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栽培专业技术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是指在寒冷地区种植水稻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种植措施和管理方法,旨在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施肥管理、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一、品种选择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首要问题是选择适应寒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
在寒冷地区,常规品种生长期较长,容易受到低温、霜冻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产量和品质较差。
选择早熟、抗寒性强的水稻品种非常重要。
寒地早稻品种“云南寒冰”具有早熟丰产、抗寒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寒冷地区种植。
二、土壤改良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中的土壤改良主要包括翻耕、施肥和改良土壤结构。
要进行适当的翻耕,将残余作物和秸秆等有机物深埋,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充分利用。
要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要进行施肥,保证水稻获得充足的营养。
要进行土壤结构改良,通过添加适量的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提高水稻根系的发育和吸水能力。
三、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
在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中,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
在秧苗期应施以磷肥和钾肥,以促进根系的发育和提高抗寒性。
在追肥期要适量补充氮肥和磷肥,切忌过量施用,以免导致秧苗生长过旺,影响产量和品质。
在灌浆期应适量追加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加稻谷的营养价值。
四、种植方式在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中,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寒冷地区,可以采用秧插育秧、垄插垄秧等方式进行水稻种植。
秧插育秧是指将稻秧直接插入水田中,便于秧苗的生长和根系的扩展;垄插垄秧是指将稻苗移植至垄中,便于秧苗的生长和抗寒。
还可以采用密植和宽幅等措施,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密植是指将稻苗间距缩小,增加每亩水稻的株数,提高产量;宽幅是指将水田面宽扩大,增加播种行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在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关键环节。
寒冷地区由于天气寒冷,病虫害易发生。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是指在北方冷凉地区种植的水稻,因为气温较低,生长周期短,耐寒性强等特点,所以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
以下是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择合适的品种
选择寒地水稻适用、丰产优质、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强、抽穗时间早的品种。
二、科学调整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是控制产量的关键之一,一般单季稻根据地势、品种、水稻类型选择多种不同的密度,一般是666-1000株/亩。
双季稻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密度不宜高于400株/亩。
三、科学施肥
施肥要依据土壤肥力状况、品种、栽培制度、气候等情况,根据每亩500-600斤干菟和10-15吨肥料的标准进行施肥。
四、善用大田管护技术
采用“秸秆覆盖+浅耕培土”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保水能力;采用覆膜栽培的方法,可显著增加土壤温度,提高早期生长速度。
五、合理灌溉
寒地水稻灌溉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可采用灌水期长、浸水深度略控、少用中箍的栽培措施。
六、科学的病虫害防治
寒地水稻在北方种植,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虫害的发生,但仍然需要科学防治和管理,以减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七、适量采用手工修剪
适施手工修剪可增加农户收益。
手工修剪的时间应在割慢浆开始30~35天之后进行,先去老叶、病叶、虫叶和无效穗,再按要求掐心、插穗,降低大棚内的适宜范围,以利于穗子的合适间隙。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农户收益,增加产量的有效措施。
在实际生产中,科学施肥、善用大田管护技术、合理灌溉,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适量采用手工修剪等都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寒地水稻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栽培的水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洲等地。
相比于一般水稻的栽培,寒地水稻在生长期、管理技术上有着特殊的要求。
本文将从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寒地水稻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种植技术1. 选址与土壤准备寒地水稻适合在寒冷大陆性气候地区栽培。
在选址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地,远离河流、湖泊、山谷等潮湿地带。
对于土壤要求,寒地水稻适宜在疏松肥沃的沼泽土或腐殖质土中生长,土壤PH值在5.5-6.0之间为最佳。
在进行土壤准备时,应将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和基础肥料充分混合,使土壤质地更为松软,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还需要做好排水工作,以防止冬季水稻遭受淹水。
对于寒地水稻的种植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种植时间,避开极端的低温期。
2. 种子选择与播种方法在种子选择方面,应选择生长期短、抗寒性强、产量高的优良水稻品种。
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浸种处理、药剂处理等,以增强种子的萌发能力和抗病能力。
播种方法上,可以采用直播、插秧等方式。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播种。
在播种密度上,应根据水稻品种和土壤肥力来确定最佳的密植程度,一般建议每亩种植水稻株数在1.5万-2万株之间。
二、施肥技术寒地水稻对养分的需求比一般水稻要高,因此在施肥上需要更加注重。
施肥前首先要进行土壤化验,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酸碱度,有的放磷肥,一定要根据化验结果来确定。
1. 基础肥施用基础肥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在基础施肥时,应选用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机肥,比如腐熟的农家肥、木屑肥等。
对于无机肥,可以采用氮磷钾复合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合理施用。
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进行追肥,以满足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养分需求。
一般追肥分为幼穗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和抽穗期追肥。
幼穗期追肥应注重氮肥的施用,促进幼穗的生长;灌浆期追肥则应注重钾肥和磷肥的施用,帮助水稻结实;抽穗期追肥要注重氮肥和磷肥的施用,促进水稻的生长。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是指在寒冷地区生长的水稻品种,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寒地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生理特点和栽培技术要求。
寒地水稻种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种质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种质选择1. 选择适合寒地生长的品种:寒地水稻需要选择适应低温环境并具有耐寒性的品种。
目前在我国,浙稻、迪稻、黑龙江23号等耐寒水稻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寒地水稻的种植。
2. 种子质量的保证:种子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因此对种子的质量要求很高。
在寒地水稻的种植中,一定要选用品质优良、不易发霉、发芽率高的种子,以确保生长的顺利进行。
3. 合理的品种组合:通过合理的品种组合,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可以延长整个生长季节,提高产量。
适当的品种搭配还能提高稻田的抗病虫害能力,保障产量稳定。
二、土壤肥力和水肥管理1. 土壤改良:寒地土壤属于寒漠土,贫瘠、酸性较强,因此首先应该进行土壤改良。
在种植前,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 合理施肥:在寒地水稻的种植中,应该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植株的需求,合理施用化肥。
通常可以采用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得到满足。
3. 水肥控制:寒地水稻生长期短,水分利用率低,因此在水肥管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及时灌溉和施肥,保持水稻田间水分和养分的平衡,避免干旱和过分地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病虫害防治1. 预防为主:在寒地水稻的种植中,预防病虫害是至关重要的。
在种植前,对田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清除害虫的孳生地,减少病虫危害的可能性。
2.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对于已经发生病虫害的田间,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一定要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施用时间,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3. 选择抗病虫品种:在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对某些病虫害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是指在北方寒冷地区栽种和管理水稻的专门技术,是适应寒冷生态环境的一种特殊的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具有寒旱耐性、寒抗性强、丰产、高效等显著特点,是寒冷地区推广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
以下是一些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1.选优良品种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及特点,选择寒地水稻适宜的种类。
在北方,常用的寒地水稻品种有农三、农四、农五、金身稻等,这些品种耐冷性好,且生长期短,抗病性强,能适应北方的恶劣气候。
2.土地整理和肥料施用在选择土地时,要选择山前、山脚或山缘等处,这些地方比较多年积雪,土地含水量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首先要进行土地整理,清理杂草和树枝等杂物,然后进行深耕翻晒,并适时施入有机肥料和基肥。
过多的施肥会影响水稻的成熟和出现虫害,因此要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适量施肥。
3.实施合理的灌溉寒冷地区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由于降雪量较大,所以在春季融雪的时候,需要及时灌溉,保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缺水的影响。
在梅雨和夏季,还要适时进行淹水灌溉,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生产的效益。
4.科学测定和调节温度寒冷地区土地温度较低,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土壤温度进行测定和调节。
可以种植早熟水稻,缩短生长期,或通过灌溉、覆盖等方式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生长。
5.加强防治虫害在寒冷地区,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虫害的侵袭,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等。
要根据不同的虫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比如进行环境卫生治理、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杀虫剂等。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是寒冷地区水稻种植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它具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应对寒冷环境条件下的种植难题,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补充粮食提供了有力支持。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是指适合在寒冷环境下生长和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主要种植区域。
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对于保障稻米供应和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应寒冷环境的水稻品种是寒地高产栽培的基础。
适宜的品种应具有耐寒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矮壮强健、个体均匀一致等特点。
常用的寒地水稻品牌有早稻的“达州448”、“秆倒木东89”、“分枝1号”等,中稻的“抗寒二号”、“佳优70”等,晚稻的“冉冉”、“抗寒卧藤东”等。
二、合理的播种方法寒地水稻播种要选择适时、适量、适地、适深,保证种子的萌发和苗期的良好生长。
一般在春季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早稻播种,5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中稻播种,6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晚稻播种。
播种要注意一定的密度,一般早稻500-600株/亩,中晚稻450-550株/亩。
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左右,播种期间及时进行浸种,保持土壤湿度。
三、合理的施肥技术寒地水稻对养分的需求量较高,为了提高产量,合理的施肥非常重要。
基础施肥应在整地前进行,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以提供土壤养分,并改良土壤结构。
造成是施肥应分批进行,分为基肥、追肥和灌浆期追肥。
基肥施用量在400-500公斤左右,主要施用有机肥和磷肥。
追肥主要补充氮肥和钾肥,具体的用量和时期根据稻作生长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4-5次追肥。
灌浆期追肥主要补充磷肥和钾肥,以促进籽粒的灌浆和充实。
四、掌握适宜的灌溉水分寒地水稻的生长期需水量较大,尤其在灌浆期需要大量的水分,为了保证高产,合理的灌溉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分别分夏灌、秋灌两次,夏灌期控制好灌水时间和数量,达到生育期内土壤湿度基本不至于干旱;秋灌主要是在长势初衰后灌溉,用以孕穗增加害虫发生,有效增产。
还要注意避免灌溉过多,以免引起秧苗死亡。
五、适时的田间管理寒地水稻的田间管理也是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主要包括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杂草的清除、病虫害的防治、适时的追肥和追加有机肥等。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面临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水稻栽培挑战。
在寒地地区,温度低、日照时间短、土壤贫瘠等因素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了诸多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对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就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 寒地水稻品种选择在寒地地区进行水稻栽培,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寒冷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需要具备耐寒、抗冻、抗倒伏等特点。
目前,一些杂交水稻品种如寒地糯米、寒地早稻等较为适合寒地地区的种植。
2. 寒地水稻播种技术寒地水稻播种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在春季气温回暖后进行。
在播种前,需要充分施肥并耕地松土。
在播种时,需要选择优质水稻种子,保证种子的质量。
还需要注意控制播种深度,一般为2-3厘米。
3. 寒地水稻田间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进行严格的田间管理。
首先是水分管理,要保持适当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
其次是施肥管理,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
同时还需要注意除草、植保等工作,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良好。
4. 寒地水稻病虫害防治寒地水稻病虫害较多,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对于水稻常见的病害如纹枯病、稻瘟病等,需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防治。
对于水稻常见的虫害如稻飞虱、稻蝗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证水稻健康生长。
5. 寒地水稻收获与后期管理在水稻成熟后,需要进行及时的收获工作。
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保证水稻籽粒的品质。
收获后,要注意及时晾晒、贮存,避免霉变、腐烂等问题。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后期管理等方面。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够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取得理想的水稻产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寒地水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是指生长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稻种。
因为寒地气候干旱稀少,灌溉条件差,降雪过多等复杂因素,使得水稻产量相较于其他地区稻田普遍较低。
为了提高寒地水稻产量,需要把握一些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品种选择适合寒地种植的品种,在综合考虑稻谷品质、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选择优质、早熟、耐寒、韧性好的品种,如长粒、玉米、霍尼等。
二、整土、平整根据土壤的特点,合理制定整地方案,深耕松土,彻底翻耕,并使用肥料充分施肥处理以提供必需的养分。
通过土地的整平工作,可以减轻轮廓不规则、压实较严的土壤问题,保证每棵稻谷的生长条件均衡稳定。
三、精密实施播种将优良的水稻种子加工干燥、筛选,选用优质种子,控制播种量,均匀分线分块播种,可提高每亩田的产量,促进萌芽,短缩生长期。
通过技术优化,提高田间抽穗率也能够迅速推动高产的稻谷生长。
四、恰当灌溉寒地水稻的生长期集中在五月份到八月份,这是寒地最为炎热的季节。
在这个关键时期,对土壤水分、施肥量的合理控制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灌溉制度可以解决因旱缺水、土壤肥力不足,导致寒地水稻生产低下的问题。
五、科学控制病虫害寒地水稻由于气候的原因,容易出现一些病虫害问题。
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是提高农民利益收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防治,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有效的收益。
六、采用生物农药尽管农家乐意使用化学药剂,但也要深谋较长远。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环保负担,达到保护地球、保护健康的目标。
使用生物农药可以促进寒地水稻的健康生长,让种植者更加放心,消费者更加满意。
总之,寒地水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类,生长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
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整土平整、精密实施播种、恰当灌溉和科学控制病虫害等多种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寒地水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使用自然而然的生物农药也是我们所关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互生于茎的两侧,为1/2叶序。主茎叶数与茎节数一致,其数目多少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早熟品种约有9~13片叶;中熟品种约有14~16片叶;晚熟品种的叶数在16片以上。稻叶可分为叶鞘和叶片两部分,在其交界处有叶枕、叶耳和叶舌。发芽时最先出现的为芽鞘,其次在茎基上长出一片不完全叶,没有叶片,呈筒状,以下顺次长出有叶鞘和叶片的完全叶。叶鞘分表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等部分。整个叶鞘卷抱在茎的周围,在鞘的两缘重合部分为膜状,鞘呈绿色或红、紫色,也能营光合作用。叶舌为膜状,无色。叶耳较小由较肥厚的薄壁细胞组成,边缘有茸毛,在叶鞘上端环抱茎秆,叶枕与叶片主脉连接成三角形。叶片上有平行的叶脉,剖面分表皮、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大小维管束等部分,表皮有表皮细胞、茸毛、气孔和泡状细胞。气孔排列整齐,茎秆上部的叶气孔较多,同一叶中亦以先端较多,表面比背面多。叶肉细胞中含很多叶绿体,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叶片的长短、大小、弯直和叶色浓淡,都因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而不同。
2、稻种发芽和幼苗生长
水稻种子吸收水分膨胀后就恢复了活性,开始发芽和幼苗生长。最先突破谷壳的是胚芽鞘和胚根鞘,胚根突破胚根鞘,向下生长为种子根;胚芽从胚芽鞘中抽出的是一片只有叶鞘而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不久,抽出具有叶鞘和叶片的第一片完全叶,以后抽出的叶,按顺序分别叫做第二、第三......叶。当第一片叶刚抽出时,在芽鞘节上开始长出2条不定根,在第一片叶的抽出过程中还会长出3条不定根,这样一株幼苗就形成了。幼苗生长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靠水稻种子自身的贮藏器官胚乳提供的。在幼苗生长到三叶期以前,主要是依靠胚乳贮藏的养分,三叶期以后才靠幼苗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养分、水分和由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正因为这样,我们把幼苗三叶期前后称为离乳期。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 作者:
———————————————————————————————— 日期:
水稻栽培技术
一、水稻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它的单产和总产均居粮食作物的首位。水稻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同时也是耗水较多的栽培作物。生产上灌排结合,减少旱涝灾害,而且通过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易于对其生长发育进行促控。水稻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每穗粒数较多,经济产量高,肥料利用效率高,具有较好的丰产性。水稻的类型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稻米的营养价值高,一般平均含有75-79%的碳水化合物,6.5-9%的蛋白质,0.2-2%的脂肪,0.2-1%的粗纤维,0.4-1.5%的灰分。水稻具有很强的抗逆性,低洼及盐碱地等其它作物不能完全适应的土地,都可以种植水稻,并且通过种植水稻改良土壤,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分蘖的发生
水稻分蘖就是由基部茎节上的腋芽长成很多植株的过程,新长出的每一个分枝也叫分蘖。分蘖是禾本科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特性。
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出叶有同伸规律。一般主茎新出叶的叶位与分蘖发生的叶位相差3个节。这就是说当主茎第n叶出现时,第(n-3)叶位分蘖出生。如稻株第五叶出现时,第二叶节便发生分蘖;第六叶出现时,第三叶节出现分蘖,依次类推。
4、茎的伸长
水稻的茎秆是中空、圆筒形的,由一节一节组成,节间中实,直径6~8毫米,表面有浅纵沟,生长期绿色,具有光合作用,成熟时变为黄色。
茎的节间数因品种而异,一般有10~17个节,基部7~13个节密集,在地表附近,上部4~7个节间伸长为茎秆。
茎的主要作用是对地上部器官如叶、穗等起支撑作用,为稻株地上、地下部营养物质运输的中间纽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光合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种子的结构,水稻植株各个器官的形态、生长过程和作用,以及水稻产量形成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将逐一给予介绍。
1、水稻种子的结构
水稻种子就是我们通常所叫的稻谷,在植物学上叫做颖果。为什么要把水稻种子叫做颖果呢?原来水稻种子实际上是果实,在它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硬硬的金黄色外壳,它就是颖壳(谷壳),在颖壳里面包裹着的是一粒果实,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糙米。糙米由果皮、胚乳和胚组成,胚乳占糙米重量的近90%,含有丰富的淀粉,是幼苗生长主要养分的来源。胚位于米粒腹面的基部,由胚根、胚芽、胚轴和盾片四部分组成,是发育成水稻幼苗的原始体。
6、穗的分化形成
稻穗在生物学上叫做复总状花序,它是由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小穗梗和小穗组成。稻穗的发育过程同样复杂,它要经过一系列分化、生长过程,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穗子。稻穗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叶鞘中伸出就叫做抽穗,穗子从顶端露出到全部抽出需要3~5天。稻穗在穗顶小穗(颖花)露出的当天或过1~2天就开始开花,一个稻穗从开始开花到开花结束需要5~7天时间才能完成。开花早迟有着严格的顺序,它与稻穗发育过程中颖花发育早迟的顺序是一致的。早开的颖花有先获得光合产物的优势,叫做强势花;迟开的颖花获得光合产物的竞争能力弱,叫做弱势花。
二、水稻栽培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一生
水稻的一生是指水稻从种子播种发芽到稻谷(新种子)形成成熟的全过程。在水稻的一生中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我们通常根据各个生育时期所建成的器官不同,将水稻的一生划分为三个生育阶段。这三个生育阶段分别是营养生长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阶段是播种到稻穗分化之前的一段时期,通常叫做生育前期。在这一生育阶段主要是长根、出叶和分蘖,建成营养器官如根、叶、分蘖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从稻穗开始分化到抽穗以前的一段时期,通常叫做生育中期,也叫做长穗期。这个阶段除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继续生长外,主要是茎秆伸长、幼穗形成。生殖生长阶段是从稻穗抽出到新种子成熟的这段时期,通常叫做生育后期,也叫结实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抽穗、开花、结实,形成新的成熟种子。
分蘖有两类,一类是能够抽穗结实,叫做有效分蘖;另一类是不能抽,提高有效分蘖数。
4、根的生长
根属于须根系,有种子根和不定根之别。种子根又称初生根,只有一条,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在幼苗期营吸收作用,以后枯死。不定根又称永久根,由茎基部的茎节上生出,其上再发生支根。在水层中生长的水稻不长根毛或根毛极少。根的顶端有生长点,外有帽状根冠保护。根的数量、长度、分布、伸展角度等因环境条件而变化。根的横剖面由中柱、皮层和表皮等三部分构成,中柱内有木质部的大导管十余个成辐射状排列,韧皮部与后生木质部相间排列。皮层细胞间隙扩大呈空洞,形成裂生通气组织,以进行气体的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