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五色交辉消散四时俱备争相晓雾将歇交相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季三、译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四、默写理解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三、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
②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交织在一起)③ 实在是人间天堂。
四、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2、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 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词语(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
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
实是(7)欲界之(8)仙都。
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练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2)五色交辉..交辉:(3)四时俱...备四时:俱:(4)夕日欲颓.颓:(5)沉鳞..竞跃沉鳞:(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7)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内容理解。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视角来写的?(3)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歇:(2)沉鳞..竞跃沉鳞: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观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7.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对比阅读(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ɡǒu)。
《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章开头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总领全文。
[2]这句话是如何写高山和流水的?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通过俯视与仰视,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3]这两句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4]此句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
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文章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作者以高雅的`情怀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把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6]作品具有什么艺术特色?[7]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优美的意境?本文清幽隽雅,意境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山是“高峰入云”,山下是“清流见底”。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答谢中书书》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训练题一、翻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一、翻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二、简答题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附答案

【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练习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
(2)五色交辉
..交辉:
(3)四时俱
...备四时:俱: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竞跃沉鳞: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7)实是欲界
..之仙都欲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内容理解。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视角来写的?
(3)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歇:
(2)沉鳞
..竞跃沉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观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7.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对比阅读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ɡǒu)。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共.谈共:共同
B.高峰入.云入:耸入
C.晓雾将歇.歇:休息
D.夕日欲颓.颓:坠落
9.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10.文章结尾提到的“康乐”是谁?作者提及他有什么深意?
11.两文写景运用了不同的手法,语段(一)动静结合,语段(二)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
...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
..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7)实是欲界
..之仙都欲界:这里指人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内容理解。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乱”和“竞”两个字,一方面表现了猿鸟、沉鳞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绘出猿啼鸟鸣声音洪亮、长短各异,各类鱼儿在水中争相跃出水面的生动画面。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视角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视两种视角来写的。
(3)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歇:消散
(2)沉鳞
..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观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解析】C.“乱”在文中是“声音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的意思。
7.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对比阅读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ɡǒu)。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来共.谈共:共同
B.高峰入.云入:耸入
C.晓雾将歇.歇:休息
D.夕日欲颓.颓:坠落
(解析:C.歇:消散。
)
9.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10.文章结尾提到的“康乐”是谁?作者提及他有什么深意?
指谢灵运。
①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流露出作者对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③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同时流露出与谢公比肩的得意之情。
11.两文写景运用了不同的手法,语段(一)动静结合,语段(二)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语段(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语段(二)“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
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潭。
钴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鱼梁。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山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兀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