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建筑空间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
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在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太大的 变化。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
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 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既构成建筑空间的 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人为建筑空间之中,给 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而形成的
中西方建筑比较

建筑空间布局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中西方城市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比较分析(一)中国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代表是合院。
合院建筑以庭院为中心,所有房屋均面向庭院开敞,对外一般不开窗,形成内敞外闭的向心空间。
院落的围墙把外部空间又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私密(或半公共)和公共两种氛围。
建筑物和墙围合的“内部的外部空间(庭院) ”为人的存在划分了一个个“院”的空间。
它虽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形式,却营建了一种秩序。
中西方建筑差异ppt

异种傲比崇张建硬征西 、与然例高的筑、服方 亢自屹,,造的冷。古 奋然立那以型形峻石典 、的的些体和体,头建 恐对神充现撼结理、筑 怖立殿满人人构性混重 、和、张之的方色凝在 等征庙力伟尺面彩土表 审服坛的力度,浓等现 美,,穹。展西,建人 情从处窿那示方缺筑与 绪而处与些建古乏材自 。引皆尖精筑典人料然 发显拱密的建情的的 人示,的永筑味质对 们出那几恒以。感抗 惊一些何与夸在生和
1.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 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 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 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 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 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 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 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 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 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 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 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 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 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 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建 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 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 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 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 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 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 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 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1.中国传统建筑的多用途
中国的古代建筑不论用来做什么,基本上都符合两个形 制的要求:院院 相连、中轴线 对称。从老百姓 住的小院到辉 煌的紫禁城,以 及道观寺庙, 都是院落组合, 左右对称,区 别仅在于大小和 复杂的程度。 所以中国的建筑 是一屋多用。 典型的如清朝的 雍正皇帝没有 登基前住的雍亲王府,在他即位之后就做了藏传佛教的寺 庙——雍和宫。这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随意性。总体来说, 中国建筑的模式比较固定,在单体上没有较大的发展变 化,但是群体扩散特点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建筑空间班级:建筑学1班姓名:***学号:***********浅论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摘要:对中西传统建筑空间的差异,从物质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状况、意识形态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产生的各综合要素及建筑历史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关键词: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分析;影响Abstract:The article tried to make a discuss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iental andwester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ace in material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political situation,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expatiates thecomprehensive elements of the differences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 space in detail, also the relationshipand inter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Keywords:oriental and western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 space;differences interferences;expatiate引言纵观世界建筑史,尤其是古代建筑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建筑体系,一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体系;二是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代表的风格多变的西方建筑体系;三是以西亚为代表的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伊斯兰教建筑体系。
其中,东方和西方建筑体系具有较为广泛的世界影响,其建筑空间自成体系,泾渭分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都是产生它的那个文化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和平衡的结果,建筑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要,因而制约建筑空间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特色的空间型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 物质技术状况物质技术状况是决定建筑空间特性的因素。
最早人们是选择所处自然环境中容易搜寻到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的,并根据材料的性能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适应的结构形式,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空间形式。
这些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被后世所继承。
中国古代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当地盛产木材,所以木材就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
于是,这种以木构架为承重骨架,其他材料作为围护部分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
对西方传统建筑而言,早在古埃及时期,许多建筑如陵墓神庙等就已经用石材建造了,而且取得非常高的成就。
古代希腊和罗马都是地处地中海沿岸,这里地势崎岖,少开阔地和平原、石材资源十分丰富。
虽说希腊早期的建筑也是木构架的,柱廊最初的形成就是因为要保护土坯墙面。
但由于当地的气候湿润,木材很容易腐烂变质而且易燃。
因此开始用陶片贴面作为保护,并逐渐演变为石质建筑,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明了石拱券和砼技术,将石建筑推向了高峰,并由此形成了建立在石质建筑上的一切空间特征。
2 社会政治状况政治并非从来就有,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产生了政治思想。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国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变革。
中国传统建筑的相对稳定性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结构的相对稳定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虽然不断地改朝换代,但其社会形态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不同的皇帝轮流执政。
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皇权的绝对权威,这一切使得建筑缺乏变革的动力,因而因循守旧,拘泥于程式和规范,建筑旨在继承与发展,而较少出现质的飞跃。
因此,木构架自产生至封建社会末期,一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型制;定型于汉代屋顶形式,一直是中国建筑历朝历代的沿用;周王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宫殿的“三朝五门制度”,也一直被后代帝王沿用……。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得快速而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性特色,这与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古代西方社会常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这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建筑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而绝少雷同,例如:古希腊建筑比例匀称,重视内外空间的过渡,这与当时实行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分不开;古罗马帝国时期追求帝国形象,因而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主要任务,这使得建筑空间力求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欧洲中世纪是神权至上的时期,其教堂建筑达到空间的辉煌;文艺复兴建筑提倡古罗马建筑风格,本质原因在于要借助古典主义来反对封建神权和建立自己的文化。
3 意识形态状况一个时代的建筑不仅与当时社会的物质状况和政治状况有关,在思想领域的各种意识形状也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的哲学原理。
它影响、制约、指导以至决定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具体认识和实践态度。
古代的东方人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自汉代起大兴儒学,儒学倡导现实性和理性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东方建筑表现和谐之美。
中国的皇帝就是“天子”,是天人合一的象征,因此所有人都服从当朝的皇帝,非常具有现实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时,建筑向平面展开,脚踏实地、平易、详细的生活空间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布局多以内向组合为特征,体现着“内省”的思想,表现内在的精神含蓄之美。
大多数建筑都用廊或院墙围合起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在入口处还要以照壁来遮挡视线,与外界完全隔绝,同时院中有院,园中有园,充分体现了内敛性。
在建筑群的内部,经常利用门、墙、廊、栏杆、漏窗、小径等空间处理手段,表现半藏半漏,若有若无的朦胧含蓄的意境。
中国追求阴阳相和的空间,所以建筑平面的尺度不宜过大,以免阴气淤滞;空间不宜过高,以免阳气过重;空间不宜过于封闭,以免阳气和阴气的沟通;建筑方位主要朝南,方便向阳纳风;建筑群平面展开,由尺度适宜的单体共同组成庭院,以免气在建筑群中流通自如……。
西方古代社会对神权的崇拜一直都超过皇权,统治阶级也利用神权来加强统治,因此神权极其崇高。
他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土匠,建造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以表达对神的崇拜和虔诚。
宗教的“来世”“彼岸”思想使建筑空间向空垂直发展,将人们的灵魂引入天堂,体现对天国的向往。
因而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巨大的空间尺度显示着永恒与崇高;具有精密的几何性和高度技术性的穹顶、尖拱,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尤其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空间,也是几何形,因为设计者认为艺术高于自然,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是绝对法则。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横向上,西方传统建筑同一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形态,而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类型建筑,空间型制大致相同,只是在等级、尺度以及其他非空间特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却平缓而缓慢,较少发生剧烈的变化。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都由产生它的那个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来决定的。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虽然对外相对封闭,却在自己营造的小天地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这些不同都会在建筑空间上反映出来,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它不仅满足着各民族各自活动的需要,而且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民族的象征,古典柱式象征着欧洲的传统文化,带有琉璃瓦的大屋顶的建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
这种象征意义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影响颇深。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强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它是为人提供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和居住场所的功能载体,一切文化现象都发生其中,而且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善地反映出人类文化史。
同时,为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建筑也必须反映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特征才能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就建筑空间的物质属性而言,它反映着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而在社会属性方面,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也都渗透其中,如雕刻,雕塑,工艺美术,绘画,家具陈设等,都是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建筑所体现的象征、隐喻、神韵意义,也都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境界相联系。
人们对建筑的体会,用在其中,乐在其中,建筑空间也就真正成为创造历史文化的媒介了。
建筑的留存期相对来说是很长的,少则十几年,几十年,多则上百年上千年。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虽不如西方的石材建筑耐久,但有些建筑还是有相当长的历史。
这些仍然留存的建筑对当今的建筑思想仍然意义重大,如它的物质用途和精神影响。
就算是现在没有能够留存的,我们通过关于它们的文献记载和建筑的历史继承性,可以看到仍然对我们施加着影响。
建筑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每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风格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其历史渊源。
总之,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其当时所处的物质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状况、意识形态状况是分不开的。
研究建筑的空间包括建筑空间的创作,都不能抛开历史文脉,要与历史传统达以完美的契合。
参考文献:•[1] 王婷婷,王萌. 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处理与造型设计[J]. 民营科技. 2011(02)•[2] 刘少才. 澳大利亚:没有硝烟的战争纪念馆[J]. 中外建筑. 2011(03)•[3] 刘少才. 圣马力诺:山顶石建筑独具特色[J]. 中外建筑. 2011(03)•[4] 裘丽伟,陈丽.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与造型[J].价值工程. 2011(09)•[5] 雨程. 洁静日本秩序日本[J]. 中外建筑. 2011(04) •[6] 栗雨·湖景名城[J]. 中外建筑. 2011(04) •[7] 万隆·梅斯,健行. 第58届年度先锋建筑奖:Hirshhor n博物馆及雕塑园季节性扩展空间[J]. 中外建筑. 2011(04) •[8] 李宏利,陈逸超,龚伟,孙琪. 景区酒店建构笔记——珏山景区酒店方案[J]. 中外建筑. 2011(04)•[9] 曹兴,李津民.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