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原电池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微课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微课课件

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
绿色 D、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 Cu-2e-= Cu2+
问题2: 电子从哪里来?
稀H2SO4
铜是正极 , 锌是负极,电子从锌流向铜
原电池工作原理
电子沿导线从锌流向铜
Zn -
负 极
正 极
Cu
Zn2+
H+ H+ SO422H++2e-=H2↑
还原反应
Zn-2e-=Zn2+
氧化反应
原电池
原电池工作原理 负极(Zn): Zn – 2e- = Zn2+ (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
1.实验分组: 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 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硫显现象
稀H2SO4
Zn+H2SO4=ZnSO4+H2
Cu
Zn
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稀H2SO4

问题1: H2为什么会在铜片上生成?
Zn Cu
A
H+在铜片上得电子生成H2
正极(Cu): 2H+ + 2e- = H2↑ (还原反应)
总反应:Zn + 2H+ = Zn2+ + H2↑
牛刀小试
(2011年广东高考 12题改编) 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 Cu2++2e-= Cu

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

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

第三类电极及其反应
电极
电极反应
Fe3+(a1), Fe2+(a2)|Pt Cu2+(a1), Cu+(a2)|Pt Sn4+(a1), Sn2+(a2)|Pt
Fe3+(a1)+e- →Fe2+(a2) Cu2+(a1)+e- →Cu+(a2) Sn4+(a1)+2e- →Sn2+(a2)
4. 可逆电极
例如: ① H2( p )+Cl2( p )→2H+(a+)+2Cl-(a-) ② 1/2H2( p )+1/2Cl2( p )→H+(a+)+Cl-(a-)
E1 E
RT 2F
ln
a2a2
rGm (1) 2EF
E2 E
RT F
ln
a a
E1 E2
rGm (2) EF rGm (1) 2rGm (2)
表面电势Χ
从10-4cm将单位正电荷通过界面移到物相内部所作的功。 无法测量。
内电位
把单位正电荷在真空中从无穷远处移到离带电物相内部所 作的功,无法测量。

1. 内电位与外电位
它们之间的关系:
Φ=Ψ +X
表面电势是由于液相中极性 分子在带电物相表面定向形成 偶极层引起的。 或者由于金属表面层中电子密 度不同出现的偶极层造成的。
丹尼尔电池
可逆电池电能的来源—— 电化学与热力学的联系
桥梁公式:
( r G)T ,P,R Wf,max nEF
( r Gm )T ,P,R
nEF
zEF
可逆电池电能的来源—— 电化学与热力学的联系

人教版化学《原电池》PPT课件

人教版化学《原电池》PPT课件

(可以)
(不可以)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时,较活泼的Zn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 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气从铜片上逸出。如何通 过更直观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上述装置的导线中有电子的定向移动呢?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出
经外电路
流入正极铜片
负极(较活泼)
还原剂(Zn)失去电子,发 生氧化反应
Zn-2e-=Zn2+
阳离子:移向正极
实践活动:自制电池——水果电池。如下图: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原电 池的工 作原理 及构成 条件( 共29张P PT)
【实验探究一】
把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明显现象。 思考与交流一:
电流方向:正极
正极
氧化剂(H+)在铜极上得到电 子,发生还原反应
Zn2+ H+
SO42-
2H+ +2e-=H2
阴离子移向负极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 《原电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 《原电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核心内容。

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是对火力发电中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正负极判断及原电池原理运用(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正负极判断及原电池原理运用(共16张PPT)
极材料一般选择不活泼的金属或者石墨、铂等。
例4.请结合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2+ = Cu + Fe2+
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1、电解液: 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可溶性铜盐溶液。
2、电极材料:正极 铁

负极 铜、石墨或比铁不活泼的其他金属

3、电极反应式 :负极: 正极: Cu2+ +2e - = Cu
某同学用Zn和稀H2SO4制H2时,为加快反应速率,加入了大量的CuSO4溶 液,却发现产生H2很慢,为什么? 解释:加入大量的CuSO4溶液后,生成的Cu附着在Zn片表面,甚至把Zn
包裹,减少了Zn片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反应速率减慢。
2.揭示钢铁腐蚀的原因及防止钢铁的腐蚀。
钢铁中含有碳,在潮湿的环境提供电解质溶液,与Fe组成原电池,发生 原电池反应而使钢铁遭到腐蚀
总反应: 2Fe + O2 + 2H2O = 2Fe(OH)2
随之发生: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不稳定的Fe(OH)3失水 变成铁锈(Fe2O3·nH2O),自然条件下钢铁腐蚀以吸氧腐蚀为主。
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方法一: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不锈钢; 方法二:用有机油、油漆等涂料和陶瓷、塑料等耐腐蚀的非金属材料在钢 铁的表面制造各种材质的保护层; 方法三:在钢铁的表面焊接比Fe更活泼的金属(如Zn),组成原电池后, 使Fe成为原电池的正极而得到保护。
3.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例3. 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与Y组成原电池时,Y是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原电池》说课讲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原电池》说课讲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说课稿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为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本节课共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原电池》。

准备从如下四大方面展开说课.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地位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2.过程与方法(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三)、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

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内容:银镜反应
二、正文讲解
第一节:情景导入
时间:66秒 画面:第2至2张PPT
内容:病 例
格林太太是为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
候,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相邻的假
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
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
太太经常头疼、失眠、心情烦燥,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
病情不见好转。一天,学化学的朋友来看她,帮她找到了病因。
奇怪吗?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
第二节:实验
时间:126秒 画面:第3至3张PPT
内容:(1)铜锌原电池
(2)学生自制的水果电池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思考与交流
内容: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探究
可选用物品:Zn片、铁钉、铜片、碳棒、水果
2 、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知识延伸,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三、结尾
时间:14秒 画面:第7张PPT
内容:谢谢
《原电池 》微课设计
系列名称
系列实验微课
本微课名称
原电池
本微课知识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知识点来源
学科:化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人教版必修二
章节:第二章第二节页码:41
教学目标
掌握原电池年级学生
教师:普通任课教师
一、片头
(10秒以内)
时间:10秒 画面:第1张PPT
时间:156秒 画面:第4至5张PPT
内容: 1、在刚才的实验中
(1)、从哪里可以判断装置中有电流通过?
(2)、电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铜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铜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共16张PPT)

稀硫酸溶液 无明显电流
2. 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
总反应式: Zn + 2H+ → Zn2+ + H2↑ 负极(Zn): Zn – 2e → Zn2+ 氧化反应
正极(Cu): 2H+ + 2e → H2↑ 还原反应
经导线
电子流向: 负极(Zn)
正极(Cu)
电流方向:正极(Cu) 经导线 负极(Zn) 经溶液 正极(Cu)
化学电源(电池)
原电池
蓄电池
燃料电池
神奇的趣味实验
番茄电池为何 能产生电流?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番茄电池有哪些基本结构?
基本模型
金属
金属
溶液或水
实验框基本物品
铜片(2片),锌片(2片) 稀硫酸溶液,水 导线若干 电流表一只
这些材料一共可以 组成几个不同的方案呢?
方案表
交流结果
方案
课堂练习
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Fe + Cu2+ → Cu + Fe2+ 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Fe G Cu
负极:Fe
CuSO4溶液
正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电解质溶液:CuSO4 、CuCl2等
本课时重点 学习了原电池的 原电池组成条件 和工作原理。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答自己开始的困惑吗?
谢谢大家,本课结束
1
2
3
4
5
6

正极
材料
Cu
负极
材料
Cu
溶液 或水
稀硫 酸
电流表是 否偏转
对比方案
得出原电池组成的必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硫酸
表示电子 表示电子 表示Zn2+ 表示Cu2+
锌 片
用氯化钠溶液 润湿的纸条
铜 片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1.为什么电子能够持续地从Zn片流向Cu片? 2.请将Cu片换为石墨棒、Mg条,再观察现象 3.分析Zn片和Cu片上发生的反应 2.湿润的纸条是如何导电的?
盐桥的作用
1、形成闭合回路用盐桥也可以代替。 2.提供反应环境(保持电中性,提供酸性、 碱性) 3.有的提供反应物. 4平衡电池的阴阳离子(随着反应的进行,正 负级分别积累了阳离子和阴离子,这样的电池 内电路的电流和外电路的电流相互矛盾,使得 反应无法继续下去,而有盐桥的,其中的盐桥 就是起着中和原电池的离子的作用)
稀H2SO4

离子方程式 思考问题 寻找答案
Zn + 2H+ = Zn 2+ +H2↑
1.H+得到的电子是Cu失去的吗? 2.在这个过程中Cu起什么作用? 3.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组内交流 列出想法
Cu起传导电子的作用。 可用电流表测电流及方向。
演示探究
Zn
A
Cu 实验现象
锌表面无气泡, 铜表面有气泡, 电流表发生偏转。
谢谢聆听 欢迎指正
观看模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预测现象, 分析过程
Zn
Cu
硫酸铜溶液
请你结合图示和实验现象分析: 1.铜片表面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小气泡?这些 气体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2.锌片和铜片表面发生了什么反应? 3.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探究
Zn Cu 实验现象
大量气泡从铜 片逸出,锌片 部分溶解
稀H2SO4
解释实验现象 思考问题 寻找答案 组内交流 列出想法
电子由Zn 导线 铜片 H+ 定向移动 产生电流,故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1.电子从Zn到H+经历了哪些途径? 2.你认为这个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导线
电子流向
左端:提供 电子的装置
右端:接受 电子的装置
锌 片
还原剂 氧化反应
小结: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 负极 Zn - 2e- = Zn2+ 氧化反应 逐渐溶解,有气泡 铜片: 正极 2H+ + 2e- = H2 ↑ 还原反应 有气泡 原电池反应:Zn +2H+ = Zn 2+ +H2↑ 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依据 负极 正极 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流出电子流入电子 离子流向阴离子移向阳离子移向 电极材料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石墨) 四、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电极 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构成闭合回路


稀硫酸
氧化剂 还原反应
指针应 该偏转
可能有气 泡产生
锌 片
铜 片 稀硫酸
想用两种不 同的金属得 到持续电流
在铜盘上用铁刀 碰触蛙腿发现蛙 腿抽搐。 伽伐尼 受 到 导线 锌片 启 示 伏打电堆
伏打
浸盐水湿布
电 流
银片
改进装置后再次尝试
指针 偏转
锌 片
用氯化钠溶液 润湿的纸条
铜 片
氯化钠溶液
学生活动:将铜片换成碳棒,根据指针偏转方 向,判断正负极。
铝 镁
铝 镁
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依据 反应类型 电子流向 离子流向
电极材料 活动性
负极 氧化反应 流出电子 阴离子移向
活动性较 强的金属
正极 还原反应 流入电子 阳离子移向
活动性较弱的 金属(或石墨)
实验:将铜片换成锌片,观察电流表是否会偏转?
思 考 题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 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 率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因为在粗锌表面会形 成很多个原电池,加快了反应 速度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制作化学电源
小结
1、加快反应速率: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例如,实验室制H2时,由于锌太纯,反应一般 较慢,可加入少量CuSO4以加快反应速率。
Zn
根据你的分析,判断下列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装置 装置 装置
A
Cu
Fe
B
H2SO4
Cu
Fe
C
H2SO4
Cu
Cu
D
H2SO4
C
Fe
E
H2SO4
C
Fe
F
H2SO4
G
Cu
Zn 乙醇
H
C
Fe
I
NaCl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 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 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 液中,电流由 C经导线流向 D;③A 、 C相连后,同 时浸入 CuSO4 溶液中, C 极质量增加;④B 、 D 相连 后,同时浸入CuSO4溶液中,Cu2+移向D极被还原。 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负˃正)
3、设计原电池(能发生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1)电极
负:活泼金属
正:活泼性较弱金属或非金属(石墨)
(2)电解质溶液:含有得电子阳离子的盐为电解质
四、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电极
实验:将稀硫酸换成酒精,观察指针是否偏转?
四、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电极 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铜片换成碳棒, 观察指针是否偏转?
学生活动:写出电极方程式和原电池总反应式
(一)、原电池的定义: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 负极 Zn - 2e- = Zn2+ 铜片: 正极 2H+ + 2e- = H2 ↑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逐渐溶解,有气泡 有气泡
原电池反应:Zn +2H+ = Zn 2+ +H2↑
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依据
负极 正极 ►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流出电子流入电子 ►离子流向阴离子移向阳离子移向 ►电极材料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活动性 较弱的金属(或石墨)
A. A> B> D> C
C. C> A> B> D
B. A> C> D> B
D. B> D> C> A
一个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Cu2+=Zn2+ +Cu,
该反应的的原电池正确组合是( C )
A 正极 负极 Zn Cu B Cu Zn C C Zn D Fe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H2SO4 CuSO4 HCl
提供电子的 装置 接受电子的 装置
分析:
铜片 H2SO4溶液
H2SO4溶液
你能预期观察到什么现象?
实验求证:
1.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浸入盛有 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板书:非预期现象]
2.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现象。
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正极和负极
[板书:电极名称]
模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Zn是通过什么途经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
微观尺度;电子不定向转移
+ H + H
++ H H
+ H H+ ++ H H
H H+ H+ +
+
H
H+ + H
++ HH
++ H H
; Zn Zn Zn Zn
++ H H
Zn
Zn
Zn
Zn
++ HH ++ HH
Zn
Zn
Zn
Zn
思考问题:
想什么方法可使Zn与H+分开,不让H+直接在Zn 表面得电子,使电子作定向移动呢?
思考问题:
1.H+得到的电子是Cu失去的吗? 2.在这个过程中Cu起什么作用?
I
Zn
实验:将铜片换成碳棒,你预期电流表是否会偏转, 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 然后写出电极方程式和原电池反应式 锌片: 负极 Zn - 2e- = Zn2+ 铜片: 正极 2H+ + 2e- = H2 ↑ 原电池反应:Zn +2H+ = Zn 2+ +H2↑
锌片: 负极 Zn - 2e- = Zn2+ 碳棒: 正极 Cu2+ + 2e- = Cu 原电池反应:Zn +Cu2+ = Zn 2+ +Cu
四、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 属(或 非金属)作电极 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构成闭合回路
用氯化钠溶液 润湿的纸条
你能解释锌片有气泡放出可能的原因吗?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学习目标 1.了解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2.熟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直接与间接途径; 3.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与工作原理; 4.学会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工作原理。
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 (1)电能: ► (2)火力发电的原理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蒸汽 机械能
发电机 电能
二、原电池
I
[板书:定义 ]
Z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