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痤疮(或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痤疮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不良、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节体内的环境来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燥湿、活血散瘀等。
二、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1. 板蓝根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痤疮病程较短且痤疮较为严重的患者。
2. 黄连黄连以其抗菌、消炎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
黄连可清热解毒,减轻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
3. 丹参丹参常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中的青春期痤疮和油性痤疮。
丹参能活血散瘀,改善痤疮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 白芷白芷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痤疮中体质较虚、毛孔较大的患者。
三、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中药复方的应用。
通过合理搭配多种中草药,可以综合发挥各种成分的作用,促进痤疮的康复。
这些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环境,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
2. 针灸治疗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应用于痤疮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减轻痤疮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痤疮强调“因人而异”,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痤疮症状可能不同,中医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降低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痤疮通常使用天然的中草药和物理疗法,相对于现代药物治疗来说,副作用较少,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平衡,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使用,综合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目录摘要 (I)一、绪论 (1)(一)选题依据 (1)(二)研究意义 (1)二、相关理论分析 (1)(一)痤疮的概述 (1)(二)痤疮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理论概述 (1)(三)常用治疗方法 (2)三、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2)(一)《中华医方》 (2)1. 《中华医方(外科篇)》收录疮疡、粉刺、风刺医方常用中药 (2)2. 《中国药典》记载的药理药性 (3)(二)临床应用方剂 (3)1.《中华医方(外科篇)》收录医方 (3)2. 辩证论治常用方法 (4)(三)临床研究文献 (4)1. 2012年以来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献 (4)2. 分析相同方剂、组成 (5)四、实验研究 (5)(一)丙酸杆菌的抑制 (5)(二)抗炎 (5)(三)其他机制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痤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分泌的“亚健康状态”,全国有超过80%的人都曾经患有痤疮,一般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出现痤疮的可能性较大。
痤疮疾病问题一直被社会热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与其他疾病相比,痤疮属于慢性炎症皮肤病,能直接影响人的外观,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治疗痤疮的办法,通过对中药治疗痤疮的组合方剂的成分、药理药性的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对以往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目的是提高中药治疗痤疮在临床研究中理论依据的丰富度与实用价值,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治疗;痤疮;因素;研究进展一、绪论(一)选题依据近些年,临床对于痤疮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痤疮的形成原因、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各类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并不相同[1]。
但从致病因看,痤疮的产生主要源于患者自身内分泌失调及激素分泌功能障碍等,中医在调理、应对人体综合型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故本文选择从中药治疗痤疮角度对相关课题进行延展分析、对比研究。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粉刺、丘疹和囊肿。
中医草药作为传统的痤疮治疗方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痤疮的中医理论解析在中医理论中,痤疮被归类为“疮疡”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治疗应该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二、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1. 黄连清热汤黄连清热汤是治疗痤疮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草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燥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痤疮症状明显且伴有炎症的患者。
2. 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是一种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方剂,常用于治疗痤疮由情志不畅引起的症状。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薏苡仁、附子、黄柏等草药,具有调节肝气、清热排毒的作用。
3.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是一种疏肝理气、化瘀止痛的方剂,适用于痤疮由肝郁气滞、血瘀引起的情况。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川芎等草药,能够舒缓肝脏气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痤疮症状。
三、1. 单味草药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对单味草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丹参、鱼腥草、蒲公英等草药在治疗痤疮方面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 草药复方的研究除了对单味草药的研究,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不同草药的复方治疗痤疮的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将黄连清热汤与薏苡附子散相结合,发现这种复方治疗痤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方剂的治疗。
3. 中药外用的研究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在外用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研究发现,将一些中药制剂制作成外用面膜、洗面奶等产品,可以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状况。
这些中药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清除油脂和炎症等途径发挥作用。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痤 疮 属 中医学 “ 粉刺 ” “ 风 粉 刺 ” “ 、肺 、 面粉 渣 ” 范
( 热风热 蕴蒸 ) 中期 ( 热痰浊 瘀 阻 ) 晚 期 ( 凝 瘀 湿 、 湿 、 痰 血) 三个 阶段 。吴 快英 H 认 为 由于 素体 阳 热偏 盛 , 营 血偏 热 , 热外 壅 , 血郁滞 , 阻肌 肤而 发本病 , 因 血 气 蕴 或 过食 辛辣 肥甘 , 胃积热 , 经 上熏 , 随热行 , 壅于 脾 循 血 上 胸 面而致 。病 多属 实 证 , 证 。 因此 治疗 痤 疮 当 以清 热 肺 泻热解 毒 、 凉血散 结 消 痤 为 主 。扈 晓成 u 则 将 其 分
五脏六 腑 、 四肢百骸 不得 濡 养 , 肤 毛 发不 得 润 泽 , 肌 由
2 中 医 分 型 论 治
康 和生 活质量 造成 较 大 影 响 。近 年 来 , 由于 环境 污 染
“ 十一 五” 国家级 规 划教 材 ( 新世 纪第 二 版全 国高
加重 、 食 习惯改 变 、 神 压力 增 大 等 因 素 , 饮 精 导致 痤 疮 的发 病 率呈逐 年 上 升 的趋 势 。其 中 , 寻常 性 痤疮 最 常 见 , 发生 于脸 部 、 胸 、 好 前 背部 等皮 脂腺 分 布较 多 的部 位 。 因生丘疹 如 刺 , 挤 出 白色 碎米样 粉 汁 , 可 初起 为针
・
6 6・ 0
光 明 中医 2 1 0 2年 3月 第 2 7卷 第 3期
CG M M rh2 1 . 0 2 . J MC ac 0 2 V 1 7 3
中医药 治 疗痤 疮 研 究 进 展
许 鸿佳 邱 锋
摘要: 通过病因病机、 理法方药等方面, 综述今年来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状况。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尤其 是将“ 辨病” -辨体质” 与” “ t 相结合, 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并提出一些展望。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周 蜜1,王玮蓁2(11湖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1;21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 430022)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8)06-0063-02 中医学将痤疮谓之痤,《内经》早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郁乃痤”的记载。
据有关文献[1]报道: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40%,而在青春发育期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
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综述如下。
1 内服中药治疗111 辨证分型11111 肺经风热型:陆氏[2]认为,此证见皮疹以粉刺、炎性丘疹为主,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风,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11112 肺胃湿热型:眭氏[3]认为,油脂分泌较多,以炎性丘疹、脓疱疹为主。
治宜宣肺清热、通腑化湿,方用芩连平胃散加减。
11113 热毒血瘀型:痤疮经久不愈。
孙氏[4]以活血清肺法治疗此型痤疮。
11114 冲任不调型:陈氏等[5]认为,患者皮疹每于月经前加重。
治以调摄冲任、活血祛瘀。
方选二至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1115 痰瘀毒滞型:韩氏[6]认为,患者面颊、下颌及额部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囊肿或结节。
药用法半夏10g,石菖蒲15g,山慈菇15g,海藻15g,浙贝母10g,炮山甲10g(先煎),红花8g,当归1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
此外,徐氏等[7]认为,部分病人辨证属肝经郁热型,多见于脓疱性痤疮或月经前痤疮,并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治以疏肝解毒之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
还有人从肾论治,杨氏[8]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治之。
112 专方专药薛氏[9]用清解消痤汤辨证加减治疗80例。
方药:土茯苓、野菊花、虎杖、桑白皮、黄连、黄芩、赤芍、丹皮、生甘草、白花蛇舌草。
临床总有效率为90%。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痤疮取 得了较大 的发展 ,但 仍有一些 问 题 。痤 疮 的病 因病 机 没有 统 一认 识 ,缺 乏 统 一 规范 和 系 统的分型标准 ,影响了痤疮治疗 。因此 ,深入探讨痤疮 的病因病机 ,规范中医辨证分型 ,对发挥 中医防治痤疮 有积极 的意义。中医治疗结节、囊肿 、脓疱 、瘢痕疙瘩 为 主要 皮 损 的重 症 痤疮 疗 程 长 、效 果 不显 著 ,而对 于 已 经形成 的凹陷性疤痕更是束手无策 。因此 ,采用中西医 结合、多种治疗途径并用是今后痤疮治疗 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 [ 1 ] 吴 志华. 皮肤性 病 学 [ M ]. 广州 :广 东科技 出版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
唐
叶 。 陈 力
’ ( 1 . 南京 中医药大学2 0 1 1 级中医外科硕士研 究生,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2 .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 中图分类号 ]R 2 7 5 . 9 8 7 . 3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4) 1 1 — 1 0 6 5 — 0 2
3 中药 外治 中药 面膜 。辛卫 平 ¨ 用 丹参 5 0 g 、 白 花 蛇 舌 草
《 医宗金鉴 》日: “ 肺风粉刺肺经热 ,面鼻疙瘩赤 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 自 收功。” 《 诸病源候 论 》载 日 : “ 面疱 者 ,谓 面上有 风热气 生疱 ,头 如米大 , 亦如谷大 ,白色者是。”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篇 》日: “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认为肺热 、风热、湿热是主要 病因病机 。现代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 陈彤云归纳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素体 阳热偏盛 、 肺经蕴热 、 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酿生湿热 、上蒸 头面而发 J 。榻国维认为,阴虚火旺是痤疮的常见病机, 肾阴不足 ,相火妄动 ,肾水不能上滋于肺 ,可致肺 阴不 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 ,导致相火偏亢 ,热邪灼烧津液 , 炼液成痰 ,日久湿热痰瘀凝滞于面,发为痤疮 E 3 3 。黄莺认 为脾虚痰凝是痤疮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饮食伤脾 ,运化 失司,水湿内停 ,蕴湿生痰 , 凝滞肌肤而生疮 ¨ 。段行 武认为肝郁是痤疮的主要病机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郁 而化火 ,则 五脏功 能紊 乱 , 热 、湿 、痰 、瘀 乃生 ,经络 阻 滞 ,郁于肌肤 ,从而发疹 。烟建华提出痤疮于经期加 重 ,行 经后减 轻 ,两乳胀痛 ,烦躁 易怒者 ,其病 因主要 与 冲任 失调 有关 。 。 2 中药 内治 郑彩慧 采用五脏皮损分区法 ,结合皮疹 的颜色 、 形态 以及全身症状将7 5 例痤疮患者分为心气阴两虚型 、 肺经郁热型 、肝郁化火 型、脾虚湿热型、肾虚痰瘀型 , 分别予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白虎汤合泻白散加减 、柴胡 疏肝散加减 、茵陈蒿汤合温胆汤加减 、桃红 四物汤合温 胆汤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 8 4 %。李玢钰等 辨体质类 型治疗痤疮 ,将其分为阳虚型 、阴虚型 、气郁型 、血瘀 型 、痰 湿及 湿 热 型 、气 虚 型 、特 禀质 、平 和质 型 ,分 别 采 用 温 补脾 阳 、养 阴清 热 、宣 畅气 机 、活血 祛 瘀 、清 热 利 湿 、补 气 、避 免 接 触 异 物 、起 居 有 常 治 疗 。 陈 力 将 妇科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的中医调周疗法 引入痤疮治疗 中,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顺应月经周期 的阴阳气血变 化 ,临床疗效显著。经前期 ,阳长阴消 ,酌情加鹿角霜 等补 肾助阳中药 ;行经期 ,重 阳转 阴,阳气下泄 ,让位 于阴,为阴长阶段 ,配合川芎、钩藤、陈皮等疏肝 ,使气 血和盛 ;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则加女贞子 、旱莲草等 滋阴类药物 。杨柳将本病分为肺经风热 ,湿热蕴结,
痤疮的中医治疗进展_综述_

粉。洁面后将中药按摩膏涂于面部, 在负离子喷雾机的熏蒸下
同时根据经络走行按摩, 再敷中药面膜治疗。治疗 55 例, 总有
效率 83.6%。
王 永 明 [12]采 用 黄 连 、大 黄 、苦 参 等 共 研 成 细 末 , 加 入 硫 黄
粉 、医 用 淀 粉 制 成 面 膜 散 。 洁 面 后 外 敷 , 隔 日 1 次 。 治 疗 150
杖、丹参、白芷熏蒸、湿敷法外治热毒蕴 结型痤疮, 取得了较好
的疗效。
3 针灸治疗
慈勤仁等[15]采用分型取穴, 肺经风热: 大椎、曲池、合谷、肺
俞 、迎 香 、上 星 ; 胃 肠 湿 热 : 曲 池 、合 谷 、足 三 里 、内 庭 、颊 车 、攒
竹; 肝郁气滞: 肝俞、太冲、膈俞、三阴交。配合点刺放血。治疗
王 葆 琦[10]等 用 蒲 公 英 、大 青 叶 、苦 参 、龙 胆 草 、丹 皮 、金 银 花 、 野菊花、地肤子熏洗治疗痤疮。治疗 35 例, 总有效率 88.6%。
2.2 中 药 面 膜 史 萍[11]用 黄 连 、黄 芩 、丹 参 等 药 共 研 为 细 末 ,
一部分香油调成按摩膏, 一部分加入医用生石膏调匀为面膜
但纵观治疗痤疮的临床报道, 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 分型标准不统一,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疗效判定带有主 观性, 临床资料样本偏小, 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 对比设计少, 且 大多缺乏复发率指标, 使临床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不能提高。
今后在临床研究中, 应该严谨科研设计, 统一规范诊断及 疗效判定标准, 并对复发率进行调查研究, 从而提高中医药治 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的科学性。
范 瑞 强[4]治 瘀 热 痰 结 型 以 养 阴 清 热 、化 瘀 散 结 , 方 用 桃 仁 四 物 合 消 痤 汤 加 减 ; 治 阴 虚 内 热 型 以 滋 阴 泻 火 、清 肺 凉 血 , 方 用消痤汤为主治疗。 2 中医外治法 2.1 洗 剂 苏 丽 等[9]用 中 药 外 洗 治 疗 痤 疮 , 外 治 方 为 大 黄 、芒 硝(化)、皂 角 刺 、赤 芍 、红 花 每 日 2 次 。 治 疗 132 例 , 总 有 效 率 98.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
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李明亮等[7]对杨柳教授的四种证型分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中指出,痤疮大致分为肺经风热型、湿热蕴结型、冲任不调型、痰瘀凝结型四个类型,并以枇杷清肺饮、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柴胡疏肝汤进行辨证加减[8]。
3 中药疗法
中药内服则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确定治则治法,选方定药;外用则多制成面膜外敷患部。
所用药物功效多为清热祛火、凉血解毒、祛湿散结等。
王学军等[9]研究发现以枇杷清肺饮加减变方为基础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
陈志宏等[10]运用芍药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血虚型痤疮患者30例,总有效率93.3%。
曾小平等[11]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辛夷清肺饮能改善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性激素水平紊亂的状态。
黄涛等[12]等研究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4%及90%,清痤养颜面膜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其中以肺经风热证最佳。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治疗痤疮应用广泛,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等均有应用。
陈丽姝等[13]指出,对于激素水平异常所导致的痤疮,针灸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紊乱情况。
张新普等[14]将84例虚内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痤疮局部挑刺治疗并取穴足三里、涌泉,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采用针刺,总有效率为78.5%。
表明针灸对患者阴虚体质状态和痤疮皮损的改善情况具有明显的优势。
王秀刚[15]临床上用针灸疗法和西药治疗痤疮,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7%。
李梅娇等[16]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放血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
治疗组总有效率81.63%,对照组总有效率52.04%,放血疗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于痤疮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田广等[17]通过文献统计,总结出耳穴贴压治疗痤疮的用穴情况,指出耳穴贴压疗法简单便捷,疗效显著。
5 讨论
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与治疗由来已久,古代医家对此颇有研究。
例如《内经》、《诸病源候论》、《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均有关于痤疮的探讨与论述[18]。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例如风热外袭、肺胃湿热、肝气化火等,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的作用。
同西医疗法相比,中医疗法例如内服中药、针灸等使用历史更为久远,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疗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燕,傅杰英.浅论难治性痤疮的针灸诊疗[J].新中医,2013,45(2):158-159.
[2]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205.
[3]于红红,韩峰,孙丽凤,田维毅.蔡英奇分期论治痤疮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7):591-592.
[4]苗建章,张婷,唐远山.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2014,35(6):728-729.
[5]田晓翔,田鹰.肺风粉刺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5):74-75.
[6]苗建章,张婷,唐远山.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2014,35(6):728-729.
[7]李明亮,杨柳,黄文婧,等.基于杨柳教授4种证型分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456-457.
[8]钱江,杨柳.寻常痤疮辨证论治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7.
[9]王学军,郑楠,安月鹏.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肺胃热盛型寻常痤疮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9):1799-1801.
[10]陈志宏,谢秀俊,程立红.芍药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血虚型痤疮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2):67,78.
[11]曾小平,喻国华.辛夷清肺饮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2):1648-1650.
[12]黄涛,张衍,钟江,黄云淑,黄为阳.清痤养颜面膜治疗不同证型痤疮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4):24-25.
[13]曾丽蓉,屈乐言,马彩茗.浅谈中药对药分期治疗痤疮[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073-2075.
[14]张新普,薛丹,童亚男,等.针灸改善体质状态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41-744.
[15]王秀刚.针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7(5):41-42.
[16]李梅娇,王鹏,蔡敏,等.穴位放血联合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2):127-130.
[17]田广,孙树香.耳穴贴压治疗痤疮的用穴概况[J].江西中医药,2012,43(10):56-58.
[18]何琦,田丰.痤疮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