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91.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立竿见.影B.五色交.辉心力交.瘁C.念.无与为乐者一念.之差D.盖.竹柏影也劈头盖.脸9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3.比较阅读,完成下面表格。

91.A 9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3.充满生机;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散淡自然。

【解析】91.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见:均为动词,看见;B.交:副词,交相、相互/副词,同时;C.念:动词,想到/名词,念头,想法;D.盖:副词,大概/动词,压;故选A。

9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9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表现出景物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二空,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页共11页。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答案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三、《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练习题(部分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6、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沉鳞竞跃()②月色入户()③怀民亦未寝()④念无与为乐者()⑤相与步于中庭()7、填空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时人称他为“ ”。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の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夕日欲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の描写,为景增添动感の语句是“”和“”乙文写景の名句是“”(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の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の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の欣喜、漫步の悠闲、贬谪の悲凉、人生の感慨等微妙复杂の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の语句中(4分)5.解释加点词の词义。

①月色入户.:()②沉鳞..竞跃:()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沉鳞竞跃.()6、词の用法、意思相同の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の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の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の亲近和热爱,但作者の心绪并不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①与其奇者()②但少闲人()③月色入户()1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按要求填空(4分)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答案:(二)、古文阅读(5分)9、(3分)参与、欣赏,只、只是,门10、(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6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分,颓和竞各占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空明和盖各占0.5分)12、(4分)描写议论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选择题、文言现象、翻译、简答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选择题、文言现象、翻译、简答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三、) 阅读《短文两篇》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6. B (2分)
7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8.《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答案:8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10、“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案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1.A 12.D 13.C
14.分析《记承天寺夜游》写“月景”句子在写法上有和特点?(2分)
参考答案:本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1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答案: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1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7、《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8、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参考答案: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19、“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20、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21、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参考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2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参考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参考答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参考答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一词多义: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寻病中,不久
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3、巩固重点词语
(1)月色入户户:门 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3)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4)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但少闲人但:只是(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7)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8)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4、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6)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案: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为自己和朋友能有赏月的高雅情趣而自豪;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案: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最后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