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合集下载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新浪潮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电影史上的“新浪潮”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出现的新型电影的风潮,在法国影坛上涌现出来的由一批青年人第一次执导电影的现象。

这些电影主要以都市题材很青年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一反过去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理想,在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作方式等方面都对以后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浪潮”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

是的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

“新浪潮”一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即反对那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

对传统电影某些理论的反对与大胆改革是“新浪潮”电影最显着的特点。

能够做到面貌一新,必然需要有别于传统电影理论的理论基础。

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是“新浪潮”电影理论的重要来源。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巴赞的理论一是“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巴赞在反对戏剧化、故事化的同时,还强调了写实主义的含义,他指出:“电影最终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像一首诗。

”因此他批评与排斥传统的蒙太奇理论,他的真实论思想真正地把电影同其他艺术划清了界线,为电影赢得了独立自由的空间。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新浪潮电影追求造型的真实。

大量使用长镜头的移动拍摄、实景拍摄、使用非职业演员等,成为了影片中最基本的形态,这与在摄影棚中拍摄的传统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分,反对场面调度过分雕琢,追求自然即兴。

在选择电影内容方面,新浪潮电影体现出“作者化”的特点。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

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在年龄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

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

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尽管“新浪潮”“左岸派”电影⼈的⾝份和资历不尽相同,但他们毕竟是出现在同⼀个国度、同⼀个时期的两股电影思潮,他们的电影确实拥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先,他们都对法国的所谓“优质电影”和商业电影中的平庸、虚假和陈旧的表现⼿法作过猛烈的抨击。

落实到创作中,他们的影⽚都显现出丢弃传统、打破陈规、求新尚异、⼤胆探索的特征。

例如:在影⽚的拍摄上,他们注重电影的照相性,强调画⾯的新鲜感,拒绝学究式的规范与原则,⼤量使⽤跟拍、抢拍、长镜头、景深镜头等类似于纪录⽚的拍摄⽅法;在⾳响的处理上,他们⼤量采⽤⾃然⾳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在镜头的剪辑中,置传统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于不顾,随⼼所欲,不⽆禁忌。

其次,他们都认为导演是影⽚的惟⼀“作者”(或“作家”),都提倡在电影的创作中应充分展露导演个⼈的⼈⽣感受和独特追求。

因此,在他们的影⽚中,都表现出刻意追求个⼈风格、过于注重⾃我表现的特⾊。

为此,他们作为导演,⼤多参与或⼲预了电影剧本的创作,有的甚⾄⼲脆编导合⼀,以保证⾃⾝的艺术追求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影⽚的内容上,反对讲述那种过于戏剧化的故事。

在题旨的设置和表现上,反对浅显、⽼套、直⽩和单⼀;在影⽚的结构上,⼤多采⽤与⽣活的本来形态相近的散⽂化的、⽣活流或意识流式的结构样式。

第三,由于“新浪潮”“左岸派”电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西⽅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电影不通俗、不易懂、不明快、不流畅,并显现出悲观、沉重、晦涩、和多义的特⾊。

在他们的影⽚中,⽚中⼈说什么和做什么往往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的性。

换⾔之,⽚中⼈说什么和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他们想展⽰、想告知的只是⽚中⼈的⽣存状态和⽣活态度。

对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类⼼灵深处的隐痛,他们只是热衷于揭⽰,⾄于答案、出路和治疗的⽅法,他们的通常做法是留给观众去思考。

当然,“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概⽽⾔之,有以下四点:其⼀,叙事⽅法不同。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 左岸派电影运动与思潮
现代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
1957年,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 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意指一群特定的对象:青年人
1962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来定义 从主要是法国青年编导参与的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
从1958年到1962年的5年间,法国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 处女作。像一股汹涌的潮流,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奇 迹
下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一举成名
主要作品: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电影为主要风格, 创作高峰期 《筋疲力尽》(1959年)、《卡宾枪手》(1963年)、《疯狂的比埃洛
》(1965年)、《我略知她一二》(1966年) 这些影片的主体和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地存在主义特征,集中展示了现
》(1972年)
这些“政治影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现实的同时,也时常满 足于一些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描写。
在叙事上采用多种离间方式,破坏故事的连贯情节,避免观众陷入银 幕幻觉中
新浪潮主要导演--戈达尔
80年后:以艺术电影为主要风格
• 《故事》(1980年)、《芳名卡门》(1983年)《新浪潮》( 1990年)
《四百下》之后,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 的爱情》(1962年)、《偷吻》(1968年)、《夫妻生活》(1970 年)、《飞逝的爱情》(1978年)四部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托万由 同一演员扮演,在银幕上造成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四百下》(胡作非为,到处乱跑)
影片讲述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男孩安托万逃学、撒谎、偷窃,被送进 儿童教养院,最后逃离,跑到海边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但却不知道 未来如何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新浪潮导演群体特征
• 新浪潮群体的大部分成就主要可以归因于这些电 影工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 • 这些导演大多出生于1930年左右,并且以巴黎为 工作基地。 • 他们专注于描绘都市职业人士的生活、风尚服饰、 跑车、酒吧、通宵晚会和爵士俱乐部等。 • 电影承袭诗意写实主义、精致的传统与好莱坞犯 罪电影的特色,时常配置一名邪恶的女主人公。
左岸派先驱之作
•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不幸的遭遇》运用倒叙与 旁白的手法讲述一个与为人堕胎者有关联而被带 到警察局的妇女的过去生活。 • 瓦尔达的故事短片《海角》运用非职业演员和实 际场景,与剧中随意漫步的夫妇的风格化的俏皮 旁白对话产生了冲突。这部影片的省略剪辑也是 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独一无二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生平
• 玛格丽特· 杜拉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 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岁时到巴 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杜拉斯 以小说《厚颜无耻之徒》(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 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 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琴声如诉》、《情人》、《痛苦》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 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 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重要成员,她不仅 写作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等优秀的 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印度 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 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新浪潮电影叙事
• 主题趋于一致,权威是不可信任的,政治与爱情 的承诺也遭到质疑。影片人物毫无原由的行为具 有通俗存在主义的痕迹。 • 共同的基本叙述摄像。 1.围绕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段建构电影的情节。 2.强化了艺术电影开发性结局的叙述传统。 3.混搭格调发展到极致。滑稽喜剧转瞬间变成焦躁、 痛苦与死亡。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ppt课件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ppt课件
上提出“摄影机笔论”,认为摄影机拍片应如用 笔书写一样 • (二)作者论 •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31期上发表了 《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批判法国品质电影为 “老爸的电影”,主张电影应是导演的独立创作。
4
• (三)巴赞的理论 • 1、总的现实主义 • 2、摄影影像本体论 • 3、景深镜头-长镜头
视野 • 五、旁征博引,使电影超过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 • 六、即兴及反片场风格 • 七、现代主义
7
第三节:“电影手册”派代表作者作品
• 一、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30年12月3日-)及《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8
• (一)戈达尔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 1、戈达尔自己的分期 • 《电影手册》时期(1950—1959) • 卡琳娜时期(1960—1967) • 后五月运动时期(1968—1974) • 录影时期(1975—1980) • 80年代时期(1980—1989) • 2、代表作品 • 1959 《精疲力尽》 A BOUT DE SOUFFLE •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 1965 《疯狂的比埃罗》 PIERROT LE FOU •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 1969 《真理》 PRAVDA • 1969 《东风 》VENT D'EST •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 1972 《一切顺利》 TOUT VA BIEN • 1983 《卡芳名门》 PRENOM CARMEN •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 1994 《十二月里的自画像》JLG AUTOPORTRAIT DE DECEMBRE

第十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第十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欧蒂乐的愿望,但当他要求欧蒂乐跟自己私奔被
拒后,居然做出了令欧蒂乐完全意料不到的举 动……
04·星星广场(Place de l'étoile),15分钟,艾瑞 克·侯麦(Eric Rhomer)导演。衣着讲究的尚·马 克(Jean- Michel Rouzière)每天都要拿着把雨伞穿
过星星广场到服装店上班。那天他很倒霉,在地 铁被女人踩了一脚,出来撞着个醉汉(Marcel Gallon),尽管他道了歉可醉汉还是不依,争执中 醉汉倒地不起,尚·马克大惊,赶紧溜掉……两个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 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 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 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 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 电影,即“左岸派”。
3、 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仔细 雕琢。
4、他们的是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左 岸派”又被电影又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风格。
第五节 观摩
六位新浪潮导演【眼中的巴黎】 (1965)
1965年六位法国新浪潮导演以巴黎为背景拍摄的短片
4、埃里克·侯麦——《狮子星座》, 《星星广场》 (短片), 《六个道德故事》 。
附:法国新浪潮代表作:
瓦尔达的《短角情事》(Pointe courte, La ,1956) 路易.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Ascenseur pour l'echafaud,1958) 夏布洛尔的《表兄弟》 (Les Cousins,1958) 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 特吕弗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Breathless,1960) 夏布罗尔的《漂亮的赛尔日》(Le Beau Serge,19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观摩

六位新浪潮导演【眼中的巴黎】 (1965) 1965年六位法国新浪潮导演以巴黎为背景拍摄的短片 辑,这六部在10~20分钟之间的故事,都表现出一種幽渺 的忧伤与失落的哀愁,反映了60年代巴黎充满挫折和压抑 的伤感,影片毫不意外地预见了1968的五月革命。 新浪潮導演們人人各據一方,引領風騷數十年,別說影評 論述多如牛毛,光是片單就看不完,若是貪心一點,想在 一部片中盡窺新浪潮精華﹝甚至盡得新浪潮風流?﹞,恐 怕非「1965眼中的巴黎」﹝又譯「……看巴黎」或「巴黎 見聞」﹞一片莫屬了。 。

新浪潮总是逼问观众:“电影是什么?” 每次看完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电影,心里总是会浮现上面这个问题。 新浪潮导演们人人各据一方,引领风骚数十年,别说影评论述多如牛 毛,光是片单就看不完,若是贪心一点,想在一部片中尽窥新浪潮精 华﹝甚至尽得新浪潮风流?﹞,恐怕非《1965眼中的巴黎》﹝又译 《……看巴黎》或《巴黎见闻》﹞一片莫属了。 《1965眼中的巴黎》是由六位新浪潮导演每人各拍一部15分钟左右的 短片集合而成,依序为:尚-杜歇、尚-胡许、尚-丹尼尔‧保勒、侯麦、 高达以及夏布洛。这类集合新导演的拍片企划制片如今已是司空见惯, 但我想没有一部重要性会比得过这一部,即使是《十分钟前》、《十 分钟后》这些集合全球名导的片子。
第十二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电影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 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 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 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 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 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 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 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 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新闻界把1958年到1959年突然涌现出的不知名的青年 人竞相拍摄电影的热潮称为“新浪潮”。1959年,24名青 年人拍摄成了他们的处女作,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 为电影导演。这批青年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他们 拍摄的电影被称为“新浪潮”电影。后来,新浪潮电影被 广义地用来指称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进导 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语法的故事片。法国新浪潮电影的 兴起与《电影手册》关系重大,新浪潮主将特吕弗、让— 吕克· 戈达尔等都是此杂志的主力影评人。新浪潮导演主 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并且十分注重娱乐性,追 求刺激感官的内容,他们设法缩短拍摄周期,缩减制片成 本。艺术上追求适度的创新,多用长镜头手法。

04· 星星广场(Place de l'étoile),15分钟,艾瑞 克· 侯麦(Eric Rhomer)导演。衣着讲究的尚· 马 克(Jean- Michel Rouzière)每天都要拿着把雨伞 穿过星星广场到服装店上班。那天他很倒霉,在 地铁被女人踩了一脚,出来撞着个醉汉(Marcel Gallon),尽管他道了歉可醉汉还是不依,争执中 醉汉倒地不起,尚· 马克大惊,赶紧溜掉……两个 月后,他在地铁遇到那人正在跟别人争吵,那人 看见他后,竟突然偃旗息鼓了。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 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 塞尔日》;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 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 《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 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 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 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 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 节。
“左岸派”作家电影导演 :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 马里安巴德》。 阿涅斯.瓦尔达 ——《幸福》,《女人们》 路易.马勒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 《鬼火》, 《拉孔布· 吕西安》 。

第四节左岸派电影的特征
1、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电 影,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 2、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着重描写人物内心的活动上, 对外部环境则采用纪录的方法。 3、 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仔细 雕琢。 4、他们的是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左 岸派”又被电影又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 意既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 5、影片十分讲究个人风格。

左岸派在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 面比新浪潮又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 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由 于他们与新浪潮电影导演的风格非常接近, 有时也被归于新浪潮电影名下。但“左岸 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 然而,由于 1959 年《广岛之恋》的出现正 好赶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 们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附:法国新浪潮代表作:


瓦尔达的《短角情事》(Pointe courte, La ,1956) 路易.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Ascenseur pour l'echafaud,1958) 夏布洛尔的《表兄弟》 (Les Cousins,1958) 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 特吕弗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Breathless,1960) 夏布罗尔的《漂亮的赛尔日》(Le Beau Serge,1958) 特吕弗的《吉姆和朱尔》(Jules And Jim,1961) 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1961) 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奇奥》(Cleo de 5 a 7 ,1961) 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ee Derniere

北站(Gare du Nord),16分钟,尚· 胡许(Jean Rouch)导演。情侣尚· 皮耶(Gilles Quéant)和欧 蒂乐(Nadine Ballot)都是奔四的小职员,他们住 在巴黎火车北站附近公寓里,欧蒂乐厌倦一成不 变的低品味生活,大清早起来就数落尚· 皮耶无能, 还流露出分手的念头,两人吵了一架,欧蒂乐负 气去上班。途中险些被一开车男子(Gilles Quéant) 撞到,这个富有而神秘的男子似乎正好可以满足 欧蒂乐的愿望,但当他要求欧蒂乐跟自己私奔被 拒后,居然做出了令欧蒂乐完全意料不到的举 动……

圣杰曼得佩区(Saint-Germain-des-Prés),18分钟, 尚· 杜歇(Jean Douchet)导演。美国女大学生凯瑟 琳(Barbara Wilkin)在巴黎街头邂逅男子尚· 雷蒙 德(Jean-Pierre Andréani),两人回到雷蒙德的住 处共度良宵。次日中午雷蒙德要急着赶去接机, 好不容易才打发走凯瑟琳。隔天下午,凯瑟琳去 上人体写生课时,一名陌生男子(Jean-Fran?ois Chappey)始终纠缠着她,当她架好画板,竟然发 现……于是凯瑟琳跟着陌生男子回到家中,终于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关键在于《1965眼中的巴黎》的6部短片都是在导 演成名之前或刚成名不久、未达颠峰期所拍的短 片;导演们全都是以巴黎﹝自己所在的城市﹞为 背景,而以表达自己的电影理念为主要目的,所 以格外能令人感受到清新的创作气质﹝即使在40 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是如此﹞;现今这类影片则 不然,集合已成名的国际大导拍短片集,说穿了 不过是想花小钱请大导拍片,背后总脱不开浓浓 的行销策略及票房利益的考量,纵然其中不乏惊 喜,但那种《仅仅为了电影本身而拍》的创作精 神到底是再也见不到了 。

他们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 心理过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 抒情主题;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 验。
“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 (1959)编剧玛格丽特· 杜拉斯,和《去年 在马里昂巴德》(1961)编剧是罗伯 - 格里 叶。两片的导演都是阿仑· 雷乃。





05· 蒙帕那斯立瓦勒广场(Montparnasse et Levallois),15分钟,戈达尔导演。来自加 拿大的女人莫尼卡周旋在两个巴黎男人伊 凡和罗杰之间,一次她发现将写给他们的 情书寄反了,于是她分别赶去堵漏,两个 男友原本已经原谅了她,但当她想用肉体 讨好时,男人们都勃然变色,将她驱逐出 境。这个虚伪的女人原来并没有装错情书。

06· 耳塞(La Muette),16分钟,克劳德· 夏 布洛(Claude Chabrol)导演。一名中产家 庭少年(Gilles Chusseau)从放学回到家中 就没有耳根清净过,撞到父亲跟女佣调情 被责,晚餐时父母东拉西扯,入夜还要为 琐事吵嚷不休。在暗中做出一些反叛行为 后,他找了副耳塞来阻绝家庭噪音。这一 戴响动没了,母亲摔在楼梯口,也没了。
第三节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左岸派”的概念最早由《正片》杂志的罗热· 泰 耶尔提出,因与“新浪潮”同时出现,故经常与 新浪潮并提。由于左岸派导演中有有许多是“新 小说”流派的作家,故左岸派也称“新电影”。 是1950年代末与“新浪潮”同时出现在法国的一 个电影流派,因主要导演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 (即南岸)拉丁区的文艺社团活动而得名。以阿 仑· 雷乃、瓦尔达、罗伯 - 格里叶等为代表。他们 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 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 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一、强调主观现实主义, 二、反传统,具有叛逆精神。 三、呈现一个破碎的世界观,深受存在主义 哲学影晌。 四、强烈的文学艺术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