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新题型示例)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广东省卷)(全解全析)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全解全析(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9分)1.(10分)人生原有百味,生活自当多彩,与诗意同行,为人生着色。
课堂上,九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相约经典·体悟多彩”进行了诗文朗诵活动,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答案】长河落日圆雾凇沆砀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回路转不见君匹夫不可夺志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解析】考查默写古诗文。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注意:“雾凇沆砀、沉鳞竞跃”等字词的书写。
2.(2分)默写古诗时,“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鳞”常被误写成“粼”。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解释为什么要写作“鳞”。
【答案】答案示例:“金鳞”指金色的鱼鳞。
诗人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将士们的铠甲比作金色的鱼鳞。
所以写作“鳞”,而非“粼”。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翻译来思考。
“甲光向日金鳞开”意为: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9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卷人一、创生态文明生活;学校举行“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小题。
(24分)得分【任务一】探究自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
请在横线上填写对应的诗文名句。
手法赏古诗文中的大自然直抒胸臆①最爱湖东行不足,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象传情②2.,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乐写哀③感时花溅泪,3.。
(杜甫《春望》)动静结合④4.,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⑤5.。
(曹操《观沧海》)借景抒情⑥山气日夕佳,6.。
(陶渊明《饮酒(其五)》)化用诗句⑦7.,秋容如拭。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白描手法⑧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探究发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往往就浸透着作者的情感。
正如徜.徉在荒漠中,壮丽的景色让王维感慨:⑨“9.,⑩10.”所以,当我们用心感受大自然时,我们也能够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zōng jì,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
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ōng jì11.⑵为“徜”标注正确的读音。
12.【任务二】制作宣传材料——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请完成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①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这个春天,各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种下更多绿色希望。
这个春天,神州大地,绿意涌动。
从黄河岸边到林海草甸,从长城脚下到高原湖泊,人们踏青赏花,感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②这个春天,中国的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绿色版图接续扩展,绿色贡献持续增加,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徐徐铺展、气势恢宏。
13.以上两句划线句子中有一句是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各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种下更多绿色希望。
2024广东中考语文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②,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③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⑤,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⑥,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默写杜牧的《赤壁》.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9分)伫立旷野,苍qi6ng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
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
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
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伫.( )立苍qi6ng( ) yùn( )含亘.( )古(2)文中“”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独步林蹊”中,“步”的意思是。
(4)这段描写,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天地灵气和人间性情的赞美。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三位名人的传记组成,这三位名人是:德国音乐家,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
(2)《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大人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校学生会准备于5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广东省汕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3

广东省汕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卷人一、积累运用(29分)得分1.默写古诗文。
(1)树木丛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3)飞来山上千寻塔,。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4)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请将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火烧赤壁兵难进下联:(7)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提及“战争”的有不少,其中有一些诗篇采用“借代”的手法来写战争,如杜甫《春望》中的,这一句中有一词借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事物来代指战争,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这一句中有一词借用两种兵器来代指战争。
2.请你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分析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体现“合”句的特点。
知识卡片律诗的结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
“起”(首联)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颔联)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颈联)即转折,是变换诗意;“合”(尾联)即收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是全篇境界的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6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卷人一、(5小题,16分)得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重.负/重.叠取缔./根深蒂.固B.格调./调.停濡.养/妇孺.皆知C.棱.镜/棱.角雷霆./大相径庭.D.应.变/应.酬蜷.伏/诲人不倦.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诘问深恶痛绝愧作一泄千里B.锱铢和蔼可亲惶恐黄粱一梦C.懊悔提纲契领锁屑海枯石烂D.妥帖无遐及此相得益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潜心研究《红楼梦》及前人研究成果,目不窥园....,最后终于成为当世著名的红学家。
B.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引导,耐心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两鬓的白发,他不由得发出感叹。
D.双方的神态,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甲李下....的味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众多网络平台发起“向祖国表白,中国有我”网络征集。
B.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养成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能力。
C.随着博物馆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D.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它、感知它。
5.702班举行“小人物大感动”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
(1)【活动一:激情开场】下面是班长写的开场白,请结合学过的课文,仿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排比。
作家路遥说:“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
凡人微光,温暖人心。
你是否曾遇到过像长妈妈一样的长者,记下你的喜好给予你惊喜;;你是否也曾遇到过像卖油翁一样的手艺人,沉稳谦虚地阐述人生的哲理。
他们用微光穿透阴霾,使人们感到了温暖,让你我一想起就心潮澎湃。
(2)【活动二:主题沙龙】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化对“小人物大感动”主题的理解。
广东省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广东省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30分)1.默写古诗文。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论语》)(2),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辞》)(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北冥有鱼》)(6)诗人常在诗词中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思。
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强烈地表达了“,”报国立功的生死誓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庇护贫寒读书人的呼喊。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lín()人间。
3.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4.“jū gōng jìn 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5.过去见一位作者外出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fú guāng lüè yǐng(),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英雄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是时代的引领者。
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______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__________、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
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__________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栋梁视死如归不依不挠缅怀B.栋梁大义凛然不依不挠沉湎C.脊梁大义凛然百折不挠沉湎D.脊梁视死如归百折不挠缅怀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国两会“三大通道”唱响奋力前行的好声音,提高亿万人民的共同信念,为继续书写新的精彩华章汇聚磅礴力量。
广东省揭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7

广东省揭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9分)1.默写古诗文。
(1)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3)一位男子为抒发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一直是他心中理想的配偶,他可以借助诗经《关雎》中,这两句来表达。
(4)青树翠蔓,,。
(柳宗元《小石潭记》)(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表现边塞奇异风光的句子是:,。
(6)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请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身在最高峰,下联:我来绝险处,要扶初日上微栏2.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学习中,小颜对“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的“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很疑惑:花和鸟有很多,为什么李白只选这两个意象创作此诗?请你结合全诗帮小颜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我们心无旁骛....,用知识(1)xūntáo精神,(2)rúyǎng心灵。
回顾来时,轻舟已过万重山,青春路上,(3)míwǎng和落寞可望而不可即......;仰望星空,耿耿星河欲曙天,追梦路上,拼搏和探索相得益彰....。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展望未来,前路漫漫亦灿灿,奋斗路上,收获和进步与日俱增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2023年广东省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广东省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说明:全卷满分为120分,附加题,10分。
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答题前,学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信息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卷上;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交回。
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很多文人都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1)李贺的“,”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雁门太守行》);(2)文天祥在被俘后用“,”表达了甘愿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过零丁洋》);(3)龚自珍的“,”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己亥杂诗》);(4)辛弃疾用“,”表达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诸葛亮的“,”写出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出师表》)。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páng wù(),便是敬。
(2)为何伤心落泪?为何辛苦zìsuī()?就为着心头那份爱意与恩惠。
(3)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zhèn lóng fākuì(),受到人们的好评。
(4)皇家之威势,果然hèhèyáng yáng(),无可与之匹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蜚声于世。
人们对他的书与画最为熟悉,“六分半书”和兰竹画几乎;对于他的诗词则相对知道的较少,其实郑板桥的诗和他的书画一样充满,尤其是他的题画诗与画面珠联璧合,。
A.家喻户晓且妙趣相辅相成B.路人皆知且乐趣相辅相成C.路人皆知而乐趣相得益彰D.家喻户晓而妙趣相得益彰4.下面划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广东省中考新题型示例:2011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基础运用(26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2分)(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关雎》)(2)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
(《蒹葭》)(3)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5)补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孔乙己很tuítáng( )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2)它伸出它如盖的浓阴,来yìn bì()树下的幽花芳草。
(3)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dǎo tān()了不少。
(4)狗娃没法站着撒尿,趁老头蒙眬打鼾,nièshǒu nièjiǎo()下船,拨开芦丛巡视方便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
B.通过这次植树劳动,使他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C.夏天的华蓥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D.老师经常讲:中考是人生关键的一步,这一步一定要走好。
4、从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性格的话。
(80字以内)(3分)A 恻隐骄奢饶恕虔信吹毛求疵乐此不疲B 因为……所以……既……也……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4分)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50人)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阅读理解(44)(一)文言阅读(10分)阅读下文,完成9-11小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时时而间.进B.吾妻之美.我者有何间.焉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朝服衣冠.D.皆朝于.齐衣冠.楚楚业精于.勤,荒于嬉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8.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的道理。
第二自然段写邹忌以的方法委婉进谏。
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2分)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文结构严谨。
三段分别写了比美、讽谏、纳谏,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具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
C.邹忌从妻、妾和客人说话的语气中明白了他们都故意用假话逢迎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D.邹忌用生活小事向齐威王委婉进谏,道理由浅入深,具有说服力。
(二)(11分)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郝铭鉴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
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
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
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
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
《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
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
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
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
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
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
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
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
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
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
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
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
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
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
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10.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1.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利用关于阅读率的社会调查引出阅读力的问题,引人思考。
B.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温总理倡导多读书的话来证明论点。
C.作者认为提升阅读力刻不容缓,而提升的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形成,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D.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将读图与读文、读屏与读书、读博客与读经典,读故事与读思想对比,证明了现代人阅读力下降的观点。
(三)(15分)烧炭工和绅士亚米契斯(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
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
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
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
回到家里。
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
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
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
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
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
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
”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
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
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
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
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
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
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
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13.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4分)(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14.烧炭工来到学校时作者刻意描述了他的外貌“全身黑乎乎、个子矮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项()(3分)A.本文主要讲了烧炭工的儿子被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向绅士讨回公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