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了解其运营模式、经营业务以及成员素质等情况。

2.调查问卷: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放问卷,了解其对合作社的认知和满意度。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合理应用,以获取准确的结论。

三、调研结果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情况:根据调研结果统计,该地区共有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

合作社的成立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成立时间已超过5年。

2.经营状况和业务范围: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稳定,且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发展。

多数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采购和销售业务,并通过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少数合作社还开展了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业务。

3.成员素质和组织管理:调研结果显示,合作社成员素质良好,普遍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

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成员之间合作和协作积极性较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

4.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市场需求不稳定:合作社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面临着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的销售风险。

(2)融资难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一些合作社资金链较为脆弱,影响了其业务的持续发展。

(3)农业技术水平不高:虽然合作社成员具备一定的农业经验,但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四、发展建议1.加强市场营销:合作社应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宣传和推广,积极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2.拓宽融资渠道:合作社可以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体或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增强资金实力,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技术水平:合作社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学校等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加强组织管理:合作社应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加强成员培训,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竞争力。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体自主组织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江苏省某县农村地区抽取了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发展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这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7个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规模经营,有3个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困难。

发展较好的合作社主要集中在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和水果种植等领域。

2.存在问题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组织管理不规范:有些合作社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人员配置,导致内部管理混乱,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2)融资困难:合作社在发展初期面临融资难题,由于无法提供足够的质押品和担保措施,很难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3)市场营销不足:部分合作社在产品推广和市场开拓上欠缺经验,导致产品销售不畅;(4)成员责任感不强:有些成员缺乏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强。

四、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明确内部权责关系和流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2)加强融资支持,政府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扶持力度,并积极引入专业机构提供贷款咨询和担保服务;(3)加强市场推广,合作社应积极开拓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电商销售;(4)加强成员教育,提高成员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五、前景展望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转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进程。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3篇(可供参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3篇(可供参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3篇(篇一)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县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县农水科技局、市场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和本土专家组成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于**年6月至8月,深入到城关、江口、广货街、龙王、四亩地、筒车湾、新场镇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技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于9月17日至20日,赴**市略阳县、留坝县、洋县,**市**考察学习。

历时近四个月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模式(一)总体情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各行业部门的指导下,近年来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取得了较快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截止**年10月,全县登记注册合作社296个,遍布11镇68村。

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种植业112个(有机大米、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从事林果业25个(苗木、板栗、核桃等),从事养殖业65个(养猪、养牛、中蜂、土鸡等),从事特种养殖2个(林麝、梅花鹿),从事服务业33个,其它61个。

全县农民合作社总资产达到了4.63亿元,入社农户2 800余户。

在脱贫攻坚战中,各镇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共有1093户34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带动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分别占全县贫困户的24.4%和31.1%。

**年全县农民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900 0余万元,实现经营收入2800余万元,实现盈余10 00余万元,上缴税金80余万元。

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县级示范社26个,市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4个。

(二)发展模式从调查总体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统一经营得到较快发展,综合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发展比较成功的典范模式如下:一是产业带动型。

模式为“产业+合作社+农户”,由合作社把基地和农户联系起来,其特点是实现生产基地化、专业化、标准化,形成了产加销发展模式。

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三篇

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三篇

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三篇第1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内容提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国内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适应农产品经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xx县出现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信息共享、能力互补、作业同步、技术传播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市场对接的纽带和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捆在一起,通过积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

通过对我老秘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和调查,调研组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深入地分析了目前我老秘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特点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健康发展明确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xx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辖20个乡(镇)、2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14万亩,农业人口 109 万人,外出务工人员32万人。

20XX年XX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我老秘网县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实践,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特点及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截止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2家,其中种植业63家、畜牧养殖业72家、技术信息服务类41家,其他类型5家,注册资金20XX2万元,入股资本20XX2万元,入社农民2328户,辐射带动70000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注册商标3个,获无公害产地认证5个。

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典型带动和部门参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

就总体来说,目前我老秘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呈现出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分布广泛、产业优势明显、组织形式多样、融产供销于一体等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旨在通过集约化经营、合理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根据所得数据和情况编写了以下报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万个,涉及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种植业等多个领域。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根据调研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民经济合作社等。

这些合作社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进行选择。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生产经营模式:合作社组织农民集中劳动力和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例如,设立多个种植基地或养殖场,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2. 服务经营模式:合作社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信息、金融支持等综合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销售中的问题,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3. 产业链模式: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户从事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利润空间,提高农民的收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优势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以下优势:1. 农民自主权得到保障:农民参与合作社的决策和管理,可以有效维护他们的权益。

2. 资金和技术支持得到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3. 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和挑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 组织建设和管理不够完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经验,存在组织混乱、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暑期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暑期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暑期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组织的一种新型形式,发展迅速且成绩卓著。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为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发放问卷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反馈。

三、调研结果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近年来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其中,农产品种植类和养殖类的合作社最为常见,占总数的大部分。

2.合作社成立的原因在我们的调研中,大多数农民表示成立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他们希望通过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共同采购农资和销售农产品,从而实现更高的收入。

3.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主要包括资源整合、规模效应和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合作社,农民可以共同购买农资,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合作社还能够帮助农民进行市场开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

然而,合作社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合作社管理不善、信任度不高、资源匮乏等。

由于合作社大多由农民自己组建和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和相关知识。

4.对合作社发展的建议针对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明确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组织和管理能力;-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能力。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合作社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合作社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合作社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合作社调研报告(共)关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特别是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突破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发展。

但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背景、发展现状及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集体统一经营变革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然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主体越来越融入国际化,双层经营体制难以应对市场。

1、单家独户生产规模零散化,品种选择各异,不能适应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处于低水平重复生产,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缓慢。

2、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盲目性、跟风走,农产品供大于求,卖难现象屡屡出现,农民利益受损。

3、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尤其现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相继出现,分散经营很难达到标准。

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对农产品提出了苛刻要求。

4、势单力薄的单个农民获得市场信息困难,生产盲目性受中间商盘剥,不知种什么,种出来卖不出去,抵御风险能力弱。

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改善生产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都是一家一户无法实现的。

农民逐渐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

于是,一些地方的农民开始自发或者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四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四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四篇)(篇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

为科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办公室对我县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农民合作社,树立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截至目前,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799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种植类合作社1065家,养殖类656家,农机化合作社60家,其它类型18家。

有9家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家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2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

19家合作社取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89个。

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15.6万人,带动农户2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70%;代销农产品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13亿元,社员增收3.67亿元。

合作社运作模式(以林业为例)有:荒山、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五种入股形式和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等形式。

(二)主要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

**年底,全县工商注册合作社不足50家,自**年至今,在工商注册合作社每年平均新增约240家。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是组织能力强。

当前我县合作社组织已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全过程,涉及所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是合作内容多。

合作社自身不断创新,充实丰富合作内容,形成了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涵盖多种业务的合作社组织,由简单的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向信用合作拓展,在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农产品闯市场、树品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县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县农水科技局、市场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和本土专家组成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于2018年6月至8月,深入到城关、江口、广货街、龙王、四亩地、筒车湾、新场镇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技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于9月17日至20日,赴汉中市略阳县、留坝县、洋县,宝鸡市凤县考察学习。

历时近四个月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模式
(一)总体情况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各行业部门的指导下,近年来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取得了较快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截止2018年10月,全县登记注册合作社x个,遍布11镇68村。

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种植业x个(有机大米、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从事林果业25个(苗木、板栗、核桃等),从事养殖业x个(养猪、养牛、中蜂、土鸡等),从事特种养殖2个(林麝、梅花鹿),从事服务业x个,其它61个。

全县农民合作社总资产达到了x亿元,入社农户x余户。

在脱贫攻坚战中,各镇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共有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带动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分别占全县贫困户的x%和x%。

2017年全县农民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x余万元,实现经营收入x余万元,实现盈余x余万元,上缴税金80余万元。

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县级示范社26个,市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4个。

(二)发展模式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统一经营得到较快发展,综合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发展比较成功的典范模式如下:
一是产业带动型。

模式为“产业+合作社+农户”,由合作社把基地和农户联系起来,其特点是实现生产基地化、专业化、标准化,形成了产加销发展模式。

如xx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该社成立于2012年12月,主要从事有机大米、有机杂粮种植、加工、销售活动。

现有入社农户x户,其中贫困户95户,占x%。

合作社以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城关镇寨沟村为基点,按照产前统一种苗、农资、技术规程;产中农户分散管理、分户经营、实时监控;产后统一高于市场价回收、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宣传销售。

在种植过程仅使用有机肥,采用物理防控手段,保证产品品质,实现全程无污染控制。

合作社注册了“秦耕”商标,已拿到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2018年有机大米种植规模达到x亩,有机杂粮x亩,预计年产有机大米、杂粮x吨,产值达到x万元。

据统计,2016年该社发展有机种养业综合收入x万元,户均纯收入x元,人均纯收入x元,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

二是园区牵头型。

模式为“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由现代农业园区牵头,把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组织起来,其特点是生产技术成熟、成本节约率高、经济效益较好。

如xx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该社成立于2013年,现有社员x人,其中女社员x人,占全体社员的52%,带动贫困户72户,占27%。

该社主要从事中蜂养殖、蜂蜜加工销售、良种选育、新技术研发与推广、蜂产业原辅材料供应。

值得赞誉的是该社通过外引内联方式,已经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中蜂养殖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现存蜜蜂x箱(群)。

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严格按照“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蜂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建基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无污染控制。

合作社生产的“蜂婆娘”系列生态蜂蜜产品共计x吨,实现产值x万元,入社社员户均收入x元。

三是能人领办型。

模式为“能人+合作社+农户”,其特点是由德高望重的村干部,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掌握农业技术的能手、返乡青年等能人,依靠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地理人文优
势,组建专业性强、社员联系紧密、生产效率高、辐射面广的农民合作社。

如四亩地镇四亩地村青年邓庚,十多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合作种植林麝饲草、中药材、林麝养殖入股等方式,增加经济收入。

2016年,公司已流转18户贫困户共计x亩土地,发放土地流转金x万元;35户贫困户52人在园区务工,领取工资x万元;给52户贫困户发桑树、构树苗5万棵,收购林麝饲草x万斤;与x户贫困户合作种植核桃x亩。

建成林麝圈舍x
间x平方米,养殖林麝x头,并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养殖x头,使基地林麝养殖总量达到x头,年产麝香x克,为全县提供x头优质种麝。

种植林麝饲料林面积达到800亩。

核桃面积达到1000亩,五味子面积达到x亩,中药材500亩。

江口回族镇竹山村青年农民李宁创办的佳慧生态养猪合作社、新场镇新场村脱贫能人大户刘海峰创办的宝蜂种养合作社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能人大户不但自己能致富,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企业驱动型。

模式为“企业+合作社+农户”,由合作社把企业和农户联系起来,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标准化高、经济效益好。

如xx县新场镇花石村成立的荣兴花石专业股份合作社,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由合作社负责生态养殖环节,西安海荣集团负责产品销售(即将森林散养猪肉回购后用于海荣酒店自营),互利共赢,优质生态猪肉产品不愁销路,能够保证合作社社员有稳定的收入。

五是支部引导型。

模式为“支部+合作社+农户”,政府部门为确保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拓展延伸,支持当地的专业大户或村干部兴办的合作社,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性较强,巩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如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在包扶单位中央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的引导和帮助下,于2015年2月注册成立了“xx县海棠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87.25万元,该社以种植生产绿色有机大米为主,兼顾销售蜂蜜、香菇、木耳、野生猕猴桃等农副产品。

2015年以来,免费为农户提供水稻良种2656斤,有机肥51吨,组织种植培训20多次。

2017年累计带动农户280户,户均增加现金收入55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

该合作社在精准脱贫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主要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互助性质的合作社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有效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是深化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农民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加趋向合理,提升了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县以农民合作社为基本主体,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坚持工业化发展理念,实施产业化运作,集中打造以生态养猪、养牛、养蜂等现代畜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鲜果业,以富硒大米、杂粮为主的有机产品,以天麻、猪苓、白芨等为主的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加快了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二是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民办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民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有效克服了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对接大市场的弊端,有利于形成名特优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 x家,总资产x亿元,年产值x亿元。

同时,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陕西名牌产品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2个,有机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认证7个,xx地理标志(xx香菇、xx天麻、xx猪苓)产品3个,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知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