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高群(1)(1)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诗的一开头就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确实,这首诗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全品中考网【答案】 10.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共2分。
11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答谢中书书》解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乱:此起彼伏。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4)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徽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答谢中书书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答谢中书书
【—之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中文感谢信
陶弘景
山川之美在古代就有人讨论过。
山峰进入云层,清澈的水流见底。
两岸的石墙(Bì)
五颜六色。
绿树成荫,竹林成荫。
黎明和雾将安息(XI)ē),猿和鸟无序歌唱;傍晚,
当太阳即将落下时,鳞片下沉并跳跃。
它是欲望的仙都。
自从莱伊以来,没有人能与奎竞争。
作品译文
自古以来,山川之美就得到了学者们的赏识和赞誉。
高耸的山峰升入云端,清澈的溪
流清澈见底。
两边的石墙五彩缤纷,相得益彰。
绿树绿竹四季常有。
当清晨的薄雾即将消
散时,我听到猿类的嚎叫和鸟的啁啾;日落即将落下时,在水中游泳的鱼争先恐后地跳出
水面。
这真是人间仙境。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美丽的景色。
总结: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4张PPT)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划分节奏,大声诵读
朗读正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颓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tuí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
实是/欲界之仙都。
yù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的
共同
耸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贰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贰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输入标题
指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山水诗派鼻祖, 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又、再 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贰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输 入 标 题 种奇丽景色了。
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原文吧!
“齐”和“共”字没有“乱”生动。“乱”在这里形容的是猿鸟的鸣叫声音此起彼伏。“乱”表 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其中有什么 言外之意?
三层言外之意,期待补充更多:
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二、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三、“我”是自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于谢公比肩之意的 自豪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答谢中书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应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
作品译文
山川风景的标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赏识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葱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凌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赏识这类奇丽的风景了。
总结: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文雅情怀的人材可能品尝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换,是人生一大乐事。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
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
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
实是欲界之仙都【11】。
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词句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白话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山水风光的图片)学生静静地看,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奇山异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驰笔御墨的宠儿,你们一定知道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水名句,谁来说说。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大家了解的山水诗句的确不少,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二、学习目标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三、解题目标明确了,大家再看题目,你觉得题目应该怎样读?生:答谢/中书书生:答/谢中书/书师:你为什么这么读?生:我觉得答是答复,谢中书是个人,而书是信的意思。
师:意思对了,但是谢中书是个人名吗?生:不是。
“中书”是一个官职,指谢征。
师:嗯,你观察很细致,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把姓和官职放在一起称呼,如:毛主席、周总理。
这篇山水小品文是陶弘景答复谢中书的一封信,书在这既是信的意思,也是一种文体。
那么陶弘景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这位同学交流得很全面,和老师搜集的资料不谋而合。
(屏幕出示)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家。
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遁隐山林。
但国家每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三、知美文1、试读。
这是一副怎样的画,一首怎样的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清丽脱俗的小品文。
现在先请师友两个人一起试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不会读的字词,生读课文。
师:有没有难读的字词?生答。
这两个字请大家注意一下,颓tuí强调颓字音字形,可以手指空划与yù这个字有两种读音,当读三声时,是连词,和的意思,如:我与你读四声,做动词用,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2、范读。
(幻灯片)下面老师为大家范读一次,同学们注意听清三个问题:⑴听准字音⑵听准节奏,总结停顿的方法。
⑶注意感情表达。
师:听清楚了吗?你能把握朗读的节奏吗?谁来总结一下在朗读节奏上应如何处理?生:四字句都是两字一顿,其它句按意义划分节奏。
幻灯片我的发现:1、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⒉非四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节奏把握得很好。
3、再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屏幕,注意把握节奏,再一次美美地大声朗读课文。
生读。
(屏幕显示节奏划分。
学生练习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4、齐读。
好,大家齐读一遍。
很好。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
5、自由读。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再次朗读课文,可以一人朗读,可以师友一起朗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或个性化朗读。
谁第一个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可以设计一人、师友和小组展示的。
四、疏文意读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师友互助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归纳总结疏通文意的方法有哪些,在疑难的地方做出标记,也可以在组内寻求帮助,5分钟后班级交流。
师:谁有疑问?生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怎么解释?师:哪个字的意思不清楚?谁来帮助解决一下?生2:我认为这句话这样解释: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
用的是对应互译法。
师:同意吗?康乐就是谢灵运,他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作者觉得自己能与这样的名人一样欣赏这奇丽景色,我们能读出他怎样的感情?生:自豪、得意。
师:你试着读出他的自豪之情。
生读。
师:你不仅问题解决得好,读得也很好。
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还有问题吗?生可能问: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乱怎么解释?总结根据情境回答,语境推断法,还有问题吗?老师:我有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沉鳞为什么解释成潜游在水中的鱼?生最终明确这应该是个借代修辞,像《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用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整体。
还有疑问吗?老师来考考你,单字你掌握了吗?我的收获: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色:泛指多种颜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欲:想要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颓:坠落竞:争着欲界:指人间自:从复:再与:欣赏我们总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组词法,语境推断法,语法分析法、对应互译法。
先集体提问,再师友合作,师傅先提问学友,后老师提问。
师: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我们邀请一个小组,把全文文意疏通一下,你们可以每人两句。
(屏幕出示译文)生: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将要消歇,就听到猿猴和飞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将要落下,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
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
师:嗯,译文准确,语言流畅,可见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很高。
五、寻美点师: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的内容,你想用哪个字?生:美。
师板书:美。
你觉得它美在哪里?生谈景色美或画面美,语言美,写法美。
1、画面美。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画面美,(板书:画面美)请你再一次朗读课文,思考假设当时陶弘景带着我们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照相机去游览,你觉得他会拍摄哪些美丽的画面?美在哪里?生:巍峨的山、清澈的水、五彩斑斓的石壁、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早晨雾的美景、猿猴飞鸟热闹的场景、夕阳西下的美景、鱼儿跳出水面的情景。
2、语言美。
师: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的确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语言美体现在哪?(板书:语言美)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课文,用你的慧眼发现文中蕴含的文词之美。
你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来表达:(幻灯片)____________句子,写的是_______,我觉得________字或词用得特别传神,好在_____________。
看老师给大家做的示范: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个句子,写的是_色彩斑斓的石壁__,我觉得尤其是交字用得特别传神,好在写出各种颜色都交错在一起,不仅有颜色美,还给人以画面上的动感。
小组合作3分钟后,班级交流,生品读。
师: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谁愿意当第一朵花?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个句子,写的是巍峨的高山,清澈的河流,我觉得尤其是入字用得生动,体现山峰的峻峭和高耸。
生: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个句子,写的是树林、竹子的葱绿和四季景色之美,我觉得尤其是翠字用得生动,能让人想象竹子那种翠绿欲滴的感觉。
师:都是写颜色,翠和绿相比,你们更喜欢哪个颜色?翠是不是更抢眼,更显生机?这是颜色之美。
翠和绿读起来,哪个响亮?(生齐答:翠)这是声音之美。
一个字给人想象美、颜色美、声音美,足见作者用笔之细腻。
和前面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共同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个句子,写的是早晚的变化,还有猿鸟热闹的场面,尤其是乱和竞字用得好,乱字既从听觉上写了声音,又写出了猿猴和飞鸟的活泼、快乐,而竞字是争先恐后的意思,运用拟人修辞,生动活泼的表现出鱼儿跃出水面的感觉。
师:“乱”换成“齐”字好吗?生最终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活力、不规则美。
师:同学们的确有一双慧眼,对语言之美品味很细致。
3、写法妙。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巧妙地利用写作技巧抓住景物的灵魂来写。
(板书:写法妙)从观察视角上、修辞、感官等方面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的?生: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师:板书:啥生:修辞:拟人、对偶感官:视觉、听觉师:相比较刚刚学过的《三峡》一课,你觉得作者还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生:动静结合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大家看以上写法既有多视角、多修辞、多种感官的配合,又有静有动,动静相称,那作者是采用怎样的结构把文章的意境美巧妙地体现出来?4、结构美巧。
生:第一句话和后两句,是总写的句子,中间是分写,我觉得这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是啊,由此可见,作者用笔不仅仅着眼于画面、语言和写法上的美感,还从结构上巧妙布局,更显结构之美。
(板书:结构美)5、感情真。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体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体现作者的自豪之情。
师: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作者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整篇文章看,作者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把赞美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背诵。
如此美文,如此美景,我们是不是应该背诵下来呢,全文68个字,谁有好方法让大家快速记忆下来?生谈,屏幕出示:背诵的诀窍:熟读记忆法:熟读成诵。
分层记忆法:结合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
联想记忆法:可以想象着画面来记忆。
师:闻曲而知弦音,听了大家的诵读,老师相信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了解。
7、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的石岛赤山风景区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想必大家也曾去过,这里老师拍摄了一幅美丽的图片,给大家6分钟时间按照屏幕要求写一个60字左右的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