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故事的内容
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

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关于成语的故事1【讳树数马】《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
”遂以“讳树数马”表居官为人忠诚谨慎关于成语的故事2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眼盲心明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你有多大年纪了?”少年说:“15岁了。
”“你什么时候失明的?”“3岁的时候。
”“那么你失明已经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间社会的形态,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风景的秀丽,岂不是太可悲了吗?”那失明的少年笑着说:“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实际上大都是盲的。
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四肢和身体却是自由自在的。
听声音我便知道是谁,听言谈便知道或是或非。
我还能估计道路的状况来调节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险。
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长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费精力去应付那些无聊的事情。
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我不再为眼睛看不见东西而感到痛苦。
可是当今某些人虽然有眼睛,但他们利令智昏,看见丑恶的东西十分热衷,对贤明与愚笨不会分辨,邪与正不能解释,治与乱也不知原因,诗书放在眼前却成天胡思乱想,始终不能领会其要旨。
还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跌倒之后还不清醒,最后掉进了罗网。
这些人难道没有眼睛吗?那些睁着眼而昏天黑地乱窜的人难道不也是盲人么?他们实际上比我这个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叹呀!”书生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揭示了这样一种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叹,而心理上的“盲”更为可悲。
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扬长避短,全神贯注于所擅长的事业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来,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成语故事大全(8篇)

成语故事大全(8篇)成语故事篇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没下雨,各处都闹旱灾,井、河干涸,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
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
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
奇怪的是,那年到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
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一块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
他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破衣烂衫,又脏又臭。
阿富一点也不嫌弃她,请她坐下,说煮熟了鱼头就给她吃。
老太婆说,她饿了三天三夜,最好现在就给她生鱼头吃。
阿富二话没说,立即把鱼头给了老太婆。
老太婆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顿时有了精神。
她跪下叩头感谢阿富的帮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来。
当老太婆被阿富扶起来时,阿富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清香。
他抬头一看,天哪,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又脏又臭的老太婆,而是一个胜似天仙的美女。
只见她乌黑的秀发披在肩上,眼睛又大又黑,脉脉含情,樱桃似的小嘴漾着动人的微笑,整个鹅蛋形的脸上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辉。
她整个的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槟榔花,又美又香又动人。
阿富望着她,眼睛都发直了。
好半天他才问:“你就是刚才那位老太婆变的?”姑娘点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
现在人间闹旱灾,我是来告诉你们,善良的人们只要到大东海喝三口海水,回来后,挖地出水,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
总之,就能心想事成。
”说完,她问阿富是否愿意试试。
没等阿富回答,她即拉起阿富的手,阿富感到身体飘了起来,一会儿,就到了大东海边。
阿美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阿富模仿阿美的动作,也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
这里阿美又拉起阿富的手,飘到了田间。
她对阿富说,你心里想着一件事,然后你开始行动,保你心想事成。
阿富蹲下来,用双手掘地,不一会儿,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
成语故事内容

成语故事内容1、愚公移山【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2、夜郎自大【释义】“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典故】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
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成语故事简单概括内容

成语故事简单概括内容成语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故事情节,不仅可以让人们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够提供人们生活中的启示和教益。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概括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智慧和趣味。
成语故事一,画蛇添足。
故事概要,相传古代有个画师,他非常擅长画蛇,但他总觉得画蛇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就在画好的蛇身上加上了四条腿。
有一天,他的朋友看到了他画的蛇,告诉他画蛇添足,因为蛇本来就是没有腿的。
寓意,比喻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故事二,杯弓蛇影。
故事概要,有个人在夜晚看见了杯子里的弓影,以为是蛇,吓得不敢动弹,后来才发现原来只是影子而已。
寓意,比喻因多疑而感到恐惧。
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
故事概要,有个人的羊丢了,他没有及时找回,后来他明白了羊一旦丢了就无法找回,于是他在羊圈的墙上补上了一个洞。
寓意,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成语故事四,掩耳盗铃。
故事概要,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他掩上了耳朵,因为他认为只有自己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饰事实真相。
成语故事五,狗尾续貂。
故事概要,有个人家里养了一只狗,他觉得狗尾巴不够长,就把狗的尾巴剪短了,后来他又觉得狗的尾巴太短,就用貂的尾巴接了上去。
寓意,比喻拙劣的续接,弄巧成拙。
成语故事六,望洋兴叹。
故事概要,有一个人站在海边,看到对面的大海,觉得自己渺小,无奈地叹息。
寓意,比喻看到了远大的事业或者有志向的人而自愧不如。
成语故事七,画龙点睛。
故事概要,有个画师画了一条龙,但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就活灵活现了。
寓意,比喻文章或者作品的关键之处。
以上就是对一些常见成语故事的简单概括,这些故事不仅富含哲理,而且在生动有趣中让人印象深刻。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也能够在生活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含义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精彩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成语。
一、画龙点睛。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吴道子的画家,他精通绘画,尤其擅长画龙。
有一次,吴道子在一幅画中画了一条神龙,但是这条神龙看起来却缺少了点什么,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样一来,整幅画作顿时生动起来,龙也变得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的关键部分加上一笔,使整体更加完美的情景。
二、守株待兔。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农夫在田里劳作,突然看见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死去。
农夫非常高兴,他想着这只兔子是撞死的,那么以后一定还会有兔子撞到这棵树上,于是他就守在树下等待。
然而,他守了很久,却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因为侥幸往往是不现实的。
三、杯弓蛇影。
相传,有一个人在饮酒后,手拿着酒杯,突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的影子,于是吓得把酒杯摔碎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过度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恐惧是来源于我们的心理,而并非真实存在的危险。
四、画蛇添足。
相传,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但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脚下再画了几只脚。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贪多,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五、卧薪尝胆。
相传,有一个人因受到冤屈而离开家乡,他在外面吃尽了苦头,但他却没有放弃,而是在心里立下誓言,要报仇雪恨。
他在家乡的地方卧薪尝胆,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30个成语故事

30个成语故事成语故事1:双管齐下【成语出处】: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璪》:“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
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
”【故事内容】:唐朝人有个官员叫张瑽,不久,他从员外郎的地位降为衡州司马。
后来,他又被调为忠州司马,在官场上很不得志。
但是,他喜欢绘画,而且画得很好。
他尤其擅长画松石山水。
他画松树时,总是双手各握一支毛笔。
他用一支笔画新枝,另一支笔画枯枝。
用两支笔画出来的松树,不论是新枝还是枯枝,都生动逼真。
人们非常喜欢他的画,纷纷上门求索,还称赞他的画是神品。
后来,人们把他绘画的方式,称为双管齐下。
【成语释义】:成语双管齐下原指手握双管同时作画。
后用来比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或两件事同时进行。
【成语近义】:齐头并进并驾齐驱左右开弓【成语反义】:另起炉灶成语故事2:栩栩如生【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故事内容】: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成语释义】: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成语近义】:活灵活现生机勃勃跃然纸上【成语反义】:死气沉沉奄奄一息成语故事3:胸有成竹【成语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事内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成语故事精选11则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精选11则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精选11则,欢迎大家阅读!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中华成语故事主要内容

中华成语故事主要内容中华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风土人情、道德观念等方方面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华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画蛇添足。
相传,战国时期,有个画匠被人请来画一幅蛇的画。
画匠画完后,觉得画得还不够完美,就在蛇的腹部加上了脚。
人们看到后都笑话他画蛇添足,因为蛇原本就没有脚。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
二、杯弓蛇影。
东汉时期,有个人到山中打猎,看到一条蛇从草丛中爬过,他吓得丢下了手中的酒杯。
后来他发现只是一条无毒的小蛇,但他却总觉得草丛中有蛇影,杯弓蛇影就成为了一个形容人多疑的成语。
三、守株待兔。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在田里砍树,不小心砍倒了一根树,正好露出一个兔子的窝。
从此以后,他就每天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兔子再次出现。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愚昧行为。
四、画龙点睛。
相传,唐代画家张择端在画龙的时候,画了头身爪角,但画龙的眼睛却画不好。
他请求师傅帮忙,师傅在龙眼处点了一下,龙眼立刻栩栩如生,画龙点睛也就成为了一个比喻关键时刻的成语。
五、狐假虎威。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只狐狸见到一只老虎死了,就假扮成老虎的样子,威吓其他动物,结果被其他动物发现了真相。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六、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有个人想复仇,他每天躺在炉边,薪火烧身,以此来坚定自己的决心。
后来他果真报了仇,也成为了一个形容人刻苦自励的成语。
七、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个人对着牛弹琴,以为牛能懂音乐,后来被人笑话。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八、望洋兴叹。
宋朝时期,有个文人到海边,看到辽阔的大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时的感叹。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有趣,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成语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读过。
关于成语故事主要内容和寓意,每个人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今天网小编就跟大家分享关于成语故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成语故事的内容自相矛盾:
主要内容——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巩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答复不上来了。
寓意——说话、写文章,假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像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
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滥竽充数
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寓意——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故弄玄虚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挖苦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画龙点睛
主要内容——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泰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异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