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_杨璧玲概要

合集下载

壮族蓝靛染布工艺的探究

壮族蓝靛染布工艺的探究

壮族蓝靛染布工艺的探究壮族蓝靛染布工艺的探究1. 引言壮族蓝靛染布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深度探究壮族蓝靛染布工艺的起源、发展、技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对这一传统工艺的观点和理解。

2. 起源与发展壮族蓝靛染布工艺起源于中国南方,可以追溯到唐代。

起初,壮族人民使用天然的靛草叶进行染色,通过将布料浸泡在靛草叶汁中,然后晾晒,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蓝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民不断改良和创新这一染色工艺,发展出了更加高效和精细的技术。

3. 技术特点壮族蓝靛染布工艺具有多个独特的技术特点。

选材十分讲究,壮族人民使用的靛草叶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要求,以保证染布成品的色泽和质量。

染色过程需要进行多次反复,通过反复浸泡和晾晒,确保布料充分吸收靛草叶的色素,达到理想的蓝色效果。

壮族蓝靛染布工艺注重细节,高级工艺师傅还会运用不同的图案和技法,使得染布成品更具艺术性和装饰性。

4. 文化内涵壮族蓝靛染布工艺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染布工艺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节日和庆典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染色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工艺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壮族蓝靛染布图案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5. 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壮族蓝靛染布工艺是一门令人着迷的传统工艺。

它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传统的壮族蓝靛染布工艺不仅是一种染色技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工具。

对我来说,探究这一传统工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染布技术的了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感悟。

总结:壮族蓝靛染布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起源、精湛的技术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通过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的技术奥秘和艺术之美,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传统靛蓝染色幕后的科学

传统靛蓝染色幕后的科学

传统靛蓝染色幕后的科学靛蓝是人类应用最早的染料,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从古埃及木乃伊穿着的服装到我国马王堆出土的蓝色麻织物,都是由靛蓝染成的。

在1856 年人造有机染料发明之前,植物靛蓝一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染料。

这里根据文献对古代靛蓝染色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揭示其幕后的科学。

一缩合染色方法缩合染色出现的历史比较悠远。

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了利用蓝草鲜叶来搓染面料或纱线。

由于蓝草鲜汁内含有靛质,也就是靛甙,从植物细胞中溶出后在水中发生酶解得到吲哚酚和葡萄糖。

吲哚酚能够上染纤维,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发生双分子的缩合,在纤维中形成不溶于水的靛蓝,反应如式1-3所示。

式1 靛质水解生成3-吲哚酚式2 吲哚酚发生酮式互变异构式3 吲哚酮氧化缩合生成靛蓝但是采用搓染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丝纤维表面容易被擦伤,影响染色质量;毛纤维表面会粘附较多的叶渣杂质,洗除比较费时;棉、麻制品染色时,需加灰质等碱性物质,以利于透染和显色,但往往不易获得匀染的效果。

因此搓染逐步被浸染所取代。

浸染方法是将蓝草鲜叶在容器内捣碎,再加冷水浸渍,去除叶渣,将纤维制品放入浸泡染色,然后取出透风、水洗。

这里的搓染和浸染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可统称为缩合染色技术,是秦汉以前主要的靛蓝染色技术。

二自然发酵染色方法缩合染色要求具备就地零星采集蓝草鲜叶的条件,受限于蓝草收获时节与产地,另外由于吲哚酚对纤维的上染较缓慢、染料利用率低等原因,缩合染色逐渐被靛蓝的还原染色技术所代替。

所谓靛蓝的还原染色技术,也就是将蓝草先制成不溶性靛蓝,染色时将靛蓝还原成可溶性靛白,当靛白上染纤维后再将靛白氧化为靛蓝固着在纤维制品上,如式4、5所示。

这种方法可以不受地点、季节的限制,而且染料的利用率也较高,是植物蓝靛染色技术上的一个大进步。

式4 靛蓝还原成为靛白式5 靛白氧化成为靛蓝靛白可以直接上染丝、毛、棉纤维,而且比吲哚酚上染更为容易,因此发酵还原染色的染料利用率高,容易染得深蓝色。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及其应用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及其应用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及其应用天然植物染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染色技术,它使用植物提取物来为纺织品和其他材料着色。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与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天然植物染料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然植物染料的历史天然植物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远古人类利用植物提取物来为衣物着色。

在古代文明中,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各种植物来进行染色,这其中包括了蓼、蓟、榖谷、茜草、木芙蓉等。

在中国,天然植物染料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中国人使用蓝靛染料,此外还使用蓝靛、蓼、菘、茜草等植物进行染色。

在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也使用了天然植物染料。

在文艺复兴时期,天然植物染料成为了欧洲的主要染料来源,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出色的颜色和稳定性。

随着化学染料的发展,天然植物染料的使用逐渐减少。

近年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关注度增加,天然植物染料再次受到重视。

天然植物染料具有环保、可持续和对人体无害等特点,因此备受推崇。

一些植物染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提高染色效率、改善染色效果、扩大染色范围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发展天然植物染料,科研机构、企业和学术界纷纷加大了对天然植物染料的研究力度,推动了植物染料的发展。

目前,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加入了天然植物染料的推广与传承。

一些国家也在保护和弘扬天然植物染料传统技艺的方面进行了政策支持。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天然植物染料主要应用于纺织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1. 纺织品领域纺织品是天然植物染料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环保和健康的需求。

天然植物染料与传统染色工艺相结合,可以为纺织品提供丰富的色彩,同时也能够为纺织品赋予独特的质感和手感。

在一些高端纺织品行业,天然植物染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天然植物染料还可以用于环保布艺、时装设计等领域。

靛蓝染色的原理和背景

靛蓝染色的原理和背景

靛蓝染色的原理和背景靛蓝染色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两千年前的汉代。

靛蓝染色的原理是将染料用于织物上,使其变色,从而达到染色的目的。

靛蓝染色主要应用于棉、麻、丝等天然纤维的染色,易于染出深色且有良好的耐光、耐水洗和耐摩擦性能。

靛蓝染料的来源是来自于菘蓝的籽粒,因此也被称为“菘蓝染”。

菘蓝是一种植物,在秋季收获时,将籽粒取出晒干,加水研磨,过滤澄清后获得靛蓝染料。

靛蓝的深浅取决于菘蓝籽粒的用量。

在染色过程中,靛蓝染料需要先被浸泡在水中,使其释放色素,然后将布料浸泡在染液中,靛蓝染料能够疏通织物内部的细小孔隙,进入纤维内部,从而染出深色。

染色完成后,还需要用清水洗涤和晾干。

靛蓝染色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寺庙用品、工艺品等领域,这是因为靛蓝染色具有染色均匀,色泽深沉耐用的特点,而且靛蓝染色所涉及到的原料和染料都可以容易地获得。

在一些文化传统中,靛蓝染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象征,如日本的蓝染文化和印度的印染技术。

靛蓝染色的背景则与古代的技术和文化密不可分。

在秦朝之前,人们采用植物和动物的皮毛染色,但很难染出深色和较持久的颜色。

从汉朝开始,一些新的染料开始被发现和使用,如菘蓝染料,极大地改善了染色的品质。

靛蓝染色在三国时期达到高峰,后来又在唐朝和宋朝时得到普及。

除了民间的衣物和工艺品的染色,靛蓝染色也是宫廷服饰的主要染色技术之一。

唐代以来,宫廷服饰逐渐华丽,且在织造和染色方面都有相应的改进。

宫廷服饰礼仪之一的“爵服”就采用了靛蓝染色,袍子上的花纹由浅到深,寓意着位阶的高低,也体现了时代审美和文化价值观的变迁。

总的来说,靛蓝染色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染色技术。

虽然现代化的染色工艺取代了大部分传统的染色技术,但靛蓝染色仍然是那些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手艺人们所珍惜和传承的技术之一,这种手工艺在今天显得更加宝贵和珍贵。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植物靛蓝染色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它可以将植物纤维染成深
蓝色,是一种古老而又受欢迎的染色方法。

植物靛蓝染色的原理
是利用植物纤维中的蛋白质和靛蓝染料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植物
纤维染成深蓝色。

植物靛蓝染色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洗涤、浸泡、染色、洗涤、漂洗、晾晒等步骤。

首先,将植物纤维放入温水中洗涤,以去除植
物纤维表面的污垢和油脂,使植物纤维更加柔软,以便更好地吸
收靛蓝染料。

然后,将植物纤维浸泡在靛蓝染料溶液中,使植物
纤维吸收靛蓝染料,使植物纤维染成深蓝色。

接着,将植物纤维
放入温水中洗涤,以去除多余的染料,使植物纤维染色更加稳定。

然后,将植物纤维放入漂洗液中漂洗,以去除染料中的残留物,
使植物纤维染色更加持久。

最后,将植物纤维放在阴凉处晾晒,
使植物纤维染色更加稳定。

植物靛蓝染色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染色各种植物纤维,
如棉、麻、丝等,也可以用于染色羊毛、驼毛、马毛等动物纤维。

此外,植物靛蓝染色还可以用于染色纺织品,如棉布、毛织物、
丝绸等,使其具有深蓝色的色泽。

植物靛蓝染色是一种古老而又受欢迎的染色方法,它的应用非常
广泛,可以用于染色各种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也可以用于染色
纺织品,使其具有深蓝色的色泽。

植物靛蓝染色的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便,染色效果好,染色稳定,是一种受欢迎的染色方法。

然而,植物靛蓝染色也存在一些问题。

蓝靛靛染工艺的祝愿

蓝靛靛染工艺的祝愿

蓝靛靛染工艺的祝愿摘要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染料工艺蓝靛靛染工艺,并祝愿该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1. 蓝靛靛染工艺的起源和历史蓝靛靛染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染色技艺,起源于唐代。

它采用蓝靛靛为染料,通过特殊的工艺将其渗透到纺织品中,使得纺织品呈现出深深的蓝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 蓝靛靛染工艺的工艺流程蓝靛靛染工艺的具体流程包括:选材、浸泡、提花、染色、晾晒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细致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才能够制作出优质的蓝靛靛染产品。

3. 蓝靛靛染工艺的特点与优势蓝靛靛染工艺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与优势: - 高度纯天然:蓝靛靛染工艺完全采用天然植物染料,没有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对环境无污染。

- 独特韵味:蓝靛靛染工艺制作的产品,以其独特的蓝色调,展现出一种深深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

- 长久耐用:由于蓝靛靛染工艺使用了特殊的染料处理技术,使得染后的产品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色牢度。

- 手工制作:蓝靛靛染工艺要求高度的手工操作,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细心打理,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

4. 蓝靛靛染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了传承和发展蓝靛靛染工艺,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 4.1 传统技艺的传承传统工艺的传承是确保技艺延续的基础,需要培养更多的手艺人和专业人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技术经验传给后人,同时加强对传统工艺的宣传与推广,增强社会对其的认知和重视。

### 4.2 创新与融合传统工艺的创新是促使其发展的关键。

在传承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对蓝靛靛染工艺进行融合,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提升工艺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 4.3 产业链的构建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可以促使蓝靛靛染工艺的长期发展。

需要从原料的生产、染料的提炼、工艺设备的研发以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为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

5. 对蓝靛靛染工艺的祝愿作为一项传统的染色技艺,蓝靛靛染工艺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_杨璧玲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_杨璧玲

3 结语
植物靛蓝染色制品色牢度好, 色泽鲜艳, 色调 高雅且手感丰满厚实, 是合成制品所无法比拟的。 植物靛蓝染色的织物除服用功能外, 还有独特的药 物保健功能。这是因为蓝草具有药理作用, 其根可 入药( 如中药板蓝根就是由菘蓝的根制成) , 具有杀 菌消炎、清热解毒之功效, 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 肝炎等传染疾病。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 同样具有 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 功效, 是中药 青黛的主要 成 分。在染色过程中, 蓝草的药物和香味成分与色素 一起被织物纤维吸收, 使染后的织物有自然的清 香, 并对人体有特殊的药物保健作用。综合开发其 各方面的优点, 在回归自然、重视环保的今天, 植物 靛蓝染色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我国利用植 物靛蓝染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发展其技术优势, 重视、加强研究, 必将给纺织印染业带来新的活力。 同时, 这也是一种人文资源的开发, 是传承与保护 传统文化的举措。
油和化工, 2004, ( 9) : 48 〔10〕韩 国 开 发 成 功 生 物 天 然 染 料 技 术 〔J〕.丝 网 印 刷 , 2007,
( 2) : 55 〔11〕天然 植 物 染 料 开 发 取 得 进 展 〔J〕.天 然 产 物 分 离 , 2006, 4
( 3) : 18
1 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及原理
1.1 传统工艺 靛蓝植物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有蓼蓝、
菘蓝、马蓝、木蓝等。通常将这些能制造靛蓝的植物 统称为蓝或蓝草。蓝草本身不含有靛蓝, 靛蓝在蓝
收稿日期: 2007- 08- 20 作者简介: 杨璧玲( 1981- ) , 女,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纺织复 合材料研究
关键词: 植物靛蓝; 传统工艺; 原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S193.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 9350( 2008) 03- 0013- 03

蓝靛靛染工艺染发

蓝靛靛染工艺染发

蓝靛靛染工艺染发
蓝靛靛染工艺是一种传统的染发方法,使用蓝靛植物作为染料来源。

这种工艺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

蓝靛染料的制作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蓝靛植物:蓝靛植物通常被种植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等待
其生长成熟。

2.提取染料:将蓝靛植物的叶子或茎部采摘下来,经过浸泡、发酵
等过程,提取出蓝靛染料。

3.准备布料:选择适合染色的布料,通常是天然纤维如棉、麻或丝
绸。

将布料清洗干净,去除杂质和油脂。

4.染色:将蓝靛染料涂抹在布料上,通过揉搓、浸泡等方式使染料
充分渗透纤维。

根据需要的颜色深度,可以重复染色过程。

5.固定染料:使用盐水、醋或其他固定剂处理布料,以提高染色的
牢度和耐久性。

6.清洗和晾干:彻底清洗布料,去除多余的染料和固定剂,然后晾
干。

蓝靛靛染工艺的特点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对环境友好,而且染色后的布料色泽自然、耐久性好。

这种工艺不仅可以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等领域,还可以用于艺术创作和手工艺品制作。

然而,与传统的化学染发相比,蓝靛靛染工艺可能较为繁琐,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经验。

此外,由于天然染料的色牢度相对较低,需要
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染色牢度,如使用固定剂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染发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08年3月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杨璧玲(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摘要:介绍了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分析了工艺的原理,概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植物靛蓝;传统工艺;原理;应用中图分类号:TS193.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3-0013-03收稿日期:2007-08-20作者简介:杨璧玲(198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纺织复合材料研究植物靛蓝是我国古代最为常用的天然染料之一,在传统的染织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是我国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技术,独特处方的靛蓝染色工艺及设备已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自2002年1月1日起禁止出口〔1〕。

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原理,对工艺的研究与改进都有积极的意义。

19世纪80 ̄90年代靛蓝化学结构的确定和化学合成的成功,加之近代酶学观点的发展,为揭示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原理提供了可能。

尽管此后合成靛蓝迅速发展并占据了靛蓝染色工业几乎全部的地位,但植物靛蓝在国内外尚有一定的传统应用。

在我国江浙一带以及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传统的植物靛蓝染色工艺一直沿用至今〔2〕。

随着当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天然染料植物靛蓝较之合成靛蓝的优点逐步显示,也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

1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及原理1.1传统工艺靛蓝植物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蓼蓝、菘蓝、马蓝、木蓝等。

通常将这些能制造靛蓝的植物统称为蓝或蓝草。

蓝草本身不含有靛蓝,靛蓝在蓝草中是以配糖体的形式存在的(记为靛质。

远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了利用蓝草鲜叶来搓染纺织纤维制品〔3〕。

直到秦汉之前的主要染色技术,也只是将蓝草鲜叶中的靛质搓揉浸出,再利用浸液直接染色,或辅以草木灰助染〔4〕。

此法要求必须有就地零星采集蓝草鲜叶的条件,受限于蓝草收获时节与产地,且对纤维的上染较缓慢、染料利用率低〔3〕,因此逐渐被靛蓝的还原染色技术所取代。

所谓靛蓝的还原染色技术,即是将蓝草先制成不溶性靛蓝,染色时将靛蓝还原成可溶性靛白,上染后再氧化成靛蓝固着在纤维制品上。

植物靛蓝的还原染色技术逐渐完善定形,而众所周知,现代工业中的靛蓝染色也是利用了还原染色技术。

一般来说,传统的植物靛蓝还原染色工艺主要可分为制靛和染色两个阶段。

关于从蓝草中制取靛蓝的技术,在北魏时已有文字总结〔5〕:“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

热时一宿,冷时再宿。

漉去荄,内汁于瓮中。

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顷止。

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

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这种制靛的过程,基本上为后世所沿用,只是水浸时间和石灰用量会有差异。

一般来说水浸时间与温度密切相关,而石灰用量的多少则与水质和水浸时间有关〔3〕。

所制得的靛蓝,可直接用来配制染液,也可将其风干备用,这也是还原染色技术不受蓝草收获时节与产地所限的优点所在。

杨璧玲: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13Vol.30No.3Mar.2008染整技术将靛蓝还原染色,一般需在靛蓝染液中加入石灰或草木灰、酒糟或泔水等配料,使染液发生发酵还原作用。

染布时,将布放入染液中,浸半小时取出,晾干,然后放入染液中再染,每天如此反复染三次,连续染数天即可成蓝布。

布颜色的深浅是由染液的还原活化程度及浸染的时间与次数所决定的,而各地沿用的浸染时间与次数一般也会有差异。

在染到所需的颜色后,一般还会对布料进行过胶处理,以增加织物强力和提高染色牢度〔6〕。

1.2工艺原理蓝草中的靛质含有靛甙,是吲羟与葡萄糖的缩合物。

它在浸泡过程的转化及整个制靛、还原染色过程的原理如下〔3,7〕:浸泡时,靛质从植物细胞中溶出来。

同时,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下大量繁殖,发酵分泌出的糖化酶使靛甙的甙键发生酶解断裂,如图1所示(图中R为葡萄糖剩基。

水解出的葡萄糖可进一步分解为乳酸,使糖化酶活力加强,同时催化水解甙键,加速吲羟的游离。

加入石灰后,石灰溶于水中生成氢氧化钙使浸液呈碱性。

水解出的吲羟可溶于碱性溶液,发生酮式互变异构现象(如图2。

两分子的吲哚酮在碱性条件下氧化缩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悬浮状靛蓝(如图3,缓慢下沉。

同时,由于水中的氢氧化钙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用可产生碳酸钙沉淀,它能吸附悬浮状的靛蓝,加速其下沉。

配制染液时,石灰等的加入为染液提供了碱性条件,而酒糟等的加入为发酵提供了所需的养料。

在碱性条件下,发酵产生的氢气将不溶性的靛蓝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靛白,使之上染纤维制品。

将纤维制品浸染后取出透风晾干的过程,实质上是使附在纤维上的隐色体靛白氧化再复变为靛蓝的过程。

其中靛蓝与靛白的还原和氧化转化见图4所示。

2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的应用现状在古代,植物靛蓝是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染料,可以染制丝、毛、棉、麻等纤维制品。

在现代染整业中,靛蓝也是一类重要的还原染料,主要用于棉纤维及其纺织物的染色,特别适用于蓝色牛仔布的染色,然而,这主要是指合成靛蓝。

合成靛蓝以原料充足、纯度高、易贮运、生产使用方便等优点,产生后即迅速在世界范围普及,使得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靛蓝黯然失色。

到了20世纪下半叶,植物靛蓝基本已经退出大工业生产,所剩的主要是一些民间的传统应用。

直到如今,植物靛蓝大多是用于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蜡防花布、交缬花布等〔3〕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服装面料的染色。

它与我国一些传统染色工艺如扎染、蜡染相结合,成为特色鲜明的传统产品。

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及海南等地的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至今一直沿用,已与民族文化相融,成为民族的特色,如蓝靛瑶、黑衣壮都是由于利用植物靛蓝染色而得名的民族分支。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环保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如今,植物靛蓝以其无毒、无害、无污染,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致力于14第30卷第3期2008年3月改进合成靛蓝的染色工艺和发明制造靛蓝的新方法,如香港开发的电解还原靛蓝染料新技术以减少还原剂的用量和废水的排放〔8〕,美国、韩国通过对大肠杆菌的基因改造技术生产天然性生物靛蓝〔9,10〕等。

这都说明化学合成靛蓝在生产和染色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的关注点,无污染的天然靛蓝将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大的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本、韩国、朝鲜、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家,将使用植物染料印染的天然纤维织物作为一种时尚,这个市场正逐渐向世界扩展〔2〕。

植物靛蓝是使用最广泛的植物染料,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我国是一个使用植物靛蓝染色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国家,发展靛蓝染色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由于原料蓝草产量、产地及收获时节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染色工艺繁杂,能源消耗大,颜色重现性差等问题的影响,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难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难以实现产业化。

这也是植物染料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植物染料研究机构或研究项目,开展对传统植物染料染色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

我国海澜集团和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承担的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天然染料制备及其在生态纺织品开发与羊毛清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植物染料的染整工艺进行改革,使之符合产业化的要求。

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11〕。

另外,我国有些地方也已开始重视开发利用植物染料,如桐乡草木研究中心,利用当地桑树、菊花、茜草、蓝草等植物资源,开发植物染料染色的棉织物、丝织物、针织物、真丝纱线等多种产品;江苏江阴第三毛纺织厂开发高档毛料的植物染料染色;等等。

但是,这些重视与发展是远远不足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部分化学染料的禁用,人们对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会越来越关注,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加入到植物染料开发的队伍中来。

植物靛蓝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染料,其发展也有赖于植物染料技术的总体发展。

随着人们对植物染料的逐渐重视,植物靛蓝染色技术的发展也将会上到一个新台阶。

3结语植物靛蓝染色制品色牢度好,色泽鲜艳,色调高雅且手感丰满厚实,是合成制品所无法比拟的。

植物靛蓝染色的织物除服用功能外,还有独特的药物保健功能。

这是因为蓝草具有药理作用,其根可入药(如中药板蓝根就是由菘蓝的根制成,具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炎等传染疾病。

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同样具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功效,是中药青黛的主要成分。

在染色过程中,蓝草的药物和香味成分与色素一起被织物纤维吸收,使染后的织物有自然的清香,并对人体有特殊的药物保健作用。

综合开发其各方面的优点,在回归自然、重视环保的今天,植物靛蓝染色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我国利用植物靛蓝染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其技术优势,重视、加强研究,必将给纺织印染业带来新的活力。

同时,这也是一种人文资源的开发,是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举措。

4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令二○○一年第16号文件〔OL〕./wjmzc/Detail.asp?ID=1143〔2〕屠恒贤.植物染料染色的历史与现况〔J〕.染整科技,2004,(2:48-52〔3〕张志伯.我国古代植物靛蓝染色的探讨〔J〕.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4:91-95〔4〕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5〕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蓝》〔6〕巩继贤,李辉芹.我国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J〕.北京纺织, 2002,23(5:25-27〔7〕榕嘉.古代靛蓝染色工艺原理分析〔J〕.丝绸,1991,(1: 45-48〔8〕电解还原靛蓝染料技术染色牛仔布〔J〕.印染,2003,29 (B05:74〔9〕美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生物靛蓝染料〔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4,(9:48〔10〕韩国开发成功生物天然染料技术〔J〕.丝网印刷,2007,(2:55〔11〕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取得进展〔J〕.天然产物分离,2006,4(3:18杨璧玲: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