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痤疮

合集下载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从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包括内治疗法、内外结合疗法等方面入手,对近年来文章进行分析总结,提示中医内外合治痤疮疗效最佳。

标签:痤疮;中医药;治疗;现状寻常型痤疮(简称痤疮)是一种与皮脂腺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0%,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皮脂腺的快捷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同时毛囊上皮角化过度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大量皮脂排出障碍,继发条件致病菌感染,疮疱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性皮损。

目前,对痤疮的治疗,包括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由于西药副作用大,下面谈谈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

一内服中药1:林静采用内服中药: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三棱10克益母草12克夏枯草1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薏仁10克每日一剂30天后,总有效率为90.6%。

2:董菊萍等采用消痤汤:丹参2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仓术10克黄柏10克薏仁30克牛膝15克蒲公英30克前仁15克大黄10克女性患者加益母草10克每日一剂30天后,总有效率为89.5%。

3:马友采用批杷清肺饮:枇杷叶15克山楂20克石膏20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骨皮15克生地20克桑白皮20克鱼腥草30克蛇舌草15克生甘草6克湿热流泽者加薏仁20克丘疹、结节硬肿者加三棱9克粉刺红肿者加金银花20克每日一剂20天后,总有效率92.5%。

4:杨敏采用消痤汤:金银花15克桑叶12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生石膏20克(布包)板蓝根15克生地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贝12克夏枯草12克栀子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生甘草6克便秘加大黄3克;痛经或月经量少加地龙5克;结节、囊肿坚硬加穿山甲3克别甲3克。

30天后,总有效率95.45%。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姓名:陈某,性别:女,年龄32岁,2012年9月3日就诊于中医馆李医生门诊部。

主诉:脸上痤疮严重,面部皮肤起丘疹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脸部就开始起痤疮,面部皮肤持续起痤疮(丘疹),微疼,微痒。

最近脸部痤疮严重,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反复发作,曾在市中医院治疗,开有消毒药水涂抹,维生素B2,B6。

效果不佳,特到中医馆寻求中医诊治。

检查:面颊口周下颌可见暗红色、近皮色丘疹、散在不融合、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经常便秘、月经尚正常。

诊断:痤疮。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10g,荆防10g,黄芩10g,黄连10g,大黄10g,苦参10g,茵陈30g,熊胆粉0.5g,滑石粉30g,甘草10g,知母10g,连翘10g,牛蒡子10g,座疮散1包外擦。

二诊:9月11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症有好转、再以上方调理。

三诊:9月25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此时月经已过、量多色可、面部新出现丘疹1个,舌淡红、苔薄黄。

继续上方,去荆防、滑石粉,加栀子10g,枇杷叶10g,石膏15g。

四诊:10月2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已无新疹出现,但有大便稀薄症状,舌淡红。

再以上方增加石膏10g,继续服用。

五诊:10月9日复诊,患者再无新疹出现、饮食正常,再以上方调理,加座疮散、美白面膜修复印痕。

六诊:10月18日复诊,患者药后再无疹出现、容颜白嫩有光泽、再守上方不变善后,巩固疗效。

后治愈,再无就范。

在治疗痤疮时,消毒水只能清洁面部,并无治愈效果,维生素B2,B6有一定的调节内分泌抗击预防皮炎的作用,可针对面部痤疮并起不到根治的效果。

而中医药方,可通过温经活血,促进皮肤生理循环,清除毒素等特性,达到预防痤疮,根治痤疮的效果。

仲华国医馆2013年08月5日。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苏丹(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

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

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

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

以致粟疹累累。

肝主疏泄和藏血。

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

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

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

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热。

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

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

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痤疮(粉刺)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粉刺)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是临床常见病,病程慢性,部分患者可遗留瘢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痤疮提供指导性意见。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

初发者多由肺经风热、湿热内蕴,肺胃热邪上熏头面而致,久者痰瘀互结而出现结节、囊肿甚至瘢痕。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肝郁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

1 治疗原则以皮疹辨证结合整体辨证,中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同时应注意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辨证有所侧重。

青春期痤疮,多从肺、胃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多从肝、肾论治[1];久治不愈者,多存在本虚标实,应注意补泻兼施。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联合合适的外治方法可以加快皮疹消退,减少后遗瘢痕的形成。

2 治疗方法2.1 辨证论治2.1.1 肺经风热证皮疹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疏风清肺。

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

常用药物:黄芩、桑白皮、枇杷叶、银花、蒲公英、连翘、生甘草等。

2.1.2 湿热蕴结证皮疹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皮疹红肿疼痛,或伴有口臭,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茵陈蒿汤、泻黄散加减治疗[3]。

常用药物:茵陈、焦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赤芍、生山楂、薏苡仁、鸡内金、枳实等。

若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等以脾虚湿蕴为主者,上方酌减茵陈、焦栀子,加苍术、茯苓、陈皮等。

2.1.3 冲任不调证皮疹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结节,色暗红,或伴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血块、经前皮疹加重。

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脉弦细。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4]。

常用药物:焦栀子、丹皮、柴胡、当归、赤芍、黄芩、陈皮、金银花、连翘、白术、茯苓、甘草;若肝郁化火伤阴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表现者,上方去柴胡、焦栀子,加女贞子、旱莲草等。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1. 清热泻火方
- 材料:黄连、黄芩、黄柏、地黄、知母各10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解郁方
- 材料: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健脾化湿方
- 材料: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泽泻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滋阴降火方
- 材料: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养血润燥方
- 材料: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外用敷药方
- 材料:金银花、野菊花、黄柏、白芷、薄荷各适量。

-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于痤疮
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 中药治疗需一定时间,患者应有耐心,不宜频繁更换处方。

-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若痤疮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以上处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痤疮的中医治疗

痤疮的中医治疗
本人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 ,疗效较 为 满 意 ,现 总结 如 下 。
肺 胃热 盛 汪 :表 现 为 面 部 皮 肤 溢 出 、 毛 囊 性 丘 疹 、白头 粉 刺 及 黑 头 粉 刺 、心 烦 广】渴 、大便 干燥 、小 便短赤 、舌 质红 、苔 薄 黄、脉弦滑 ,治疗以清泻肺 胃之热为主 ,叮 用枇 杷 清 肺 饮 加 减 ,如 桑 皮 、炙 杷 叶 、黄 芩 、生地 、栀子 、连翘 、苦参 、泽泻 、焦_三仙。
论 著 ·社 区 中 医 药
C … N ESE C O M M UN I15' 0 0 C TO S
痤 疮 的 中 医治 疗
张秉 满 817000青 海 德 令 哈 市 红 光 卫 生所
doi:10.3969/j.issn.1007 —614x.2010
34.166
痤疮是皮肤科 常见病 ,好发于青 春期 男女 ,是毛囊 皮脂腺 的慢性 炎症 ,发病 因 素很 多 ,包 括 内 分 泌 冈 素 、毛 囊 皮 脂 腺 导 管有 角化 异 常 因 素 、微 生 物 感 染 、免 疫 学 因 素 等 。
巴 结转 移 灶 完 全 消 退 率 分 别 为 76.9% 、 鳞癌 29例 ,高分化鳞癌 1例。临床分期 :
66.7% ;放 疗后 无远 处转 移 生存 率 分 别 为 Ⅱ、Ⅲ 、Ⅳ期分别 为 14、11、5例 。对 照组
90% 、80% (P>0.05);生 活 质 量 变化 ,两 3O例 ,男 26例 ,女 4例 ;年 龄 24~68岁 ,
资 料 与 方 法 2007年 6月 ~2009年 10月 均 经 鼻
咽部活检病理确 诊为鼻 咽癌 的初 治病例 6O例 ,鼻 Ⅱp4癌 分 期 按 1992年 分 期 标 准 … ,Karnofsky评 分 ≥80分 。按 数 字 表法随机分成黄 芪注射 液配合 放射治疗 为治疗组 (30例 )及单纯常规放疗为对 照 组 (30例 )。 治 疗 组 30例 ,男 24例 ,女 6 例 ;年 龄 26~66岁 ,平 均 46岁 ;病 程 1~4 个月 ,平 均 2个 月 。 组 织 学 类 型 :低 分 化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一)内治法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

脾胃湿热证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

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

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

每周治疗1—2次。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病情况
❖ 临床表现,部位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多脂 区,偶而也发生于其它部位,对称分布,颜 面中央尤其是鼻部及眼眶周围常不受侵犯。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丘疹性痤疮 皮损以炎症性丘疹为主,丘疹 中央可有黑头粉刺或半透明的脂栓。
发病情况
❖ 脓疱性痤疮 皮损以脓疱、炎症丘疹为主, 脓疱多发生于丘疹顶端,破溃后有粘稠的脓 液流出。
❖ 硬结性痤疮 炎症浸润较深时,脓疱性痤疮 可发展成厚壁的结节,大小不等,呈暗红或 紫红色。持续时间长,有的逐渐吸收,有的 化脓破溃形成瘢痕。
发பைடு நூலகம்情况
❖ 囊肿性痤疮 除以上皮疹外深部的炎症也可 形成巨大的脓肿,有的含有较大的黑头粉刺, 在囊肿内含有带血的胶冻状脓液,以后发生 明显的瘢痕,有的形成瘢痕疙瘩。
❖ 脾虚湿热:脾虚则水湿不得运化,积聚 于里,蕴而生热,湿热胶结上蒸颜面而 成。
❖ 热毒夹瘀:热毒炽盛壅遏气血形成瘀证。
五 、中医辨证论治
❖1.肺经血热型: ❖临床表现: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疼痛或有脓
疮,苔薄舌红,脉细数。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 ❖方剂:枇杷清肺饮加减 ❖常用药物:枇杷叶,生地,赤芍,桑白皮,地
一、痤疮的概况
❖ 青少年男女,正是皮肤最富有光彩的时期, 但这个年龄由于激素分泌旺盛,很容易得 一种俗称叫“青春痘”的疾病。这种病在 医学上叫做痤疮,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引 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 发病率高。
痤疮的概况
有报导,青少年中发病率为45-90%, 13岁以前患病率女高于男,多为闭合型 (丘疹型)。13岁以后男高于女,皮损 为多样化。目前其发病年龄已多极化, 不再是青少年专利,总体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病机
1)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角化 这种异 常的角化可使毛孔堵塞,内容物排出不畅而 堆积,形成微粉刺。以后进一步形成粉刺, 近来研究表明皮脂中的亚油酸与毛囊口异常 角化有关。痤疮患者此亚油酸水平降低。
病因病机
2)皮脂分泌增多 痤疮患者局部皮脂较正常 人明显增加,可能与雄性素的作用有关,给 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骨皮,丹皮,黄芩,生山栀,生石膏,蛇舌草, 生山楂,生甘草。
中医辨证论治
❖2.肠胃湿热型: ❖临床表现:皮疹红肿疼痛,伴有便秘、溲赤,
纳呆腹胀,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通腑 ❖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赤芍,茵陈,生山栀,黄芩,
黄柏,生大黄,蒲公英,生苡仁,车前草,生 甘草。
四 、病因病机
(一) 现代医学认为寻常痤疮发病 机制复杂,主要有雄性素作用及皮脂 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导管角化异 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及 炎症反应等几个方面:
病因病机
皮脂腺功能亢进 P.acne(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
漏斗部角化过度 宿主的炎症反应
粉刺(开放 闭合) 脓疱 丘疹 结节 囊肿 瘢痕形成
病因病机
❖ 肺经风热:面鼻属肺,肺卫不固,外 感风热,肺经风热蕴阻肌肤,肌肤不 和,而致本病。
❖ 肠胃湿热: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 刺激之物,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 职,湿热内生,结于肠内,不能下达, 反而上逆,阻于肌肤而成。
病因病机
❖ 痰瘀互结:热瘀互结阻滞经络,津液不 得输布,煎熬成痰,痰热互结而成。
❖ 职业性痤疮,常发生于接触煤焦油、石蜡、 机油的工人。丘疹密集,伴发毛囊角化,面 部,手背,肘膝都可以发生。
鉴别诊断
❖ 酒渣鼻,发病年龄比痤疮晚,大多为壮年, 尤以中年女性为多见,皮损只发生在面部 (以中央部为主),发疹较单纯,常伴毛细 血管扩张。
鉴别诊断
❖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多见于成年人,损害 为半球状或扁平的丘疹,往往对称分布于颊 部,眼睑及鼻唇沟,在下眼睑往往有数个丘 疹融合成堤状,无黑头粉刺,用玻片按压丘 疹时可以显出黄色或褐色小点。
发病情况
❖ 萎缩性痤疮 丘疹或脓疱性损害破坏腺体, 引起凹坑状萎缩性瘢痕。
❖ 聚合性痤疮 是痤疮中最严重的一型,包括 各种类型损害,其中有粉刺、丘疹、脓疱、 脓肿、囊肿及破溃流脓的瘘管,愈合后形成 显著的瘢痕疙瘩,有的患者损害发生在背部 下方、臀部及股部。
三 、鉴别诊断
❖ 溴、碘所引起的痤疮样药疹,有服药史,皮 损为全身性,没有典型的黑头粉刺,发病年 龄不显。
病因病机
3)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主要与痤疮丙酸杆菌 (PA)的感染有关。痤疮患者PA数量增加; 抗菌治疗后PA减少且与临床症状有平行关系; PA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病因病机
4)内分泌 主要与雄激素代谢有关,研究表明 部分女性患者循环中雄性素增高,也有实验 表明皮损区二氢睾酮明显增加,说明雄性素 的局部代谢异常也与发病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
❖3.痰瘀互结: ❖临床表现:皮疹经久不愈,炎性结节,囊肿,
伴有凹凸不平疤痕,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失 眠多梦,大便干,舌红或暗红,苔薄黄,脉弦 滑。 ❖治疗原则:化痰清热,活血化瘀 ❖方剂:化瘀散结丸 ❖常用药物:全瓜蒌、胆南星、陈皮、半夏、昆 布、三棱、莪术、桃仁、红花。
中医辨证论治
❖ 热毒夹瘀型: ❖ 临床表现:皮疹以脓疮、炎性丘疹为主,疼痛,伴有口干、口
臭、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方剂:五味清毒饮合黄莲解毒汤加减 ❖ 常用药物:黄芩、黄柏,栀子、石膏、野菊花、金银花、蒲公
英、紫花地丁、当归尾、桃仁、红花。
中医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5)遗传 基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但因有很多 因素影响,故从遗传学角度难以预测其发病 及严重性。
病因病机
6)系统性用药 雄性素、避孕药、皮质类固醇 激素、卤族元素的药物(碘剂、溴剂)、抗 结核药、抗癫痫药等。
7)其他 潮湿、热、情绪压抑、外伤、饮食等 也有关。
病因病机
(二) 中医认为痤疮属肺凤粉刺范畴。从 文献可以看出痤疮的发病与肺热有关。临床 中患者多为青年阳盛之体,阳常有余,多伴 有热象,加之进食发物或精神紧张,外用品 刺激等,则易出现热毒袭于上部而成为痤疮。 在本病过程中热毒贯穿始终,随着热毒入侵, 由表及里,由经入络,病情逐渐加重,最终 热毒阻滞经络,生瘀生痰,热痰瘀结而致囊 肿结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