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病原微生物是引发多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传染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越来越强,抗生素耐药性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真菌抗生素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 真菌抗生素的分类真菌抗生素由多种真菌生产,经过分离、提纯、结构研究等多个阶段后得到。

真菌抗生素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许多类别。

目前最为常见的真菌抗生素有多肽类、酮唑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黄酮类等。

2. 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许多研究者关注真菌抗生素的抑菌作用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学者们已经找到了许多真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已成功实现了部分真菌抗生素的合成。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真菌抗生素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 真菌抗生素抗菌活性研究真菌抗生素在多种病原微生物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随着真菌抗生素的发展,人们也对真菌抗生素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多肽类抗生素具有较窄的抗菌谱,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酮唑类抗生素则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

此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真菌抗生素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链霉素可以治疗多种感染病;土霉素可以治疗恶性肿瘤,链霉素也能改善肺栓塞等。

随着真菌抗生素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真菌抗生素问世,为临床的疾病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4. 真菌抗生素的应用前景真菌抗生素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人类社会多种疾病的增多,真菌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相信在未来,人们能够通过真菌抗生素的不断研发,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真菌抗生素在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真菌抗生素的研究尚需不断深入,学者们需要探索更为精确、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并注重消除抗菌素使用不当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从而确保真菌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续性。

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研究

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研究

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研究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化合物。

自从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抗生素,以应对细菌耐药性等挑战。

本文将聚焦于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的研究,探讨近年来的进展与前景。

一、抗生素微生物来源的研究抗生素的微生物来源多样化,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其中,放线菌是最重要的抗生素来源之一。

放线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被称为“自然的化学工厂”。

1.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分离放线菌的方法主要采用土壤样品分散稀释、分层均衡和喷斑等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手段,人们可以准确地鉴定出放线菌的分类和物种信息。

2. 抗生素发酵产物的筛选与分离对于放线菌发酵产物的筛选与分离工作,传统的方法主要依赖于生物学活性的初筛与生物引导分离。

目前,还发展了许多高通量筛选技术,如基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和体表来定位与分离有活性化合物。

3. 放线菌基因组挖掘放线菌的基因组挖掘是发现新型抗生素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序放线菌的基因组,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潜在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座。

二、合成技术研究合成技术对抗生素的发现和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通过合成改造天然产物、设计合成新型化合物等方法,提高了抗生素的活性和稳定性。

1. 天然产物的合成改造天然产物的合成改造是基于已有抗生素分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结构,以提高其活性和抗菌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克服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2. 新型抗生素模拟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在基于已知的抗生素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新型抗生素模拟分子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化学合成等手段,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3. 抗生素合成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更高效地合成抗生素。

利用新型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合成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

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

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随着医学的发展,抗生素的出现对人类治疗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抗生素就是其中的一种。

微生物抗生素指的是利用微生物生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

一、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历程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古人在药用植物的基础上,以及通过动物的肉和骨头中提取药物,可以成功治疗多种疾病。

到了中世纪欧洲,从植物和骨头中提取贝达林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

经过这些积累,人们逐渐发现微生物这个新的资源。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莫林在培养细菌时意外发现了青霉素,奠定了现代抗生素药物的开发之路。

1952年,约瑟夫·L·高田和琼·维斯特洛格分离出了链霉素,这个发现标志着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们掌握了抗生素发现和生产的基本技术,抗生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微生物抗生素的类别微生物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生产的抗菌物质,主要分为两类:1. 非多肽类抗生素。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化学结构比较复杂,分子量较大。

属于这方面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类物质等。

2. 多肽抗生素。

相比非多肽类抗生素,这类物质的分子量更小,结构也更加简单,具有活性因子和生物活性。

多肽抗生素发现较晚,主要有泥炭、卡那霉素等。

三、微生物抗生素的开发研究微生物抗生素的开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自然分离法。

自然分离法是指通过直接分离放在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等,以寻找新型药品分子。

2. 建立人工库。

当前,研究者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一个巨大的抗生素活性物质库,有效提高了新型分子的发现率。

3. 合成法。

合成法是指通过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获取相应特定类别的化合物,主要是非示踪性合成。

这项技术主要用于设计抗癌抗体等。

4.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指通过先进的技术,如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功能检测,辅助快速筛选具有活性的分子。

总之,微生物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微生物源杀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

我国微生物源杀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
第 3 卷 第 4期 3 2 1 年 8月 01
世 界 农 药
W ll e t ie 0 dP s c d s r i
我 国微 生物源 杀菌抗 生素 的研 究 开发
沈 寅初 I j 0
( 1上海市农药研 究所,上海 2 03 ;2浙江工业大学,杭州 30 1) 0 02 104
摘要:我 国是全球从 事农用 抗生素研究的主要 国家之一 ,尤其是杀菌农用抗生素 。 主要 介绍 了我 国新开发和正在研 发的微 生物源杀菌抗生素 以及主要 生产 的品种 。还探 讨了农用抗生素研 发中的 问题 。 关键词:农用抗生素 ;微生物源杀菌抗 生素 ;防治对 象;防效 中图分类号 :T 5 . 2 Q4 01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 .4 52 1)40 0 .3 0 96 8 (0 10 .0 1 0
秦 岭霉 素对 作物 的某 些 真菌 、细 菌均 有 效 ,可 用于 防治 白粉 病 、霜 霉病 和灰 霉病 等 。
此 抗生 素系 中国科 学 院海洋 研 究所所 2我国主要生产的杀菌农用抗生素品种
目前 , 国主要 生产 的 杀菌农用 抗 生素 品种有 : 我 井 冈霉 素 、春 雷 霉素 、多抗 霉素 、 中生霉 素 、宁 南
它 对灰 霉病 防效 为 8 %。 2 13 Ma iyi ma iai 和 C . rh s A, rb s A n n
本剂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所开发,产生菌为海
洋 芽孢 杆菌 。
素、金核霉素、磷氮霉素、变构霉素 、拟鲥霉素、
白肽 霉素 和制 黄杆 菌 素等 品种 在 《 界 农药 》第 3 世 3
此 剂是 上海 市 农药研 究 所 、 国家南方 农 药创 制 中心上海 基地 所研 发 ,产生 菌为海 洋放 线 菌 。 经盆 栽试 验表 明, 度为 15 / 药剂对 瓜 浓 2 L时 mg 类 白粉病 防效 在 9%以上 。 0

微生物来源的新抗真菌物质研究进展_李莉

微生物来源的新抗真菌物质研究进展_李莉

综述
类似物对葡萄胞属有一定毒性和抗肿瘤活性,对植 物也有毒性。 利用基因组学手段已鉴别出荧光假单 孢菌基因组中产活性物质的基因,这对进一步发现 具生物活性物质有指导作用。
2 蛋白质和肽类抗真菌物质
2.1 蛋白质类抗真菌物质 2.1.1 几丁质酶 几丁质(Chitin)是 N -乙酰- D 葡萄糖胺以 β-1,4 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多聚物。 几丁质构成多数真菌的细胞壁;而几丁质酶可催化 几丁质水解成游离的低聚几丁糖。 丁存宝[8]等从海 洋产几丁质酶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brevis)菌株中 纯化得到的几丁质酶, 能够抑制病原真菌生长,抗 菌 谱 较 广 , 且 对 病 原 A. niger、C. albicans 和 B. cinerea 的抑菌作用较强。 还研究了几丁质酶的稳定 性、激活剂和抑制剂,为具有抗真菌活性几丁质酶 工业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2010 Dec;18(6)
微生物来源的新抗真菌物质研究进展
李 莉,何书英,顾觉奋 *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
摘 要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发现的一些微生物来源的新抗真菌物质,如大环内酯类、蛋白质 和肽类、糖类、抗真菌因子和植物内生菌。
关键词 微生物来源;抗真菌;植物内生菌 中图分类号 R97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806(2010)06-544-04
4抗真菌因子热稳定性抗真菌因子hsaf最早从草叶片中分离得到近期yu17从产酶溶杆菌lysobterenzymogenes中得到了hsaf图4该产物由产酶溶杆菌c3酶基因产生已报道该品可抑制混合真菌感染抗真菌谱很广通过抑制鞘磷脂的生物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18鞘磷脂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膜上且参与了许多细胞信号通路的传导但作为haf靶分子的这种鞘磷脂与哺乳动物和植物中的不同haf是极具潜力的低毒性抗真菌物质还确定了haf的结构定位了合成haf的基因及生物合成途径为进一步开发此类抗真菌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探索新的抗生素开发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

探索新的抗生素开发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

探索新的抗生素开发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随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增加以及现有抗生素的逐渐失效,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成为了当今医学界的紧迫任务。

最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为探索新的抗生素开发抗菌药物的道路带来了希望。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并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天然物来源的抗生素研究天然物一直被视为抗菌药物的重要来源。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挖掘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天然物。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菌株,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抗菌物质。

这种物质对多种耐药菌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有望成为新的抗生素药物。

二、基因工程研究基因工程技术在新药研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已有的抗生素分子结构,可以获得具有更强抗菌活性的新药物。

研究人员通过对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找到了一些潜在的基因序列,将其导入其他微生物中,成功合成了新型抗菌物质。

这些物质在实验中表现出卓越的抗菌活性,并且对多种耐药菌也具有较高的杀菌效果。

三、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传递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药物传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颗粒载体,将抗生素药物包裹其中,并通过调控粒子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实现了针对性的抗菌效果。

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成功利用纳米技术将抗生素送达到细菌内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了副作用。

四、抗菌肽的研究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天然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抗菌肽,其抗菌活性远超传统的抗生素。

这种新的抗菌肽对耐药菌有很强的杀菌效果,并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最新研究在探索新的抗生素开发抗菌药物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从天然物来源的抗生素研究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再到纳米技术的药物传递和抗菌肽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寻找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将能够早日开发出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新一代抗生素药物,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关键词]:抗真菌抗生素,细胞膜,细胞壁,蛋白质,核酸合成2 抑制细胞壁合成2.1 以细胞壁中葡聚糖合成酶为作用靶位真菌细胞壁中含有特殊的甘露聚糖、几丁质、α-和β-葡聚糖成分,这就为寻找具有毒性差异抗真菌药物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尤其是对β-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发现脂肪类如刺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和阜孢杀菌素类(papulacandins)2类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抑制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活性。

最近以来,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陆续发现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这一生物活性,如pneumocandins类、牟伦多菌素类(mu lundocandins)和萜类化合物等,但目前研究最多且最具有成效的是刺白菌素类化合物。

刺白菌素类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天然产物,能够非竞争性地抑制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活性。

Echinocandin这一名称最初指的是一类具有相同的环状多肽核心和不同的脂肪酸侧链的环状脂肽类天然抗真菌产物。

由于天然的此类药物具有较大的毒性,因此人们通过对其进行结构改造,获得了一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echinocandin衍生物。

其中最主要的是LY 121019(cilofungin)和LY30 3366(anidulafungin)。

前者由于毒性和溶解性问题,以及对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活性较低,目前已经终止了研究开发;后者已经进人注册前。

Pne umocandins是由Zalerion Arboricola(ATCC20868广生的一类天然产物。

由于这类药物对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有效而被命名Pneumocandins。

Zale rion Arboricola 最初是在1972年由Buczacki从受伤或者腐烂的松树伤口处分离得到的,这种菌能够抑制引起树干溃烂的Trichoscyphella wilkommii的生长,后来默克公司的研究人员又从西班牙马德里附近的池塘中分离得到这种菌,最终从其代谢产物中获得了pneumocandis类化合物。

真菌生物合成的抗生素研究

真菌生物合成的抗生素研究

真菌生物合成的抗生素研究真菌是一类复杂的生物体,其与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有着显著的区别,真菌所生产的抗生素不仅种类多样,而且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成为继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之后,医学上尤其是临床药物领域的重要药物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家们对真菌所生产抗生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以期发现新的、更为有效的抗生素并用于人类的治疗。

一、真菌生物合成真菌生物合成也称植物和细菌的次级代谢,在真菌获得基本生存需求后,真菌体内的生化过程开始为生产生物活性物质而展开。

植物和细菌次级代谢较为简单,其合成产物主要为色素、香料等,而真菌由于吸收了环境中复杂的酚类物质中的灰尘、香精、碳氢化合物、无机盐等,因此真菌次级代谢合成极其复杂并高度特异性。

然而,这也为真菌合成抗生素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真菌合成抗生素的方法真菌合成抗生素最基本的方法是鸟嘌呤核苷酸的前身(PPN)模型和二氨基化合物(ACP)模型。

但这两种模型均无法完全解释所有已知的真菌合成抗生素的机制,因此近年来出现的高通量的有机合成体系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真菌合成抗生素的研究,现有两种核心方法,即瓶中合成和基因工程。

瓶中合成法侧重于真菌次级代谢物在瓶中的发酵产量以及定量分析,该方法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推崇。

基因工程法则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真菌所生产抗生素具体基因进行克隆,探究其编码酶,以抑制某一酶或转化某些底物生产其他抗生素,从而掌握抗生素发酵规律,生产更安全、更有效的抗生素。

三、真菌合成抗生素的效果关于真菌合成抗生素的效果,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表明其抗生性能和生物活性对抗细菌感染的功效非常强大。

著名的万古霉素、头孢菌素、利福平等抗生素,都是由真菌合成而来的。

其中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强效的杀菌、溶菌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感染疾病。

亿多寿司治愈的抗生素菜单——头孢氨苄异味领先、味道丰富多彩,而这种抗生素也起到极佳的杀菌效果。

利福平则广泛用于治疗结核病等疾病,是复方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单酰甘油酯类抗生素
AKD 2A,B,C,D 由 日 本 大 阪 大 学 Ping 等 从 Steptomycessp.OCU 42815 菌株中分离纯 化而得的 4 种单酰甘油酯类抗生素 , 它们均 具有一个长脂肪酸支链,见图1。研究发现, 它们是通过对酵母细胞膜的作用而抑制真 菌的生长。
1.1.3

KY 62
是AMB酯化衍生物,由于酯化基团的亲 水性,使KY 62水溶性增加,从而使KY 62 毒性大大降低。对白色念珠菌的实验中本 品与AMB有类似的抗菌活性。
1.1.4

3874H1和3874H3
这2个化合物与AMB类似,均属七烯类抗生 素。其中3874H1含有一个芳香环,而3874 H3不含芳香环,因此水溶性很强。两者抗菌 谱极广,对多种皮肤真菌、酵母以及丝状真 菌均有活性,而且抗菌活性强于AMB和N YS。
2.1.1

LY 303366
本品是西洛芬净衍生物,后者抗菌谱窄。本 品可口服,活性优于后者,具有良好的开发前 景,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LY 303366和A MB相比对多种真菌具有极好的抗菌作用。

2.1.2 FK 463 本品与LY 303366相似,也含有芳香侧链, 但系水溶性新型echinocandin脂肽。它具有 良好的广谱杀真菌活性。

1.1.2 制霉菌素(NYS)脂质体 NYS能结合麦角甾醇,降低细胞膜稳定性,对 多种真菌有活性,但在胃肠道不易吸收,且其 毒性严重,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Aro nex公司研制成脂质体,商品名为Nyo tran,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疗效,而且降低 了毒副作用,现已完成Ⅲ期临床,进入注册前 阶段。
3.1 GR135402(葛兰素,英国)

本品由Graphi mumputredinisF13302菌株 液中分离而得。它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蛋白 合成,但不能作用于兔网状细胞。它是第1个 报道具有抗真菌活性,但不抑制哺乳动物 细胞的抗生素
3.2

BE 31405(万有,日本)
本品由Penicillium minioluteum F31405菌 株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又一种不抑制哺 乳动物细胞的抗真菌抗生素。它对白色念 珠菌、新型隐性球菌均具有抑制活性,对哺 乳动物不会产生细胞毒。其作用机制研究 表明,它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蛋白合成。

此外,有从紫红球菌变种Rhodococcus Mer N1033中获得五组分的环状四肽类抗生素, 分别称为紫红肽(Rhodopeptins) Cl,C2,C3,C4和C5。其分子结构中含亲脂性β 氨基酸的长烷烃基,这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 从未发现过。它对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和 新型隐球酵母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2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真菌细胞壁具有许多杀真菌活性的靶部位 。参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许多合成酶是真 菌特有的,如β-1,3葡聚糖合成酶(β-1,3glucansynthase,Gls)、聚乙酰氨基葡糖合成 酶(Chitinsynthase,Chs)等。
2.1 脂肽类抗生素echinocandin
echinocandin含有环状多肽与脂溶性 侧链,是Gls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半合成 echinocandin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口 服生物利用度与杀菌活性,如LY 303366,FK 46等。
2.2 抑制Chs的抗真菌抗生素

Nikkomycin Z(SP 920704) 系 基 因 工 程 菌 Streptomycestendae TU901 发酵代谢所得 的 10 个 产 物 之 一 。 本 品 对 Streptomyces Cerevisiae 的 Chs1 和 Chs3 的活性较高 , 单独 使用抗菌谱较窄 。 现已发现 , 与唑类药物如 氟康唑 / 伊曲康唑联用 , 则对多种真菌有活 性。由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合成聚乙酰氨基 葡糖,因此本品几乎没有毒性 。现已进入I期 临床,见图1。
1
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
1.1 多烯类(两性霉素B新制剂


AMB是唯一可静脉注射临床使用的多烯 类抗真菌抗生素。它能与真菌细胞膜中的 麦角甾醇结合并导致氧化,具有杀真菌活性 强、抗菌谱广等特点。 但AMB有较强的肾毒性。最近开发上市 及临床研究的AMB新制剂主要有3类:脂 质体、脂质复合物、胶体分散剂。它们都 是以脂类为介质制成的。这类新制剂的特 征和开发情况见表1。
3 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抗真菌抗生素

在蛋白合成过程中,真菌和哺乳动物细胞需要 2种延长因子,即延长因子1(EF-1)和延长因 子2(EF-2)参与多肽链的延伸。然而,真菌 需要一种哺乳动物中不存在的延长因子3(E F-3)。现已发现,它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中, 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120~125)×103的 蛋白。至今尚无EF-3抑制剂用于抗真菌的 研究报道。Merck研究室发现,尽管哺乳 动物中含有EF 2,但它可以作为抗真菌药的 靶标。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研究 进展

随着器官移植、癌症、艾滋病患者治疗过 程中不断出现严重的真菌感染,寻找和开发 新型高效广谱的抗真菌药物的需求也不断 增长。近几年来,新的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 抗生素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们作用于真菌 细胞的各个生物合成阶段,如真菌的细胞膜、 细胞壁以及蛋白质合成等过程。
2.3 双苯并口恶唑类抗生素UK 1

UK 1是链霉菌517 02的发酵产物,具有独 特的双苯并口恶唑结构,其中一个苯并口恶 唑的2位与另一个的4位相连。它的甲基衍 生物,甲基UK 1(MUK 1)对酵母和丝状 真菌的MIC为1.56~3.13μg· mL-1。U eki等发现,本品能使真菌细胞壁疏松,导 致细胞膨胀而破裂。
1.3 抗霉素A3结构类似物UK 2A

UK 2A是链霉菌变种517 02产生的抗霉素 A3结构类似物,结构上含9个双乳糖骨架,N (3 羟基 4 甲氧吡啶)丝氨酸和2 苯基 3 异丁 醇基 4 羟基戊酸。本品与抗霉素A3具有相 同的抗菌作用机制,都是通过穿透细胞膜,抑 制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从而杀灭真菌,后者毒 性很强,而本品毒性微弱。即使在10倍浓度下, 也不会激活释放活性氧系统。
2.1.3 mulundocandin(MCN)

本品系聚多曲霉(Aspergillussydowii)培养液 中分离而得的脂肽类抗真菌抗生素 。它是通 过抑制真菌的1,3-葡聚糖的生物合成而破坏 细胞壁,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体外对白色 念珠菌和光滑假丝酵母的 MIC 分别为 0.5 ~ 4.0μg· mL-1。对热带假丝酵母也有一定活性 , 其 MIC 为 1.0 ~ 8.0μg· mL-1。 然而对其他非白 色酵母的真菌抑制活性较弱。
2.1.4 caspofungin(MK 0991)

本品系天然产物pnenumocandin B0的半合 成胺衍生物,与echinocandin类似,也作用于 真菌的Gls,抑制细胞壁的形成。研究发现,抑 制Gls的活性是pnenumocandin B0的70~ 100倍[11]。MK 0991已进入Ⅱ期临床,有 望成为第1个上市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