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基础:近端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
医学本科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可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下划直线的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下加点的部分是熟悉的内容,其余部分是了解的内容。
各层次内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为:掌握的内容:为重点内容,要求对该内容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并能举一反三。
熟悉的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了解的内容:要求记住内容梗概,懂得一般概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跨膜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细胞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速度曲线....,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免责声明:本资料仅供临床医学10级学习交流使用,基本覆盖上课重点。
凡应只使用本资料应试而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均由使用者承担,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Fei2012年5月6日第5章: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和呼吸机等。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肺顺应性C L:是指肺容积变化与跨肺压变化的比值,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约为0.2L/cmH2O。
潮气量TV: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平均潮气量约为500ml。
补吸气量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900~1200ml。
残气量/余气量RV:是指最大呼气末仍存留于肺内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深吸气量IC:是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肺总容量TL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地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并分别测定第1秒末、第2 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各为80%、96%、99%。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道的容积称为~。
通气/血流比值V 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理学试题(分章节)-8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选择题(一) A型题1. 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的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 肾小囊内静水压降低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E. 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升高*2. 根据管-球反馈学说,当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时A. 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 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血流量增加C. 肾交感神经兴奋D. 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增加E. 肾素分泌增加3.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A. 当入球小动脉收缩时升高B. 当出球小动脉舒张时升高C. 比出球小动脉血压低D. 比体内其他毛细血管血压高E. 随机体动脉血压的升降而升降4. 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 超滤液的形成和重吸收B.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C. 血量和血压的维持D. 酸碱平衡的调节E. 药物和毒物的排泄*5. 给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 ml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 肾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 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E. 肾血流量增多6. 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A. 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异B. 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C. 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增加D. 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减少E. 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7. 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A. 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B.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C. 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D.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E. 肾血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8. 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肾血流量D. 滤过膜的面积E. 滤过膜的通透性9. 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 近端小管B. 髓袢降支C. 髓袢升支D. 远端小管E. 集合管10. 肾血流量的绝大部分供应A. 肾被膜B. 肾皮质层C. 肾外髓部D. 肾内髓部E. 肾盂*11. 下列关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Na+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B. Cl−为主动重吸收C.K+为被动重吸收D. HCO3−为主动重吸收E.水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12.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A. 重吸收的物质种类少B. 各种物质重吸收的量少C. 小管上皮腔面膜两侧电位差大D. 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E. 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13. 下列哪种物质的肾清除率能准确代表肾小球滤过率?对氨基马尿酸 E. 菊粉A. 肌酐B. 酚红C. 葡萄糖D.14. 下列关于Cl−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B. 与HCO3−重吸收竞争转运体C. 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D. 顺浓度和电位梯度而重吸收E. 优先于HCO3−的重吸收15. 下列关于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 重吸收率约为67%B. 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C. 与小管分泌H+相耦联D. 滞后于Cl−的重吸收E. 与Na+的重吸收无关16. 下列关于肾小管泌H+的描述,正确的是A. 仅发生于近端小管B. 碳酸酐酶活性受抑时泌H+增加C. 肾小管泌NH3有碍于泌H+D. 分泌1 H+必有1 K+被重吸收E. 分泌1 H+必有1 Na+和1 HCO3−被重吸收*17. 某被试者1 h尿量为60 m1,对氨基马尿酸的血浆浓度为0.02 mg/ml,尿中浓度为12.6 mg/m1,其肾有效血浆流量应为A. 31.l ml/minB. 125 ml/minC. 378 ml/minD. 630 ml/minE. 756 ml/min18.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肾小囊内压升高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 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D. 醛固酮分泌增多E.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19. 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A. 55%~65%B. 65%~70%C. 75%~80%D. 85%~90%E. 95%~99% *20. 在近端小管后半段,部分Na+通过细胞旁路而重吸收的动力主要来自A. 小管液静水压高于管周液静水压B. 小管液Na+浓度高于管周液Na+浓度C. 管腔内带正电,管腔外带负电D. 管周液胶体渗透压高于小管液胶体渗透压E. 管周液晶体渗透压低于小管液晶体渗透压21. 下列哪一种情况会使尿Na+排出增加?A. 渗透性利尿B. 急性代谢性碱中毒C. 高醛固酮血症D. 小管液流速降低E. 水利尿22.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可造成A. 髓质渗透浓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B. 内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C. 外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D. 远端小管始段小管液高渗E. 集合管内尿素稀释23. 腰骶部脊髓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A. 尿失禁B. 尿频C. 尿潴留D.多尿 E. 尿痛24. 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之一是A. 分布于内皮质层B. 入球小动脉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粗C. 髓袢很长D. 含肾素颗粒较少E. 肾小球体积较大25. 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B.KCl和尿素 C. 尿素和葡萄糖A. 磷酸盐和NaCl尿素和NaClD. NaCl和KClE.26.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对下列哪一过程的调节而实现?A. 肾小球的滤过量B. 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C. 髓袢降支对水的重吸收量D.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E. 肾小管的分泌功能*27. 正常成年人每天须排出900 mmol/L溶质。
医师练习题--肾脏的排泄功能

医师练习题--肾脏的排泄功能1.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A.Na+B.氨基酸C.甘露醇D.葡萄糖E.血细胞2.对肾功能生理意义的叙述,下列选项最完整的是A.排泄代谢终产物B.调节水、盐代谢C.维持酸碱平衡D.产生生物活性物质E.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3.决定肾小球滤过的有效滤过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全身动脉平均压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囊内压E.原尿的胶体渗透压4.肝、肾严重病变时,尿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B.囊内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E.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5.肾盂或输尿管发生结石、肿瘤时,可能出现A.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加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尿量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D.肾小囊囊内压升高,尿量减少E.有效滤过压下降,尿量增加6.65%~70%NaCl吸收在A.皮质B.远曲小管C.集合管D.近端小管E.髓质7.高位截瘫患者早期排尿障碍表现A.尿失禁B.尿潴留C.无尿D.尿崩症E.少尿8.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肾血浆流量增多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E.醛固酮分泌减少9.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的因素是A.循环血量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C.肾素分泌减少D.血管紧张素II增加E.血钠增高,血钾降低10.各段肾小管中,重吸收占首位的是A.集合管B.远端小管C.髓袢升支粗段D.近端小管E.髓袢降支11.家免静脉内注人20%葡萄糖10ml,尿量将增加,其原因是A.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D.ADH分泌减少E.醛固酮分泌减少(12~13题共用备选答案)A.肾小球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B.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作用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E.与肾小球滤过膜无关12.正常情况下,尿中不出现红细胞是由于13.正常情况下,尿中不出现蛋白质是由于1.【答案】E【解析】血液中除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外,其余物质均能通过滤过膜。
生理名词解释(中英+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
出胞(exocytosis):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生物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是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近球小管

近球小管:小管液中约67%的Na+ 、Cl-与水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其中Na+主要为主动重吸收,Cl-为被动吸收。
水随小管液中。
NaCl等溶质吸收后所形成的管内外渗透压差而被动重吸收,其吸收量不受神经、激素调节,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HCO- 3是以CO 2形式重吸收。
HCO- 3先与肾小管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 3,离解为CO2和水。
CO2扩散入细胞,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再与水生成H2CO 3,又离解为H+ 和HCO- 3 .HCO- 3 与Na+一起转运入血。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机制为与Na+ 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限于近球小管。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肾糖阈,为160~180mg%.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滤液中约12%的Na+ 与Cl-,以及不同量的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并可随机体的水、盐平衡状态进行调节。
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调节;Na+ 和K+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钠钾氯水的重吸收

后半段:细胞旁路转运,顺电位梯度,被动扩散
前半段:Cl-不被重吸收
后半段:Cl-在前半段没有被重吸收,小管液中Cl-浓度高于管周组织间液中的浓度,Cl-顺浓度梯度经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
渗透作用,上皮细胞主动和被动重吸收Na+、HCO3-、Cl-、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间隙后,小管液渗透压下降,细胞间隙液渗透压升高。水在这一渗透压差的作用下通过跨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两条途径进入细胞间隙,然后进入毛细血管而被吸收。吸收时,与机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K+顺浓度梯度经管腔膜返回小管液中,使小管液呈正电位
☆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可抑制Na+-K+-2Cl-同向转运,所以能抑制Na+和Cl-的重吸收,产生很强的利尿作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水的重吸收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况进行调节的。Na+的重吸收受醛固酮调节。
远曲小管始段:主动重吸收NaCl(继发性主动转运)/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此处的Na+-Cl-同向转运
Na+- H+交换时进入小管液的H+与HCO3-结合生成H2CO3,在碳酸酐酶CA催化下很快生成CO2和H2O,CO2为高度脂溶性,很快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O2和H2O又在CA催化下形成H2CO3,H2CO3很快解离成H+和HCO3-,H+通过Na+-H+逆向转运进入小管液,再次与HCO3-集合形成H2CO3。
髓袢升支粗段:对水不通透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与机体内是否缺水有关,受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调节,机体水多→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分泌减少→尿多,调节机体水平衡。
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方式

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方式1.引言1.1 概述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是肾脏进行尿液调节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肾脏的近曲小管中,钠离子的重吸收过程对于维持身体水盐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曲小管是肾单位中的一部分,位于肾脏皮质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在原尿通过肾小球滤过后,将进入近曲小管,而近曲小管是钠离子主动重吸收的主要场所之一。
钠离子的重吸收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液的浓度差、维持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主动转运机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从尿液中再次吸收回体内,使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重吸收过程的发生依赖于多种通道和转运蛋白的参与,如Na+/K+-ATP酶、Na+/H+交换器、钠离子通道等。
钠离子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机制包括主动转运和顶端转运两种方式。
主动转运是通过Na+/K+-ATP酶的活性驱动,将细胞内的钠离子转运至细胞外。
而顶端转运是通过细胞表面上的膜蛋白,如NHE3(Na+/H+交换器3)、NCCT(钠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等,在细胞内外形成浓度梯度驱动钠离子的吸收。
总之,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机制和通道的参与,保证了体内的水盐平衡和其他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对于了解肾脏功能和尿液调节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的章节将进一步讨论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重要性和机制。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引言部分还会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深入探究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机制,以提升对肾脏功能的理解和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重要性和机制。
在2.1节中,将探讨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在维持水盐平衡、血压控制和酸碱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2.2节将对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机制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的差异、钠离子通道的参与、细胞内外的渗透调节等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端小管前半段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钠泵。
由于钠泵的作用,Na+被泵出至细胞间隙,使细胞内Na+浓度降低、细胞内带负电位。
小管液中的Na+则顺电化学梯度进入肾小管壁上皮细胞被重吸收。
当小管液流经近端小管后半段时,Cl-通过细胞旁路(即紧密连接)而被动重吸收。
由于Cl-被动重吸收是生电性的,使小管液中正离子相对较多,管腔内带正电,管腔外带负电,在电位差推动下,Na+顺电位梯度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因此,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NaCl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
可见,近端小管对NaCl 的重吸收包括前半段的跨细胞途径的主动重吸收和后半段经细胞旁路的被动重吸收过程,前者约占NaCl重吸收的2/3,后者占1/3。
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伴随Na+、HC03-、葡萄糖和Cl-等物质的重吸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入细胞间隙和毛细血管。