了辛弃疾爱国抗金的 浩然正气,同时也对他壮志难酬而深表惋惜。下联热情评价辛弃疾词作的悲壮慷 慨,高度评价了词人的文学成就,以“名垂宇宙,文光冲斗牛”称其光照史册, 永留后世。
3.结合全词,分析这些典故有什么特点?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内容有侧重。 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 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 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②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 事对比,历史上 “舞榭歌台 ”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 异族统治下 “神鸦社鼓” 的貌似太平对比。
4.从怀古词的表情达意来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 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 ,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 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 词人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 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 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 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 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2.从全词来看,词人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①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 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 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词人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 ②与“此时此地的词人”有关。此时,词人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 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 的愿望;此地,词人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 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 次落空。此时此地的词人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 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词人此时的情感和抱负 直接有关。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词人立 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代杨慎《词品》: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 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 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第一,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歌的形象表露 出来,而又不破坏诗美。
第二,用典贴切,寓意深远。
明代杨慎《词品》: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代杨慎《词品》: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 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 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第一,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歌的形象表露 出来,而又不破坏诗美。
第二,用典贴切,寓意深远。
明代杨慎《词品》: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 (18张PPT)

合 作 探 究 析典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景仰、惋惜
用意 叹英雄后继无人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创作背景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 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 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 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 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 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故,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思哪些古人? 忆哪些古事? 抒什么情怀?
典故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 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 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拓跋焘: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 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 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 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 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 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 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 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3张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虽同为怀古 诗,但有着别样的情怀,可谓两枝 独秀,各有千秋。
在学习中,要用心涵咏品味, 仔细推敲琢磨,才能感受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5、这首词是如何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将道理隐含在事件之中。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 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伉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 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复中原的不满;最后川廉 顿白比则是内心的独白。
6、课后小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草率 下令,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 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 中原形势。借历史映射现实,提醒统治者 吸取教训,切勿好大喜功,仓促应战者必 败。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在这之前,辛弃疾在福 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直到嘉泰三年 (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时韩侂 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 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0多岁的高龄来到镇江 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 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 而朝廷则毫无北伐收复之意。于是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到 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 处境,更加悲愤不平。于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词。这首词写完后半年,辛弃疾就被诬陷,先是被降职,后是 奉诏归铅山养老。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 媾和之要求,南宋诛杀韩侂胄。
在学习中,要用心涵咏品味, 仔细推敲琢磨,才能感受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5、这首词是如何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将道理隐含在事件之中。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 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伉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 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复中原的不满;最后川廉 顿白比则是内心的独白。
6、课后小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草率 下令,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 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 中原形势。借历史映射现实,提醒统治者 吸取教训,切勿好大喜功,仓促应战者必 败。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在这之前,辛弃疾在福 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直到嘉泰三年 (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时韩侂 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 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0多岁的高龄来到镇江 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 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 而朝廷则毫无北伐收复之意。于是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到 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 处境,更加悲愤不平。于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词。这首词写完后半年,辛弃疾就被诬陷,先是被降职,后是 奉诏归铅山养老。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 媾和之要求,南宋诛杀韩侂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用《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 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 青衫湿。”(第二步)全诗含蓄的借古人之 典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感慨命运
多舛。(第三步)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 了用分析典故,来把握词人的感情 的方法。并通过归纳总结,明确了 诗词鉴赏关于表达技巧这一类的提 问方式和规范答题。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模式:
1、准确指出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3、此手法收到了什么效果,传达了什么情感.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结合诗句
一、准确指出
阐释这种手法
表现手法
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这首词运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五个典故,增强了诗词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简洁含蓄地抒发了辛弃疾关心时 事、抗敌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三、此手法收到了什么效 果,传达了什么情感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
写 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 作 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 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
背 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景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
。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 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用。他被调 离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 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期间 。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北固亭是 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当时已 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用典
上阕 孙 权 问:二者有什么
刘 裕 共同点?
刘义隆
问:北伐战争的目的、 特点、结果各是什么?
下阕 烽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 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 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 隐居期间。
这首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第一步)通篇 使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中人避秦来到 与世隔绝之地,被渔郎无意中发现,请求他“不足为 外人道”。(第二步)典故使用,含蓄而贴切的表达了 诗人隐居山中,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志向。(第三步)
(1)诵读文章,分析典故,掌握借 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辛弃疾关心时事、抗敌 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曾在金人统治 区域生活,一生致力于抗 金御敌、统一中原的事业。 他多次上书当朝掌权者, 请求北伐,但始终得不到 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 三次遭到免职。一直到他 临终都在高呼“杀贼”。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 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 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使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第
一步)诗人化用唐人诗句典故,“犹唱后 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旧时 王谢”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堂百姓家。”“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一样吗?2.为什么叫佛狸祠,
佛 狸 祠 为何修建佛狸祠?
廉 颇 问:1.“凭谁问”中“凭”的 意思 2.你认为廉颇、词人谁更悲凉
引以为豪 引以为戒 引以为忧 引以为悲
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 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
多舛。(第三步)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 了用分析典故,来把握词人的感情 的方法。并通过归纳总结,明确了 诗词鉴赏关于表达技巧这一类的提 问方式和规范答题。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模式:
1、准确指出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3、此手法收到了什么效果,传达了什么情感.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结合诗句
一、准确指出
阐释这种手法
表现手法
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这首词运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五个典故,增强了诗词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简洁含蓄地抒发了辛弃疾关心时 事、抗敌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三、此手法收到了什么效 果,传达了什么情感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
写 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 作 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 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
背 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景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
。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 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用。他被调 离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 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期间 。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北固亭是 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当时已 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用典
上阕 孙 权 问:二者有什么
刘 裕 共同点?
刘义隆
问:北伐战争的目的、 特点、结果各是什么?
下阕 烽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 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 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 隐居期间。
这首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第一步)通篇 使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中人避秦来到 与世隔绝之地,被渔郎无意中发现,请求他“不足为 外人道”。(第二步)典故使用,含蓄而贴切的表达了 诗人隐居山中,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志向。(第三步)
(1)诵读文章,分析典故,掌握借 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辛弃疾关心时事、抗敌 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曾在金人统治 区域生活,一生致力于抗 金御敌、统一中原的事业。 他多次上书当朝掌权者, 请求北伐,但始终得不到 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 三次遭到免职。一直到他 临终都在高呼“杀贼”。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 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 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使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第
一步)诗人化用唐人诗句典故,“犹唱后 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旧时 王谢”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堂百姓家。”“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一样吗?2.为什么叫佛狸祠,
佛 狸 祠 为何修建佛狸祠?
廉 颇 问:1.“凭谁问”中“凭”的 意思 2.你认为廉颇、词人谁更悲凉
引以为豪 引以为戒 引以为忧 引以为悲
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 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