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阳病

合集下载

太阳病的症状

太阳病的症状

太阳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太阳病的症状*二、太阳病的并发症*三、太阳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太阳病吃什么好2. 太阳病不能吃什么太阳病的症状《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

1、太阳伤寒证。

为寒邪袭表,正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宜辛温发汗,方用麻黄汤。

2、太阳中风证。

为外感风邪后,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3、太阳蓄水证。

为太阳经邪气影响膀胱腑气,气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发汗,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

治宜通阳行水,方用五苓散。

4、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随经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

治宜泻热破结,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太阳病的并发症1、继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窦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

2、继发细菌性肺炎流感患者可能发生如下三种肺炎,即除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外,还可能出现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以及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

3、Reye综合征(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

4、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肌炎,儿童比成人多见,表现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疼痛和压痛,可发生下肢搐搦,严重者不能行走。

乙型流感病毒较甲型更易发生这一并发症。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含量短暂升高,患者3~4天后完全康复。

太阳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太阳病吃什么好饮食适宜原则: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饮食适宜:1.1、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

1.2、宜吃富含高蛋白营养物质。

1.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解读太阳病

解读太阳病

二 怎样判定太阳病
①以太阳病提纲为主 古人经过长期临床用药治病经验观察,总结出太阳病的症
状特点,即太阳病提纲,这就是《伤寒论》中的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判定太阳病,即表阳证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 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 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 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准确。 提纲在现代更有重大意义,人们往往以“相当于西医什么病” 去思维,而这里强调了不是指具体的病,既不是西医的什么病, 也不是中医的个别的病如感冒),而是指各种病患病后症状反 应在表的阳证,是独特的经方概念。
属张冠李戴,不应当再墨守下去……因风性疏泄,所以自汗脉缓 名为中风。寒性凝敛,所以无汗脉紧,名为伤寒。仍是用病因解释
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 朱肱: 躁者。用大青龙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也。大抵
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 则伤营。
熊 : 寒邪侵袭太阳经脉……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气失宣。
结果: 8时服药一煎后汗出,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
度,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案4:皮肤病 王某,女,13岁 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
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 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倪海夏: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也可 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经方原旨: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
误读传统2:中风是中于风:以病因解释
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 风者,卫中风。程郊倩、章虚谷类同;错误认为:桂枝汤治伤风?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辨证纲要
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真正含义是什么?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真正含义是什么?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真正含义是什么?展开全文“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

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

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很象一种动物: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在《黄帝内经》中也作为经络名字出现。

阴虚阳虚是中医用语,针对某些症状而称。

六个名词的字面含义?十二经中,三阳哪个阳气最盛,次之,最次;三阴哪个阴气最盛,次之,最次?为什么?你好,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气最盛,阳明次之,少阳最次。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盛,少阴次之,厥阴最次。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阳气和阴气的量的多依少。

太阳,太者大也,巨也,阳明,明者著也,少者,小也。

太阴、少阴厥阴,次类推,厥阴为什么最少最小,厥者,尽也,绝也。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条文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白话解读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太阳病,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风温、温病。

一般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得之八九日,是指得到一段时间以后。

2、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发热,又会怕冷,发热的时候比较多,恶寒的时候比较少,这说明,患者的抵抗力比较强。

3、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意思是病人没有想呕的感觉,且大小便很正常。

病邪在入侵人体初始,入侵的是肌表,得的是太阳病,再往里一点就是阳明,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邪会转化为热症,病人会便秘或燥渴。

如果口渴,往往大便也有秘结的问题,就是进入阳明了。

如果再往再深一点入侵就是少阳,到了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说明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4、一日二三度发。

意思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突然发热,突然发冷。

这是正邪两气在反复斗争。

而且在一天内斗争频繁,说明患者的正气还在。

但有点不够力度,欲胜还败。

这种反复斗争说明了一个结果,要么身体的阳气不够,但在恢复,一边恢复一边与邪气作斗争;要么就是身体虚掉了,正气节节败退,但仍在抵抗,正在边打边退,也出现反复斗争。

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5、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倪注经验: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

太阳病3

太阳病3


用治外阳虚兼表。
桂枝汤兼证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
去芍药汤主之。(21)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桂枝汤兼证

病机:表邪未尽,胸阳受损 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阳虚甚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宜于胸阳不足之胸满。
脉浮紧,身疼痛为表证,若兼见营血不足之尺脉迟, 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耗液,营血更伤。
THANKS!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 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也故也。麻黄汤主之。(46)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何以服药后心烦,目瞑? 病重药轻,由于外邪郁闭日久,病程较长。阳气受 郁遏亦重,药虽中病,只能稍挫病势,而不能使邪 外解。
桂枝汤禁例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

前人所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就是指此而言, 服桂枝汤后,辛温助热动血,胃热上逆,则可能会 导致吐脓血等变证。
桂枝汤兼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太阳经脉经气不利 外邪袭表,卫虚不固
桂枝汤兼证
衄家是经常患鼻衄的病人,多系阴虚肺燥,阴血不足。 如有表证不可发汗。否则发汗更伤阴液,阴血更损, 筋脉失养则额上陷,脉急紧。血不养目,则直视不能 转动,心神失养则失眠。
麻黄汤禁例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 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汗家阳气阴液俱虚。重发汗则阳气阴液更伤,心神失 养则恍惚心乱,尿道失滋则小便已阴疼。

太阳病3(10)

太阳病3(10)
真热假寒 “反不欲近衣”——邪热壅遏于内——“热在骨髓”(里)
太阳病 4
寒热真假辨别表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望 诊
舌淡,苔滑润,颧红如妆 舌红,苔黄燥裂,质红绛,面色晦暗 ,有时烦躁,状若阳证, ,神情昏昏,状若阴证,但目张有神 但精神萎靡,似睡非睡。 ,扬手掷足,谵语烦乱,喜敞衣被。
闻 诊
语声细微,气息低弱,口 鼻气冷,口无秽恶,大便 无恶臭。
太阳病 5
(120)太阳病误吐脾胃受损的变证
太阳病,恶寒发热——发汗解表 表解里伤,中阳虚损——汗自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
误吐 一二日吐之——胃气已伤——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胃阳大虚,虚阳躁动——不喜糜粥,欲食 冷食,朝食暮吐
治疗:温胃散寒,和胃止呕——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太阳病 6
“发汗过多” “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近压心胸部
阳随汗泄,心阳受损 ) “心下悸、欲得按” 胸闷、气短、乏力
太阳病 28
桂枝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受损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方 【方义】桂枝:辛甘——入心助阳 辛甘合化
炙草:甘温——补中益气 温通心阳
太阳病 29
(118)火逆致心阳虚烦躁证证治
“火迫却之” ——火疗强迫发汗
汗出过多 阳随汗泄
“亡阳”(心阳亡失)——心失所 养
胸阳虚损,引动痰饮——痰饮扰心
惊惕不安 狂动 卧起不安
太阳病 32
桂枝加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亡失,心神浮越,痰饮扰心 【治法】温补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饮 【方药】桂枝去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方义】桂枝、炙草——辛甘化阳,以复心阳
香豉
和胃降气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太阳病的治疗经证府证病位不同,经证在表,故治疗宜以解表为主。

《内经》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邪在肌表的治疗法则。

府证在里,蓄水宜治以化气利水,蓄血宜治以攻瘀逐血,现分别论述如下:(一)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方法只须调其营卫,自可汗出病解。

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又凡是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候,都可用以治疗,不仅限于太阳中风一证。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桂枝辛甘而温通卫阳,芍药苦酸而和营敛阴,这两味药相伍配合,在发表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佐芍药以和营,甘草取其调和诸药。

是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并不是取其直接发汗的作用,而是在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之邪亦随之而解。

咨服药后的几点注意:1.桂枝汤本身不是发汗剂,但邪在肌表者须从汗出而解,故在药后片刻最好吃些热的稀粥以助药力,并宜温覆,使易于酿汗。

2.注意微汗而不宜汗出太多,中风证本自汗出,如汗出太多,邪反不易尽去,且有亡阳之变。

3.汗后,证状已全部消除,则不必尽剂,如病犹不解,可连续服。

4.药证相符而服汤后反烦不解,是因经热太甚,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泻其经热,然后再服桂枝汤。

桂枝汤治禁:原则上讲,凡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都属于桂枝汤的禁例,今所提出的是指疑似之证,可与不可之间的禁例:01.表实无汗者禁用,因桂枝汤只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而不能开表发汗,故太阳中风证投之有效。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证,便非其所宜。

如以治表虚之药而治表实之证,即犯实实之戒。

见不2.凡内有湿热,特别是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桂枝汤中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容易引起呕吐,所谓“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此意。

3.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里阳素盛或里已化热,即有中风见证,亦当禁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②稍重的针刺期门以泄血热。 ③重的服用小柴胡汤清解血热。
第4页/共74页Βιβλιοθήκη 热入血室医案张××,女,32岁,患病已经46天。初病头痛,发热恶寒, 体温39°7C,经治疗无效。
患者发病恰逢经期,经行2天即止,此后症状以烦躁为甚,神 情呆滞,意识模糊,至夜则胡言乱语。如此住院9天不效,体温波 动在38°C以下。
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苔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 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 且有口渴之证。
辨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 胀满。此病单纯治肝、脾则无效。
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 处方:柴胡10克 黄芩6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干姜6 克 花粉12克 牡蛎12克 连服5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 之药善后。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 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炙甘草二两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瓜蒌根、 牡蛎并用,逐饮散结;桂枝、干姜、炙 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饮。
第10页/共74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腹胀
刘××,男,35岁。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 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 法可解。遂延余会诊。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阳微结的治疗)(148)
第12页/共74页
[词解] (1)阳微结:较轻的少阳兼里实证,用小
桂枝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柴胡四两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而成,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第7页/共74页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
[原文]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
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 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第5页/共74页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 枝汤主之。(146) [词解] (1)心下支结:感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之 意。
第6页/共74页
[释义] 提要:少阳兼表证证治。 (1)病因病机 太阳病日久不解,表病传里,邪入少阳,经气不利。 (2)主症 太阳表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少阳证候:微呕,心下支结 (3)治疗 和解少阳、兼以表散 (4)方药 柴胡桂枝汤
第8页/共74页
[释义] 提要:少阳兼水饮证 (1)病因病机 表证已罢,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 (2)主症 往来寒热、心烦——邪正交争,少阳之邪内扰。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水饮内停 (水饮尚未犯胃,故不呕)。
第9页/共74页
(3)治疗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142~145)
1.太阳与少阳并病证治(142)
[原文]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
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词解] (1)大椎第一间:即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 间,属督脉。 (2)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经。 (3)肝俞:在第九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经。
诊患者精神不爽,表情呆滞,不识亲人,不知所苦,拒绝诊 病,动作重复不自止。至夜则妄言妄见,出现异人怪物。经反复 询问,始知其头感昏蒙,身沉乏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腹部 按之有不适感,舌苔白厚,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涩。据其脉证, 当为热入血室证。遂投小柴胡汤加丹皮一剂,柴胡12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 克 甘草6克 丹皮10克 生姜10克,水煎服。服药 当夜未妄言妄见,第二天月经复来,色黑,有血块。精神好转, 胃脘痞满消失,食欲增加,体温37.5°C以下。又予3剂,诸症消 失,体温正常。因患者略感健忘,脉沉细,舌质有瘀斑,考虑为 下焦素有瘀血所致,故以桂枝茯苓丸该改为汤剂,予2剂善后。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45) [词解] (1)血室:一指子宫,《类经附冀》:“医家以冲任脉盛于此,则 月事以时下,故名曰血室。”二指肝脏,《伤寒来苏集》:“血 室,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名曰血室。” (2)上二焦:指上焦和中焦。
(4)期门: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当第六肋间隙
取之,是肝之募穴。
第1页/共74页
[释义] (1)太阳与少阳并病病因病机 表病传里,邪热内扰。 (2)主症 头痛、项强、昏眩,或时如结胸、胃脘胀满等证。 (3)治疗 ①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解表祛邪 ②不可发汗—发汗虽可使表邪解,但辛温之剂必增重内热,热
(《伤寒论十四讲》)
第11页/共74页
四、阳微结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 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阳微结脉证)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 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 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阳 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
第3页/共74页
[释义] (1)热入血室 妇女在月经期间患外感病。 (2)病因病机 经水适来,血室空虚,外邪易乘虚而犯,并内扰神明。 (3)证候 ①主症:月经期间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头痛。 ②次症:胸胁苦满,神志症状如谵语等。 (4)治疗 ①轻微的不需要治疗,阴阳自和可自愈。(如106条:太阳病不解,
扰神明,引起谵语,脉弦等变证。 ③误汗后谵语不解者,刺期门—以泄血热。
第2页/共74页
2.热入血室(143,144,145)
[原文]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
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14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 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