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目标和重要里程碑。

它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来看,它的意义和价值是综合的、系统的、长远的。

一、经济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个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贫富差距逐渐得到缩小,这样的稳定和和谐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其次,它可以推动产业升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更加复杂的消费需求,这将为中国制定更加广泛、更加科学的产业升级策略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再次,它可以促进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只有小康社会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加稳定和有序的政治环境,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经济环境,进而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社会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这将使得全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稳定。

其次,它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基础。

全面小康社会可以使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并得到有效的治理,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

通过治理社会问题建设小康社会,才能让社会更加文明和进步。

最后,全面小康社会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前提。

国家的安全建立在国民安全的基础之上,如果国民生活稳定,国家的安全将更加牢固。

三、文化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更加广泛的人口覆盖下促进文化传承和习惯的形成。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促进文化形态多样化,促进行业理念多样化。

同时,随着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进而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1. 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收入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5. 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包括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社会救助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6.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7. 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维稳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8. 军队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旨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党中央确定的战略任务。

它是指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点如下:一、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其他各个领域的基础和保障。

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创新驱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努力增加人民的收入,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保障,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居住地。

五、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深化国有企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覆盖,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实施措施。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推动力。

中国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我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扶贫攻坚工作,让更多人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二、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关注经济方面的发展,更要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加大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医疗条件和保障不断改善,社会福利体系日益健全。

这些举措使得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监测、治理和修复。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此外,我国还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为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民生保障实现小康社会,必须注重民生保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大了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力度。

通过实施“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五大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国家安全实现小康社会离不开国家的安全保障。

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国家安全的不断提升为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六、我对小康社会的期许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期望和愿望。

我希望在小康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是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是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是指
全面小康中的“全面”主要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二是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四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3.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与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统筹发展稳定、加强党的建设。

5.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涉及的六个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六个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

•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目标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路径是推进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人民的普遍幸福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建设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民生建设目标:建设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共进步、共享发展的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4. 政治建设目标: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5. 文化建设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的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小康社会具体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福祉的高度关注和承诺,同时也意味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具体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

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还相对较多,他们往往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将这些人脱贫,使他们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享受基本的权益。

其次,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才能保障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

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通过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来提高居民收入。

再次,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小康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人民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此外,还需要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

同时,还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最后,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这样,才能保证子孙后代也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商界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广大市民的实际行动。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一词,在《诗· 大雅· 民劳》 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 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 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 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 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 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 小康就是这个意思。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 日本 美国 新加坡 加拿大 世界平均 1980年 220 10390 13030 4860 11150 2540 1990年 320 26400 23560 11730 19800 4090
(单位:美元)
1995年 520 39720 28150 23060 19880 5000
小 康 社 会的提出
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 化” 概念。12月6日,前来中国访问的日 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这 个问题。邓小平解释说:“我们的 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 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中国式 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 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 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 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 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 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 康的状态。”
“中国式的四个 现代化”、“小 康”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现 代化发展战略 目标的重大调 整。邓小平在 1987年4月30明 确提出了“三步 走”实现中国现 代化的战略构想 。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 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并且把第三步目标实现的时间进一步确定为21世纪中叶。 这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由此确立。
“大同”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 人的理想。
大同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 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 式,最早是在《礼记· 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 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 “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 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 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 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 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 念 “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 “小康” 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 致有四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 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以及小 康社会的未来发展性。这四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 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 涵,本讲对小康的四层含义进行比较分析。
1999年 780 32030 31910 24150 20140 5020
所谓“发展很不平 衡”,是指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不同群体 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 平差距还很大。
按上世纪中叶国家计委会同统计局和农业部制定的 小康基本标准衡量,目前小康的实现程度到2000年虽已 达到95.6%,但从地域看,除去市辖区外的2000多个县 级单位中未达温饱线的还有22个,居于温饱和小康的占 63.2%,居于小康和比较富裕的占13.7%,比较富裕 的仅占0.3%。另外,从人口来看,全国达到小康水平 的占74.8%,但还有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到去年底, 全国有28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中还有最低生活保障 人口1930万。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 值人均只有250美元) 到199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 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 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 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用30年到50年时 间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 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 水平。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 就是进入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 个阶段性目标,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 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党 的十六大为本 世纪中叶中国经 济 发展所制定的宏伟 蓝图,也是新时期 党领导全国人民高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 旗帜,贯彻 “三个 代 表”重要思想,全 面进行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宣言!
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其历史进程
小康社会是我国在实 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过 程中从温饱发展到富裕 的一个历史 阶段。进 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与 邓小平确立的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著名的“三步 走”发展 战略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 在1987年4月会见西班 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 提出了“三步走”的战 略步骤
二千五百年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其具体的内容是指人类 社会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 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互助博爱,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一家。老人的 赡养,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由社会共同承担,即便是 鳏寡、孤独、废疾者,也“皆有所养”,人与人乃至 国与国坦诚相待,讲信修睦,全社会和谐而安定, “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路不拾遗,夜不 闭户. 与孔子同时的老子也这样描绘大同世界:没有欺压, 没有贵贱,平等,博爱,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所谓理想社会。
2、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新中国成后,党和国家第一 代领导人为尽快实现中国的 富强,逐步提出了“四个现 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 走”的战略构想。 由于“文 化大革命”的耽误,“四个 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未能按 期实现。事实上,即使没有 “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也 不可能按期实现。这主要是 由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太低 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 决定的。
“三步走”
,而教育经费确实全世界倒数第二的占 GDP的2%,就连这个2%,竟然有47% 是学生家长来支付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总体上 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 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按照世界银 行1999年提出的标准,人均GDP在756至2995美元之 间为中低收入国家。我国2002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才接近1000美元,排名世界第140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