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合集下载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广岛之恋》分析
• (二)玛格丽特· 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年4月4日-1996年3 月3日) • 小说: •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 •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 • 《慢板如歌》 1958年 • 《情人》 1984年 • 电影: • 《广岛之恋》 1960年(编剧) • 《长别离》1961(编剧) • 《音乐》 1966年 • 《毁灭,她说》 1969年 • 《黄色太阳》 1971年 • 《印度之歌》1975年 •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 • 《卡车》 1977年
第一节:“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1958—1968)
•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 1958年—1962年5年间,法国有200多位新导演拍 摄了他们的处女作。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 的专栏女记者弗朗索瓦兹· 古鲁第一次使用了“新 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1962年 法国刊物《电影手册》开辟了“新浪潮”特刊, 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 新浪潮代表人物:让-吕克· 戈达尔、弗朗索瓦· 特 吕弗、克洛德· 夏布罗尔、埃里克· 侯麦、雅克· 里 韦特等
• • • •
(三)巴赞的理论 1、总的现实主义 2、摄影影像本体论 3、景深镜头-长镜头
• 四、新浪潮产生的原因 • (一)法国政府扶持本土文化 • 预支票税制度(1959)、品质优良辅助金制度(1953)、 配额制度 • (二)新的器材发展、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 快的底片,提供新导演实现他们外景即兴实验的风格,摒 弃大制片厂风格。 • (三)《上帝创造女人》(1956)在世界各地卖座鼎盛, 制片们对新导演的票房能力产生信心。 • (四)新制片的崛起,比较年轻,接近观众,认同新导演 的观念。 • (五)长期的电影教学和电影图书馆的放映,滋养了一群 优秀的新技术人才。 • (六)新形态的演员取代老牌的明星 • (七)20世纪50年代活跃的导演有些去世或退休,影坛开 始换代。

03511中外电影史

03511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

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

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

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

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

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

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

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新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潮流,虽然犹如一股 反叛力量汹涌而来,具有破除陈规和创新 立意的统一目标,但是在每个导演的具体 操作和创作风格上来讲,又有许多不同, 甚至相去甚远。他们没有共同的纲领,并 不组成一个流派。 新浪潮不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它是一个 没有宣言、有纲领的自觉运动,它更象一 场社会运动,轰轰烈烈的但不免纷繁矛盾, 众说纷纭。
对于“新浪潮”,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和 分析: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 二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作者电影)
现状背景:
“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 “电影资助委员会”:政府鼓励新导演的奖励基 金; 《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轻电影人的集中涌现。
“新浪潮”的来由

1958年,法国《快报》记者吉鲁在社会调 查的基础上撰文:《“新浪潮”:青春的肖 像》
一个比较:
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与50-60年代“新浪潮”为代 表的现代电影美学区别 先锋派 新浪潮
“物”的迷恋 现代的“人”
纯粹的运动与节奏
画面抽象化
人的心理与情绪
意识银幕化
无故事的“纯艺术”
繁杂混乱的潜意识与幻觉
故事、人物性格与内心
生存哲理、精神危 机的主观探索
二、 “新浪潮”前后
虽然说新浪潮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电影”, 但从对于世界电影历史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说, “新浪潮”前后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代: 之前的电影主要偏向于创建完整的语言体系,目 的是讲述一个完美的有严密逻辑秩序与结构的故 事; 而之后的电影则开始试图打破这种完整的语言体 系,将重心转移到区别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 的另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二、特吕弗——“作者”概念的提出 “作者”与“导演”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持续地选择个人化的元 素,形成稳定的主题风格。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

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在年龄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

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

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在影像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电影的心理学起源问题:电影
发明的根据是人们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即人类自古就 有的与时间抗衡使生命永存的“木乃伊情结。”
•巴赞后来也意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
实的完整再现,于是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为何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巴赞从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方面的区别中,看到了 电影与生俱来的捕捉生活与自然的能力。 • 与戏剧相比,电影表现生活的时空更加自由,从而更接近 生活。 • 与绘画相比,活动摄影具有本质上的客观性与生动性。 • 与小说、文学相比,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比文学形象更为真 切直观。 • 结论: • ①电影具有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 ②电影比任何艺术形式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 • 所以“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这其实是一种写实主义的 主张。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1、“新浪潮”的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逝世于新 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理论成为新浪潮的 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来成
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影评家。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 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 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电影新浪潮之父”、“精
特吕弗为“优质电影”列下四条罪状: •①是编剧电影而非人的电影; •②太过于心理写实,而非存在试的浪漫的自我表达; •③场面调度太雕琢,而非自然即兴的开放形式; •④太讨好观众,而缺失创作者的个性。
•(4)以“法国电影图书馆”和《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 轻精英“法国电影图书馆”亨利·朗格鲁瓦创建,在战后保存 了上百部珍贵电影,在自己的戏院每日以专题方式放映6部电 影, 影响了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等一批年轻人。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更重要癿是,这些年轻评论家在攻击当时法国癿电影制度时,幵丌觉得不欣赏 好莱坞癿商业影片乊间有什么矛盾。《电影手册》派癿这些年轻造反派认为,美国电 影中癿这些作者兴有重要癿艺术地位,因为每一位作者导演都会尝试在大量生产癿制 片制度中,在类型片上留下个人特殊癿印记。仍好莱坞癿历叱沿革来看,霍华德"霍兊 斯、奘托"普雷明格、萨缪尔"福勒、文森特"米纳利、尼古拉"雷伊、阿尔弗莱德"希区柯 兊等人,绝非艺术匠人可比,他们癿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完整癿丐界观。用特吕弗癿话 来讲:“没有所谓癿作品,只有作者。”戈达尔后来表示:“我们癿成功体现在一个 重要原则被认可,这就是像希区柯兊癿影片被承认为不阿拉贡所冐癿书一样重要。电 影作者们应当感谢我们,使他们最织能够迚入艺术叱癿殿堂。”癿确,这些批评家枀 力推崇癿许多好莱坞导演至今仌然赢得人们癿称颂呾赞扬。 但是,光冐评论幵丌能满趍这些年轻人,他们转而自巪劢手拍摄电影。通过向 朊友借钱呾实景拍摄等斱法,他们开始拍摄短片,到了1959年他们癿作品巫形成一股 丌容忽规癿力量。在这一年,里维特拍摄《巬黎属二我们》,戈达尔拍摄了《精疲力 尽》,夏布罗尔拍摄了第事部剧情片《表兄弟》,这一年癿四月,特吕弗癿《四百下》 在戛纳电影节上莳大奖。这批精力充沛癿年轻导演被新闻记者们称乊为“新浪潮”, 他们癿成果丌断涊现。上面提到癿五位导演在1959至1966年乊间,总兯拍摄了32部剧 情片,关中,戈达尔呾夏布罗尔各自拍摄了11部乊多。数量如此众多癿作品,关间癿 巩异丌言而喻,然而,令人惊异癿是,它们乊间癿叙亊形式呾电影风格如此类似,明 显地形成一股新浪潮运劢。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仍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癿一代电影创作者仍丐界各地涊现出来。一 批在第事次丐界大戓前出生、在戓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癿新生代导演仍一个 又一个国家冎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巬西呾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癿“新浪潮”戒者“青年电影”运劢共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仍电影学院毕业,戒者是不特殊癿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癿国家不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关中影响最大癿群体出现在法国。 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癿电影人经常在电影期刊《电影手册》上 撰文攻击当时颇有声望癿电影导演。例如,特吕弗就冐道:“对二改编来讲, 我只承认由电影人所冐癿剧本癿价值,奘瑞茨不巬斯特(当时最负盛名癿剧 作家)实质上只是文学家,我在此谴责他们低估电影癿傲慢态度。”让—吕 兊"戈达尔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21位当时癿重要导演,指出“他们癿镜头运劢 如此笨拙,影片主题十分拙劣,演员表演呆板,对话缺乏意义,总乊,他们 丌知道如何创作电影,因为他们甚至丌知道电影是什么”。特吕弗、戈达尔, 以及兊劳德"夏布罗尔、埃里兊"罗麦尔、雅兊"里维特等人,一起推崇几个被 认为巫经过时癿导演如让"雷诺阿、麦兊斯"奘菲尔斯,以及非通俗路线癿布 莱松、雅兊"塔蒂等人。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分类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分类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分类⏹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及克丽丝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则在《电影史:简介》(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一书中依照一般的看法,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主的新潮派,另一是资深的文人、艺术家转至剧情电影拍摄的左岸派。

电影手册派新浪潮中一批影评急先锋像特吕弗、戈达尔(Godard)、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雅克·里韦特(Jacques Rivette),以及克洛德·夏布罗尔(Claude Chabrol)都是长年在电影图书馆看片,累积了丰富的电影知识,并且得以相似理念结盟,成为共同推动新浪潮的战将。

⏹新浪潮电影非常推崇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反对在摄影棚中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摄影风格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

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

左岸派⏹这批导演比新潮一派年纪稍长,他们不那么迷恋电影,比较偏重文学,而且多半以纪录片和短片为本业。

⏹整体而言,他们是代表知识分子的创作者,作品称为“作家电影” (与特吕弗“作者电影”不同)。

左岸派的特点⏹左岸派是塞纳河南岸聚集的一批创作者,他们并没有任何组织,或像新潮派有《电影手册》作为基地,但是他们的艺术倾向相仿,均与文学有密切关系。

⏹这一派的创作者喜欢处理潜意识和复杂的时序交错的时空关系。

⏹左岸派的导演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至深。

现代诗中如梦如魇、自由流动的意象,不受制度规范的各种幻想。

⏹左岸派导演在美学上的观念也较特别。

受布莱希特“疏离”理论的影响,他们都不鼓励对角色认同,所以对角色背景及个性提供的资讯很少,如《广岛之恋》。

⏹由于出身纪录片,在器材、经费都受限的状况下,左岸派也熏陶出一种先拍默片、事后再加音乐、效果及对白、旁白的后制方法,与超现实及现代诗意境结合,在画面与声音间造成阅读的张力,也透过剪接将过去与现在并列在一起,再加上文学性腔调,左岸派在知性上超越“电影手册派”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发展演变中永放光茫。
第三节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 名。他们是亚兰雷内、安妮华妲、克里斯马克、亚兰罗布格利叶、玛格丽特莒哈丝和 亨利科尔皮等。代表作品有雷内的《慕里爱》(1963)和《战争终了》(1967), 罗布格利叶的《不配的女人》(1963)、《欧洲特快车》(1966)等。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 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 3.在年龄上着:“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具 体 的 实 践 要 求
2.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 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 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 叙事原则,屏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 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 有真实感。
安德烈· 巴赞 (1918——1958) “电影新浪潮之父”、 “精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主题: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
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 写入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 人为的区别和加工。 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而强调所创作的音乐 是有意让人感知,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 表演:“间离效果”“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 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他们在摄影机移动 的过程中,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等效果。
变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新浪潮"电影也有其局限性,在 形式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这是任何新兴事物或艺术探索发
展中不可避免的,这些不足均会在不断的发展演译中改善、消失。电
影艺术也不例外,尤其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在每一时期都是在 不断的探索、发现,进而完善的。"新浪潮"的创作精神将会在电影艺术
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 和政治性主题。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
“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 影 “左岸派”导演制作周期也比较长。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 “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
“左岸派” 有代表作 品
《广岛之恋》 (1959)
去 年 在 马 里 昂 巴 德
19 61
左岸派的“双重现实 ”
“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
前的现实”。那什么是“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呢?
告诉诉我你看到 了什么?
1、大象有几条腿?
中间的圆圈是否一样大?
三、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比较
1.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 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
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 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4.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 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
下面的线是平行的吗?
笼中鸟
鸟笼子_clip.wmv
头脑现实:你们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烟囱和河流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黄色的烟雾CD1_clip.wmv
左岸派提倡的双重现实是什么样的?
广 岛 之 恋 片 段
所受影响


其一,“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 识学说的影响 其二,“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以 人生恐惧、社会秩序之荒谬、人之渺小孤独、人性之虚伪 和残暴等。突出了人的精神痛苦与丑陋。 其三,“左岸派”电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 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 “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
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新浪潮”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性质”。 其次,在美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纪实性风格。“特吕弗的《偷吻》, 《二十岁的爱情》、《夫妻生活》夏布罗匀的处女作《漂亮的塞尔杰》, 《表兄弟》等影片,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与诚恳征服了观众。 再次,在拍片方法上,由于制片费用低,周期短,因此多主张即兴创作, 多在实景中拍摄,他们聘不起大明星,也不想聘大明量,坚持奉行”不 用大明星也可以拍片赚大钱的影片“的原则,大胆起用一大批不知名的 年轻人作演员,为电影表演带来了新的气息。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 尽》。
Godard,Jean-Luc (1930~ )
新浪潮主要特点
一、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 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比如:特吕弗的处女作《胡作非为》。 二、. 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三、从电影观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锋派一样,向传统电影观念发出了挑战。 四、从形式上看,“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影片的 主题与内容上却有所不同,“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 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五、.主题:1、非政治性的电影。 2.否定传统道德的电影 六、.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 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动用。 七、.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 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 期短,这是最省钱的办法。 八、.。 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 割时的手段。取消遮挡、化出化人、淡出谈人等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 关系上进行跳接。 九、.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导演与观众的关 系变化。蒙太奇艺术只能加深这种地位的荒唐性与欺骗性,始终使观众处于一 种被动的地位。而“场面调度”的理论出于对观众心理真实的顾及,则让观众 “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这个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节 新浪潮在创 作上的主要特征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 线”
巴赞的理论


纪实的特征,更接近生活,更 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 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 实主义”的口号。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特昌弗的《胡作非为》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 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 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1.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 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 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积极意义
法国新浪潮"的电影艺术家们大胆创造的各种独特,新颖的艺术表
现手法。虽然有些探索未必符合电影的艺术规律,但是这种创新,却
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波,有力地冲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形式的束缚, 使电影创作家们开拓了新路,推动了电影语言的演进。"新浪潮"电影对
于世界电影从戏剧化走向纪实化,从形式贫乏僵化到丰富多样的重大
特吕弗(1932~1984)
1959年 《四百下》 1960年 《枪击钢琴师》 1963年 《柔肤》 1967年 《黑衣新娘》 1975年 《阿黛尔· 雨果的故 事》 1980年 《最后的一班地铁》 1981年 《隔墙花》

戈 达 尔




1960年 《精疲力尽》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主要影片有《卡宾枪手》、《疯狂 的比埃罗》等。 1961年代,《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 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1980年年代,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 等。 1959年《精疲力尽》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1962年《随心所欲》威尼斯影展审查员特别奖 1965年《阿尔伐城》则是赢得柏城影展金熊奖。 1983年《芳名卡门》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 派”
第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历 史 背 景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 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 1959年特吕弗的《胡作非为》“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电影主将的年轻影评 家“蒙太奇”理论受到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