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3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最新版

2023年心理学真题2023年全国硕士硕士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终一种中转站是A.丘脑B.下丘脑C.海马D.桥脑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旳部位依次是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旳敏感区域位于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4.“甜蜜旳嗓音”、“温暖旳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A.适应B.对比C.后像D.联觉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状况下不太轻易想起旳事情,能解释此现象旳是A.层次网络模型B.逆行性遗忘C.编码特异性原理D.激活扩散模型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获得最佳旳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旳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旳时间应在识记后A.1小时内B.2-12小时C.13-24小时D.24小时后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旳想象功能是A.再造B.补充C.替代D.预见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
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旳结论。
这重要体现旳思维特性是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D.理解性9.可以独立体现比较完整语义旳语言构造单位是A.音位B.语素C.词D.句子10.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描述唤醒水平与绩效水平之间旳关系时,必须阐明A.任务难度B.任务参与C.被试年龄D.被试性别11.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一样旳人会产生不一样旳情绪体验。
如在极度缺水旳状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尚有半杯水,很快乐”;乙觉得“只在半杯水了,真痛苦”。
这一现象反应旳情绪特性是A.主观性B.感染性C.情境性D.两极性12.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旳重要问题是A.情绪旳产生与否与生理活动有关B.情绪与否具有动机功能C.情绪和认知与否互相独立D.基本面部表情与否具有跨文化旳一致性13.某小朋友智力测验旳原始分数为130,其所属年龄组旳平均分为100,原则差为15,他旳智商是A.100B.115C.130D.14514.高尔顿研究了遗传原因对智力发展旳影响,其研究措施是A.家谱分析B.动物试验C.心理测验D.社会实践调查15.小张喜欢做新奇和有价值旳事情,并且常常可以提出某些与众不一样旳观点。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与答案(最新版)

(D)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45、下面关于气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
(A)气质的差异是先天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变
(B)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C)气质不直接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D)气质可以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B)。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C)。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B)。
(A)自然需要
(B)社会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D)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缺失需要
(D)自我实现
17、动机就是(D)。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28、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C)。
(A)多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的水平
(B)方向、速度、熟练程度、能达到的水平
(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的水平
(D)多少、速度、熟练程度、能达到的水平
29、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A)
2023年普通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3专业基础综合

普通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3(专业基础综合)一、单选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音响的物理学基础是( )A.振幅B.频率C.频谱D.相位2、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3、在斯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呈( )A.反比关系B.等比关系C.对数关系D.乘方正比关系4、当声音频率大于5000赫兹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5、普肯耶现象是由( )变化引起的A.明度B.颜色C.空间分布D.持续时间6、下列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的是(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B.不管在白天还是傍晚,看到树叶的颜色都是绿色的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看到每片桨叶D.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7、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8、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觉( )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A.肯定感受性B.肯定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 )的现象A.不变B.降低C.提高D.消逝10、(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A.听觉频率理论B.听觉共鸣理论C.听觉行波理论D.听觉神经齐射理论11、外部刺激物的温度等于皮肤的生理零度,会( )温度觉A.不产生B.产生C.降低D.增加12、味觉的感受器分布于舌面上的各种味蕾,其中舌尖对( )味敏感A.甜B.苦C.酸D.咸13、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A.颜色混合B.颜色对比C.色盲D.后像14、由于( )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A.明暗对比B.视敏度C.视觉感受野D.侧抑制15、( )是比较简洁的心理过程A.思维B.心情C.力量D.感觉16、听觉的相宜刺激是( )范围内的空气振动A.16~20000赫兹B.20~5000赫兹C.1000~4000赫兹D.200~20000赫兹17、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相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A.感觉B.感觉器官C.感受器D.感受性18、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肯定感觉阈限19、联觉是指( )A.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B.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临时保留的一种感觉印象C.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D.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一种现象20、痛觉感受器( )A.分布在全身全部的组织中B.只存在于皮肤中C.只存在于外部感觉中D.不存在于内脏器官中21、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 )A.不引起内脏感觉B.引起不太强的内脏感觉C.引起节律性的内脏感觉D.引起忽强忽弱的内脏感觉二、多选题1、眼睛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 )A.晶体B.房水C.玻璃体D.角膜2、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同样具有( )等特征侦察器 A.边界B.直线C.运动D.方向3、在声音掩蔽中会消失的现象是( )A.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B.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要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掩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4、色光基本的颜色叫原色,三原色主要是指( )A.红B.橙C.蓝D.绿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锥体细胞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辨别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B.神经节细胞只与较少锥体细胞相连,因此有对物体细节的精确辨别力量C.棒体细胞含有夜视觉所必需的紫红质,故而是夜视器官,但不能辨别颜色D.棒体细胞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辨别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6、下列关于听觉的频率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A.它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的B.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C.由于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D.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7、下列关于听觉的行波理论,描述的正确的有( )A.该理论是由闻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来的B.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C.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头,渐渐向蜗顶推动,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逝D.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8、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后像的是( )A.抬头仰视太阳后,闭上眼睛,眼前会消失一个光明的圆饼状,位于黑色背景之上B.凝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四周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向上飞升C.在空旷的沙漠中看到的海市蜃楼D.凝视一个红色方块,移开视线后,会看到一个绿色方块9、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时对比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ABDBA6~10DBDCA11~21点击下载查看答案【二、多选题】1ABCD2ABCD3ABCD4ACD5ABC 6~9点击下载查看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1.doc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一整夜的复习,小明记住了笔记中的内容并在第二天的考试中成功回答了试卷中的题目。
小明回答题目依靠的记忆类型是(分数:2.00)A.感觉记忆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3.存储容量最低的记忆类型是(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瞬时记忆D.长时记忆4.晚上复习数学时,小明想起了数学老师上课时的音容笑貌,也回忆起当天学过的数学公式。
根据图尔文(Tulving)对长时记忆的分类,小明的两种记忆分别是(分数:2.00)A.情景记忆;工作记忆B.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C.情景记忆;语义记忆D.内隐记忆;外显记忆5.某个病人每次见到他的医生都不能认出,医生都需要向他重新介绍自己。
有一次,医生在和他握手时用针扎了一下这个病人。
这个病人再见到医生时,还是不能认出医生,但是不愿和他握手。
这种情况说明人类的记忆系统中存在(分数:2.00)A.内隐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性记忆D.感觉记忆6.下面不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分数:2.00)A.对知觉技能的记忆B.对认知技能的记忆C.对事件的记忆D.对运动技能的记忆7.关于记忆的SPI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各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B.各个记忆系统的存储是独立的C.各个记忆系统提取信息时是相互关联的D.各个记忆系统提取信息时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8.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属于(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情景记忆D.语义记忆9.斯伯林(Sperling)使用局部报告法得以证明存在的记忆类型是(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语义记忆10.关于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大,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长B.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大,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短C.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大,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和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一样长D.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小,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长11.康拉德(Conrad,1964)在研究中用视觉方式依次呈现辅音字母,要求被试严格按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分数:2.00)A.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也容易混淆B.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不容易混淆C.发音相似的字母不容易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D.发音相似的字母不容易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也不容易混淆12.上题中的研究可以说明,短时记忆存在的编码方式是(分数:2.00)A.听觉编码B.视觉编码C.命题编码D.表象编码13.波兹纳(Posner,1969)通过让被试判断两个字母(如A和A、A和a)是否是同一个字母的研究说明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的编码方式是(分数:2.00)A.听觉编码B.视觉编码C.命题编码D.语义编码14.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的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分数:2.00)A.平行扫描B.自动停止系列扫描C.完全系列扫描D.直接提取15.第一位使用有意义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分数:2.00)A.艾宾浩斯(Ebbinghaus)B.巴特莱特(Bartlett)C.巴德利(Baddeley)D.米勒(Miller)16.巴德利和希契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是(分数:2.00)A.中央执行系统B.语音回路C.视空间模板D.短时记忆系统17.证明视空间模板存在的研究方法是(分数:2.00)A.双任务操作B.任务分离范式C.加工分离程序D.联想研究范式18.艾宾浩斯在记忆保持量的测量方面采用的方法是(分数:2.00)A.再认法B.节省法C.回忆法D.重构法19.影片《归来》中的主人公陆焉识一次偷着跑回家和妻子约定在火车站见面,陆的女儿举报了这个情况,所以当陆妻在火车站见到陆喊出陆的名字时,陆即被抓住。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经过一整夜的复习,小明记住了笔记中的内容并在第二天的考试中成功回答了试卷中的题目。
小明回答题目依靠的记忆类型是(分数:2.00)A.感觉记忆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解析:解析: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是0.25秒~2秒。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是5秒一2分钟。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最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故本题选D。
3.存储容量最低的记忆类型是(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瞬时记忆D.长时记忆解析: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的容量没有限度。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的容量大于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信息在向短时记忆转换时丢掉了很多,因此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最小。
因此本题选B。
4.晚上复习数学时,小明想起了数学老师上课时的音容笑貌,也回忆起当天学过的数学公式。
根据图尔文(Tulving)对长时记忆的分类,小明的两种记忆分别是(分数:2.00)A.情景记忆;工作记忆B.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C.情景记忆;语义记忆√D.内隐记忆;外显记忆解析:解析: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因此本题选C。
5.某个病人每次见到他的医生都不能认出,医生都需要向他重新介绍自己。
有一次,医生在和他握手时用针扎了一下这个病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38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38(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睡眠状态时的脑电波通常为(分数:2.00)A.α波B.β波C.δ波√D.θ波解析:解析: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
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中主要是α波。
在睡眠状态时,脑电中主要是δ波。
因此本题选C。
3.脑电中频率最高、波幅最小的波是(分数:2.00)A.α波B.β波√C.δ波D.θ波解析:解析:B波频率较高,波幅较小。
α波频率较低,波幅稍大。
δ波频率最低,波幅最大。
因此本题选B。
4.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分数:2.00)A.增加B.消失√C.减少D.没有变化解析:解析:睡眠要经过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也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
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睡眠的阶段要经过多次周期性循环,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消失。
因此本题选B。
5.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分数:2.00)A.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B.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都没有被激活C.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D.边缘系统没有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解析:解析: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
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监控。
这能够解释梦的某些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
因此本题选C。
2023年全国硕士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65小题, 每题2分。
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旳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种选项是符合题目规定旳。
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 学生每天看电视旳时间越多, 他们旳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A. 因果研究B. 有关研究C. 个案研究D. 纵向研究2.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旳创始人是()A. 詹姆斯B. 斯金纳C. 华生D. 惠特海默3. 神经元构造中具有信息整合功能旳部位是()A. 树突B. 胞体C. 突触D. 轴突4. 人体旳躯体感觉中枢位于()A. 额叶B. 颞叶C. 枕叶D.顶叶5.以可见光波旳长短为序, 人类感觉到旳颜色依次为()A. 红黄绿紫B. 红绿黄蓝C. 紫红黄蓝D. 红紫蓝绿6. 人耳最敏感旳声音频率范围是()A. 16~20 000 HzB. 50~C. 300~5 000 HzD. 1 000~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旳行人, 尽管看上去很小, 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
这种现象体现旳重要知觉特性是()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 方向恒常性D. 明度恒常性8.一般而言, 产生立体知觉最重要旳线索是()A. 运动视差B. 运动透视C. 双眼视差D. 空气透视9. 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旳小白鼠跳台试验所支持旳记忆学说是()A. 脑机能定位说B. 突触生长说C. 反响回路说D. 记忆分子说10. 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旳最重要区别在于()A. 知识经验参与旳多少B. 与否故意识旳参与C. 复述材料旳数量不一样D. 复述材料旳性质不一样11.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rpard)旳“心理旋转”试验成果表明, 反应时最长时, 字母“R”旋转旳角度是()A. 60°B. 90°C. 180°D. 240°12.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 脑中出现出有关形象旳过程是()A.发明想象B.无意想象C. 再造想象D. 幻想13. 一般把对处理问题有启示作用旳相类似事物称为A. 原型B. 定势C. 迁移D. 变式14.某患者能说话, 能理解口头言语, 能看到字形, 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 试卷4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2 (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使人们的认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认知过程是(分数:2.00)A.知觉B.注意C.记忆D.思维√解析:解析: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以此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通过思维,人们的认识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因此本题选D。
3.下面的思维特征中是概念形成前提的是(分数:2.00)A.概括性√B.间接性C.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D.理解性解析:解析:概括性是思维的特征,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
因此本题选A。
4.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和加减运算推导出梯形公式,这一过程反映的思维特征是(分数:2.00)A.概括性B.间接性C.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D.理解性解析:解析: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学生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梯形分为三个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面积加起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一过程就是对已有经验进行改组的过程。
因此本题选C。
5.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分数:2.00)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经验思维D.逻辑思维√解析:解析: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一切思维形态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43(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鲁迅根据一些读书人的特点创作了孔乙己这个人物。
这种想象的形式是(分数:2.00)A.黏合B.夸张C.典型化√D.联想解析:解析: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式有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等。
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夸张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做出来的,这属于典型化。
因此本题选C。
3.关于梦和幻想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梦属于无意想象,幻想也属于无意想象B.梦属于无意想象,幻想属于创造想象√C.梦属于创造想象,幻想属于无意想象D.梦属于创造想象,幻想也属于创造想象解析:解析: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做梦属于无意想象。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因此本题选B。
4.孩子们依靠想象完成了对海底世界的描写。
这个过程反映的想象功能是(分数:2.00)A.再造B.补充√C.替代D.预见解析:解析: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如人们可以想象那些不可感知的事物。
孩子们对海底世界的了解一方面靠书本,一方面靠想象,而此时想象起到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B。
5.人们能够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而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话或听到过的。
这表现了语言的(分数:2.00)A.创造性√B.意义性C.指代性D.结构性解析:解析: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而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话或听到过的。
语言的结构性表现在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语言的意义性表现在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语言的指代性是指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因此本题选A。
6.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是(分数:2.00)A.音位√B.语素C.词D.句子解析:解析: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语素也称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因此本题选A。
7.“阿爸”中的“阿”是(分数:2.00)A.音位B.语素√C.词D.句子解析:解析:语素也称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语素包括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
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黏着语素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
“阿爸”中的“阿”属于黏着语素。
因此本题选B。
8.座谈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分数:2.00)A.书面言语B.内部言语C.对话言语√D.独白言语解析:解析:对话言语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流时的语言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
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
一般认为,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是在对话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本题选C。
9.展开性程度最低的言语形式是(分数:2.00)A.独白言语B.对话言语C.书面言语D.内部言语√解析:解析:四种言语形式的展开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书面言语、独白言语、对话言语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最为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有关。
内部言语不是一种直接用于交际的语言,它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常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
因此本题选D。
10.下列有关书面言语的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具有随意性B.书面言语的出现晚于口语C.书面言语的展开性程度较低√D.书面言语的计划性较强解析:解析:书面言语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书面言语的出现比口语要晚得多。
书面语言的特点有:(1)随意性。
书面语言是一种“随意性”的言语形式。
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它允许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阅读别人写出的东西时,它允许反复阅读难懂的地方,直到弄懂为止。
(2)展开性。
在各种言语形式中,书面言语的展开性最高。
这是因为,在运用言语时,使用者远离了自己的交际对象,它不能直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没有情境因素的帮助,因此,只有凭借结构手段向读者提供语境线索。
(3)计划性。
书面言语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言语形式。
这种计划常常以腹稿、提纲等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这一特点,书面语言和独白语言一样,往往要有较长的酝酿时间。
因此本题选C。
11.某患者患有运动性失语症,其病变可能发生在(分数:2.00)A.威尔尼克B.布洛卡区√C.潘菲尔德区D.角回解析:解析: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或表达性失语症(expressive aphasia)。
患有这种失语症的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
他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
因此本题选B。
12.某患者患有接受性失语症,其病变可能发生在(分数:2.00)A.威尔尼克√B.布洛卡NC.潘菲尔德区D.角回解析:解析: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agnosia)。
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因此本题选A。
13.某患者患有听一视失语症,其病变可能发生在(分数:2.00)A.威尔尼克区B.布洛卡区C.潘菲尔德区D.角回√解析:解析:角回(angular gyrus)是重要的语言中枢之一。
它在威尔尼克区上方、顶一枕叶交界处。
这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
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可以实现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联合。
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可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当看到一个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先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同样,在听到一个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受的听觉模式,也将送到角回,再作处理。
因此,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从而引起阅读障碍。
这种病人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切除角回还将引起听一视失语症,这种病人由于在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名的声音之间失去了联系,因而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
他们能看到物体,也能听到单词的声音,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因此本题选D。
14.决定语音音长的因素是(分数:2.00)A.声带的长短、厚薄和松紧程度B.发音时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C.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D.声波的波形解析:解析:语音具有的物理属性包括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音调是指语音的高低。
语音高低决定于声带的长短、厚薄和松紧程度。
音强是指语音的强弱。
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
音长是指语音的长短。
这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音色是指语音的特色。
语音的音色由声波的波形来决定。
语音的音色取决于许多条件:①发音体的性质;②发音的方法;③共鸣腔的形状和大小。
因此本题选C。
15.研究表明,在噪音背景下,被试识别句子(5个单词组成的语句)中的单词比识别个别单词容易。
该研究说明影响言语感知的因素是(分数:2.00)A.语音类似性B.噪音掩蔽C.语境D.句法和语义√解析:解析:在口语知觉时,个体能够容易识别句子中的单词,语境与句法和语义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题中涉及的句子仅有5个单词,因此,语境的作用较小。
因此本题选D。
16.不同部位的笔画和偏旁在汉字辨别中起不同的作用。
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分数:2.00)A.单词的部位信息√B.正字法规则C.字词的使用频率D.字形结构解析:解析:不同部位的笔画和偏旁在汉字辨别中起不同的作用,这说明单词的部位信息影响词汇理解。
例如,彭瑞祥等人(1983)的研究表明,在汉字识别中,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因此本题选A。
17.一般而言,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较长的加工时间。
这一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是(分数:2.00)A.句子的类型√B.词序C.语境D.语义分析解析:解析:肯定句、否定句、被动句、被动否定句等属于句子类型。
因此本题选A。
18.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记叙文理解的好,对于说明文理解的不好。
这种表现能够反映出影响篇章理解的因素是(分数:2.00)A.推理B.语境C.图式√D.理解监控解析:解析: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文本结构(即图式)不同,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此前的阅读多为记叙文,故他们对记叙文的文本结构较为了解,而对说明文的文本结构不太熟悉,从而导致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说明文有困难。
因此本题选C。
19.勒韦(Levelt,1989)提出了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语言产生的阶段包括(分数:2.00)A.构造、转化、执行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C.构造、转化、发音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解析:解析:勒韦认为,语言产生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1)概念化阶段:对所要表达的概念产生前词汇的信息。
(2)公式化阶段:把前词汇的信息映射到语言形式表征中。
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适当的词汇以表达语义,并确定词汇的句法特征;第二阶段为确定词汇的语音。
这两个阶段是严格按前后顺序加工的,两者不存在相互作用。
(3)发音阶段:把语音通过发音器官发出。
因此本题选B。
20.研究语言产生的单位的方法是(分数:2.00)A.句法分析B.语义分析C.语误分析√D.语用分析解析:解析:研究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是通过语误分析进行的。
人们常常把语言产生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单位当做语言产生的单位。
因此本题选C。
21.患有词盲的人,其病变可能发生在(分数:2.00)A.威尔尼克区√B.布洛卡区C.潘菲尔德区D.角回解析:解析: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agnosia)。
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接收性失语症的一种较轻的形式叫词盲。
这种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
因此本题选A。
二、多选题(总题数:9,分数:18.00)22.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分数:2.00)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无声思维解析:解析: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