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1答谢中书书(非常好用)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秦升传二、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古今异义:【时】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歇】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四、词类活用【辉】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问题探究思考:1.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词语1.欲:想要2.户:这里指门。
3.欣然:欣,高兴,愉快。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卧。
7.相与,共同,一同。
8.步:散步。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1.交横:交错纵横。
12.盖:原来13.但:只。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文言文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是作者的好友谢正,“中书”是他的官职。
这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很多知识分子都隐居山林,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这个陶弘景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经常会写信给好朋友,将自己所见之好山好水写进书信,用以劝慰友人。
这篇文章,作者分三个层次为好友介绍了这奇山异水,让我们赶紧去读读吧。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山河之得共谈,共同赏谈。
这开篇前两句便总领全文,说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不但点名了中心,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总基调,道出了作者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陈琳至于水中潜游的鱼静月竞相跳跃。
这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这秀美的山川美景。
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寥寥八个字,便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把山川之高,水之境描写得空灵澄澈。
接下来四句,作者先描写静静那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常青葱翠,这五彩斑斓的山石和青翠的竹木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
这最后四句,作者开始着力打造动静。
这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野鸟那此起彼伏的鸣叫,太阳快要落山之际,那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了水面。
作者用这山人的啼叫,林鸟的乡民,由于的静月,为我们打造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27(一)答谢中书书

27.《短文两篇》(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分—总)(音韵美)仰视—府视—平视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曦的变化,动静结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判断句,统领全文)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
(对偶)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配合之美)。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巍峨的山峰送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借代)竞跃(晨昏变化之美)。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省略句、判断句)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绮丽的景色了。
一、重点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长存3.晓雾将歇:知道4.晓雾将歇:消散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6.夕阳欲颓:坠落7. 沉鳞竞跃:争相跳出二、全文表达的是: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被誉为“山中宰相”山川之美共同话题)总总貌(议论)山峰—高(仰视)︱︱溪流—清(府视总山川之美(描写)石壁—辉映(府视)视觉︱︱动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平视)四季的变化分(抒情)静晓猿鸟乱鸣听觉(议论)夕沉鳞竞跃视觉一日之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从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自己同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引导语:《答谢中书书》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1. 《答谢中书书》里那优美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呀!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哇,这不是把那高山和流水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吗?这描写简直绝了!
2.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描写多生动啊!就好像那石壁就在我们眼前闪耀着五彩光芒,难道不是吗?这景色得多美呀!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哎呀,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清晨的山林中,听到了猿猴和鸟儿欢快的叫声,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吧!
4. 文中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不就跟我们看到夕阳西下时鱼儿欢快跳跃的场景一样嘛,真是太神奇了!
5.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真的是太贴切了呀!这景色不就是像仙境一样吗?真让人陶醉其中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道在谢灵运之后真的就没人能领略到这样的奇景了吗?那也太可惜了吧!
7. 整篇文章读下来,那美妙的意境就像一阵春风吹拂着心灵,不是吗?比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多让人向往啊!
8. 每次读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就忍不住想,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喜爱这山川之美,那它得有多迷人呀!
9. “林寒涧肃”这样的描写,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清冷和寂静,就好像自己也处在那个安静的山林里,多有意思啊!
10. 《答谢中书书》真的是一篇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呀!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啊!总之,这篇文章就是超级棒!。
27-1-《答谢中书书》lidaming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川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 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
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 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 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 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
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 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 然的喜悦。
作业:
• 1、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并且翻译出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共描写了哪些 景物?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 美。 •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儿等 •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诵比赛
• • • • • • • • 山 高 两 青 晓 夕 实 自 ,古 ,清 ,五 ,四 ,猿 ,沉 。 ,未 。 。 。 。 。 。 。
小 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 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 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 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 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 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总引
山川之美
仰视
俯视 平视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书
四 季 常 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日 晓雾将歇 夕 变 夕日欲颓 景 抒怀 欲界之仙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 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运用或
仿用本文的写景句来写一段话描绘一处
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巧。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作业
1、背诵本文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 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 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 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 什么不同?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 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季节)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 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2、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 不了的词句。(2大组) 3、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3组)
陶弘景南朝
齐、梁间文学家、 道教思想家、医学 家。字通明。陶弘 景是一位博学的文 人,精通天文历法、 山川地理、医术本 草、琴棋书法乃至 阴阳五行。
“书”是一种什么样 的文体? “书” 即书信,一 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 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 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合作探究,感悟背诵
1、以“从 ,我看到了
美”
谈谈作者写景的角度。 2、背诵比赛:最快最好的一组为优胜 (1)六人小组接力背诵。 (2)六人小组齐背比赛。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 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 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 的得意之感。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 • 点字词句的意思。 •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 • 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 • 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 的感情。
自主学习交流
1、作者及相关资料。(1大组)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 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 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感。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 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 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 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