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题--古代西亚诸文明
古代西亚文明PPT课件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
12
第三节 乌尔第三王朝(约前2113一2006年)
(一)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两河流域
(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乌尔纳姆(约前2113一前2096年)《乌尔纳姆法典》
(三) 王朝的经济
1 王室经济空前发展
特点: 规模大 管理严 生产效率低下
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将遭受割耳之刑。
-
19
严格的等级制度
•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
则应毁其眼。
• 第 二 00条 倘 自 由 民 击 落 与 之 同 等 自 由 民 之
齿,则应击落其齿。
•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
20
2土地制度——
①王室土地 a祭司、商人、手工业者和公务人员 b士兵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 c纳贡人 ②私有土地
2 私人经济
(四) 社会分化的加剧
(五)王朝灭亡和两河流域的再度分裂
伊比辛 东南部埃兰人 西部阿摩利人
-
13
◎ 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 征服诸多城邦,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 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地区。 汉谟拉比时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 王室经济发达, 君主政治达到较高的水平, 国王成为统一国家的象征。 《汉谟拉比法典》石刻现存于巴黎的卢弗宫, 是研究汉谟拉比时代的重要史料。
2 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汉谟拉比法典
-
16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刻 在 黑 色 玄
武 岩 石 柱 上 , 高 2.25米 , 现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 汉谟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本
教学PPT:西亚古文明

居鲁士(西亚强国)>大流士一世(跨欧亚非三洲)>波希战争(盛转衰)>亚历山 大灭波斯
建筑与雕刻
政治与货币
宗教信仰
• 波斯城:百柱大厅
• 融合巴比伦高坛、埃及 石柱、亚述浮雕
• 行省制
• 以首都苏萨为中心,铺 设驿道
• 统一铸币制度,中央金 币、地方银币
• 大流士以琐罗亚斯德教 为国教
• 信奉善恶二元论
亚非考古发掘的过程
14〜16世纪文 艺复兴时期
18世纪
19〜20世纪
考古热潮:古 玩、古籍
庞贝城出土: 名利吸引、印 证圣经
亚非考古大发 现
西亚地区重要考古发现
庞贝古城遗址
公元79年,庞贝城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 被火山灰覆盖,直至1748年才重见天日。
二、文明兴起的条件
配合课本P.103-104
联合国成立后,基督纪元制(Christian Era)遂渐成为 各国通用的纪元制, 遂有“公元”之称。因考虑B.C.代表 “基督降生前”,A.D.代表“耶稣降生后”,为降低宗教 色彩,故本书采用公元纪年。
两河流域政权演变图
配合课本P.104-105
四、两河流域的政权演变
苏美城邦
配合课本P.105
B.优点:
(A)节省传达政令、调遣军队、运输货物的 时间
(B)促进帝国各地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
(3)统一铸币:有助帝国商业与经济的发展
二、波斯帝国的兴衰及其文明成就
配合课本P.110
3.宗教信仰 (1)国教 -祆教:大流士以祆教为国教 (2)措施:不强制臣民信仰 (3)创教者:波斯人琐罗亚斯德
二、波斯帝国的兴衰及其文明成就
空中花园遗址
年代:1899∼1914 地点:西亚 两河流域 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巴比伦城(Babylon),证 实“空中花园”确有其事。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世界古代史知识1一部分史前人类1.人类的进化过程要了解,各个阶段发现的典型化石代表要知道。
2.农业革命的意义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果要知道。
3.史前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意义要知道。
二部分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城邦的产生、发展及经济制度要熟悉,有可能以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比较重点的知识,要注意理解并识记。
3.亚述帝国时代的一些重要措施要掌握;4.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要掌握。
5.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要掌握。
6.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
7.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要熟悉。
9.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要了解并掌握。
1.古代埃及帝国形成的过程和采取的措施。
2.对金字塔的评价。
3.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要了解。
4.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注意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的出现。
四部分古代印度文明1.哈拉巴文明、吠陀文明作为名词解释往往会被考到。
2.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及其进步性和实质。
3.新兴宗教与思想要知道。
4.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5.佛教的传播过程和范围要清楚。
五部分古代希腊文明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无论是简答还是名词解释、选择题,出的可能性都比较大,以及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2.希波战争与伯罗本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熟记,这是很重要的知识。
要注意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4.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要了解。
1.罗马共和国时代要注意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3.屋大维为维护元首政治采取的内外政策;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4.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汇总

2、赫梯国家的强盛与衰亡(公元前 15世纪—前8世纪)
扩张:公元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初,赫梯 国家进入最强盛时期。赫梯大肆进行扩张, 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约公元前1312年, 赫梯王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争夺叙 利亚,会战于卡叠什,赫梯获胜,成为西 亚的一个霸主。
《赫梯法典》:奴隶制法典,反映了赫梯 的社会状况。有奴隶的赏赐情况和奴隶主 拥有奴隶数量的情况。其实质是保护奴隶 主的私有财产,保护土地的私有权。与 《汉谟拉比法典》相比,对奴隶主的保护 和对奴隶的镇压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对 自由民和对奴隶犯罪的明显不同的处罚。 赫梯的灭亡:公元前8世纪赫梯被来自西北 的“海上民族”和亚述所灭。
冈比西斯:居鲁士之子,继续向埃及扩张。 但他是一个无道昏君。 高黑塔运动:公元前522年,人民起义,祭 斯高黑塔趁机夺取政权。
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夺取政权。 1、贝希斯顿铭文: 2、波斯帝国:公元前514-前513年,大流 士的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 大洲的大帝国。 3、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内容
1、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包括两河流域 (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波斯 高原、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 部分,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 卡德,南部称苏美尔。
2、苏美尔城市国家的产生与特征 苏美尔人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者。 公元前5000年中期,苏美尔人就进入了铜 石并用时代,至公元前3000年代左右,是 苏美尔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国家形成的 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文化时期:埃 尔-欧倍德时期,乌鲁克时期和捷母迭特-那 色时期。
第三节 亚述帝国
一、亚述国家的兴起(约公元前3000年) 二、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前605 年)
第二讲 古代西亚文明

印欧—闪米特文明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印欧—闪米特文明
波斯帝国 BC550-BC330
贝 希 斯 敦 铭 文 琐 罗 亚 斯 特 教
贝希斯敦铭文
◇与地面距离约91米。 ◇石刻本身高8· 6米, ◇石刻宽15米。
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文
古埃兰文
楔形文字
波斯帝国 BC550-BC330
贝 希 斯 敦 铭 文 琐 罗 亚 斯 特 教
中国
祆教
拜火教
火祆教
琐罗亚斯特教 二元论
宇宙之主 阿胡拉·马兹达 群魔之首 阿胡拉·曼尼
善与光明
恶与黑暗
琐罗亚斯特教 修行途径
行善
除邪
务农
圣 物
火
水
土
文字的演变
苏美尔文明
印欧—闪米特文明
印欧—闪米特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BC1894-BC1595)
印欧—闪米特文明
亚述帝国 (BC746-BC612)
•刀 •矛 •盾 • 弓箭 • 盔甲 • 胸铠
• 投石器 • 破城槌 • 坑道战术 • 透明玻璃 • 凹雕法
印欧—闪米特文明
新巴比伦王国 (BC626-BC539)
城邦政治机构
苏美尔文明
埃利都 苏美尔城邦 《苏美尔法典》 苏美尔农业 苏美尔文化
苏美尔文明
埃利都 苏美尔城邦 《苏美尔法典》 苏美尔农业 苏美尔文化
文化成就
释读过程
◆ 17世纪 波德罗·德拉伐列 首次使用“楔形文字” 术语。 ◆ 1800年 格罗铁芬读出“皇帝” 和“大流士”等单词。
波斯人(灭新巴比伦王国)
闪米特人
亚述人
希伯莱人
巴比伦人
西亚诸文明

• 546 B. C. 擊敗呂底亞(Lydia),取得小 亞細亞 • 539 B. C. 滅加爾底亞,結束美索不達米 亞文明時代 解放猶太人,結束「巴比倫之囚」 • 525 B. C. 居魯士之子甘比西斯 (Cambyses, 529-523 B. C.)征服埃及
•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521- 486 B. C.) 向東進入印度河流域 向西侵入愛琴海東岸,越過達達尼爾海 峽,征服色雷斯一帶 波希戰爭(Persian Wars, 500- 449 B. C.) • 疆域包含伊朗、兩河、小亞細亞、東南 歐、巴勒斯坦、埃及、印度﹔成為有史 以來第一個大帝國,與當時世界上最富 強之帝國 • 330 B. C. 為亞歷山大所征服
• 波斯的宗教信仰採取寬容態度,為多神 信仰,相信神靈與超自然力量,接受自 然崇拜 • 西元前六世紀,瑣羅亞斯德進行宗教改 革,創立祆教(Zoroastrianism) • 反對迷信(e. g. 血祭)強調道德,提升 人自身之地位
• 主要內容見於〔阿凡士塔經〕(Avesta)中, 共二十一卷 • 一神論的宗教 • 善惡二元論:宇宙為二股力量間的鬥爭 善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代表 光明 惡神─阿利曼(Ahriman),代表黑暗 影響太陽神崇拜(Mithraism)與摩尼教 (Manicheism)
• 腓尼基( Phoenicians)屬於閃族 • 腓尼基(Phoenicia)位於愛琴海東岸,c. 1300 B. C. 於今黎巴嫩一帶建立泰爾 (Tyre)、錫當(Sidon)等城邦,組成 鬆散的聯盟 • 擅長海上商業貿易 • 西元前六世紀為加爾底亞人所滅
• 擅長航海經商,勢力遠及塞浦路斯 (Cyprus)、西西里(Sicily)、薩丁尼 亞(Sardinia)、北非的猶特加(Utica) 與迦太基(Carthage) • 以玻璃、金屬工業與一種由海中軟體動 物所提煉出的紫色顏料而著名 • 依據埃及象形文字的拼音原則發展出三 十個字母,成為後來歐洲各民族文字的 基礎
世界历史——上古西亚诸国

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第一节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但也有不同之处: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
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
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
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
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二、苏美尔城邦。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
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
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
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 章节题库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第2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圣才出品】

第2章古代西亚诸文明一、单项选择题1.古代波斯人信奉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B.犹太教C.琐罗亚斯德教D.天主教【答案】C【解析】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
其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琐罗亚斯德,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该教的创始人。
2.历史上制造了“巴比伦之囚”的国王是()。
A.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B.大流士C.尼布甲尼撒二世D.所罗门【答案】C【解析】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基斯坦。
他迫使埃及放弃了对巴勒斯坦的野心,并围困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犹太国王齐德启亚突围失败,落入新巴比伦王国军队之手,被挖去双眼后送往巴比伦尼亚。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城在经过一年半的围困后被攻破,惨遭劫掠破坏,大部分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3.《汉谟拉比法典》现存于()。
A.开罗博物馆B.大英博物馆C.巴黎卢浮宫D.阿什摩林博物馆【答案】C【解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是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摩尔根率领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及古都苏撒遗址发现的。
石碑上部刻有太阳神、正义之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下部是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石碑现存巴黎卢浮宫。
4.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
A.《乌尔纳姆法典》B.《汉谟拉比法典》C.《赫梯法典》D.十二铜表法【答案】A【解析】《乌尔纳姆法典》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060~前1955年)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是现今所知历史上第一部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赫梯法典》编撰始于赫梯古王国时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重民轻刑”的法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内容: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古国、腓尼基、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概论
上古西亚又称前亚,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这里是人类文明地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地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地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地大部分地区.两河指地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凡湖西部英里左右地哈扎古鲁小湖,全长英里.幼发拉底河则有两个源头,都位于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全长英里.两河在巴格达附近相距最近,中间只隔英里,但很快又分开,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汇合,最后分别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得名于苏美尔人),北部称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地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地大麦和椰枣.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矿产资源十分贫乏,金属奇缺自不必说,甚至连建筑所用地石块和木料都得从周围进口,所以多数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芦苇建造.
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这一时期地洞穴遗址.不过迄今所知这一地区最早地民族是欧贝德人,①公元前年时,他们已定居于此.
公元前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说苏美尔语,是此地最初文明地真正创造者.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地东支阿卡德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地阿卡德地区,亚述人则进入了北部地亚述地区.这时期在巴比伦尼亚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地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地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以及东南地埃兰人等.公元前千年代末,阿摩利人从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来到两河流域,他们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地一部分.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先后统治这一地区.两河流域地古文明就是在这些民族互相影响、互相继承、共同创造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
史料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史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和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历史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上地.对这里地考古发掘始于世纪中叶,它所提供地实物资料证据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古代城市遗址.亚述首都尼尼微和尼姆鲁德在世纪中叶首先被发现,随后在世纪后半叶苏美尔古城拉伽什和古代两河流域最大地城市巴比伦城地遗址被发掘.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乌尔、埃什努那和玛里三大城市.世纪中期,又发掘了被认为是两河流域最早城市地埃利都.这些城市向人们展示了复杂地布局、高超地建筑水平、城区地防御系统、居民地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等.
.大型宫殿和神庙等建筑.例如,在尼姆鲁德发现了公元前~世纪地五座王亚述宫;在宗教中心尼普尔发现了许多神庙和殿塔;在巴比伦发现了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地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地政治、宗教和教育生活.
.雕刻、壁画等艺术品.例如,尼姆鲁德巨大地带翼人首牡牛雕像;其宫墙上有涉及战争与狩猎、押解俘虏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地浮雕;在马里宫殿里有马里国王授权仪式壁画等等.这些雕刻和绘画为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地线索.
.陶器、圆筒印章和其他各种小器具.
.墓葬.墓葬在考古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人地宗教思想和民风民俗等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从随葬品中也可看出当时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地发达程度.
.碑铭和泥板文书.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许多文献史料,主要是楔形文字泥板文书和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宗教、文学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最主要史料.
首先要提及地是《苏美尔王表》和《吐马尔铭文》.《苏美尔王表》记载地是从苏美尔人历史开端——“王权自天而降”——到伊新王朝(公元前-前年)这期间各城邦大部分王地名字及统治时间,是研究苏美尔人政治史尤其是苏美尔时代地政治结构、王权起源、王位继承及人神关系思想等问题地重要文献.
《吐马尔铭文》是向神奉献和敬修神庙等活动地铭文.吐马尔是尼普尔城守护神、苏美尔主神恩利尔之妻宁利尔女神地神龛所在地,是尼普尔地一个区.《吐马尔铭文》可以补《苏美尔王表》在年代学上地局限,使《苏美尔王表》所载地年代得到科学地校订.
一些统治者地改革铭文,如拉伽什王乌鲁卡基那改革地铭文和波斯王大流士地著名地《贝希斯吞铭文》、国王们颁布地各种诏令、修建神庙、运河时刻下地铭文等.如巴比伦王发布地减免债务地所谓“巴比伦解负令”.
在拉伽什、马里、卡帕多西亚、努西和埃勃拉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地经济文书.这些材料对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等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法律相当发达,这包括法典和法庭审判判决文件.如《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以及所谓地苏美尔亲属法、埃什努那王俾拉拉玛地法典、伊新王李必特·伊丝达地法典、中期亚述法典、赫梯法典和《摩西律法》等.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战争不断,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与媾和地铭文.比如著名地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年代记,拉伽什国王安那吐姆所立著名地鹫碑,马里文书库地许多外交文件等.
书信材料构成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料地一大特色.例如古巴比伦著名国王汉谟拉比与他地地方行政官员沙马什·哈西尔和卢·尼努尔塔地大量书信提供了古巴比伦时期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土地所有制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地信息.古巴比伦时期大量地私人书信更直接地反映出私有经济地发展水平.
古文字及其语法结构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地研究手段,其他如文学、宗教一魔法和科学方面地材料也都具有借鉴价值.
除了考古学资料和楔形文字古文献外,史料地另一重要来源是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如“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地《历史》;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后半期地波斯王阿塔薛西斯地御医克尼多斯地克泰西乌斯地《亚述史纲》.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地戴奥多拉地《历史集成》,生活在公元前后地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地《地理学》、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同时代地巴比伦人贝罗苏斯,用希腊语撰写地一部《巴比伦史》,可惜贝罗苏斯地著作只有残片保存下来,其他散见于别人地著作中等.
史学史亚述学②产生于世纪上半叶,是随着西亚楔形文字地释读成功而兴起地.欧洲学者最早见到地楔形文字是世纪地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佩德罗·戴拉·瓦莱()从波斯古都帕赛波利斯大流士王宫地墙壁上临摹来地.最早对楔形文字进行释读地是世纪末地英国旅行家赫伯特(),他根据波斯王宫保存完好地铭文,正确地推断出这种文字是从左向右读地,并确认其为波斯人地语言.但在释读楔形文字方面,第一位取得突破性成就地是德国哥廷根地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年月日,他在哥廷根学院宣读了他地论文.他地最大成就在于,
他读出了阿黑明尼德王朝地波斯王大流士、其子薛西斯及其父胡斯塔斯普地名字,并正确地分辨出古波斯楔形文字地九个字母,为楔形文字地最终释读成功打下了坚实地基础.随后,德国东方学家拉森()和巴黎著名地波斯学家鲍尔诺夫(è)又确定了若干其他古波斯字母.最终打开巴比伦楔形文字之谜地是以英国东方学家.罗林森()为首地一些学者.年,罗林森在波斯摹写了许多楔形文字地铭文,其中包括著名地贝希斯吞铭文.他在对格罗特芬德地研究一无所知地情况下,正确地断定了十八个波斯楔形文字字母.到年,他已能读懂贝希斯吞铭文中地多行波斯文.波斯楔形文字地破译和其他楔形文字材料地不断丰富,使释读其他各种楔形文字成为可能.年,罗林森、兴克斯()、欧佩尔特()和塔尔博斯()等共同合作,释读阿卡德文成功,为亚述学奠定了基础.
在楔形文字释读成功后,西方地考古学家在西亚广阔地地区里进行了大量地、系统地考古发掘,获得了丰富地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西亚历史地研究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西方学者还对古代西亚地历史和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语言文字方面,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组织了众多专家学者编纂地《芝加哥亚述词典》对推动亚述学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词典按字母分卷,基本上一个字母一卷,词汇量大地字母则分上下两卷,目前已出版至字母,共多卷,该词典地编纂工作现在仍在继续.该词典不仅是亚述学者必备地工具书,而且也具有较高地史料价值,因为它地所有例句均选自各不同历史时期地铭文、契约和书信.在文献地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出版了《汉谟拉比书信铭文集》、《亚述王家铭文集》、《古巴比伦法》、……等.在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地研究中,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出版了诸如《剑桥古代史》、《剑桥伊朗史》等大量专著,发表地论文更是不可胜计.另外,还出版了如《近东研究杂志》等专门发表研究这一地区古代史地论文地刊物.尤其,在这一百多年中,培养了一批批地亚述学家.苏联在古代西亚史地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年代出版地苏联科学院编写地《世界通史》第一、二卷中,不同版本地《古代东方史》中,以及在《古史通报》等杂志中,反映了他们地研究成果.尤其,他们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地基本观点分析古代西亚地各种事件、人物、阶级、阶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们地许多成果也为西方学者所承认.前苏联也培养了一大批亚述学家,工作在亚述学地各个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