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内涵共94页文档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初步探析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初步探析张涛(泰安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摘要: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用来解决我国的森林经营所面临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与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相比,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技术以及其他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本文主要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起源、特征、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差异以及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我国的发展等内容进行初步探讨,为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及提质增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近自然;森林经营;探析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2)08-0123-030引言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理念是培育一种接近自然生长状态的森林[1],是运用顺应自然的生长模式来经营管理森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从森林的自然更新阶段开始,到可以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的森林发育演替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对森林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设计和计划,不断优化森林的各项功能和结构,最终达到永续利用各种自然力,从而使森林可以逐渐恢复到近自然的生长状态。
1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起源为了解决因森林过度砍伐而产生的生态景观退化的状况,欧洲的中部地区最早产生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
在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戈耶(Gayor)面对此状况,在经过了长期系统研究后,率先提出了近自然林业森林经营的思想,他强调要最终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和生产力的可持续的有效结合,要充分尊重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规律。
1920年德国近自然林业学派通过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2]。
20世纪中后期,“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才到了真正的推广并得以广泛实践。
20世纪40年代末,德国成立了“适应自然林业协会”,有关学者系统的提出了以“适树、混交、异龄、择伐”等为基本特征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森林的多功能理论在联邦德国得到了推行。
1975年,德国将森林永续利用多效益的原则以森林法的形式予以确立。
20世纪90年代,近自然森林经营在联邦德国开始全面实施。
近自然林业

讨论题目:“近自然林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近自然林业简介近自然林业-起源“近自然林业”起源于德国。
1898年,盖耶尔Gayer的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出:“生产的奥秘在于在森林中一切起作用的力量的和谐。
”他认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在永恒的组合中互栖共生的诸生命因子的必然的结果”。
他第一个提出了“接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他要求按照森林自然规律来经营森林。
此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因为人工林结构不稳定和地力衰退的问题始终缠绕着中欧各国(芬兰、德国、瑞士),所以,“近自然林业”一直是林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近自然林业-涵义“近自然林业”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
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以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护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近自然林业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
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这样两个道理: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与立地也就越适应,产量也就越大。
当森林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即使在纯林中或在少林阶段时,许多立地也会呈现出自然现象。
其经营的目标林为: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手段是应用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法。
近自然林业—原则,林学家们作了这样的解释:“接近自然”,指在经营目的类型计划中使当地群落主要的乡土树种得到明显体现。
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够进行接近原生态的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
近自然林业-经营方法尽量利用和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从幼林开始就选择目的树,整个经营过程只对选定的目的树进行单株抚育,内容包括目的树种周围的除草、割灌、疏伐和对目的树的修、整枝。
第六章近自然森林经营基本理论(1)

第六章近自然森林经营基本理论 (1)第一节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体系森林是一种与生命相关的地貌因素,是地球的第一能量吸收者和储存者、决定性的能量转换者和供应者。
一、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思想在一个特定的立地条件下,如果我们培育的森林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森林有相似的树种组成,且林分的结构和演替状态也能与这个生长环境下自然的结构和过程类似的话,这种森林应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抗拒各种物理的或生物的危害,其生物多样性和其它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将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
因而认为经营这种近自然的森林能够获得在这个立地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高生产量,且是以最少的人工经营管理投入为前提获得。
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发展历史18世纪发生在中欧的滥砍乱伐使森林覆盖率降到很低的水平,由此带来了土壤侵蚀、流沙、农业生产衰退的严重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工业用材短缺的现象。
此时“法正林”的计划作业体系得到发展。
但随着皆伐作业在大林区的实施,皆伐林地的土壤退化、病虫害、有害草本的侵入、冻害以及人工林造林失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这种情况使得一些林业工作者舍弃大面积的皆伐作业,采用恒定的森林覆盖率和小面积的皆伐作业,形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初步思想。
完整的近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是1920年提出的。
主要代表是德国林学家moller。
二战之后,在德国成立了近自然林业协会。
20世纪70年代后,该理论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等国家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三、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要点1、基本概念(1)近自然森林(near nature forest 或 close-to-nature forest)的基本概念近自然森林是指以原生森林植被为参照而培育和经营的、主要由乡土树种组成、具有多树种混交、逐步向多层次和异龄结构发展的森林。
它可以是人为设计和培育的结构和功能丰富的人工林,也可以是经营调整后简化了的自然林,还可以是同龄人工纯林在以恒续林为目标改造的过渡林。
近自然森林经营手册

近自然森林经营 技 术 手 册(试行)北京市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2005-4目录1引言 (3)2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 (3)2.2 近自然度概念 (4)2.3 其他名词 (4)3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 (5)3.1经营及作业设计调查 (5)3.2群落生境调查制图及经营规划 (5)3.3目标树单株经营技术 (6)4近自然森林经营 (6)4.1立地条件调查 (6)4.1.1 做什么 (7)4.1.2 达到的目标 (7)4.1.3 如何做 (7)4.1.3.1 土壤学基本知识 (8)4.1.3.2 腐殖质分析 (8)4.1.3.3 土壤化学分析 (10)4.2植被调查 (10)4.2.1 做什么 (10)4.2.1.1 自然森林群落描述 (10)4.2.1.2 林分调查 (11)4.2.1.3 树种调查 (12)4.2.2 达到的目标 (12)4.2.3 如何做 (13)4.2.4 近自然度分析 (17)4.2.4.1 植被理解和表达的例子 (17)4.2.4.2 近自然度的应用 (18)4.3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设计 (20)4.3.1 做什么 (20)4.3.1.1 林分规划 (20)4.3.1.2 林分规划内容 (20)4.3.1.3 树种规划 (20)4.3.1.4 单株经营 (20)4.3.2 达到的目标 (20)4.3.3 如何做——目标树单株经营 (20)4.3.4 单株经营结果评价 (22)1引言目前,世界上的天然林和半天然林日益减少,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森林对环境变化的严重影响,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改变资源枯竭的趋势,但每年营造的森林多为质量差、结构不完整、生产力低的人工纯林。
大量研究表明,人工林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远逊于天然林。
天然林的大量减少和人工林的日益增多严重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我国林业发展史上,人工纯林进入中龄阶段后出现大面积病虫灾害,或因土壤酸化而出现生长停滞、或因风倒、雪压、火灾等自然灾害而毁于一旦的例子数不胜数。
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综述

科普惠农图1近自然森林经营与人工林经营过程图近自然森林经营人工林经营过程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综述汪清锐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大同037006摘要:天然林保护及森林资源质量精准提升是我国林业目前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近自然林业经营是保证这一发展方向和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近自然林业经营起源于欧洲,而在德国已经存在发展了100多年,所以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为此本文从联邦德国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历史背景及其来源,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经营管理方法,近自然森林业经营的要求等方面对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进行了综和阐述。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同龄人工林;复层异龄林;天然更新1近自然林业理论产生起源“近自然林业(Close-to-nature silviculture )”起源于德国。
1898年,德国科学家嘎耶(Gayor)率先提出了“人类应尽可能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来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近自然林业经营思想,强调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实现生产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的有机结合。
他指出:“森林经营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森林中所有因素相互作用之间的协调”,森林中所产生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在永恒的组合中互栖共生的诸生命因子的必然结果”。
直到20世纪初瓦格纳带状渐伐作业法(林)造林体系(根据瓦格纳)才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事后转换为永续森林(1930年和1973年之间),在一位德国西南部永续森林运动前辈丹尼克博士(Dannecker )的建议下,德国森林所有者进行了永续性森林经营。
20世纪中后期“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才真正得到推广并得以广泛实践。
20世纪60年代,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理论开始在联邦德国推行。
具体地说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的原则于1975年以联邦德国森林法的形式被确立。
约15年后作为新的林业政策和经营方针,联邦德国森林经营方式开始全面转向近自然林业经营。
2近自然林业经营措施图1直观地区别了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和人工林经营的不同。
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探讨

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探讨
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是指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尽量模拟自然林的生态特征和过程,实
现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
与传统的人工林经营方式相比,近自然经营注重保
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注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自然经营的基本原则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演替过程。
模拟自然演替序
列是近自然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可以
建立适合本地条件的人工林演替序列。
在人工林演替序列的设计中,应考虑各个演替阶段
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模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类组成。
通过模拟自然演
替序列,可以更好地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人工林的生态功能。
近自然经营还注重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
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保留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元素和生态功能区域。
通过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如保留老龄化树木、建立林地内的生态缺口等,促进自然演替
过程和物种丰富度的恢复。
通过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提高人工林
的生态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近自然经营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资源利用方面,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留重要
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应精细管理人工林,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可以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浅析近自然森林经营

现代园艺2016年第3期浅析近自然森林经营王建梅(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蔚县075700)近自然森林经营已经成为当今林业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总结,了解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方向,深入理解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内涵,并指出当前中国营造近自然森林的方法与途径。
近自然森林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近自然改造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人工林质量低下,生态功能较差。
针对我国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诸如病虫害严重、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彭舜磊等2008年指出我国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2.1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针对不同的林型,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对大面积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团状采伐、单株择伐,创造林窗(GAP),再遵循林窗更新的规律。
模拟天然植被结构,以人工补植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另一种是对更新能力强的人工天然混交林,由于其自然更新的混交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已经达到近自然林的基本要求,可采用疏伐的方式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实现其向近自然林的顺利过渡。
2.2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时应遵循自然更新为主,人工诱导为辅,人工干扰抚育的效果应该与自然干扰相类似。
目前较成熟的方法有:封山育林法、保育式造林法、保育式疏伐法、带状采伐法、小块状保阔栽针法、采用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等。
3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的途径与方法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要主导功能与其他功能兼顾,保护第一,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选择的作用和结果,分类经营。
主要的经营模式有封禁模式、封调模式、封改模式、封造模式等。
封禁模式是指对林地禁止任何人为措施与干扰,包括清林、抚育、间伐、采运风倒木和枯死木,即使过熟林成片死亡,亦不干预,任其自然演变。
封调模式是指对不同近自然林等级的水源保护林实施密度和结构调整等人为措施,以促进林分向更接近顶级林的等级演替。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意义及技术途径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意义及技术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森林经营方式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忽视了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森林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恶化。
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森林经营模式,强调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环境。
近自然森林经营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2. 提高经济效益。
近自然森林经营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而且强调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和利用,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森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3. 促进社会发展。
近自然森林经营注重社会效益,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产业,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选择森林经营模式。
根据森林生态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森林经营模式,如保护性经营、可持续经营、复合经营等,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强化森林保护管理。
加强森林保护管理,严格监管非法砍伐、采集和烧毁行为,加强森林防火、防虫、防病等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3. 优化森林结构和布局。
通过科学的森林规划和布局,调整森林结构,改善生境条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长。
4. 推广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和修复等,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总之,近自然森林经营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未来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方向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