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第四章 林业经营

合集下载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1:林业发展: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外部负经济→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林业的转变(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认证、碳循环)),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化、对林业需求变化,生活水平提高、林业与非林业水平拉大、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区人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问题。

②主要特征:林业的功能转化,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被动式资源利用型—以资源定向培育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利用型),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区域化、国际化趋势,社会化趋势。

F=(1+i)n P。

③20字方针: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2:林业: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且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①特点:林业生产周期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林业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林业生产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经济依赖性,林业生产经济性产品与森林多种效益紧密结合。

世界林业发展四阶段论: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澳),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瑞、美)。

3:林业经济学: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理论方法,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重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①特点: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

②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③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绪论:林业的定义P1:(1)林业是直接经营森林资源的物质生产部门;(2)林业不只是向林地索取森林资源及其其他林产品并进行加工利用,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使其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的特点P2:1、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2、生产活动的风险性; 3、经营成果成熟期的多样性和效果的多样性;4、经营的社会性。

林业经济管理:是指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特点P3:①综合性②实践性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①总体研究法②比较研究法③动态研究法④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森林经营的社会性: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和生长的自然性、效益的多样性、经营的风险性和社会性成为林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16:应当理解为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

包括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

第二章:森林资源P25: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P57: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的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少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特点:资产的增值性、形态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域性、林木资产的不可移动性、管理的艰巨性第三章:林权的概念P73:是林业政策的核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林业经济学 第四章、林业企业管理基础

林业经济学 第四章、林业企业管理基础
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 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其任务承担责任的 企业法人。
•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 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 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
•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人民币十万元。
国有独资公司
• 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 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 • (1)现代企业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新型企业制度; • (2)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为核心、以公司制度
为主体的。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
产权明晰是指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出 资者与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尤其要明确企 业国有资产的直接投资主体
国有企业产权清晰的首要的也是最起码 的要求,是要弄清“家底”
3.现代企业财会制度 现代企业财会制度是用来处理在企业法人
与国家、股东、劳动者之间财会信息沟通和财 产分配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保护股东和国家的 利益不受侵犯。
现代企业财会制度应充分体现产权关系清 晰、财会政策公平、企业自主理财并与国际惯 例相一致的原则。 4.现代企业破产制度
破产制度是用来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
•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第二, 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 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 自的作用。
•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 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 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

林业经济学 第三章 林业经营

林业经济学 第三章  林业经营
对林地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⑸林地管理机构、机制、法制等不健全 。
林业产权的界定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1)明确产权主体 (2)发展多样化的产权制度:私有产权、公 司产权、社团产权、公共产权、国有产权
国有
集体所有
58%
42%

(3)改善产权制度实施的环境:产权市 场及其法规
4.林业产权制度的稳定及其维护

(7)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8)可持续林业理论 (9)社会林业理论

三、我国主要林业经营理论
1.生态林业理论 2.现代林业论 3.木材培育论和林业分工论 4.林业二元结构论 5.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现阶段我国
林业主要经营形式、其影响因 素及我国的林地使用制度。
⑵林业生产特点;
⑶森林资源状况;
⑷经营特点。
第三节、林业产权
一、产权基本理论 1.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 ﹑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 产权概念属于现代经济学范畴

现代经济学使用产权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 注 重 产 权 的 现 实 形 式, 即 产 权 的 实 际 支 配 权。 2. 产 权 主 体 的 泛 化。 3.产权分析的定量化
㈠印度的社会林业 ㈡泰国的社会林业

第五节 社会林业
四、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㈠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 ㈡我国社会林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⒈权属与责任问题 ⒉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问题 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利益分配 问题 ⒋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发挥问题
第五节 社会林业
五、社会林业的发展前景

(完整word版)《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绪论1、林业的概念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1)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物质资料生产:工业原料、建筑用材消费资料生产:纸、食用菌、干果、(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第一章世界和中国林业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一)“四阶段论”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完整word版)《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绪论1、林业的概念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1)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物质资料生产:工业原料、建筑用材消费资料生产:纸、食用菌、干果、(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第一章世界和中国林业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一)“四阶段论”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林业经济学重点整理第四章

林业经济学重点整理第四章

1.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商品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

(一)中国林产品市场的特点①供给约束②产品供给的地域性(木材运输及其成本问题)③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④林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树种、生产区域不同,质量、规格不同)(二)林产品市场规模与市场结构1、林产品市场规模•林产品市场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构成市场各因素的充足和完满程度。

•描述林产品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有:①交换产品的数量和品种;②市场的辐射范围;③投入的货币资金数量(交易者投放的交易资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④交易者的数量。

2、林产品市场结构林产品市场的结构:是指林产品交换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形式有:①主体的所有制结构②林产品的客体结构③市场的行业结构④林产品市场的时间结构(现货和期货)⑤林产品市场的空间结构2、木材长期和短期供给区别说明木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木材商品的数量。

木材供给=国内供给+国外进口量。

☐短期木材供给:固定成本不变(短期内不能改变其实物资本)——短期供给曲线对价格变化非弹性☐长期木材供给:固定成本改变(长期内可以改变所需的实物资本)——长期供给曲线更富有价格弹性☐超长期木材供给:•木材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形式:厂房和机器、还有森林(森林蓄积可以通过采伐而消耗,也可以通过投资而增加,森林经营所需要的时间比建筑厂房更长)——超长期供给曲线比长期供给曲线更富有弹性3、林价与育林基金区别林价实质问题林价概念林价: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特指用来交换的立木价格)——性质上:林价是一个经济范畴。

它反映了营林生产的经营成果,它是林木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一般应占木材销售价格的50%以上。

育林基金制度(1953年起建立):国家为了筹集更新造林资金,促使采伐迹地和宜林荒地得到及时更新。

实现以林养林,有计划地培育发展新林而建立的一种财政预算外专用资金。

属林业收费,体现在成本外、价格内。

森林经理学第四章

森林经理学第四章
小班是为了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森林资
源,便于开展森林经理活动,在林班内划分为若
干个生物学特性和经营特征一致,而且与其它相
邻的地段在经营措施上有差异的地域小区地段叫
小班。
(一)划分小班的技术标准
小班是森林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但不
是一固定的林业区划单位。调查时,在现地根
据权属、土地种类、林种、林分起源、树种
4、树高:在样地内选择主林层优势树种的 平均高为对象,测定一株样本的树高、 年龄和胸径。 5、植被调查:以样地为单位,调查整个样 地的植被状况。 6、更新调查:以样地为单位,在样地内设 样方实际调查,然后推算样地的更新状 况。 7、经济植物调查:调查以样地为单位,对 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调查记录名 称、密度和用途。
国家对小班蓄积调查样地数量没有明确规定, 广东省采用角规控制检尺确定小班蓄积,其 数量视林种与小班面积而定。
2.目测调查法
当林况比较简单时采用此法。调查前,调查员要通过30块 以上的标准地目测练习和一个林班的小班目测调查练习,并经 过考核,各项调查因子目测的数据80%项次以上达到允许的精 度要求时,才可以进行目测调查。 小班目测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的调 查点进行调查。为了提高目测精度,可利用角规样地或固定面 积样地以及其他辅助方法进行实测,用以辅助目测。目测调查 点数视小班面积不同而定:小班目测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 部,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进行调查。为了提高目测精度,可 利用角规样地或固定面积样地以及其他辅助方法进行实测,用 以辅助目测。
二、目的
1、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 与规划设计需要; 2、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
限额;
3、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二、我国主要林业经营形式
㈠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 ⒈承包经营 ⒉租赁经营 ㈡股份合作制 ⒈村林业股东会 ⒉多形式的林业联营实体 ㈢股份制企业 ㈣企业集团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三、林业经营形式的影响因素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
⑵林业生产特点;
⑶森林资源状况;
⑷经营特点。
第四章 林业Biblioteka 营主要教学内容: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 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第一节 林业经营理论概述
本节论述林业经营的特点;世界 和我国主要林业经营理论。
第一节 林业经营理论概述
一、林业经营理论的特点
㈠从林业生产角度看林业


第三节 国有林的经营与管理
二、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㈠建立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制度 ㈡建立明晰林业产权制度

⒈清产核资、界定产权 ⒉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⒊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单位行使森林资产的经营权

㈢建立现代林业企业经营机制
⒈转换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经营机制 ⒉进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
第三节 国有林的经营与管理

第三节 国有林的经营与管理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国有林场
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改革方 式及国有林的各种经营形式。
第三节 国有林的经营与管理
一、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㈠改革开放前的状况 ㈡改革开放后变化 ⑴逐步实施分类经营 ⑵推行林价制度,实行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 ⑶改革产权制度 ⑷改革经营形式

要使社会林业能够健康地发展,需要多方共同 出资出力,林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地方政府 统一协调组织;需要国家在规划、政策导向、 资金筹集、教育和科技等诸多方面进行宏观调 控;需要国际组织的支持。
㈠印度的社会林业 ㈡泰国的社会林业

第五节 社会林业
四、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㈠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 ㈡我国社会林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⒈权属与责任问题 ⒉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问题 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利益分配 问题 ⒋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发挥问题
第五节 社会林业
五、社会林业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国有林的经营与管理
一、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㈢尚存在的问题
⑴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和开发利用,还没有完 全摆脱旧体制的制约,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⑵国有林可采资源日趋减少,形势仍然严峻 ⑶森林资源产权不清,林业企业制度改革滞后 ⑷林业投入不足,资金严重短缺 ⑸林业税赋相对偏重,国有林社会负担沉重
三、国有林的经营形式

80年代以后,国有林出现了多种经营形 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场长目标承包经营; ⑵职工个人或分户承包经营; ⑶联户或邀伙承包经营; ⑷阶段劳务承包; ⑸分场或工区(站)经营包干;
第三节 国有林的经营与管理
三、国有林的经营形式
⑹家庭林场经营; ⑺联产联利承包经营; ⑻股份合作经营; ⑼社会劳动承包经营; ⑽租赁经营; ⑾森工企业集团公司; ⑿股份制企业。
第一节 林业经营理论概述
二、世界主要林业经营理论


㈠森林多功能理论 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林业经营三大效益一体化 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样性 。原则上实行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 化经营。 ㈡林业分工理论 对所有林地不能采取相同的集约经营水平,只 能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且使优质 林地的集约经营趋向单一化,从而导致经营目 标的分工。(海蒂)
第四节 集体林的经营与管理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集体林场管
理体制的现状、问题、改革方式及 集体林的各种经营形式。
第四节 集体林的经营与管理
一、集体林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㈠集体林原有的管理体制 ㈡集体林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表现: ⑴条块分割现象有所改变; ⑵健全和完善了林业行政管理系统。 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⑴改革不配套 ⑵行政管理职能紊乱的状况没有完全理顺 ⑶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⑴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力作用的独 立性。 ⑵林业经营成果和相应效益的多样性。 ⑶林业经营的公益性(社会性)。

第一节 林业经营理论概述
一、林业经营理论的特点
㈡从林业经济管理角度看林业经营的特点
⑴天然林与人工林并存; ⑵人工培育森林生产时间长,资金周转慢; ⑶森林资源可再生; ⑷可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力; ⑸林业经营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 一体; ⑹林业是具有三种产业属性的产业体系。

第五节 社会林业
社会林业是森林经营管理的一种方法
,自1978年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通过 雅加达宣言以来,社会林业在世界范 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广。本节 论述社会林业的相关理论。
第五节 社会林业
一、社会林业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㈠社会林业的定义 社会林业的本质内容:一是主体的参与 性;二是主体的的收益性。 以本质上说,社会林业是民众的林业, 是民众直接参与并使民众受益的林业。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四、我国的林地使用制度
㈠我国林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⑴林地资源家底不清; ⑵林地权属紊乱; ⑶对林地的消长缺乏统一控制和管理; ⑷对林地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⑸林地管理机构、机制、法制等不健全。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㈡建立林地使用制度 ⑴确定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⑵实行林地有偿使用制度; ⑶建立检查监督制度; ⑷国家建立专门的林地管理机构,统一 林地管理权限。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现阶段我国
林业主要经营形式、其影响因 素及我国的林地使用制度。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一、林业经营形式及其沿革


林业经营形式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 通过林业生产、再生产过程诸环节,体现 了劳动者与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规模及 责、权、利关系。 1949年前的买办经营、租佃经营,新中国 改革开放前国家统一经营、集体经营,改 革开放后,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分别在各 自的适用领域快速发展。
第一节 林业经营理论概述
二、世界主要林业经营理论

㈢新林业理论
特点: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生产,而且极为重 视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㈣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是以一种理解和尊 重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其达到接近自 然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以原生植被和自 然演替为参照。
第四节 集体林的经营与管理
二、集体林管理体制改革
㈠改革的思路 ㈡改革的内容 ⒈林业行政管理职能的转换 ⒉机构设置 ⒊农村林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第四节 集体林的经营与管理
三、集体林的主要经营形式
㈠家庭经营 适应性;局限性 ㈡集体统一经营 ㈢合作经营 类型:联户经营;折股经营; 股份制合作林场; 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联合 ㈣租赁经营

第五节 社会林业
二、社会林业系统和基本类型
㈠广义社会林业 广义社会林业是指以保存生物基因,协 调全国、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社 会林业。 ㈡狭义的社会林业 狭义的社会林业是指森林的社会功能在 特定的社区发挥作用,由社区组织林业 活动,社区和参与者直接受益。

第五节 社会林业
三、世界社会林业发展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