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症应用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行为干预治疗在小儿遗尿症中的应用体会

[ 1 ] 李 玫 .无痛 人工 流产手术 采用心 理护理满 意度 分析 [ J ] .中国误诊学杂志 , 2 0 0 9 , 9 ( 1 4 ) : 3 3 0 7 . [ 2 ] 王巧玲 , 张巧莹 .超 导可视 无痛 人工 流产手术 术前术后 护理体会[ J ] .吉林 医学 , 2 0 1 2 , 3 3 ( 3 4 ) : 7 5 8 6 . [ 3 ] 朱伟玉 , 徐美英 , 范振 国, 等 .精神科 分级护理量 化标准 的探讨[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 0 l 2 , 2 8 ( 7 ) : 1 6 . [ 4 ] 金丽华 . 1 5 0例无痛人 工流 产术 的护 理 [ J ] . 吉 林 医学 ,
・
3 3 7 0・
吉林医学 2 0 1 5年 9月 第 3 6卷 第 l 5期
2 . 2 两组患者术 后并发 症发 生率 以及护理 满意 率 的比较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3 . 7 5 %, 低 于对照组 , 护理满
虑症状与对照组相 比得到显著改善 , 同时并发症发 生率 也因此 降低 , 护理满意率大幅提高 。提示健康教育 以及心 理护理措施 的实施可有效减轻 患者 的心 理压力 , 稳 定其情绪 , 增强信 心 的 同时也降低应激 反应 , 不 良情绪得到有 效缓解 , 确保 手术 的顺 利进行 , 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 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 , 护
4 参考 文献
意率为 9 7 5 0 %, 高于对照组 ,
表2 。 表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 例( %) ]
3 讨论
无痛人工流产在怀孕 l 0周 以 内的孕 妇 中适用 , 但是 会对 女性造成一定损 害 。随着 医疗水 平 的提 高以及服务模 式的 改变 , 人们更加重视生活 、 生存质量 , 对医疗保健 的要求也 逐渐 升高 , 缓解孕妇 的恐 惧 、 紧张心理并减轻 疼痛 已经成 为人工 流 产 手 术 的关 键 问 题 J 。 健康教育是一个通过 宣健康知识 来达到培 养健 康行 为 目 的的社会活动 , 目前已经在我 国医疗卫生机构 中发挥着重要职 能 j 。在整体护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过程中 , 让患者掌握更多 健康知识并实现身心状态 的改善变 得尤为重要 。根据相 关资 料报道 , 4 0 %~ 4 5 % 的女 性 人 工 流 产术 会 出现 焦 虑 问题 , 2 0 % 会 出现抑郁问题 , 而这些 问题 变得存在会对 手术进展 造成影 响。 目前临床上 已经有研究证实 , 使用抚触 、 音乐疗法 、 放松 训练以 及语言疏导等方法对无 痛人工流产术患者进行 干预 , 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强化手术效果… 。 本次研究 中的观察组 在常规无 痛人工 流产围手术期 护理 的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 以及心理护理干预 , 结果显示患者 的焦
原发性遗尿症患儿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原 发性 遗尿 症 ( p r i ma r y n o c t u na r l e n u r e s i s , P N E) 指 年 龄 ≥5岁儿 童 平均 每 周 至少 2次夜 间不 自主排
的年 龄 、 性别 、 月尿 床 次 数等 一 般 资料 比较 , 差异无
统计学 意 义 ( P >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干预 方 法 对 照组 给予 常规 护 理措 施 , 注 意 清
大, 鼓 励 患儿 在排 尿 时 中断排 尿 , 数 1 ~ 1 0 , 然后 再 排
尽尿液 。 训 练并 提 高膀胱 括 约肌控 制排 尿 的能力 [ 6 - 7 ] 。 ( 2 ) 唤醒 训 练 , 家 长 记 录 患儿 晚 间 尿 床 时间 , 掌 握 遗 尿 的规 律 , 提前 0 . 5 h用 闹钟 结 合 人 为 叫醒 , 让 患 儿 在室 内来 回走 动 , 或者 用冷 水洗脸 , 使 之 在清 醒状 态
的『 7 . 柳 。家长 为患 儿设 置 日程表 , 出现遗 尿时 , 寻找 可
1 . 1 研 究对 象
2 0 1 2年 1 月一 2 0 1 5年 1月选 取我
院 门诊 原 发 性遗 尿 症 患 儿 , 纳 入标 准 : ( 1 ) 患 儿 年龄 5 1 4岁 ; ( 2 ) 夜 间不 自主排 尿 , 每周 I >2次 , 并 持续 3 个 月 以上 【 ・ 1 ; ( 3 ) 患 儿 家 长拒 绝 药 物 治 疗 , 同意 参 加 本研 究 。 排 除标 准 : ( 1 ) 有 泌尿 系统 器 质性 疾病 患儿 , 如尿 路 感 染 、 尿 路结 石 、 肾积 水 、 肾囊 肿 、 糖尿病 、 尿 崩症 等 。 ( 2 ) 精神 障 碍者 , 合并 有其 他 心 、 肺、 肝 等脏 器严 重疾 病 者 。按 就诊 日期 单 双 日分 为对 照组 和 观 察组 各 4 2例 。 对 照组 , 男2 3例, 女1 9例; 年龄 ( 9 . 8 2  ̄ 2 . 3 5 ) 岁; 月 尿床 8 — 1 0次 1 4例 , 月尿 床> 1 0次 2 8例 。 观察组 , 男2 2例 , 女2 0例 ; 年龄( 9 . 7 3  ̄ 2 . 4 6 ) 岁; 月 尿床 8 ~ 1 0次 1 0例 , 月尿 床> 1 0次 3 2例 。两 组 患 儿
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方法

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方法遗尿症,尤其是夜间遗尿,是许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种常见问题。
这种情况虽然在许多儿童中是暂时的,但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关注和处理,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针对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遗尿症的定义、成因、对儿童的影响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法。
遗尿症的定义与成因遗尿症通常被定义为在年龄超过五岁的儿童仍然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
其中,夜间遗尿(睡眠时不自主排尿)更加普遍,超过 10%的儿童在学龄前期会经历这一问题。
白天遗尿则相对较少见,可能与心理因素或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
遗尿症的成因生理因素:一些儿童的膀胱发育可能较晚,导致他们无法控制排尿。
此外,抗利尿激素(如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的分泌不足也可能是导致夜间遗尿的原因。
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及家庭环境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从而导致其控制排尿的能力下降。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若家庭中有成员曾经经历过遗尿症,那么后代患此病症的概率也会有所增加。
睡眠障碍:某些睡眠障碍,如夜惊,也可能导致儿童在夜间无法醒来进行排尿,从而造成遗尿。
饮食习惯:摄入过多液体或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碳酸饮料等)可能使膀胱内产生过多尿液,也悉可以促使遗尿发生。
遗尿症对儿童的影响遗尿症除了在生理上造成诸多困扰外,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和社交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许多儿童因患有遗尿症而受到同龄人的嘲笑,进而产生自卑感,甚至拒绝参与集体活动。
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和护理人员应当重视该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方法为了帮助有遗尿症问题的儿童改善他们的状况,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习惯调整管理液体摄入:建议在晚餐后限制液体摄入,以减少夜间排尿的可能性。
同时,在白天适量增加饮水,提高儿童对排便及需要时去厕所的意识。
建立规律作息:确保儿童每天有一个固定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以培养良好的生物钟和平稳的睡眠模式。
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方法

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方法遗尿症,又称为夜间遗尿,是指儿童在夜间入睡后自主排尿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中较为常见。
随着孩子的成长,大多数会逐渐自行改善,但对于一些儿童来说,遗尿症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家庭和谐。
因此,实施适当的护理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遗尿症儿童的护理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理解遗尿症要有效护理遗尿症儿童,首先需理解其病因及特点。
大部分儿童在三岁左右能够学会自主控制排尿,但仍有部分儿童在此后出现遗尿。
这种情况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若父母有类似经历,孩子发生遗尿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窘迫与焦虑:一些儿童因学校、家庭或社交环境等原因感到压力,可能导致情绪波动,从而影响排尿控制。
生理因素:膀胱容量不足、夜间多尿、荷尔蒙水平失衡等生理原因也可能导致遗尿现象。
睡眠深度:部分儿童睡眠较深,对身体感知信号反应迟钝,从而无法在睡梦中及时醒来上厕所。
环境调整对于经历遗尿症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的调整至关重要。
舒适、安全、隐私保护的环境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促进情绪稳定。
选择合适的床上用品:使用防水床垫和易洗毯子可以减少清洁工作带来的不便。
此外,可以准备替换床单以备不时之需。
营造温馨气氛:保持家中空气流通,适度调节温度,并保持暗淡的光线,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睡眠质量。
定期检查卫生间设施:确保厕所干净整洁,能令孩子觉得舒适,同时要确保孩子能够方便地使用厕所,从而主动上厕所。
规律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改善儿童遗尿现象至关重要。
建议家长制定适合孩子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设定固定的就寝时间:确保孩子每晚按照固定时间上床休息,以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生物钟。
安排规律饮食:晚餐不宜太油腻或过于丰盛,小食要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同时限制晚上的饮水量,但须确保白天摄入足够水分。
定时上厕所:在每天晚上上床前1小时安排上厕所,可缓解因膀胱未完全排空导致的困扰。
幼儿园幼儿午睡尿床案例分析及家校协同策略

幼儿园幼儿午睡尿床案例分析及家校协同策略在幼儿园阶段,许多孩子会经历午睡尿床的问题。
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身体上的不舒适,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幼儿园幼儿午睡尿床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家校协同的策略,帮助孩子克服这一问题。
一、案例分析1.1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园学生,他在幼儿园午睡时经常尿床。
每周至少有3天会出现这种情况,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1.2 分析原因午睡尿床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幼儿的生理发育不完全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控制小便。
孩子的睡眠习惯、尿布的使用等方面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在午睡时尿床的情况。
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对午睡环境的适应程度也会对尿床问题产生影响。
1.3 解决策略针对幼儿园幼儿午睡尿床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决。
可以针对孩子的生理发育情况,加强对大便训练和尿布使用的指导。
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午睡习惯和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午睡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家校协同策略2.1 家长的角色家长在孩子午睡尿床问题的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可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午睡时的感受和需求。
家长可以在家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减少夜间尿床的发生。
家长还可以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午睡情况。
2.2 幼儿园老师的角色在幼儿园中,老师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在孩子午睡前适当安排活动,促进孩子的身体疲劳,减少尿床的可能性。
在孩子出现尿床时,老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和惩罚。
另外,老师还应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针对学生的午睡尿床解决方案。
2.3 家校协同策略为了有效解决幼儿园幼儿午睡尿床问题,家长和老师之间需要密切合作。
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倾听家长对孩子午睡尿床问题的反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老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午睡情况,共同监督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越来越受到医疗机构和患者的重视。
在儿科护理中,该模式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是指以患者及其家庭为中心,通过团队协作、个性化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手段,帮助家庭成员在家庭和社区中自主管理患病者的健康状况。
该模式旨在提高患者及其家庭对健康问题的认识、理解和管理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儿科护理中,家庭是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
家庭成员对于婴幼儿、幼儿和儿童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照顾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时,家庭成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儿科护理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非常适用,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照顾患病的孩子,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该模式的应用包括以下方面:1.个性化的评估和评估工具:基于患儿的年龄、性别、病历资料及其家庭情况,对患儿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评估,以制定出符合其疾病特征的护理计划。
同时,也需要合适的评估工具来有效地评估孩子的健康状况。
2.家庭干预计划:经过评估后制定出符合患儿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特征的家庭干预计划。
该计划包括监测儿童的身体状况、健康教育和治疗、监督用药、预防与治疗并发症、饮食和营养管理等方面,在保证社会功能、教育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的痛苦,并促进病情的康复。
3.家庭生活质量的调查与提升:通常,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家庭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以确定家庭受到疾病影响的程度。
在制定家庭干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在保证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考虑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尽量减轻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
4.护理干预的评估和调整:在家庭干提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
仅在及时评估和调整的情况下,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
总体而言,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儿科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意义。
护理干预在中医理疗、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症中的应用

比较 差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方 法
有所改善, 自 觉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 4 ) 治疗结束后
未见 明显 好转 为无 效 [ 。 1 . 4 统 计 学 处 理 采 用 S P S S 1 7 . 0对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
后 限制液 体摄 人量 , 睡 前排 空膀胱 。 白天做 膀胱 扩 张训
诊 的遗 尿症 患儿 6 5例 , 均 符合 / ] , J L 遗尿 症 的 中西 医诊
练, 尽量多饮水 , 欲排尿时延缓排尿至不能耐受。排尿
时可 突然停 止 再继 续排 尿 。 年长 儿可作 括 约肌 的训 练 , 控制 排尿 。
三阴交( 双) 、 肾俞 ( 双) 各5 0 — 1 0 0 次, 捏脊 3 5 遍, 擦
腰骶 部 , 以透热 为度 。1次 / d , 6次为 1 个疗 程 , 连续 治
铺, 但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 ” 。 2 0 1 1 年3 月一2 0 1 4 年2
月笔者对护理干预在 中医理疗 、推拿治疗d , J L 遗尿中 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 现报道如下 。
1 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观察指标
( 1 ) 夜间睡眠时, 无遗尿现象, 自 觉症
状消失为治愈。( 2 )夜间睡眠时, 遗尿次数明显减少,
自觉症状 明显好转 为显 效 。( 3 ) 夜 间睡 眠时, 遗 尿 现象
男2 1 例, 女l 2 例; 年龄 5 ~ 1 3 岁, 平均 ( 8 . 4± 3 . 2 ) 岁;
( 2 3 . 4±7 . 8 ) 、 ( 1 5 . 4±6 . 7 ) 次, 观察组分别 为( 2 4 . 1 ±7 . 1 ) 、 ( 9 . 3 ±3 . 6 ) 次, 两组 治疗后每 月遗尿次 数 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 t = 4 . 5 9 2 , P < 0 . 0 5 ) 。结论 在 中医理疗 、 推拿治疗d , J L 遗尿症中的应用护理干预 , 有利 于提高疗效 , 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
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具体实践、作用机制、对患者的影响以及成本效益。
研究发现,家庭中心式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加速康复过程,降低医疗费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本文对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合深入的探讨,对推动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家庭中心式护理、儿科护理、应用效果、实践、康复、作用机制、影响、成本效益、总结、发展方向、建议1. 引言1.1 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家庭中心式护理注重将患者及其家庭置于护理的中心位置,强调家庭在护理中的参与和支持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和家庭功能恢复。
在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的具体实践包括家庭护理培训、定制个性化护理计划、定期回访等环节,有效提高了患者家庭的护理能力和满意度。
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患者家庭的情感支持、知识指导和生活帮助。
通过家庭中心式护理,患儿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照料和关爱,促进康复的速度和效果。
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深入研究家庭中心式护理的效果和机制,可以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和家庭满意度提供重要参考,并为未来发展方向和提出建议提供理论基础。
2. 正文2.1 家庭中心式护理的理论基础家庭中心式护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家庭作为患者护理的中心和核心的理念上的。
这一理论基础源于人们对传统医疗模式的反思和批判,认为传统医疗模式过于侧重医院和医生,忽视了患者及其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中心式护理主张将家庭视为患者的主要护理单位,强调家庭与医疗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遗尿症应用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3T13:44:43.81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作者:晋英平[导读] 纠正患儿饮食结构,禁食辛辣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并强调少盐少糖饮食。
晋英平
芜湖市妇幼保健院 241000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遗尿症运用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遗尿症患儿共68例。
利用抽签法,将68例患儿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同时加用家庭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比较总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2.35%。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
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为67.65%。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家庭护理干预积极用于儿童遗尿症中,可提高疗效,维持患儿心理情绪的稳定。
【关键词】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儿童遗尿症;心理情绪[中图分类号] R5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7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遗尿症患儿,收录时间: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
本研究所选患儿均有面色恍白以及少气懒言等症状。
采取抽签法,将68例患儿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
其中,实验组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在3至14岁的范围之内,平均(7.9±2.4)岁;病程在0.5至2年的范围之内,平均(1.1±0.3)年。
对照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在3至13岁的范围之内,平均(7.8±2.2)岁;病程在0.4至2年的范围之内,平均(1.0±0.2)年。
两组在性别与病程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均不具备任何的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1]
(1)因如下疾病引发遗尿症者:大脑发育不全;糖尿病;尿崩症;脊髓疾病。
(2)合并器质性病变疾病者。
(3)未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家庭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1.常规治疗。
a,应用中药补中益气汤[2](所含成分:党参;陈皮;五味子;当归;山药;益智仁;黄芪;金樱子;升麻),2次/日。
b,取肾俞穴、百会俞穴、中级穴、三焦俞穴、膀胱穴以及三阴交穴进行针刺[3],1次/日,连续治疗1个月。
2.常规护理。
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心理教育;健康宣教。
3.家庭护理干预[4]。
a,饮食干预:纠正患儿饮食结构,禁食辛辣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并强调少盐少糖饮食;临睡前,严格控制饮水量;晚餐尽量不食用汤汁亦或者是稀粥等食物;告知患儿需于睡前解尽小便,以排空膀胱。
b,心理干预:主动与患儿沟通,评估其病情状况;告知患儿家属应少责备患儿、多给予其关爱与鼓励,以消除患儿的羞耻感;告知患儿遗尿症经临床治疗后是能够痊愈的,并将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向患儿及其家属作出详细的讲述,帮助患儿疏解不良情绪。
c,病情干预:为患儿制定病历卡以及日程表,叮嘱家属需对患儿每日的活动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包括:活动量;情绪;服药情况;睡眠时间;饮食状况。
周期性的对患儿实施电话随访,及时了解其病情的归转情况。
d,行为干预:患儿尿床时,家属不得对其进行怒骂,要温柔、耐心的帮助患儿整理好床铺;夜间定时叫醒患儿并督促其排尿,努力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排尿条件反射;睡前严禁患儿玩电脑亦或者是做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兴奋影响患儿正常休息。
1.4 临床观察指标
经为期3月的随访后,组织患儿及其家属对本次护理服务的内容与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
分析调查结果,并计算满意度。
1.5 疗效的判定标准[5] 本研究的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与无效4个等级,各等级的判定标准详细如下:(1)治愈,遗尿症状彻底消失;随访3月内未复发。
(2)显效,遗尿症状显著好转;随访3月内有复发。
(3)好转,遗尿频率减少,1周1次及以上。
(4)无效,遗尿频率未改善。
总有效率计算方法: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调查的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分析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2.35%。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遗尿症属于儿科常见病,多发于男孩,极易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相关调查发现,亚洲地区的遗尿症发病率在21至27.8%的范围之内,其中学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高达11.2%[6]。
因患儿在发病后多受家长的责备以及朋友的嘲笑,使得其变得内向、自卑以及不善言谈。
若长期以往下去将会降低患儿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甚者还会发生精神障碍等疾病。
对此,临床上需针对遗尿症患儿,加强对其进行早期治疗与护理的力度,以促使其病情的好转,避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此外,由于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等特征,容易使患儿家属丧失治疗的信心,故临床还需采取家庭护理干预法积极督促家属对患儿的行为、饮食以及生活习惯进行指导与干预,同时通过电话随访亦或者是跟踪随访的方式了解患儿病情的恢复情况,好及时对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总有效率97.06%、护理满意度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67.65%。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给予遗尿症患儿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利于其良好心态的维持,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路静.家庭护理干预治疗儿童遗尿症2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6):565-566.
[2]陈建平.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家庭护理与指导体会[J].工企医刊,2014,27(2):647-649.
[3]马雪飞.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家庭护理与指导[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746-2746.
[4]张维娜.小儿尿床的防治及家庭护理[J].河北医学,2009,15(11):1355-1356.
[5]庄艳云,陈言钊,周克英等.原发性遗尿症患儿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11):59-60.
[6]张丽琼,银燕,昌欢迎等.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护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