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派-总结版

合集下载

电影流派-总结版

电影流派-总结版

电影流派概览苏联电影学派: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导下的整个苏联电影的创作实践。

这一学派作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一贯把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的革命发展,通过典型艺术形象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劳动群众争当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苏联电影学派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一、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初的形成时期代表作品: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普多夫金《母亲》1926二、3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和第一次高涨时期代表作品:瓦西里耶夫兄弟《夏伯阳》1934三、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衰退和停滞时期法西斯入倾、个人迷信、无冲突论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1948四、五六十年代的转折和第二次高涨时期代表作品:卡拉托佐夫《雁南飞》1957、班达尔丘吉《一个人的遭遇》1959、丘赫拉依《士兵之歌》1960、塔尔科夫斯基《伊凡的童年》1962五、七八十年代代表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弗拉基米尔缅绍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蒙太奇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大派之一,对立面为场面调度派。

美学上,强调电影创作意味用蒙太奇手段对现实进行改造和加工,力图控制观众,引导观众接受制片者的思想;同电影同其他艺术关系上,借用其它艺术的手法,如隐喻、对比、省略等,对戏剧依赖较大;技巧上,原则是片段组合,以短镜头为主,突出前景,孤立运用造型原素,强调演员服从导演的意图。

场面调度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大派之一,对立面为蒙太奇派。

该理论的基础是安德烈巴赞的照相本体论,强调电影真实的艺术,主张通过电影如实地反映现实,要求影片制作者避免对观众进行引导或强迫,让观众自由解释影片。

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该派别强调电影摄影机的纪录和揭示功能,反对把其他传统艺术的观念应用在电影;技巧上,主张用深焦镜头来拍长镜头,以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景别的清晰度,强调演员即兴表演,反对使用职业演员。

外国电影理论总结

外国电影理论总结

外国电影部分****外国电影理论总结****经典电影理论部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趋向却愈加严重,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加速了上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第二节欧洲电影第三节中国电影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为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盛行时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关山飞渡》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

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虚幻之景。

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4、卓别林与美国喜剧学派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对真实性的追求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1、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2、欧洲先锋派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

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3、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2009-11-14 19:43:46| 分类:电影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还属于比较年轻的艺术。

自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

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

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

知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

在众多艺术领域中,电影史流派最少,历史最短的。

但是辉煌的成就却是不容小觑的。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1.欧洲先锋拍电影: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法国,后来以法国为中心。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艺术的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先锋派以艺术家的结合形式出现,但是受到当时商业化的束缚,银幕上充斥着题材评语,首发刻板的电影故事片,因而,欧洲电影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电影艺术的革命。

先锋派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主张用画面来主宰一切,认为故事是没有价值的。

他们用抽象的画面来表现意识,体现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因此搞成了纯粹思维的电影。

如法国的《机械舞蹈》,瑞典的《对角线交响乐》,德国的《第一号作品》。

这些影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形象。

重视物而忽视了人。

二.主张表现梦幻世界,认为生活就是梦,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潜意识,是个超现实的世界。

如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它发行后很快风靡世界,很快形成表现主义流派。

还有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不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这个阶段的影片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活动,或者疯子,精神病患者等眼中的世界。

三.主张形式上的雕琢已达到电影诗的境界。

让人自由联想,所以不需要真实。

强调理性买纯粹表现一种促人想象的节奏情绪——意识化的记录电影。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拥有众多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代表了电影领域内特定的艺术风格、故事表现形式和情感呈现方式。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电影流派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喜剧片喜剧片是一种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手法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有趣的情节和逗趣的角色形象为特点。

喜剧片常常通过夸张和滑稽的表演来引发观众的笑声,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其中,喜剧片又可以细分为许多亚流派,如喜剧动作片、喜剧爱情片、黑色喜剧等。

2. 动作片动作片是一种以激烈的动作场面和高强度的冲突为特征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通常包含了枪战、追逐、格斗和爆炸等刺激的场景,以及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塑造。

动作片的快节奏和紧张感常常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同时也需要高超的拍摄技巧和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去呈现出真实的动作场面。

3. 爱情片爱情片是一种以恋爱和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探讨人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呈现出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爱情片通常着重描绘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发展,以及情绪的真实表达和内心的变化。

不同的爱情片会侧重于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的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有的则更加强调大胆的浪漫主义。

4. 科幻片科幻片是一种以科学和幻想为基础,描述未来世界、外星世界和奇幻场景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想象力丰富和特效精良为特点,常常呈现出异想天开的科技场景和独特的未来社会形态。

科幻片常常探索人类的未知和超越常规的可能性,引发观众对科技和未来的思考和幻想。

5. 悬疑片悬疑片是一种以谜团和紧张氛围为主题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通过引发观众对情节发展的好奇心和猜测,持续营造悬疑和紧张的氛围。

悬疑片通常以谋杀、失踪或重大事件的解谜为核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扑朔迷离的线索设计来吸引观众。

6. 动画片动画片是一种以绘画和影像技术为基础,用图像和声音创造出动态图像的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扭曲透视、怪异的形状、奇特的光影,反映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变态心理,跟电影刚起步时追求真实的趋势相背离。

歪斜不规则的画面线条、扭曲变形的空间、高反差的阴沉灯光、以及剧中人物风格化的造型与肢体表演,本片不仅是二○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经典,也透过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让摄影机走进人心,看见心灵的奇幻与疯狂。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是早期电影向艺术迈进的一大标志,并对其他艺术产生广泛的影响。

法国印象派电影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

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

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

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1923~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

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

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强烈的效果。

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终于不得不宣告结束。

印象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席卷整个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艺术上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

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

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 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欧洲51 年》《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 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 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 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 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 实验工作室 理论: 库列肖夫效应;电 影模特儿 电影眼睛派 拍摄 即景反对剧本、演 员、摄影棚 蒙太奇理论 、杂 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叙事 剧作理论 《西方先生在俄罗 斯的奇遇 》 《带摄影机的人 》
维尔托夫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号》
普多夫金
《母亲》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 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 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 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 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 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这些影片 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德.桑迪斯: 《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 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 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 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剪辑空间跳跃。
•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 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 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 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流派概览苏联电影学派: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导下的整个苏联电影的创作实践。

这一学派作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一贯把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的革命发展,通过典型艺术形象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劳动群众争当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苏联电影学派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一、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初的形成时期代表作品: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普多夫金《母亲》1926二、3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和第一次高涨时期代表作品:瓦西里耶夫兄弟《夏伯阳》1934三、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衰退和停滞时期法西斯入倾、个人迷信、无冲突论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1948四、五六十年代的转折和第二次高涨时期代表作品:卡拉托佐夫《雁南飞》1957、班达尔丘吉《一个人的遭遇》1959、丘赫拉依《士兵之歌》1960、塔尔科夫斯基《伊凡的童年》1962五、七八十年代代表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弗拉基米尔缅绍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蒙太奇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大派之一,对立面为场面调度派。

美学上,强调电影创作意味用蒙太奇手段对现实进行改造和加工,力图控制观众,引导观众接受制片者的思想;同电影同其他艺术关系上,借用其它艺术的手法,如隐喻、对比、省略等,对戏剧依赖较大;技巧上,原则是片段组合,以短镜头为主,突出前景,孤立运用造型原素,强调演员服从导演的意图。

场面调度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大派之一,对立面为蒙太奇派。

该理论的基础是安德烈巴赞的照相本体论,强调电影真实的艺术,主张通过电影如实地反映现实,要求影片制作者避免对观众进行引导或强迫,让观众自由解释影片。

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该派别强调电影摄影机的纪录和揭示功能,反对把其他传统艺术的观念应用在电影;技巧上,主张用深焦镜头来拍长镜头,以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景别的清晰度,强调演员即兴表演,反对使用职业演员。

理论上——巴赞和克拉考尔,创作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真实电影。

布莱顿学派:1900年在英国南部海岸一批电影先驱组成的一个非正式团体,领导人为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孙。

布莱顿学派是萨杜尔在论述这批人的创作特点时首创的,他们的功绩:1、首创特技摄影,史密斯在《科西嘉弟兄》1898年首次使用叠印法;2、首创简单的蒙太奇,史密斯《祖母的放大镜》1900-特写与远景的交替;2、威廉孙《在华教会被袭击》1900-蒙太奇手法追逐和救援交替,视点多变的摄影机运动。

瑞典学派:20世纪10至20年代以维克托斯约史特洛姆和莫里茨斯蒂勒为代表的瑞典电影。

影片主要特点时让自然景象在剧情中占主要地位,代表作《生死恋》1917和《阿尔特纳先生的宝藏》1919。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英国的一次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的摄制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

30年代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部、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1933市场委员会解散、邮政局接管、皇冠电影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该派别受维尔托夫、鲁特曼、法国先锋派、伊文思、弗拉哈迪等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电影史富有创造性地堆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另一面注意对现实场面的艺术加工。

1951年皇冠电影部的解散意味着纪录电影运动的告终。

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日本摄制和上映无产阶级的艺术团体,成立于1929年2月。

两个阶段:1927、佐佐元十领导的无产阶级剧院的电影小组;1928、电影小组加入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同盟,成为该同盟的电影部。

提出活动纲领:1、无产阶级电影面向工厂和农村;2、扩大和加强无产阶级电影组织;3、成立无产阶级的经常性的制片和上映组织机构;3、争取上映无产阶级电影的绝对自由。

代表人物:佐佐元十、岩崎昶等。

新现实主义:二次大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一般认为这运动从1945年到1951年。

“新现实主义”一次首次使用是意大利影评人彼特吉里在《电影》杂志上评论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提出的。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1、注意反映本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2、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3、拍摄方法上注重真实感,尽量在实景中拍摄运用自然光;4、反对好莱坞的明星制,使用非职业演员。

代表性人物及电影: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和《游击队》1946、德西卡《擦鞋童》1946和《偷自行车的人》1948、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

50年代初电影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1、新现实主义队伍发生分离;2、意大利政府的压迫和摧残;3、创作原则的局限性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公认的美学纲领。

时间短暂,世界影响巨大。

法国新浪潮电影:1958到1959年法国出现了一批青年人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后被世界各地所用,指打破传统电影语法的拍摄方式。

这批年轻人团结在法国《电影手册》周围,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猛烈地抨击,提倡电影创作的导演的个人风格,即“作者论”的创作方法。

兴起原因:法国电影业的经济困境、美国影片倾销、法国制片厂对策和资助艺术主张: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不反对虚构影片,十分注意影片的娱乐性和感官刺激性(性)。

适度创新突破传统电影语法,避免脱离一般观众的观影水平拍摄方法:缩短制片规模和利用天然外景、现实真实故事场景和非职业演员等,降低制片成本,长镜头、随意移动、分切镜头,表现真实、加快节奏衰落原因:1、新浪潮电影中淫乱或背离传统道德的“新道德观”激起观众的反感;2、青年导演技术上缺乏专业训练,影片粗糙,剧情雷同等式观众乏味世界影响:1、重新思考传统的制片制度,出现独立制片制度和独立发行组织;2、对电影作品的个人风格的注意,形成导演为中心的观念。

代表人物及影片:特吕弗《四百击》1959、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夏布洛尔《表兄弟》1959真实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的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的真实电影运动。

真实电影的导演称其灵感来源是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和实践。

真实电影的特点:1、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2、不要事先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

法国人主张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如《夏日纪事》1961;美国人则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避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如利科克《大卫》1962。

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的让·鲁什、美国的理查德·利科克。

左岸派: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代表人有阿仑雷乃、阿兰罗布—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他们可以分为从事电影创作较久和搞文学创作两类。

特点:1、拍摄电影编剧写的剧本;2、将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对外部环境采取纪录式的手法;3、电影手法讲究,细节精雕细琢;4、影片具有浓重的现代派色彩。

代表片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格里耶《不朽的女人》1963、《横跨欧洲列车》1966.科尔皮《长别离》1961实验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

20世纪末至40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50年代中期出现的美国新电影和地下电影,是实验电影的延续和发展。

地下电影: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

这些活动受到政府部门的严厉禁止,影片内容多表现暴露的性和虚无的思想,表现技巧创新上较为缺乏。

60年代越来越多的实验导演加入地下电影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特征:使用16毫米胶片,区别于商业电影;题材上继续倾向性的表现和鼓吹反传统道德观念。

地下电影内部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斯安格尔,拍的片均未公开放映,《天蝎座》1964、《普通车》1965黑色电影: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64年因受黑色小说的影响创造出来的词。

主要指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拍摄的以城市中的昏暗街巷为背景、反映犯罪和堕落的影片。

黑色影片不是一种独立影片类型,与其它类型电影交织在一起,题材主要以犯罪活动为主,具有特点: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还是外景,总给人以阴森恐怖、前途莫测的危机感;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营造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3、主人公具有双重人格,失望孤独,最后死亡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

散文电影:20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流派和电影样式。

苏联散文电影的主要代表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等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像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

代表作品有《夏伯阳》、《列宁在十月》、《马克辛三部曲》等。

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领袖形像,或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它们通过叙事结构和对人物的心理刻划,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及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40年代以后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散文电影,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

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贯串完整的情节冲突,而是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亲切可信的艺术效果,但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与松散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因素。

巴西新电影:20世纪60年代初在巴西兴起的独立制片运动,以格拉劳贝尔罗沙、桑托斯为代表的年轻人,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提出思想在胸、摄影机在手的口号,主张电影民族化。

目标是清除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的影响,提倡吸收民族文化,反映社会问题,讲求审美风格。

代表作桑托斯的《干涸的生命》1963等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

1964年巴西政变以后,国内局势混乱,主张社会改革转向激进的批评而遭到政治压力,加上发行困难,新电影运动陷入困境。

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

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