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1000字7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1000字7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1000字7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提炼出书中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读后感可以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土中国的读后感1#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1#字篇1《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的巨擘作品,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风貌。

农村作为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之一,在当时是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区域。

即使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城镇化进程,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占中国总人口的%(#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数据)。

读懂这本书,我们便能更多地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让我们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习惯;中国和西方社会究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本质上的不同。

以下是我的三点主要分享:分享一:书名中的“土”字用得极好。

“土”首先指的是泥土,因为中国人是离不开土的。

农村人以土为生,根据不同地域,土里农作物一年一熟/两熟/三熟,他们取资于土,即使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城市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家房屋里种点葱蒜之类的东西。

若是家中有远行人,老一辈人肯定会拿一点故乡的土希望你能冲着喝来防止水土不服,这个就是所谓的“故土难离”。

费老当年留学的时候,他的祖母就是这样做的;我来上海读大学的时候,我奶奶也是这样做的。

年少不懂这种感情,还说是一种迷信,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深入骨子的习惯,是我们用携带土壤来缓解乡愁的一种方法。

说到与“土”的感情,离不开每个人的人生大事:莫不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入土为安。

就拿我爷爷为例,他一辈子与土为生,在世时就开始物色自己走后的“居住地”。

等他去世的时候,我爸和大伯谨尊遗愿安葬了爷爷。

对爷爷一辈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情怀,此生足矣。

分享二: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聚村而居,形成一个“熟人社会”。

有别于西方机械团别的社会结构,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中国社会是一种有机团结的社会结构。

什么叫有机的团结?像中国的土壤上慢慢地长出来这么一家人,变成两家人,又一家人迁徙过来,然后逐渐地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这叫作有机的团结。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书中作者记述了中国乡村的种种事项。

那么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_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一《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里,成了畅销书。

保持者认为: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定居下来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规矩”即可约束行为,法律则大可不必;“常识”即可应付变化,“规律”就可有可无了。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很同意,因为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统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

“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势力而定。

波纹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从。

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形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要素:“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000字4篇范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000字4篇范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000字4篇范文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于1947年根据所讲“乡村社会学”写成《乡土中国》。

本书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乡土中国》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乡土中国》读后感1因为不变,人际关系的稳定不变,所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自己总结提出得一个概念,用以区分西洋社会像成把、成扎、成捆、成挑的柴一般界限分明的团体——“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地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他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中国农村的这种格局。

这种格局下的直接产物便是中国私德之盛行,西方社会都是先有了国家再有公民,先团体而后才个人;但是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在一亩三分地上,谁不能自食其力,只有在偶尔的特殊情况下或者一个人会需要其他人的帮忙,这远远不能构成一个团体的震慑。

所以西方人民有着一个共同的信仰叫耶稣,而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一份用私人联系起来的道德,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现今的中国式关系。

中国式的关系社会也可谓是这种格局下的鲜明例子,不同于西方连孩子与家长组成的团体中都会界限分明,中国社会则恰恰相反,是一个攀关系、讲交情的网络,而这个网络在差序格局中又是具有伸缩能力的,所以小家庭的关系网小,大家族的势力强,也才会有“树倒猢狲散”这一类说法。

但这样的人际关系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则彻底被冲散,因为在每天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天需要与从服务员、清洁工到快递哥的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现代生活中,人际格局每天都在变动并且错综复杂,再不能像乡土社会这般保持着稳定的一圈圈的差序格局了。

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重视经验,维系着长老统治。

农村生活像一个固定的模子,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从春天忙种到秋天忙收,从嬉戏垂髫到蹒跚老人,一天、一年、一生的日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模子从来没有变过,只有跳到这个模子里的人一代代更迭,一步步跟着前人的脚印走着同一条路。

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1000字5篇

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1000字5篇

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1000字5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立刻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始终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信任很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1000字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关于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1000字1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在大一时就有所耳闻,当时还向同学借了,但是始终都没看,这次寒假也算是机缘巧合,在整理东西时被我翻了出来,于是便带回家通读了一遍,颇有些体会。

在网上看到许多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知道这本书是费先生先生在上世界四_年月后期,依据其在西南联合高校和云南高校所讲“乡村经济学”一课的内容,整理汇编成册,发表于19__年。

此后多次再版,其内容依旧没有过时,无论是专家学者,抑或是一般读者,都不吝赞扬,赐予了很高的评价。

好了,它已经带给我足够的诱惑,吸引着我对这本小册子发起攻击。

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星期,总是不断回头去看:先生是怎么论述一个问题的!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费先生所描述传统基层的乡土社会与我的生活环境有许多的相像之处,甚至可以说它将我的生活环境用简洁而明白的文字抽象之后,再还给我。

原来闲聊中以为是个例或是当做笑话的事情也有其必定性,生活中墨守成规的风俗、惯例也有深刻的成因,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学术与生活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这样紧密的联系起来。

当我试图将缺乏百页的小册子整理一下,将它从内在规律上梳理一下,才发觉原来如此困难,它包含了许多东西,顺着其中一点深化思索下去都可以有许多的收获。

除去丛刊序文和后记,一共十三篇短文,总字数不过万余字。

下面我将依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收获。

第一篇《乡土本色》相当于一个概述,为我们简洁描述了乡土社会的种种,为我们重新熟悉了“乡土”的含义,土地将人们限制在肯定地域,形成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个社会以基本的村子为单位,村子之间互相隔膜、孤立,村子中的人形成有机团结,进而形成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存并不困难,只需要严守上代人口口相传的阅历。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reflections, legal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6篇为了能够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一篇优质的文章读完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读后感,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5篇范文优秀大全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5篇范文优秀大全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5篇范文优秀大全《乡土中国》一书虽然写于几十年前(1947年出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乡土中国》有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读《乡土中国》有感范文1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打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讲到了我的内心。

小生活在农村,和邻里街坊无不相识。

谁家吵个架了就会去劝,谁家农活忙不过来了也会帮忙。

完了大家还会互相说一句,咱们都是自己人。

就跟费孝通在书里说的一样,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行为的,我们和邻里之间相互熟习,从熟悉里得到信任,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安安稳稳世代生活在一个村子里。

我和外婆一起住,姨妈家距我们2分钟的路程,舅舅家约10分钟的路程,哥哥姐姐们也都相距不远。

还记得小时候放学了家里没人,妈妈就叫我去姨妈家蹭吃蹭喝,顺便帮着带带我的小侄女,教着她牙牙学语。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总来大堆亲戚,妈妈总说快叫叔叔,快叫阿姨我看着一张张陌生的脸,愣愣的喊着。

我们的家可以很小,小到只是爸爸妈妈和我,我们的家也可以很大,上至爷爷奶奶下至我的侄子侄女四代同堂。

这种伸缩自如以我为中心的结构或许就是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提到的最重要的概念差序结构。

以血缘为纽带,如同石头投入水中的波纹,一层层波纹,一层层亲疏。

群己、人我的界限就在这攀关系讲交情的社会关系中模糊了。

但差序两个字也说明了,这种家庭结构不是混乱的,而是清晰、条理有秩序的。

人伦这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根深蒂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虽然中国的家庭的社会圈子可以推得很远,但始终免不了人伦差等的次序。

从古代的臣子对皇上的忠诚,到延续至今儿女对父母的尽孝,人伦始终在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传统道德观念。

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被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乡土社会是个讲传统的社会。

在这里人治高于法治,法律是不起作用的。

人治是依靠统治者的权威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

但泱泱大国,仅凭借统治者一己之力是不能震慑四方,稳定社会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值得并且需要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

我习惯读一本书的时候先了解作者作这本书的年代和时代背景,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其背景对其影响一定是很重要的,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身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的期刊报纸上的小文章所综合的,时代背景是处于极度艰难的抗战时期。

而也恰巧是研究之艰难,信息流通之不便,也使得费孝通先生的研究结果有很鲜明的个人特点和创新的视角。

费孝通先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社会,他所著《乡土中国》,估计中国已经没有什么时候能比起那个时代更乡土的了。

《乡土中国》一书还是比较全面的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的。

费孝通先生言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总结,加之后面的各项阐述,很有总结性。

不但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现在,所谓的现代化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了,我认为,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烙印还是很深的,现在的内陆地带,现在的农村,还是有很多保持着一贯的乡土性。

而中国人的很多性格也是乡土性而导致的。

人制与法制,究竟哪种更适合?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想必很多人觉得该依靠法制,但对于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这一点上肯定会有很多争辩。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

比之于西洋几乎可以用诉讼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社会是很少想到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西洋遇事,可能很快想到诉讼,而中国人却往往只会在其他所有办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会去打官司。

因为,在西洋人看来,打官司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而为被告为原告也都很可以理解,成为被告的不一定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中国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在现在,打官司的被告基本首先就会给人以坏形象的印象,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很多谴责的,而原告也不一定好运,人们也可能会说“破大点事就打官司,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式了吗?”。

中国司法制度的推行不力,不但仅是因为腐败和权钱当政的原因,也有较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已经保持了几千年的乡土“礼治秩序”的冲突的。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精选13篇)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精选13篇)

读《乡土中国》有感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精选1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乡土中国》有感篇1当老师布置我们阅读《乡土中国》时,我便用寒假的娱乐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并且有了深刻的感想!距离费孝通写下《乡土中国》已过去近八十年。

书中所描述,探讨的社会现象至今仍可在乡村中找见许多实例,足见其蕴含的丰厚价值和作者见解之深刻独到。

在全书的开篇,费老即抛出了极富创造性的观点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红性的。

由此开辟了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崭新领域,凭借他毫不畏惧的闯劲和对知识的蓬勃热情。

单是费老个人也对这段年轻日青求索经历感到深深触动。

单是这份敢于在未知的识知识板块开垦的勇气就值得我们长久沉思感悟。

在此书中,费老以通俗的语言,严密的论证、深入浅出,去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读罢全书,我们不能不说,这确是中国基层社会的精确刻画,难怪在近八十年的水漫长时间里仍不失其光辉,反而日渐显出它的可贵。

当乡土社会来到今天,它又将经历怎样的变迁呢?它是否这一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基层社会现状是否会为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所消解呢?我们不妨大胆地做出肯定的问答。

费老在文字不乡这一章节中就就提及"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士社会,但遗憾的是如今他区不能再带着深邃的思想去审视如今的中国甚层社会了。

那就让我们顺着他理性的目光看向今天。

首先,红社会的消解并不意味着农村的消失,而是农村的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长老统治等一系列特性被削弱了,我认为这些特性相当一部分是源于乡村的“粗“不流动性”、“封闭性”,正是这种“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生活带来了乡太村独特的秩序(当然这指的是和平年代广封建时代,皇帝的统治,从实在乡土社会中,实际上看是松驰微弱的,挂名的无为的“由此给了乡村不问世事,自我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读书笔记: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依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读后感受:礼是一种教化的力量,在文化熏陶下是主动服礼的,不需要外在的权力来推行。

主动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礼的服膺,而爱心座椅则有点渐进到礼和法的灰度地带,如果是凭借老人证才能进的爱心贵宾厅就是法的味道了。

礼治的难处在于横向上不同民族的礼各不相同,纵向上社会变迁太快循旧礼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对过去有效的礼法在高速环境变化中应付不了新问题,所需要应付的新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坐下来讨论接受个共同的一致办法,确保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对新问题,这个新的办法就是控制每个成员个体的力量,这就演变成法治了。

有感法治是博弈的结果,新旧的博弈、差异的博弈,是团队共同遵循并解决快速变迁新问题的方法。

读书笔记: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

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
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进新的法律。

读后感受:如果把社会变迁的速度放缓,当期的法律慢慢的就会被世人所熟悉,几代遵循之后就可能沉淀为礼了,礼治和法治本是同源,只是取决于历史的车轮转的快不快,在社会秩序稳定的环境中我们听到的是“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子不教父之过”,“世风日下”。

所以如果急于把法治强行推进到节奏较缓的土壤里,法治秩序的好处没有体现,但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先发生了,由此可见,社会节奏的调整是法治入乡的前提。

读书笔记: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为横暴权力。

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读后感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读后感受:费孝通提出了一种长老权力,这种权力区别于发生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和发生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这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长老权力对于社会的新成员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传统社会一般情形下是基于文化的长老权力发挥作用,当人口过剩又苛政猛于虎的时候逐渐需要横暴权力出面,孔子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可能也是因为可以鼓励“百姓的忍”拉伸横暴权力的极限。

现代社会中长老
权力较同意权力在相对衰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