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部编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万兜(dōu)鍪(móu):犹言千军万马。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 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 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 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 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1.刘裕是在什么状态下北伐成功的? •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 4.手法?
●常见主题:1.从统治者: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肯抗金,不肯统 一中原,却安于享乐的愤慨。
●2.对金:侵略行为的痛恨 ●3.对百姓:对失地百姓付同情 ●4.对自己:①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③愤懑但绝不玩世不恭,痛恨但绝不消沉,充满了斗志。
辛弃疾历来被称为“词中英雄”,“英雄”一词在他的词作 中经常出现,而对“英雄”的追慕更是他一生致死不渝的追求。 请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3.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暗讽南宋政权的懦弱无能。
4.用典、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 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对英雄的敬仰赞美,以及自己力主抗金 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 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是⾟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篇怀古词,上阙⽤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侵者的事迹,暗⽰应像他们⼀样保家卫国。
下阙⽤刘义隆冒进误国暗⽰当今的统治者⼀意孤⾏,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的坚决抗⾦但反冒进政治⽴场,表达了⾃⼰深深的忧愤之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课⽂原⽂ 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弃疾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2.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标】 1、通过⽂本研习,使学⽣理解⽂中⽤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 2、进⾏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能的愤概; 3、通过苏⾟豪放词风的差异⽐较,使学⽣进⼀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复习。
1、预习课⽂,对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指英雄遗风,即英雄⼈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吞万⾥:豪⽓简直能吞没万⾥江⼭,形容⽓概⾮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这⾥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弃疾的有关⽣平资料以及创作这⾸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壁怀古》。
4、指名学⽣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之激烈,⼜有⼒地衬托了英雄⼈物。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23张ppt)

下西 阴湖 影边 一 片
赏
孙
析
权
用
典
歌颂英雄,叹后继无人,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 救国的热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 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 家。
由 迫 西于害。他,多坚次持被抗贬金,救一国生中流萤主不张得熄,志遭,记忆 到于的空气朝68中岁投时降逝派于酒色清的江
水 光 潋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浅词 滟
下西 阴湖 影边 一 片
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
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
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辛弃念疾在动 这下五个璃 典星故中音 ,盏分别衣用声了哪眼些伞词语古?表 达了怎样忘川 的烛火态度花灯?月下全班泯灭分何处为五笑谈组,映湖 每掠过组探低垂 究朦胧一个回首 典故
,小组组夜 长似组织熟本冰小组光成寄员,世共同中 形指成答微 案间。 杏
空已悉冷阴
间月尖敛洒雨
中熄记的
流
忆空
萤
气
酒水 色光 清潋 浅滟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 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 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有《稼轩长短句》。
古典文学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却不得,抒
情思:发壮志难酬的悲痛、愤慨以及壮心不已的志向。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劳事迹,感叹“时无 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 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 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 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 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仍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 赫战功赞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物轶事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 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 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 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 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 生!”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22张ppt)

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
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
气者,唯刘氏耳。
——王夫之
出身贫寒的刘裕,建功立业,成为刘宋开国皇帝。
建 功 立 业
(表层)对刘裕——高度赞扬、敬仰
,
(深层) 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痛心与愤懑。 英 明
对比 之 主
元嘉草草,的重重阻挠,决议抗曹。京口就是他
功
抗曹的重要屏障和战场。
立
(表层)对孙权——热切赞扬、敬仰。
业 ,
(深层) 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痛心与愤懑。 英
明
对比
之
主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
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
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 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 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 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 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 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 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 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 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 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 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 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 辛弃疾。
词中全是写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词句在哪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请结合课文注释,找出这里的“四十三年”指 的是哪四十三年。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原文南唐世家,杨炯之后。
长洲人。
有集。
——《全唐诗》卷七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行。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教案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
2.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理解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和主题;•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结构、韵律等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的主要情感和主题;•分析诗中的词语、结构、韵律等语言特点。
4. 教学难点•系统地分析诗中的语言特点,如词语、结构、韵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5.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相关文学知识引入本课的学习;•讲授法:讲解作者、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交互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共同探讨作品的思想及语言艺术;•任务式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南唐诗人杨炯的诗作,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步骤二:讲授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如作者杨炯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等,并讲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三:分析语言特点分析作品中的词语、结构、韵律等语言特点,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尺雪、辗冰行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
步骤四:探讨主题思想分组讨论诗中表现的主题和思想,如人生哲理、生死离别等,要求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步骤五:课堂互动同学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探讨相关问题。
步骤六:课堂练习结合课堂所学,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分析本词的韵律、平仄、对仗等。
(3)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领悟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格律特点及运用。
(2)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3)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词的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本词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境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词,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特点,分析韵律、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词中历史典故。
(2)解析词的创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领悟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分析本词的韵律、平仄、对仗等格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历史典故和创作技巧。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 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 意思了。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作者由廉颇联 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 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 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希望 为国效力,但是报国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 郁。
22
上片总结:
上片即景抒情,由景物联想起京口当地 的两位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心情,同时,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 和劝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 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 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 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 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怀古诗
临古地 怀古人 忆古事 抒己怀
5
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诗歌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 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 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 北伐之功业。
表达向往英雄业绩及抗金决心。
典故解读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在80岁左右时,赵王想起用他,但又不知他的身体状况能不能担当重任,就 派使者去廉颇住处观其进食的情况,使者回朝后告诉了一个宦官,宦官与廉颇有仇, 便对赵王说:“廉颇老了,他虽然吃了一斗米饭和十斤肉,但是上了三趟茅房”。
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0多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 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 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解读诗歌
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 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
火一直烧到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
读词总纲
词读百遍,其义自见
❖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 二读:读懂词意 ❖ 三读:读出感情 ❖ 四读: 析情明技
❖
朗读诗歌
听读课文,正音、明节奏。
朗读诗歌
练习朗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尚能饭否?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品读课文 感受感情基调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欢快、忧愁、寂寞、伤感、豪迈、痛恨 恬淡、闲适、悲愤、思念、 激昂、消沉
品读诗歌
所用典故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用到了哪些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读诗歌 题解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 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 ,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 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语文部编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情境导入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一个21 岁的青年率领群众 2000 多人 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 一时的事。
第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 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上 片 刘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多 用
刘义隆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典
下 拓跋焘 片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故
廉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品读诗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故。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 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 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 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 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品读诗歌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 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 ,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 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 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
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 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学习目标
❖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 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 的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 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这期间,1203 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 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本词是辛 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总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 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 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 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品读诗歌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 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品读诗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读诗歌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 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
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 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 猛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