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系列:第02讲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解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ppt优秀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ppt优秀课件

虚词词性
代 词 副 词 介 词 连 词 助 词 叹 词
文言虚词简介 P语文基础知识手册443-450
代 类: 词 ①人称代词。
③疑问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②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文言文阅读之 文言虚词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2讲文言虚词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2讲文言虚词课件

3.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指没有实义而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 之、者、其、言、有、止。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二、6大推断技法练中悟通
[文言精读]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1 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 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2 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3 白陵使韩 琦,琦曰:“范纯礼岂.○4 不知此?将.○5 必有说。”他日,众质之.○6 , 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7 与.○8 百县均赋, 曷若置此,使之.○9 奉常时用乎.○10 ?”琦是其对。还朝,用为.○11 三
6.谦敬副词 表示对对方恭敬和对自己谦卑的副词,无实在意义。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谨.(敬辞)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猥.(谦辞)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7.指代性副词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指代‘我’)遣归。”(《孔雀东南 飞 并序》)
○12 以: 介词,凭借
○13 一: 副词,一概
○14 之: 代词,代边事、调度等
○15 其: 代词,其中
(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 既而、斯须。 “既.而.(一会儿)儿醒,大啼。”(《口技》) (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 “群臣惊愕,卒.(通‘猝’,突然)起不意。”(《荆轲刺秦王》) (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将要)为所虏!”(《鸿门宴》) (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 “卒.(最后)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语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常见文言虚词分点突破)ppt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常见文言虚词分点突破)ppt课件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 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 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 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 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 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 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 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 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 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 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
5.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之”常见的用法如下: (1)在“先妣抚之甚厚”中,“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 词,代“妪”,可译为“她”。 (2)在“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3)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 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4)在“辍耕之垄上”中,“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 “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 是虚词。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精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驾驭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驾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驾驭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pptx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pptx
2-2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
虚词解读
(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 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 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
下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 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连词, 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 “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 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词,代 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
推断方法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技法四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 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 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 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 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 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 势”。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为 连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词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 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其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为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牛刀小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6、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实战演练二
有富民李老者,妻生一女,无子,赘某甲于家。久之,妾生 子,名一飞,育四岁而李老卒。李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 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即汝阴德矣。’于 是出券书云:‘李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婿乃据有李业不疑。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 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乃更其句 读曰:‘李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 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快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他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词 性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课标要求】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考查重点】实词注重词义的理解落实,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

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

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主要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2、选词填空。

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备考策略】1、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问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3、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4.代入检验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中考的虚词题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再以此推断另一个虚词的用法。

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例题剖析】【例1】(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一、要点梳理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结构或者内容上的作用,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阅读文言文非常重要。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代词。

另外,还有三种特殊现象:①兼词。

如“诸”、“焉”。

②虚词连用。

如“也哉”、“也乎哉”。

③复音虚词。

如“于是”、“无论”等。

高考大纲里要求掌握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一)而“而”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词,是属于假借。

“而”主要作连词、代词、复合虚词。

1.连词“而”作连词时,主要表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和起目的、修饰作用。

①空中而多窍。

(《石钟山记》)句中“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句中“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秦论》)句中“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句中“而”表转折关系。

译为“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出来,但是它比蓼蓝更深”。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句中“而”表假设关系。

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即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句中“而”连接的前后内容属于因果关系。

译为“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极尽游览的乐趣。

”⑦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句中“而”后面的部分属于前部分的目的。

译为“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⑧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句中“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系。

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为“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译为“都是被逼迫的,君是这样妾我也是这样”。

3.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何”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何”在金文中是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1.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或“也”,可译为“为什么”或“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4.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5.复合虚词【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①“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于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译为:①在。

②向、跟、同。

③对、对于。

④到、自、从。

⑤给、由于。

⑥比。

⑦被。

2.复合虚词【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五)乃1.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2.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译为①于是、就、这才、才。

②却、竟、反而、只。

4.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