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
这一电影运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语言的颠覆而闻名于世。
法国“新浪潮”影片通常为黑白电影,情节多为现代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冷峻观察和挖掘。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多为年轻且具有个性化风格的导演,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和创新。
这些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克洛德·沙布罗尔等。
他们的作品轰动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深受欢迎,在国际电影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风格,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性和表现形式上,还在思想和社会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大重要篇章,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1.2 概括“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电影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当时的法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形式,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导演风格,引领了电影艺术的革新。
“新浪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呈现,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新浪潮”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国际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影响了整个电影界,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2. 正文2.1 导演风格的个性化表现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而闻名。
这些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注重于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常常打破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采用自由、直观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和人物情感。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让现代观众难以理解的原因——以《精疲力尽》为主进行分析14文化产业管理3班祁祺140905329电影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但不见得要按照这种顺序。
——戈达尔一、重要镜头的删减和无用镜头的插入戈达尔导演作品《精疲力尽》中,米歇尔枪杀警察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点,但是镜头的组合却是:1、警察走过来的远景;2、米歇尔拿枪;3、米歇尔面部特写;4、两个快速摇过米歇尔手臂的枪的特写镜头和枪响声;5、警察倒在灌木丛中。
这些镜头看起来过于简单,观众无法清晰的知道是米歇尔失手打死警察,还是故意打死警察。
在《精疲力尽》里面,派翠夏参加了一场小说家的记者招待会,这位小说家是一位于剧情毫无关联的角色。
他在记者会上回答的内容全是在评论男女关系和男女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戏谑的、是开玩笑的、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派翠夏问他:“你最大的抱负是什么?”,他回答说:“不朽,然后死去”。
这场戏结束后,派翠夏疑惑的看着摄影机,同时也是看着观众,这暗示了电影结局的暧昧性。
二、结构松散,缺乏叙事目的特吕弗导演作品《四百击》的经典结尾:一个长镜头跟拍从少年感化院逃出来的安托万,他向海边一直跑,镜头也一直跟着他。
他跑到了海边,跑到了水中。
镜头一直在后面跟拍着他。
突然,安托万回头望镜头,这时,摄影机推向安托万的脸部,然后突然冻结画面,结尾镜头定格在安托万茫然的脸上。
随后电影结束。
影片没有交代他是否被感化院的老师抓回去,也没有交代他后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电影的结束明显不是故事的结尾,让普通观众觉得不完整,就是因为导演没有特定的叙事目的。
镜头告诉观众的只是这个小男孩得到了暂时性的解脱,而之后何去何从呢。
这不是这个电影里要讲的故事。
另外在《精疲力尽》的结尾处,米歇尔在生命的最后倒在地上,吐了一口烟。
甚至露出了他和派翠夏在房间里面亲密的笑容。
米歇尔死的最后自言自语道:“这让我想吐。
”然后就死了。
派翠夏问警察他说了什么,警察却将米歇尔的话翻译成:“你说你让他想吐。
法国新浪潮电影(1959—1964)豆瓣

法国新浪潮电影(1959—1964)豆瓣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
一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
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
他们中间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的电影人经常在电影期刊《电影手册》上撰文攻击当时颇有声望的电影导演。
例如,特吕弗就写道:“对于改编来讲,我只承认由电影人所写的剧本的价值,奥瑞茨与巴斯特(当时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实质上只是文学家,我在此谴责他们低估电影的傲慢态度。
”让—吕克"戈达尔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21位当时的重要导演,指出“他们的镜头运动如此笨拙,影片主题十分拙劣,演员表演呆板,对话缺乏意义,总之,他们不知道如何创作电影,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
特吕弗、戈达尔,以及克劳德"夏布罗尔、埃里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一起推崇几个被认为已经过时的导演如让"雷诺阿、麦克斯"奥菲尔斯,以及非通俗路线的布莱松、雅克"塔蒂等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评论家在攻击当时法国的电影制度时,并不觉得与欣赏好莱坞的商业影片之间有什么矛盾。
《电影手册》派的这些年轻造反派认为,美国电影中的这些作者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因为每一位作者导演都会尝试在大量生产的制片制度中,在类型片上留下个人特殊的印记。
从好莱坞的历史沿革来看,霍华德"霍克斯、奥托"普雷明格、萨缪尔"福勒、文森特"米纳利、尼古拉"雷伊、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等人,绝非艺术匠人可比,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
用特吕弗的话来讲:“没有所谓的作品,只有作者。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对整个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和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和对主题和题材的挑战。
影响和特点方面,新浪潮电影采用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摄影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规范。
导演们的创新风格也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先锋,其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人色彩。
最终,新浪潮电影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后来的导演都受到了其启发,其持久影响力也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深入分析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电影运动对当代电影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电影、背景、影响、特点、导演风格、创新、叙事方式、突破、电影语言、革新、主题、题材、挑战、影响力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19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股电影运动,这一运动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变革,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通常以其大胆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等知名导演。
他们通过对电影语言和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风格,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法国“新浪潮”电影常常涉及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挑战。
这些电影对主题和题材的选择非常大胆,展示了这一时期导演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才华。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持续影响着当代电影的发展。
1.2 探讨“新浪潮”电影的背景“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法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电影产业陷入了一种僵化和保守的状态。
当时的主流电影受到商业压力和政府审查的限制,导致了电影创作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的新锐导演开始挑战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探索更为自由和独立的创作方式。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皇甫一川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1(000)012
【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指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法国突然涌现的一批不知名青年导演所拍摄的影片。
后来,“新浪潮电影”一词被广义地用来指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进导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电影语法的故事片。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原因: ①安德烈·巴赞以《电影手册》杂志为阵地,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里维特等),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倡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方法,同时对美国电影的艺术价值作了新的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皇甫一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攻陷法国电影的巴士底狱——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记 [J], 哈罗;
2.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研究--以法国电影“新浪潮”为例 [J], 王丹
3.新浪潮法国电影导演对当代台湾电影导演的影响 [J], 孔繁星
4.试论中国新生代电影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同构性 [J], 李盛龙
5.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 [J], 姚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外国电影史-第十章-法国新浪潮电影(共88张ppt)精品课件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作者电影”观 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电影语 言和电影技法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度,一 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追求形式的探索 (tàn suǒ)与影片意义的表现相配合、相一致。在
这方面,“新浪潮”与20年代的“先锋派”电 影有很大区别。先锋派过于追求影片的“纯形 式感”,而忽视内容 。
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可以说是 内部的人工技巧,也就是场面调度;
第十四页,共八十八页。
4)、蒙太奇在表现事物上具有鲜 明性和强制性,场面调度则含有瞬间 性与随意性; (shùn jiān)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
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第十五页,共八十八页。
三、作者电影观念
为什么在这儿提出作者电影,是因为 作者电影的观念,是“新浪潮”的导演提出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八页。
2、内容上,大胆接触法国电影从未接触 过的问题,主张彻底摒弃旧的道德标准,如 在银幕上表现(biǎoxiàn)两性关系。
3、叙事上,采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 和打乱情节结构 。
4、 制作上,缩短拍摄时间,缩小摄制组, 大量利用实景,蔑视技巧规程,搞即兴创作 (这主要是资金问题)。
第三页,共八十八页。
2, 1958年也是法兰西历史的转折点。总 统易人,政府更换(gēnhuàn)。这充分表现了当时 法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决心和精神。戴高乐执 政后,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时期,新时期需 要新电影。
于是,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和影评家们, 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 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于是在1959年,掀起了 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于是,一些(yīxiē)青年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 影手册的影评人对这些电影不满,便闯入编导 制片领域 ,以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 言首先表现了这一时期青年人的精神苦闷和彷 徨 。从而形成了“新浪潮”。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

学号:1B096124 姓名:李智专业:戏剧影视专业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电影企业已完全陷入瓦解和衰败之中,美国电影再次席卷法国市场,法国电影工作者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了艺术复兴工程。
法国“新浪潮”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电影创作流派。
他的出现与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
发生在欧洲的二次世界大战,把人们过去的信仰无情的摧毁,人们陷入了信仰真空状态中,特别是青年人因感觉到信仰的丧失和幻想的破灭而变得愤世嫉俗,颓废失意,甚至放浪形骸,以各种姿态来反抗现实社会和既有秩序,法国“新浪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电影和其他任何艺术相比都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因而纪实是电影的第一本性。
而生活也并非是戏剧性环环相扣,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性被安排好的,新浪潮电影更加主张日常生活汇总琐碎的无关松散的事件串联起来,而且在叙事时又常常穿插无关的细节,破坏叙事的完整性,表现生活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此外,“新浪潮“电影大量运用不间断的长镜头和移动摄影,成为纪实美学的一大特征。
”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真实空间的同时,尊重了观众的选择和思考的权利,避免蒙太奇手法营造所表现出的强制性,单调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
最后,作为“新浪派”先锋人物的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阿斯特吕克主张摄影机应自由自在的描写事物,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这种在影片中表明导演的个性,并且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的揭示出风格特性的方式,使导演成为整个电影的主导,电影内部所呈现的个性正如导演一样。
新浪潮电影在创作上,最大特点就是其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在新浪潮形成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占据法国电影市场,“新浪潮”的产生打破了好莱坞制片人制度,而强调导演的中心地位,采取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打破了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模式,无逻辑的时间组合在导演的严重变成了具象的感情外化。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新浪潮崛起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战后年轻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
⏹ 1 、新的戴高乐政权成立,极力想建立本土文化,与好莱坞一争长短,提供新导
演过去完全没有的启动资金。
⏹2、新的器材发展,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快的底片。
⏹3、新制片的崛起,比较年轻,接近观众,认同新导演的理念。
“新浪潮”代表人物
⏹我们可以确定,《四百击》的题材最接近特吕福的心。
每个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就是
他自己早期的青少年生活。
——乔治·萨杜尔
⏹这部电影充满坦白、快节奏、艺术、新鲜、摄影感、原创性、鲁莽、严肃、悲剧、
力量、友情、宇宙性、温柔。
——戈达尔谈《四百击》
⏹《四百击》片名来自法国谚语“打四百下!”(Fait les Cent Coups),含有天下大乱、
胡作非为、不顾一切之意。
⏹特吕弗在此片中秉持巴赞写实理论,大量运用长镜头,将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
又常被老师、成人责备的12岁孩子,与周遭景观环境作抒情与写实的对比。
⏹片尾铎尼自少管所逃出时,他一直跑一直跑,镜头一直跟摄,经过空旷的田野,经
过灌木丛,经过空屋,一路跑向大海、沙滩、浅滩,单调空泛的景观,象征少年孤立无援的心灵。
⏹这组长镜头加上纯属铎尼凝视镜头的定格画面,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也是最被广
泛讨论的新浪潮美学。
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中直接将20 世纪50 年代平庸、华丽、虚假、公式化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贬为“老爸的电影” ,主张扬弃这种电影,重新审视电影的评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影像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电影的心理学起源问题:电影
发明的根据是人们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即人类自古就 有的与时间抗衡使生命永存的“木乃伊情结。”
•巴赞后来也意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
实的完整再现,于是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为何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巴赞从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方面的区别中,看到了 电影与生俱来的捕捉生活与自然的能力。 • 与戏剧相比,电影表现生活的时空更加自由,从而更接近 生活。 • 与绘画相比,活动摄影具有本质上的客观性与生动性。 • 与小说、文学相比,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比文学形象更为真 切直观。 • 结论: • ①电影具有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 ②电影比任何艺术形式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 • 所以“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这其实是一种写实主义的 主张。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1、“新浪潮”的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逝世于新 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理论成为新浪潮的 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来成
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影评家。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 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 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电影新浪潮之父”、“精
特吕弗为“优质电影”列下四条罪状: •①是编剧电影而非人的电影; •②太过于心理写实,而非存在试的浪漫的自我表达; •③场面调度太雕琢,而非自然即兴的开放形式; •④太讨好观众,而缺失创作者的个性。
•(4)以“法国电影图书馆”和《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 轻精英“法国电影图书馆”亨利·朗格鲁瓦创建,在战后保存 了上百部珍贵电影,在自己的戏院每日以专题方式放映6部电 影, 影响了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等一批年轻人。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综述
一、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内涵
1958年,当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日》和让·鲁
什的影片《我是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 在法国银幕上时,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法朗 索瓦茨·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 当时的法国电影。
所谓“新浪潮”,是指1958-1964年期间,在法国影坛上 突然涌现出一批从创作观念、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 作方式均有所创新的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在欧洲重要 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对以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法国电影“新浪潮”。
•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确立了他的导演新人地位。 • 1958-1962年5年间,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
女作,像一股潮流奔涌而来。
• 1962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 浪潮”这一名词。“新浪潮”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三次电 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 新浪潮电影反对按照陈规陋俗制作商业影片,呼吁打碎旧 的制片秩序,要求以艺术趣味代替商业趣味。 • 新浪潮电影对当时法国乃至世界的商业电影形成了极强烈 的冲击。
• 20世纪60年代,戈达尔和特吕弗的声誉达到高峰, 以领导者的方式拥有国际知名度。 • 夏布洛尔是最商业、最赚钱的,他的代表作在 1968—1971年拍出。 • 侯麦在1967—1972年创作颇丰,在90年代再以 “四季的故事”系列被尊为大师。 • 里维特在1969年受人瞩目,数十年来创作未曾中 断,2001年更以《六人行不行》参加戛纳影展, 显露他作为大师的行云流水之风。
因此,新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潮流,虽然犹如一股反
叛力量汹涌而来,具有破除陈规和创新立意的统一
目标,但是在每个导演的具体操作和创作风格上来 讲,又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 新浪潮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样是一个有宣言、 有纲领的自觉运动,它更象一场社会运动,轰轰烈
烈的,但也不免纷繁矛盾,众说纷纭。
3、“电影手册派”创作浪潮的始末
摒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
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场面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的区别:
• ①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场面 调度强调电影镜头时空的相对统一性。 • ②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那种强势的 自我表现;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 ③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场面调度强调画 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 ④蒙太奇表现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场面 调度强事物的多含义,具有瞬间性和随意性。 • ⑤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让观众 在镜头运动中自己选择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缘起:阿斯特吕克 ——“摄影机相当于自来水笔” 电影可以摆脱纯画面、具体表象的束缚,成为表达思想的语
言;电影导演可以成为有个性的、独立创作的“作者”;
兴盛:特吕弗——“作者”概念的提出
“作者”与“导演”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持续地选
择个人化的元素,形成稳定的主题风格。
误区:过于绝对化和幼稚 认为“好导演的坏作品要强于坏导演的好作品”;过分强调 导演的个性化创作,对戏剧性的否定和摒弃。
一、“新浪潮”始末
•伴随着《电影手册》杂志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影
迷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观影和写影评了,他
们要将理论付诸实践。
•1958年—1959年,共有24位新导演出现;1960年, 共有43位导演完成处女作;从1958年到1964年间, “电影手册”派一共完成了124部导演处女作。
1、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抗主流影片 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
史简介》中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以《电影手册》
影评人为主的“电影手册派”(“新潮派“)资深文人、 艺术家转至剧情片拍摄的“左岸派”。
•[说明]广义的新浪潮分为三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就是狭义的新浪潮;
二是作家电影,就是“左岸派”;三是以让·鲁什为代表的“真实电 影”。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手册)派
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
电影”。 2、他们是战后成长的一代,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 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 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 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 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 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得开,制 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自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巴赞通过对电影史、电影
语言的研究来阐明他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电影从无声到有 声的变化,分析了蒙太奇学派、好莱坞电影等的利弊得失; 他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促进了电影语言的进步,扩大了 电影风格化的范围。
(2)艺术实践方式——“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理论 蒙太奇 场面调度
讲故事 时空分割 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 画面含义的单一性强制性 观众:被动地位
1958年:诞生 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日》; 特吕弗《淘气鬼》。 1959年:声誉年 特吕弗《四百击》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戈达尔《筋疲力尽》获柏林电影 节最佳导演奖;马塞尔·加缪《黑人奥 菲》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0年:高峰年 43个新人拍出了124部新片。 1961年:没落年 新浪潮电影走低。 1962年:危机年 除戈达尔的《如此生活》外,其他主将 没有新作出现。
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
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轰
动,使正统“蒙太奇”理论
受到很大冲击。 安德烈〃巴赞(1918—1958)
(1)观念与口号——“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的理论:《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和
《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从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中得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 于揭示真实;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是再现世界原 貌的神话„„
二、新浪潮电影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大环境:战后青年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 •(1)两次相继的世界大战(战后长期的制度僵化,青年一代 理想幻灭)。 •(2)法国国内的社会现实问题(纷争不断,亚文化的形成)。 • 科技文明——非理性的泛滥 • 物质富裕——精神空虚困惑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 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
注释:《电影手册》是“新浪潮”的精神堡垒,1951年由安 德烈〃巴赞与影评家雅克·多尼奥尔-瓦克侯斯及洛·迪夫共 同创立。特吕弗等 人在该刊物上经常发表各式各样的影评文 章。
《青年电影手册》是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 作与参展指南的专业性图书,以“网聚电影人的力量”为目标,关注新人 的成长发展和中国电影商业和艺术方面的新浪潮趋势。改:沃伦——“作者论”成为批评理论
他肯定了对作者主题的分析是最有价值的。对批评家来说,
首先是确立了导演作为创作主体对电影价值的主导作用, 使导演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在对导演的关注中,对其所
有影片的题材与主题的研究成为重点,要通过这些,找出
他作为“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核心意义和主题动机。
三、“手册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超出常态的事物与现象;
•复杂异常的内心世界;
•盲目疯狂的本能与冲动。
•(4)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追求
•强调个人的直觉、本能、情绪、心理 、幻觉和梦境等,晦
涩紊乱、荒诞变形,反传统,追求新奇。 •强调偶然性,不厌其烦的描绘细枝末节,以呈现枯燥、 荒 诞的现实生活。
三、新浪潮电影的流派划分
1、美国电影学者罗伊·阿姆斯依出身背景和倾向分为六类。 2、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在《电影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 •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 •(2)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倾向 •暴露世界的荒诞和异化; •对苦闷孤寂心情的宣泄; •表现现代人的异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 无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