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作物生长分析(共10张PPT)

分蘖比较 杀青(105℃,30-60min)
(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
测定日期:
作物或栽培措施:
主茎叶片数比较 四 数据统计和指标计算
(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 (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
相互关系分析
洗净去根后形态观察(株高茎、鞘分 蘖 、主茎叶数)叶
穗
(3)比叶面积(S0p.e7cificStLeemafaAn rdesah,eaSt hLA) L eaf
P anicle
(1)叶面积指数0(. 6LAI)
洗净去根后形态观0 .察5 (株高、分蘖、主茎叶数)
0.4
0.3
0.2
0.1
0
百 分率 P erce ntage (% )
0 14 28 42 0 14 28 42 0 14 28 42
始 穗 后 天 数 D after H eading(d)
B1
B2
B3
第4页,共10页。
(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
RGR 1•dw 1nw 21nw 1
W dt
t2t1
(4)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NAR)
分样(茎鞘、叶片、黄叶)
测定日期:
作物或栽培措施:
(1)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计算(基本苗为10万/亩)及比较
叶面积指数计算(基本苗为10万/亩)及比较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LW 为叶片干重)
幼儿园观察植物生长实验 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观察植物生长实验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植物生长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目的1. 帮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幼儿对植物的认识。
2. 培养幼儿观察、记录、比较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3. 增强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幼儿园教室、花盆、种子、土壤、水壶、日记本等。
2. 实验方法:(1) 在教室里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花盆、土壤和种子(比如豌豆种子)。
(2) 让幼儿自己动手在花盆里种下豌豆种子,然后浇水。
(3) 每个幼儿给种子取一个名字,并且在日记本上记录下种子的名字、种下的时间等信息。
(4) 每天让幼儿观察自己的植物,记录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比如发芽的时间,长出叶子的情况等。
四、实验过程1. 种子的发芽在前几天的观察中,幼儿们发现他们种下的豌豆种子开始发芽了。
有的豌豆发芽的时间比较早,有的则比较晚。
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们在日记本上记录下发芽的时间,并比较各自植物的发芽时间。
2. 幼苗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们的豌豆植物长出了嫩嫩的叶子,有的豌豆叶子开始变成了绿色。
幼儿们非常兴奋,他们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了自己豌豆植物叶子的变化情况。
3. 植株的生长在一段时间后,豌豆植物长得更加茁壮,有的植物长势比较好,有的植物则长得比较瘦弱。
幼儿们也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了植株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了各自植株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幼儿们学到了很多,不仅对植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未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观察植物的实验教学,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精神。
六、实验启发这次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不仅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让幼儿培养观察、记录、比较的能力,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三、内容说明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1.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取样株数为5株。
通过下表可计算6月13日的叶面积指数。
表1 2001年高粱资料(叶长、叶宽单位cm.株距20cm,行距50 cm)高粱的单叶叶面积=叶长×叶宽×0.75单株叶面积=各绿叶叶面积的和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同学们在学习叶面积指数时,可以先以上面的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叶面积,加深自己的印象。
2.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万m 2·d/ hm 2来表示。
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假设在t 1~t 2时间内,平均有l /2(L 1十L 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这一期间的阶段光合势为:LAD=1/2(L 2+L 1)(t 2-t 1) 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 LAD=∑LAD iL 2、L 1分别是t 2、t 1时的叶面积。
作物的长势和环境的检测方法并描述及优缺点

作物的长势和环境的检测方法1. 介绍作物的长势和环境的检测方法是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以及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了解作物的长势和环境的实时信息对于科学种植、实现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作物长势和环境检测方法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 传统的作物长势和环境检测方法2.1 人工观测法优点: - 可以直接观察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面积、叶色等。
- 料测单一指标时,精度较高。
缺点: - 费时费力,无法实现对大面积作物的实时观测。
- 受人为因素影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性。
2.2 土壤检测法优点: - 可以分析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等,为作物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较为直接。
缺点: - 无法全面反映作物的长势情况,只是间接因素之一。
- 需要实验室分析,不适合实时检测。
3. 现代的作物长势和环境检测方法3.1 遥感技术优点: - 可以对大面积作物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测和分析。
- 可以获取更多的作物信息,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
缺点: - 对于一些微小的变化,遥感技术可能无法准确捕捉。
- 高精度的遥感技术设备价格昂贵,不适合一般农户使用。
3.2 无人机技术优点: -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实时监测,覆盖范围广。
- 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获取多样化的作物和环境信息。
缺点: - 对于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 飞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
4. 个人观点和总结作物的长势和环境的检测方法在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和创新,传统的方法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
但在选择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有更加便捷、准确的作物长势和环境检测方法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5. 结语作物的长势和环境的检测方法对于现代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传统的方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现代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植物生长大班科学教案:观察实验,探究植物的生长规律

植物生长大班科学教案:观察实验,探究植物的生长规律一、教学目标:1、在游戏中了解植物发芽的过程和生长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和养分。
3、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差异和生命周期。
二、教学内容:1、植物萌芽实验(1) 准备一些农家土、小花盆和各种植物种子。
(2) 请孩子们依次将土、种子和适当的水混合在一起,然后将混合物放进小花盆中。
(3) 给盆中的混合物适当的光和水,并定期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2、植物对生长条件的要求(1) 阳光: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长。
孩子们可以观察在太阳光下的植物与在阴暗处的植物的生长情况。
(2)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才能生存。
请孩子们加水进花盆中,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3) 养分:植物需要适量的肥料才能生长。
请孩子们在花盆中加入适量的肥料,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3、植物的生长阶段(1) 发芽:当种子受到适合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中含氧量时,就会开始发芽。
(2) 生长:在发芽之后,植物开始生长。
根部开始向下生长,茎部向上生长,并在适当时候分出各个枝干。
(3) 结实:指植物生长出果实。
不同的植物结实时间不一样。
三、教学重点:1、了解植物发芽的过程和生长规律,为孩子们以后的植物种植打好基础。
2、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帮助孩子们在植物种植时提供适宜的环境。
3、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法:1、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孩子种植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规律。
2、解决问题法:通过观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了解植物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促进孩子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步骤:1、引进学习主题通过问题或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对主题的兴趣。
2、讲解知识点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和生长规律,引导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规律。
3、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亲手体验种植植物的过程,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对生长的影响。
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模拟实验研究

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模拟实验研究作物生长模型是用来描述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理、生化和生态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模拟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 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作物生长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作物生长的生理、生化和生态学原理,通过实地观测和试验,获取作物生长相关参数,构建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和预测2. 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步骤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数据:通过实地观测、试验和文献资料收集,获取作物生长相关的基础数据,如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2)选择模型类型: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如过程模型、经验模型或组合模型等(3)构建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类型和基础数据,构建描述作物生长过程的数学模型,包括生物学过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4)参数估计:利用收集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如生长系数、环境阈值等(5)模型验证和优化:通过实地观测和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模型模拟实验研究模型模拟实验研究是检验和应用作物生长模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模型需求,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试验地点、品种、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2)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数据采集标准,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相关指标,如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3)模型应用:将建立的作物生长模型应用于实验数据,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模型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农艺措施下的适用性(4)结果分析:对比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模拟实验研究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优化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上内容为文章的相关左右,主要包括了作物生长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及模型模拟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后续内容将详细介绍具体模型类型、参数估计方法以及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4. 常见作物生长模型类型及特点4.1 过程模型过程模型是基于作物生长的生理过程,模拟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养分吸收和运输等这类模型的优点是能够详细描述作物生长的内在生理机制,但需要较多的参数和复杂的计算4.2 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是基于作物生长观测数据,通过统计方法构建的模型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参数较少,计算简便,但可能无法准确描述作物生长的内在生理机制4.3 组合模型组合模型是将过程模型和经验模型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这类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5. 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估计是作物生长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有:(1)经验公式法:通过实测数据,拟合参数的的经验公式(2)优化算法: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寻找最优参数(3)人工神经网络: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作物生长过程,自动获取参数6. 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作物生长模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主要包括:(1)品种筛选:通过模型模拟,评估不同品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筛选适宜品种(2)栽培管理:根据模型模拟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艺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产量预测:利用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表现,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4)适应性研究:通过模型模拟,研究作物对不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为培育适应性强的品种提供理论支持7. 模型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作物生长模型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模型精细化:通过引入更多的生物学和环境因素,提高模型的精细化程度,使其更准确地描述作物生长过程(2)模型集成化:将作物生长模型与其他模型(如气象模型、土壤模型等)相结合,实现多模型集成,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3)模型智能化:利用技术,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构建智能化的作物生长模型,实现模型的自动学习和优化然而,作物生长模型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模型参数的获取和验证、模型的普适性和移植性、模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作物生长模型的发展和应用8. 模型参数的获取和验证模型参数的获取和验证是作物生长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获取准确的参数对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参数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实地观测和试验,包括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的测定此外,通过文献资料和数据库收集也是获取参数的重要途径参数的验证通常采用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的方法,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验证不合格的模型,需要重新调整参数,直至满足要求9. 模型的普适性和移植性模型的普适性和移植性是衡量作物生长模型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普适性指的是模型在不同地区、品种和栽培条件下的适用性为了提高模型的普适性,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优化模型参数,使模型能够适应更广泛的环境条件移植性指的是模型在不同作物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能力对于具有较高普适性和移植性的模型,可以应用于更多的作物和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大的价值10. 模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模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是作物生长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应用通过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实时监测,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模型的调控功能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农艺措施来实现,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此外,利用物联网技术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作物生长过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调控,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11. 结论作物生长模型是描述作物生长过程的重要工具,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模拟实验研究进行了探讨,包括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模型模拟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常见模型类型及特点,参数估计方法,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模型发展趋势与挑战,模型参数的获取和验证,模型的普适性和移植性,以及模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优化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幼儿园奇妙自然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教案

幼儿园奇妙自然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园奇妙自然: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1.小麦种子2.盆栽土壤和栽培容器3.水壶4.温度计5.尺子6.纸张和铅笔7.照相机(可选)教学过程:引入:1.利用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形式展示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照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和幼儿讨论他们了解的植物和植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3.介绍本堂课将进行的实验内容和目的。
实验步骤:1.学习播种:给每个幼儿提供一小袋小麦种子,让他们在盆栽土壤中播种种子。
提醒幼儿轻轻覆盖土壤,再浇适量的水。
2.记录观察:每个幼儿需要在记录本上画一张观察图表,记录播种的日期、天气情况、温度和湿度。
每天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包括根茎的成长、叶子的出现和高度的增长等。
3.考察条件:和幼儿一起讨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比如阳光、水分和温度等。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阳光和温度等条件,并观察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继续观察:持续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观察图表上,可以用铅笔画图或拍照保存。
实验总结:1.分析结果:让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小麦的生长情况,总结哪些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最大。
2.写实验报告:指导幼儿撰写一个简短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模板来帮助幼儿组织思路。
3.展示结果:为了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可以组织一个展示会或小组讨论。
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和交流。
扩展活动:1.观察其他植物:带领幼儿外出观察附近环境中的其他植物,并鼓励他们记录下来,比较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2.感受大自然: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自接触到大自然,如走进花园,观察蝴蝶和昆虫等。
引导幼儿发现和欣赏自然界的美。
3.制作植物相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拍摄照片并制作相册。
鼓励幼儿记录植物的名字、花色和生长环境等信息。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案例研究:植物生长实验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案例研究:植物生长实验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他们能够培养观察、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植物生长实验展开探讨,以展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案例研究。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目的植物生长实验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2. 实验材料- 小花盆- 泥土- 稻草种子或其他种子- 水壶3. 实验步骤a. 将泥土填满小花盆b. 播下种子c. 每天给植物适量的水,记录并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d. 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幼儿记录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与之前的做对比三、实验设计及意义1. 实验设计植物生长实验通过观察种子成长为植物的过程,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命周期。
实验设计包括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和观察记录的方式等。
2. 实验意义植物生长实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幼儿还能够了解植物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培养爱护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结果植物生长实验的结果通常包括植物的生长情况、成长速度、生长高度和根系生长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2.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幼儿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
五、实验总结和体会植物生长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样的实验也有助于幼儿建立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个人观点与建议个人观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应该注重科学探索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植物生长实验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建议:在进行植物生长实验时,可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去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
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
三、内容说明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
取样株数为5株。
通过下表可计算6月13日的叶面积指数。
表1 2001年高粱资料(叶长、叶宽单位cm。
株距20cm,行距50 cm)
高粱的单叶叶面积=叶长×叶宽×0.75
单株叶面积=各绿叶叶面积的和
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同学们在学习叶面积指数时,可以先以上面的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叶面积,加深自己的
印象。
2.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
位以万m 2·d/ hm 2
来表示。
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
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假设在t 1~t 2时间内,平均有l /2(L 1十L 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这一期间的阶段光合势为:
LAD=1/2(L 2+L 1)(t 2—t 1)
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 LAD=∑LAD i
L 2、L 1分别是t 2、t 1时的叶面积。
表2为1999年夏玉米三次取样数据,根据表2可计算7月9日~7月19日和7月19日~7月29日这两个阶段三个处理的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等。
表2 夏玉米叶面积与干物质资料(干物质单位为:g/m 2;时间为 : 月/日)
处理 叶面积指数LAI
干物质W
7/9 7/19 7/29 7/9 7/19 7/29 1 0.016 0.218 1.293 0.55 10.23 85.45 2 0.017 0.174 1.410 0.62 8.73 111.57 3
0.018
0.139
0.884
0.61
6.30
56.02
3.净同化率(NAR )
净同化率是在群体条件下衡量作物叶片净光合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数量。
假设在t 2—t 1时间内,平均有l /2(L 1十L 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净积累W 2一W 1重量的干物质,这一期间的净同化率为:
)
()(2/112211
2t t L L W NAR W
-⋅+-=
或
1
2121
21
2t t W W L L L ln L ln L
w t
W ln dt
dw dl
w ln d dt
dw L 1NAR --⋅
--=
∆∆⋅
∆∆=
⋅=⋅=
式中:L 2、L 1分别是t 2、t 1时的叶面积。
净同化率单位是g /m 2·d 。
净同化率因作物、品种及栽培条件而变,通常变化在3~4至10~12g /m 2·d 范围内。
4.作物生长率(CGR)
作物生长率又叫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干物质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增加的干物重。
在利用试验测定结果计算CGR 时,可用下式:
)
t t (A )W W (CGR 1212--=
式中:W 2、W 1分别是t 2、t 1时测得的干物重;A 为土地面积。
CGR 的单位是g /(m 2·日)。
LAI NAR A
L )dt dw L 1(
dt
dw A 1CGR ⋅=⋅⋅=⋅=
上式表明,作物群体干物质增长速度与净同化率及叶面积指数成比例。
但由于两者中NAR 变动幅度较窄,所以LAI 对群体干物质增长的作用较大。
5.相对生长率(RGR )
按照作物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的规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植株越大(越重),而且生产效能越高,则所形成的干物质也越多。
生产的干物质用于形成植株体,从而为下一步的生长奠定了更大的生长基础,这种生长过程称之为植物生长的复利法则。
相对生长率(RGR)用下式计算:
1
21
2t t W ln W ln t
W
ln dt
w ln d dt
dw W
1R --=
∆∆=
=
⋅=
式中:W 2、W 1分别是t 2、t 1时的干物质。
R 一般以g /g ·d 或g /g ·周为单位。
6.叶面积比率(LAR)
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称为叶面积比率。
可用下式计算: 1
2121
21
2L ln L ln L L W W W ln W ln W
L LAR --∙
--=
=
式中:L 为叶面积;W 为植株干重。
应用叶面积比率则相对生长率(RGR)可用净同化率(NAR)和叶面积比率(LAR)的乘积来表示: RGR =
)dt
dw L 1(W L dt
dw W 1⋅=⋅=LAR ·NAR
7.比叶面积(SLA)
比叶面积即为叶面积与相应的叶重之比,用来表示叶的厚度,比叶面积越小,叶片越厚。
即:SLA=
L
W L
式中:L 为叶面积;W L 为相应的叶干重。
可将叶面积比率(LAR)分解为:
W
W SLA W
W W L W
L LAR L L L
⋅
=⋅=
=
式中:W L /W 为叶干重占植株干重的比率。
进而可推导出下式:
RGR =NAR ·SLA ·
W
W L
由上式可知,相对生长率受净同化率、比叶面积及叶重与株重的比率的影响。
8.玉米产量与LAD 、NAR 的关系
产量形成因素与理论经济产量的关系为:
理论生物产量=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平均净同化率。
理论经济产量=理论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理论经济产量=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平均净同化率×经济系数。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样
实验开始前,每小组在玉米实验地里选取两处理玉米地,每处理随机挖取5株玉米,带上根系,然后带回实验室,把根系用水洗干净。
下周同一时间再取样一次。
2.测量株高,数可见叶、展开叶、根条数。
玉米株高、见展叶标准:
植株高度 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一20株,抽雄前把叶拉直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或量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以cm 表示。
展开叶数 露出叶环的叶片数。
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1~2cm,拔节后露出5cm的叶片数。
3.测量单株叶片长、宽
从基部第一片绿叶开始测量每一个叶片长、宽,到顶部叶片。
同一处理的5株玉米可放在一起。
叶片的长度是从基部到叶尖的长度,宽度是叶片最宽处长度。
在测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叶片部分死亡、一些叶片未展开,测量时要测出其实际绿叶长、宽。
玉米的叶面积按下式计算:
玉米单个叶片叶面积=叶长×叶宽×0.75
4.样品杀青
测量叶片后,将每处理植株用剪刀分器官剪开(如可分为根、茎、叶、鞘、雄穗、雌穗),放入纸袋中,把纸袋放入干燥箱中,把干燥箱温度调到105~110℃。
1小时后把温度调到75~80℃。
5.烘干
连续烘干样品,一般在苗期大约1~3d时间,穗期以后,烘干时间加长。
样品烘干到一定程度时,可取出试称。
用电子天平称量两次结果相同时,就可称量重量。
在称量时,要从干燥箱中取一袋样品,称量一袋,不能把样品全部取出暴露在空气中。
因为样品不含水分,一旦暴露在空气中,样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其重量就会迅速增加。
6.计算
先计算单株叶面积,换算成叶面积指数,再计算干物质积累量。
根据两次实验的结果计算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等。
五、作业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等。
2.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两处理上述指标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